園林園藝技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0 23:18: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園林園藝技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園林園藝植物景觀設計探討
[摘要]在城市綠化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園林園藝植物景觀設計規劃,通過園林植物景觀設計和規劃,一方面能夠美化城市環境,另一方面還能夠進一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眾所周知,園林園藝植物景觀設計規劃比較復雜,設計人員在進行設計和規劃時,需要對多方面的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充分發揮園林園藝植物景觀的功能作用。
[關鍵詞]園林園藝;植物景觀;設計;規劃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城市化建設水平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眾所周知,當前我國環境污染問題嚴重,因此對城市園林綠化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園林園藝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園林植物景觀綠化設計和規劃,不僅能夠陶冶人們的情操,還可以美化城市環境,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
1設計規劃植物景觀的必要性
園林園藝植物景觀設計和規劃歷史悠久,特別是在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當中,已經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古人帶園林綠化設計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在園林設計中融入詩詞歌賦的藝術性,從而構建出具有詩情畫意,獨具畫面感的園林。中國古代園林,一步一景,步步為景,而中國古典園林具有的淡雅風格,也是我國園林當中非常珍貴的寶藏。我國在發展過程中雖然存在一些間隔,但是自改革開放以后,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態園林的設計和規劃。再加上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提出以后,社會各界對生態園林有了更高的要求。園林綠化當中,生態園林的概念提出以后,也決定了園林建設不單純是一種基礎建設,而且對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環境保護非常重要。為了達到園林綠化的目的,對植物景觀設計規劃就有了更高的要求。通過良好的園林景觀設計,一方面能夠為園林創造更多的美感,另一方面,還可以使園林充滿藝術型,在美化園林的基礎上確保人們的健康。我們都知道,不同的植物可以對空氣當中的有害氣體進行吸附,不過植物品種不同,其吸附能力也存在差異。而且植物還可以調節周邊溫度,凈化空氣的。而園林植物的多樣性,就要求相關涉及人員需要對每種植物的特點和生活習性進行全面的掌握,根據第一性原則,做好園林規劃設計,最終實現改善環境的目的。所以園林園藝植物景觀設計和規劃非常必要,對城市的發展以及人們的生活健康來說都有重要的意義。
2園林園藝植物景觀的設計與規劃原則
園林工程施工管理問題及對策
摘要: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時代背景下,在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國園林工程建設得到了良好的發展,但當前我國與西方一些園林園藝工程相比,在施工管理方面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需要引起管理者的關注、重視。為此,探究現存的施工管理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對策,希望對相關工作的開展發揮出借鑒作用。
關鍵詞:園林園藝工程;施工管理;問題及對策
園林園藝工程建設具有著較強的系統性、綜合性,正由于該工程的特殊性,導致在施工管理這一方面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困境。至此,在這一形勢下,作為施工管理人員,一定要敢于反思,勇于面對現存的管理問題,并要在此基礎上,制定、實施好解決路徑,從而提高管理質量,加快施工進度,節約施工成本,協調好各參與方,使工程得以持續、有序地開展下去。
1園林園藝工程施工管理中的現存問題
1.1園林綠化施工監管不力。園林綠化工程主要是苗木栽植工程,苗木的質量直接影響施工質量,苗木適宜栽植季節集中在3~4月,9~11月。各地區工程啟動時會出現本地區苗木的品種、品質、數量供應無法滿足需求,還需要遠途調運。調運的苗木經過長途運輸,再加上人員、機械不到位,不能夠及時種植,經過晾曬導致苗木嚴重損傷。工程中病苗、弱苗甚至土球破損嚴重的苗木在管理人員不注意的情況下栽植,導致后期死亡嚴重。苗木栽植之后沒有及時澆水,導致樹木萎蔫。施工現場斷枝,落葉,泥土、雜物在當天結束后沒有清理干凈,沒有保持施工現場整潔。這些都需要建設單位及時對施工現場的工作安排有序,建立相應的配合機制,同時施工中做好監理,及時檢查發現的問題,及早提出整改。1.2施工隊伍良莠不齊,借用施工資質的現象突出。在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員自身綜合素質、業務能力的高與低,將直接關乎到最終的施工效率。有些施工團隊缺乏專業的施工人員,對于一些設計圖、示意圖無法完全看懂,導致施工過程嚴重缺乏科學性、嚴謹性,對最終的施工效率、質量產生直接的影響。另外,部分施工人員的責任感也有待加強,存在施工單位只求速度,施工人員在栽植過程中樹穴的尺寸挖得過小,與土球大小不匹配,以致于土球剛好放進樹穴,沒有根系延伸空間,樹穴周邊土填埋不實,遇到大風大雨,易晃動且容易被刮倒;樹坑太深,導致苗木埋土過深,不利于后期生長。缺乏相應的專業技術人員,對于大樹不知如何修剪,修剪之后不涂傷口愈合劑。大樹種植后支撐不及時,甚至支撐不穩,起不到固定的作用。最終導致來回返工,對整個工程的進度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在這樣的情形下,會大大增加管理成本,降低管理效率,很難達到預期的管理效果。1.3對規章制度缺乏認識。在施工管理中,施工人員與施工管理人員缺乏對相關規范、制度的了解,沒有遵守《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的相關要求。如果施工人員在實際操作中不規范、不科學、不合理,在施工中使用劣質材料、未達標的原材料等,就會產生較多的廢渣,從而給環境造成污染,偏離預期的建設目標。如果在施工中有悖于相關施工要求的技術規范,就會影響施工的質量和施工效果,甚至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2園林園藝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解決對策
園林工程施工管理現狀及對策8篇
第一篇:園林工程施工管理探討
1園林工程施工管理內容
1.1園林工程施工設計
施工組織設計在整個園林工程施工中占據重要位置,是保證施工質量的基礎工作。在施工過程中必須根據實際情況設計施工計劃圖,詳細掌握現場情況,做好實地勘察,制定具體施工組織方案,并保證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1.2園林工程施工現場管理
園林工程施工現場管理主要包括兩部分,分別是施工質量管理和施工安全管理[2]。(1)施工質量管理。質量管理指的是根據現場的需要結合實際特點對施材料、設備資源、施工技術、人力資源等進行管理,在明確是質量目標的同時確保工程施工質量。同時還包括材料質量控制、采購和內部質量檢驗工作。(2)施工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是指在施工過程中對現場進行安全防護,保證施工現場人員和設備始終處于穩定狀態,以保證整個工程的順利進行。全面貫徹落實施工現場安全防護措施,堅持安全與施工同步,將安全理念融入生產中。
都市農業改善生態環境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都市農業的定義及合理性;都市農業的經營形式;都市農業的多效能特征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國許多城市面臨著生態、食品安全及持續發展的危機、都市農業是一種發生在市內或市外周邊地區的、這種定義強調了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規范了都市農業的生產區域、都市農業應該成為一種產生經濟、生態、人文、社會效益的農業發展方式和發揮經濟、生態、人文、社會功能的農業發展方式、都市農業主要經營形式、建在生態防護林業帶和城市之間的、城市園林園藝農業、市內樓宇農業、都市人多,旅游服務需求量大,而且交通區位好、都市農業的生態效益與生態功能、都市農業的經濟效益與經濟功能、都市農業的社會效益與社會功能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本文分析了都市農業經營形式和多效能特征,說明了農業成為改善城市生態,為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優質生活空間、保護農耕文化的重要性。
關鍵詞:都市農業;經營形式;多效能特征
隨著社會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我國許多城市面臨著生態、食品安全及持續發展的危機。為了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給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優良的生活空間、保護農耕文化,現代社會開發了都市農業。1都市農業的定義及合理性
所謂都市農業是一種發生在市內或市外周邊地區的,由城鄉居民經營的,能提高市民生活質量、能為市民提供勞動就業和農業教育機會、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促進城鄉社會協調發展的多效能農業生產模式。這樣界定現代都市農業,能引導都市農業朝著多效能方向發展,使都市農業走上科學發展軌道。其合理性如下:
這種定義強調了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現代人只有轉變常規農業經營方式,才能消除農業的負外部性效應。現代社會在都市區域開展農業生產,就是要轉變農村地區破壞生態環境、缺乏人文關懷的常規農業經營方式,挖掘農業的經濟功能、生態功能、人文功能和社會功能,使農業成為改善城市生態、為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優質生活空間的產業系統。
高職思想品德教育論文
【摘要】通過誦讀、學習、解析《弟子規》,開展豐富多彩的《弟子規》教學活動,借以幫助學生建立明確的價值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敦厚善良的心性,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立德樹人,實驗證明,將《弟子規》引入高職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可行性、必要性、有效性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職教育;弟子規;品德教育;實驗研究
將《弟子規》引入高職思想品德教育,探索、確立適合高職道德習慣教育的目標體系,研究道德習慣教育的有效途徑,制定道德教育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改善教育環境,提升學校品位,提高教學水平,形成我校新時期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模式,我們選擇本校下屬二級學院園林園藝學院、工程學院、經管學院進行了實驗研究。
一、基本情況
實驗時間:2016.03-2017.07。實驗范圍:園林園藝學院11個專業/班級,工程學院、經管學院各選擇2個專業/班,共計15個專業/班581人:14級園林工程技術(五年制)、財務管理、農村能源與環境技術、工程造價、市場開發與營銷、園林技術6個專業/班240人,15級園林工程技術、農村能源與環境技術、園林技術、園藝技術4個專業/班163人,16級環境工程技術、林業技術、農村能源與環境技術、水利工程、園藝技術5個專業/班173人,進行《弟子規》學習踐行活動。實驗準備:實驗開始前,向涉及班級學生和教師發放讀本,做到人手一冊。廣泛宣傳、動員,向教師和學生宣講學習、踐行《弟子規》活動的意義和實驗的目的,以及開展活動的方式,調動師生參加的積極性。
二、學習活動方式
都市農業經營管理論文
[摘要]現代都市農業是發生在市內或市外周邊地區的,能提高市民生活質量、為市民提供勞動就業和農業教育機會、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促進城鄉社會協調發展的多效能農業經營模式。它目前主要有郊外生態防護林業、郊外食物農業、城郊旅游農業、城市園林園藝農業、市內樓宇農業、都市文化農業等6種經營形式。它具有經濟、生態、人文、社會方面的多效能特征。
[關鍵詞]現代都市農業農業經營形式多效能特征
隨著社會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世界的許多城市面臨著生態、食品安全以及持續發展的危機。為了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給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優良的生活空間、保護農耕文化,現代社會開發了都市農業。都市農業就是在城市經營農業,這種經營模式是在近代都市農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古代都市農業有很大不同。古代都市農業的經營項目多為城郊獵場和城市園林景觀,故它只有休閑娛樂功能。在古代人類尚未形成在城市發展農業和利用農業發展都市的觀念,也沒有意識到城郊種養、獵場經營、園林景觀建植本身就是農業經營行為。真正的現代都市農業源于1898年美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提出的“田園城市”概念和“把積極的城市生活的一切優點同鄉村的美麗和福利結合在一起”的農業經營觀念,真正的都市農業生產始于1919年的德國。1919年德國政府開始建立“市民農園”,在城里開發供市民自給自足的小菜園,并制定了“市民農園法”。[1]為了推動現代都市農業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我們將現代都市農業的定義、普適性經營形式以及多效能特征介紹如下。
一、現代都市農業的定義
(一)都市農業的定義回顧
現代的都市農業概念最早出現在1930年出版的《大坂府農業報》上,但作為學術名詞則最早出現在日本學者青鹿四郎1935年發表的《農業經濟地理》一書中。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開始研究都市農業理論,最早把都市農業表述為“城市農業區域”或“城市農業生產方式”。1977年,美國農業經濟學家艾倫·尼斯在《日本農業模式》中,明確提出“城市農業”(UrbanAgriculture)概念[2]。都市農業術語出現后,農業經濟學、農村社會學學者紛紛探索都市農業的本義。(1)美國農業經濟學家歐文·霍尼(1950)認為都市農業是在都市周邊地區的都市楔形農田上進行的綠地建設和發展園藝業、果林業[3]。(2)德國學者史密特(1996)將都市農業定義為一種位于城內或環城區的產業,它生產或養殖、加工或運輸各種食用和非食用的產品,然后使用城市或城市周邊地區大量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產品和服務,反過來為該城市地區提供大量人力物力資源以及產品和服務[3]。(3)德國學者穆斯蒂爾(1998)將都市農業定義為在城市或城市周邊地區從事的農業生產活動[4]。(4)中國學者俞菊生(1999)認為都市農業包括城市內鑲嵌插花狀的小塊農田、庭院和陽臺綠化、城鄉結合部的近郊農業、遠郊甚至環大都市經濟圈在內的適宜大都市市場需要的農業[5]。(5)中國學者張強(1999)認為都市農業是地處城市郊區的農業以及市區擴展而劃入市區的農業[6]。(6)中國學者宋金平(2005)認為都市農業是處在大城市邊緣及間隙地帶,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資金、市場優勢,進行集約化農業生產,為國內外市場提供名、特、優、新農副產品和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并具有休閑娛樂、旅游觀光、教育和創新功能的現代農業[7]。(7)中國學者張林成(2005)認為都市農業是分布在城市內及其周圍地區或者大都市經濟圈內,緊密依托城市、服務城市的特殊形態的農業,是以生態綠色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市場創匯農業、高科技農業為標志,以園藝化、設施化、工廠化生產為手段,以大都市市場需要為導向。融生產性、生活性、生態性于一體,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現代農業[8]。
農業經營形式與多效能特征論文
摘要:現代都市農業是發生在市內或市外周邊地區的,能提高市民生活質量、為市民提供勞動就業和農業教育機會、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促進城鄉社會協調發展的多效能農業經營模式。它目前主要有郊外生態防護林業、郊外食物農業、城郊旅游農業、城市園林園藝農業、市內樓宇農業、都市文化農業等6種經營形式。它具有經濟、生態、人文、社會方面的多效能特征。
關鍵詞:現代都市農業農業經營形式多效能特征
隨著社會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世界的許多城市面臨著生態、食品安全以及持續發展的危機。為了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給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優良的生活空間、保護農耕文化,現代社會開發了都市農業。都市農業就是在城市經營農業,這種經營模式是在近代都市農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古代都市農業有很大不同。古代都市農業的經營項目多為城郊獵場和城市園林景觀,故它只有休閑娛樂功能。在古代人類尚未形成在城市發展農業和利用農業發展都市的觀念,也沒有意識到城郊種養、獵場經營、園林景觀建植本身就是農業經營行為。真正的現代都市農業源于1898年美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提出的“田園城市”概念和“把積極的城市生活的一切優點同鄉村的美麗和福利結合在一起”的農業經營觀念,真正的都市農業生產始于1919年的德國。1919年德國政府開始建立“市民農園”,在城里開發供市民自給自足的小菜園,并制定了“市民農園法”。[1]為了推動現代都市農業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我們將現代都市農業的定義、普適性經營形式以及多效能特征介紹如下。
一、現代都市農業的定義
(一)都市農業的定義回顧
現代的都市農業概念最早出現在1930年出版的《大坂府農業報》上,但作為學術名詞則最早出現在日本學者青鹿四郎1935年發表的《農業經濟地理》一書中。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開始研究都市農業理論,最早把都市農業表述為“城市農業區域”或“城市農業生產方式”。1977年,美國農業經濟學家艾倫·尼斯在《日本農業模式》中,明確提出“城市農業”(UrbanAgriculture)概念[2]。都市農業術語出現后,農業經濟學、農村社會學學者紛紛探索都市農業的本義。(1)美國農業經濟學家歐文·霍尼(1950)認為都市農業是在都市周邊地區的都市楔形農田上進行的綠地建設和發展園藝業、果林業[3]。(2)德國學者史密特(1996)將都市農業定義為一種位于城內或環城區的產業,它生產或養殖、加工或運輸各種食用和非食用的產品,然后使用城市或城市周邊地區大量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產品和服務,反過來為該城市地區提供大量人力物力資源以及產品和服務[3]。(3)德國學者穆斯蒂爾(1998)將都市農業定義為在城市或城市周邊地區從事的農業生產活動[4]。(4)中國學者俞菊生(1999)認為都市農業包括城市內鑲嵌插花狀的小塊農田、庭院和陽臺綠化、城鄉結合部的近郊農業、遠郊甚至環大都市經濟圈在內的適宜大都市市場需要的農業[5]。(5)中國學者張強(1999)認為都市農業是地處城市郊區的農業以及市區擴展而劃入市區的農業[6]。(6)中國學者宋金平(2005)認為都市農業是處在大城市邊緣及間隙地帶,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資金、市場優勢,進行集約化農業生產,為國內外市場提供名、特、優、新農副產品和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并具有休閑娛樂、旅游觀光、教育和創新功能的現代農業[7]。(7)中國學者張林成(2005)認為都市農業是分布在城市內及其周圍地區或者大都市經濟圈內,緊密依托城市、服務城市的特殊形態的農業,是以生態綠色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市場創匯農業、高科技農業為標志,以園藝化、設施化、工廠化生產為手段,以大都市市場需要為導向。融生產性、生活性、生態性于一體,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現代農業[8]。
農業經營多效能特征論文
摘要:現代都市農業是發生在市內或市外周邊地區的,能提高市民生活質量、為市民提供勞動就業和農業教育機會、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促進城鄉社會協調發展的多效能農業經營模式。它目前主要有郊外生態防護林業、郊外食物農業、城郊旅游農業、城市園林園藝農業、市內樓宇農業、都市文化農業等6種經營形式。它具有經濟、生態、人文、社會方面的多效能特征。
關鍵詞:現代都市農業農業經營形式多效能特征
隨著社會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世界的許多城市面臨著生態、食品安全以及持續發展的危機。為了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給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優良的生活空間、保護農耕文化,現代社會開發了都市農業。都市農業就是在城市經營農業,這種經營模式是在近代都市農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古代都市農業有很大不同。古代都市農業的經營項目多為城郊獵場和城市園林景觀,故它只有休閑娛樂功能。在古代人類尚未形成在城市發展農業和利用農業發展都市的觀念,也沒有意識到城郊種養、獵場經營、園林景觀建植本身就是農業經營行為。真正的現代都市農業源于1898年美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提出的“田園城市”概念和“把積極的城市生活的一切優點同鄉村的美麗和福利結合在一起”的農業經營觀念,真正的都市農業生產始于1919年的德國。1919年德國政府開始建立“市民農園”,在城里開發供市民自給自足的小菜園,并制定了“市民農園法”。[1]為了推動現代都市農業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我們將現代都市農業的定義、普適性經營形式以及多效能特征介紹如下。
一、現代都市農業的定義
(一)都市農業的定義回顧
現代的都市農業概念最早出現在1930年出版的《大坂府農業報》上,但作為學術名詞則最早出現在日本學者青鹿四郎1935年發表的《農業經濟地理》一書中。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開始研究都市農業理論,最早把都市農業表述為“城市農業區域”或“城市農業生產方式”。1977年,美國農業經濟學家艾倫·尼斯在《日本農業模式》中,明確提出“城市農業”(UrbanAgriculture)概念[2]。都市農業術語出現后,農業經濟學、農村社會學學者紛紛探索都市農業的本義。(1)美國農業經濟學家歐文·霍尼(1950)認為都市農業是在都市周邊地區的都市楔形農田上進行的綠地建設和發展園藝業、果林業[3]。(2)德國學者史密特(1996)將都市農業定義為一種位于城內或環城區的產業,它生產或養殖、加工或運輸各種食用和非食用的產品,然后使用城市或城市周邊地區大量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產品和服務,反過來為該城市地區提供大量人力物力資源以及產品和服務[3]。(3)德國學者穆斯蒂爾(1998)將都市農業定義為在城市或城市周邊地區從事的農業生產活動[4]。(4)中國學者俞菊生(1999)認為都市農業包括城市內鑲嵌插花狀的小塊農田、庭院和陽臺綠化、城鄉結合部的近郊農業、遠郊甚至環大都市經濟圈在內的適宜大都市市場需要的農業[5]。(5)中國學者張強(1999)認為都市農業是地處城市郊區的農業以及市區擴展而劃入市區的農業[6]。(6)中國學者宋金平(2005)認為都市農業是處在大城市邊緣及間隙地帶,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資金、市場優勢,進行集約化農業生產,為國內外市場提供名、特、優、新農副產品和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并具有休閑娛樂、旅游觀光、教育和創新功能的現代農業[7]。(7)中國學者張林成(2005)認為都市農業是分布在城市內及其周圍地區或者大都市經濟圈內,緊密依托城市、服務城市的特殊形態的農業,是以生態綠色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市場創匯農業、高科技農業為標志,以園藝化、設施化、工廠化生產為手段,以大都市市場需要為導向。融生產性、生活性、生態性于一體,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現代農業[8]。
本科插花藝術實踐課程教學現狀探索
摘要:插花藝術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通過對植物學與美學知識的教學,將插花基本技能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對提高大學生文化藝術修養、增強美感體驗、培養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深化素質教育都有重要作用。該文針對當前插花藝術課程實踐教學課時少、學生基礎薄弱、學生實踐技能掌握效果不佳、與市場脫節等問題,嘗試改良實踐教學環境及技術,以提升教學質量,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插花技能水平。
關鍵詞:插花藝術;實踐教學;現狀及探索
插花藝術是以切花花材為主要素材,通過空間藝術構造對植物材料進行剪裁整形及擺插來表現其活力與自然美的一門造型藝術。中國插花藝術歷史悠久,源自六朝時期的佛前供花,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1]。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插花藝術課程開設于2007年園藝專業成立之初,學院依據“立足大都市,服務大都市,走都市園林園藝發展道路”的專業定位,將插花藝術課程作為主要專業課程,以專業必修、選修形式覆蓋至全院學生。但與國內大部分高校類似[2-4],由于長期的教學思維慣性、課程開設條件不足以及社會認知偏差等,該課程發展較慢,課時不斷被壓縮,一度淪為邊緣課程。針對課程存在的問題,國內許多高校對插花藝術教學進行了改革探討和研究。張海軍等[5]提出園林專業插花藝術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改革,從插花藝術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實踐,注重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實踐技能、藝術素養、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高;王芳[6]提出了應用型本科插花藝術課程教學改革探討,強調提高學生興趣和動手能力可以提高就業率;林秀蓮等[7]提出項目式教學法在中職插花藝術課程中的運用,用案例分析了項目式教學在插花藝術課程中的應用。這些改革成果為國內插花藝術課程改革提供了理論參考。我院插花藝術課程教學成員通過前期梳理課程存在的問題,在借鑒國內院校課程改革的方法基礎上,結合校院兩級管理特點和專業發展方向進行了課程改革嘗試,以期提升教學效果。
1教學現狀
1.1課程開設課時不夠、經費不足。插花藝術實踐課程原有實驗課16學時,期末課程實習32學時。由于專業發展的需要,主干課程數目及課時數有所增加,勢必要壓縮一部分非主干課程的課時。除園藝專業外,其他專業取消了插花藝術課程或改為專業選修。課程原有實驗課時被降為12學時,期末課程實習被完全取消。另外,插花藝術課程在日常插花技法練習中要消耗大量的鮮切花材、花泥及其他耗材,且無法重復使用,節假日期間材料價格更高。經費不足導致開展實踐教學困難重重,最終造成教學效果不佳。1.2師資力量薄弱。插花藝術實踐教學要求教師理論知識豐富、操作技法嫻熟。插花藝術授課教師往往缺乏行業認知和實踐經驗,插花技法不熟練,導致授課質量不高。而實踐經驗豐富、插花技能水平高的人才又因為學歷及職稱不夠,無法加入實踐教學隊伍,導致實踐教學人員的總體水平難以得到提高[4]。1.3學生興趣低,練習意愿不強。插花藝術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需要學生動手練習操作。但由于學生基礎薄弱,在實驗材料及課時有限的情況下,短時間內無法達到較好的效果。且實踐教學通常采取3~4人分組操作的形式,常有學生因興趣不足而不動手或敷衍了事。此外,教師授課方式單一、授課質量不佳,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2插花藝術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探索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走產業化發展道路的經驗介紹
銀海區位于市中南部,下轄五個鎮,總人口13.2萬人,總面積4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706公頃。該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氣候宜人,雨熱量充足,冬天無嚴寒,夏天無酷暑,適宜各種植物生長。
在市大開放發展時期,隨著房地產業及城市道路基礎建設的發展,大量農村耕地被征用,銀海區作為一個農業縣區,其下轄的近郊鄉鎮,部分農民手中的土地越來越少,怎樣引導他們轉產轉業,發展高效農業,從有限的土地里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成為當時各級領導班子最關心的研究課題。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工作思路,組織了一批又一批的鎮、村干部及經濟能人出外考察參觀,拓寬經濟發展思路,找準適合本地經濟發展的方向。怡林園林公司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產生的,該公司的建立,預示著銀海區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走出了可喜的一步,為今后我區的花卉業迅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下是銀海區發展花卉的一些經驗及做法:
一、抓好龍頭企業建設,樹立示范典型
(一)組建怡林園林公司,發揮龍頭企業作用,推動花卉業發展
通過到廣東順德陳村考察,認為我們銀海區發展花卉業在區域及資源方面很有優勢,決定選擇高德鎮平陽村作為發展花卉生產的基地。平陽村地處桂海高速公路入口,北(海)鐵(山港)一級公路橫穿其中,離市區6公里,離機場10公里,到機場、港口、火車站,交通都十分便利。該處地勢平坦,土層深厚,透水性強,地下水資源豐富,全年氣溫均適合花卉苗木生長的需要,是生產花卉苗水的理想園區。陳村有名的花卉業巨子盧榮先生到平陽村考察后,對該村的地理環境及資源優勢贊不絕口,當即決定在該處投資建基地,區、鎮有關領導抓住機遇給予大力支持,使怡林園林公司于1994年在短期內迅速組建起來了。
組建成立怡林園林公司分別由高德鎮農工貿總公司、高德鎮平陽村委會、高德鎮平陽村石橋塘生產隊、廣東順德順峰園藝有限公司四家股東共同出資組成,總投資228萬元,占地面積80畝,主要從事各種花卉、綠化苗木的生產、銷售及城市園林綠化工程的施工和技術咨詢服務,怡林園林公司的建成投產,標志著銀海區在發展花卉業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有了良好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