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育人機制與物流人才需求研究

時間:2022-04-24 16:46:14

導語:協同育人機制與物流人才需求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協同育人機制與物流人才需求研究

摘要:該文在深入調研南京部分物流企業的基礎上,分析了物流企業對高職物流人才崗位綜合素養的要求,并以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育為研究對象,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為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的職業素養教育提供新的方案。

關鍵詞:高職教育;物流管理專業;崗位調研;職業素養

1物流崗位分類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物流產業的升級致使物流企業的人才需求不斷上升。物流企業對物流人才的需求可以分為三個級別:第一,高級管理者,如企業的物流總監、高級物流經理等。物流高級管理者需要具備一定的工作經驗和較高的行業技能、行政管理經驗。第二,中層管理者,如物流調度部門經理、倉儲部門經理、配送主管等。物流中層管理者需要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和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第三,基礎崗位操作員,如倉儲部門的倉庫管理員、配送站的貨物分揀員、運輸部門的貨運調度員等。物流基礎崗位操作員需要掌握基本的崗位操作技能,如揀貨、裝卸搬運、出入庫等方面的技能。企業一般對基礎崗位操作員的技能水平要求不高,高職畢業生經過短期培訓后就可上崗。

2企業對高職物流人才崗位綜合素養的要求

崗位綜合素養要求是指企業對員工崗位技能和個人素養的基本要求。物流崗位綜合素養包括物流崗位的基本操作技能、職業道德、個人品質等。物流業屬于服務業,其職業素養既要符合現代服務業的共同要求,也要符合受到物流行業發展、技術變革、社會發展、物流制度革新等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特殊要求[1]。

2.1對物流人才職業能力的要求

為深入了解南京物流企業對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和技能要求,筆者通過對部分物流企業的調研,掌握了十多個基礎崗位對人才基本技能和綜合素養的要求,并對企業的意見進行匯總分析,得出企業看重的四類職業能力:基本物流職業技能、人際溝通能力、繼續學習能力、計算機水平與英語水平。這四類職業能力的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2.2對物流人才職業素養的要求

通過調查研究,筆者發現,物流企業特別注重團隊合作能力,而且企業規模越大,越看重團隊合作能力。對學生核心職業素養的培養和發展是高職教育的發展戰略,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訓室、校企合作產學研基地等。另外,學校要根據實踐教育的要求對實訓基地進行改造。在高職教育領域落地實施的重要措施。職業教育要做到按需培養,切實了解新時代物流行業的發展狀況以及企業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專業教育方向,從而培養能夠滿足企業需求的人才[2]。通過對南京部分物流企業的調研,筆者得到的結果是,這些企業比較注重學生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第一,物流基本職業技能的掌握程度如何,如能否制作物流單證、能否使用物流設施設備、是否了解物流作業程序等;第二,人際溝通能力如何,如能否處理好工作中與本部門同事、外部門同事以及上級領導之間的關系;第三,崗位適應能力如何,如上崗后是否能夠迅速適應工作環境并獨立開展工作,是否具備繼續學習能力以適應職業的持續發展。通過企業調研、現場訪談,筆者分析并總結了企業物流崗位對學生職業素養和技能的一般要求。筆者在與企業管理人員探討學校人才培養方案時,他們結合自身實際需要,列舉了比較看重的三門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運輸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倉儲與配送,其次是物流成本管理、采購管理兩門課程。另外,鑒于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畢業生普遍缺乏人際交往能力,職業忠誠度不高,企業管理人員建議學校開設口才辯論類、職業素養類課程或在第二課堂中開展辯論類、職業體驗類活動。由以上調研結果以及企業用人需求的共通性可知,物流管理專業畢業生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崗位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更需要具備持之以恒的職業精神以及為職業理想不懈追求的品質。因此,高職院校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除加強專業建設外,著重塑造學生吃苦耐勞、認真鉆研的工匠精神。

3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育存在的問題

3.1教育理念與企業需求存在差距

在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理論課程占據了很大的比例,然而物流公司的基礎崗位并不需要員工掌握深奧的理論知識,員工只要具備基本的理論知識與能滿足快速上崗需求的崗位實操技能即可。雖然很多高職院校提出了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方案,但其在實際教育中往往無法得到貫徹落實。此外,很多物流管理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固守傳統課堂授課模式,雖然有些教師采用了案例教學法、項目式教學法,但所列舉的案例和項目不具備可操作性。學校教育理念和企業的真實需求之間產生了偏差。

3.2實訓師資隊伍建設滯后

在南京高職院校的物流管理專業師資隊伍中,企業兼課教師所占比例較小。高職院校比較注重對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希望通過企業掛職鍛煉、暑期企業頂崗實踐等方式培養出具備實踐教學能力的實訓教師。但這種短期培訓無法大幅提升教師的實訓能力,大部分教師都缺乏長期在企業一線工作的經歷,教師的崗位實操能力與企業的實際情況相差較大[3]。同時,高職院校在招聘企業管理人員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時也會遇到很多實際困難,而且由于工作時間等方面的問題,企業導師很難在工作日抽出時間參與學校的教學工作。

3.3缺乏校企協同育人機制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高職院校提倡的辦學模式,但在實際操作中,學校和企業的合作深度不夠,二者之間的合作進度緩慢,且缺乏長期合作育人的基礎。南京很多物流企業與學校合作的積極性不高,企業的合作動機主要是解決自身短期、季節性員工不足的問題,而學校則主要希望企業能夠參與實訓教學,提供師資和實訓場地給學校。企業沒有利益刺激而缺乏合作的主動性,無法和學校達成長期合作的共識。

3.4專業課程的授課方法比較傳統

在物流管理專業課程教學中,理論教學占比很高,很多課程缺少實訓場地或者實訓模擬軟件,且高職院校的教師大多只有教學工作背景,缺乏物流企業的實際工作經驗,因此他們在上課時只能照本宣科,著重進行專業理論知識傳授,缺乏對學生的物流操作訓練。物流理論與實際操作的脫節直接導致學生職業技能的缺乏[4]。

3.5缺乏實踐教育的場所和設備設施

大多數高職院校缺乏物流實訓設備設施。盡管學校投入了大量的財力,但投入比例與實踐教育的需求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在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的實踐教育中,學校物流實踐設備設施不足,無法給學生提供有助于提高物流實踐能力的硬件條件。此外,由于缺乏實踐教育的場所和設備設施,教師在授課中往往重理論輕實踐。

4解決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育問題的對策

4.1加強校內物流實訓基地建設

理論最終需要落實于實踐,教師在理論教學過程中,可通過理實一體化實訓項目,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運輸管理課程的國際航運單元涉及較多物流環節和業務對象,相關業務對象不僅包括發貨人和接收人,還包括各級貨運代理、船公司、港口、檢查檢疫局、海關等單位的人員,教師可針對該內容設置項目情境,在項目情境中講解國際航運的業務流程,通過“設置教學情境—學生角色扮演—學生互評和教師點評”的步驟,讓學生直觀地掌握國際物流的基本流程,同時指導學生完成“國際海運進出口物流實訓手冊”。另外,學校應配備相應的模擬軟件,以方便學生實現“做中學”。可在物流管理專業課程中開設的實訓項目很多,如倉儲管理課程的倉儲作業綜合實訓、運輸管理課程的軟件模擬實訓、物流成本管理課程的項目式實訓等,這些實訓項目涵蓋了物流崗位基本技能、物流軟件操作能力、物流設備設施使用能力等方面的實訓內容。

4.2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物流職業技能比賽

物流職業技能比賽是物流管理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推進器”,以物流職業技能比賽為主導的實踐教育體系,有助于彌補實踐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從而促進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筆者在調研中發現,南京大多數高職院校都制訂了技能比賽選拔、培訓、獎勵方案[5]。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可以參加的職業技能比賽有供應鏈模擬大賽、物流方案設計大賽、物流倉儲方案大賽等。參加物流職業技能比賽是學生提高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例如,在物流倉儲方案大賽中,學生要審查商品出入庫、裝卸搬運、分揀、包裝等多個操作點。

4.3組織短期企業實踐和頂崗實習

短期企業實踐和頂崗實習是高職教育不可或缺的環節,也是培養高職學生綜合素質和技能的重要途徑之一。物流管理專業的短期企業實踐一般安排在大一下學期或者大二,學校根據企業的需要將學生安排到企業的基層物流崗位。頂崗實習一般從大三上學期開始,持續六個月,它是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的橋梁,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理想。組織短期企業實踐和頂崗實習的主要目的是讓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在全面了解物流企業生產經營模式的同時,培養崗位技能和崗位素養。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同時具備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工匠型人才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青睞,企業的發展也離不開這類人才。如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使他們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在職業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長遠,是每個職業院校都需要思考的問題。高職院校和企業要建立穩定高效的合作機制,真正做到產教融合、協同育人。

參考文獻

[1]陳秀濤.“四位一體”,開創高職院校就業指導新格局[J].人力資源,2021(18):112-113.

[2]劉浩.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的調查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17):71-74.

[3]陳錦鳳.高職院校教師赴企業實踐鍛煉的現狀與對策思考[J].大眾標準化,2021(20):215-217.

[4]劉向杰.基于大數據的高職院校專業動態調整機制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1(20):42-47.

[5]徐君姬,田瑤,武立棟.企業面向高職院校用人需求的調研分析[J].科技風,2021(21):181-182.

作者:周冬梅 單位:南京城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