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政策現狀與優化措施
時間:2022-04-28 08:56:41
導語:人才政策現狀與優化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提出,人才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性越發凸顯,城市對人才缺口的補充也越來越重視。各個城市相繼發布人才引進政策吸引人才,為城市建設打下人才基礎。文章以W市為例,通過對W市近年來的人才政策的分析,指出在當前人才政策應當從加大宣傳力度、優化政策環境、加大人才自助培育力度等方面進行改善,以期更利于W市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人才政策;人才強市;問題分析;優化措施
一、W市人才政策演變及特點
(一)人才政策的演變
W市早在2001年就開始了人才引進方面的探索,《W市人才市場管理條例》首次提出引進國內外高層次人才,鼓勵人才向重點工程和研究項目流動,但并未有具體的實施辦法;2010年,W市根據城市發展進程和人才實際情況推出了《W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提出不僅要引進人才,還要發揮W市的科教人才優勢,培育、引進大批人才;2011年,《W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3551光谷人才計劃暫行辦法》和《“黃鶴英才計劃”的辦法(試行)》推行,其主要目的是吸引頂尖人才、產業領軍人才、創新創業人才,聚集多產業人才,以領軍人物帶動產業發展,深入人才強市戰略;2012年出臺的《關于加快構筑國際性人才高地的若干意見》重點引進國際性高層次人才,希望促進W市科技創新發展;2013年,《W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高端人才集聚工程”實施辦法》從引進高端人才方面加快推進W市新型城市化進程;2013年,《W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實施緊缺技能人才振興計劃的意見》發布,補齊了W市發展緊缺技能人才;2015年W發布的《關于建設創新創業人才髙地的實施意見》《W市“城市合伙人”計劃行動方案》和《W市“千企萬人”支持計劃實施辦法》吸引了一批新興產業人才,加快了W市新興產業的發展;2016-2017年,W市提出“高——以w市為例技能人才引進辦法”“技能興漢工程”以及“拓寬技能人才成長通道辦法”,吸引了大量高技能人才,為W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提供了技能型人才支撐;2017年W市發布《關于支持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的若干政策措施》,留住一批青年人才;2019年《關于建立完善人才工作體系推動W市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發布,再次強調吸引高層次人才、行業人才和技能人才等,為W市高質量發展助力。隨著W市一系列的人才政策的發布,對人才的引進效果明顯。根據2021年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武漢人才吸引力指數排名第11,且武漢2017-2022年人才凈流入均為正值。《2022新一線城市人才吸引力報告》中指出武漢在中高端人才投遞選擇中排名第五,占比8.02%。由此可以看出,W市在人才招引政策和效果方面都取得較好的成績。W市在人才工作上面發布了多種政策法規,涵蓋人才層級較廣,從青年大學生到海外高層次人才,從高技術技能人才到產業領軍人才,引進效果較好。可以說,W的人才政策體系日漸完善。
(二)政策的特點
第一,重點引入高層次和高技能人才。隨著科技發展和新興產業的迅速發展,W市對于高層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越發重視,頒布實施了多項針對高層次人才、創新領域人才和海外人才的相關政策。W市從2001年剛剛提出人才招引至今,一直致力于吸引高層次人才,圍繞高層次人才頒布的人才政策在人才政策中占比非常高。多數量的高層次人才招引對擴大了高層次人才的認定標準,包括但不限于國際重要獎項獲得者、海外高技術人才、行業領軍人才和產業高端人才等,希望通過高層次和高技能人才的引進,吸引和培育具有領先水平的創新人才。在提出引進高層次和高技能人才的同時,為高層次人才提供資金獎勵和平臺支持以及生活保障。W市為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后續發展頒布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持措施,包括平臺支持、項目支持、津貼補助以及生活方面的保障。第二,人才引進覆蓋面廣。W市對人才招引覆蓋面很廣,從層次、行業和年齡覆蓋各方面。在招引人才層次方面,不僅僅有針對高層人才的人才政策,如“高端人才集聚工程”“黃鶴英才計劃”等,也有針對中層人才和基層人才的人才政策,如“關于實施技能興漢工程的意見”“百萬大學生留漢計劃”等;在引進人才的行業方面,圍繞W市發展進程,從新型產業到技能人才各個方面均有涉及,吸引各行各業人才,填補行業空白,推進W市高質量發展;在年齡方面,對人才的年齡要求一再放寬,對符合人才認定的可以破格招引。W市已經基本建成多層次人才政策體系,加強高層次人才吸引和任用,又有一大批優惠政策吸引中高層次人才,留住一批基層青年人才,同時注重補強技術型人才,為多層次人才梯隊打下基礎。第三,人才政策體系日趨完善。W市隨后圍繞人才招引先后推出“高端人才集聚工程”“黃鶴英才計劃”“百萬大學生留漢計劃”“3551”計劃等政策,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為中心,引進不同行業、不同層次的人才,提供相關的科研項目、資金支持,組織培訓學習。同時,W市政府還通過提供優惠政策來培養科研型、創業型、創新型人才,不斷打造與W區域發展相匹配的人才體系。在生活保障方面,W市積極完善人才服務體制和公共服務配套政策,為引進人才提供多方面落戶、住房、子女教育等生活保障,尤其是高層次人才,全方面的生活服務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他們的后顧之憂。從招引到任用,W市圍繞人才政策采取了一些保障措施。從W現有人才政策的總體情況分析來說,在人才引進、人才后續培養以及人才生活保障方面的政策措施日漸完善,逐漸形成多層次的人才政策體系。
二、W市人才政策問題分析
首先,人才政策宣傳不足。W政策出臺了一系列人才引進政策,但是在政策宣傳方面卻存在短板。以“百萬大學生留漢計劃”這一政策來說,大部分學生并不了解這一政策,對這一政策非常了解的高校同學不足2%,大部分都是對政策內容一知半解或完全不了解。這說明了政府政策推廣存在短板,政策宣傳力度不足。相關人才政策宣講會開展范圍小,宣講場次較少,參會人數有限制,影響人才政策的宣傳效果。同時人才宣講會集中于W本地,人才政策沒有得到更好的外擴,影響力受限。其次,政策的發布過于分散,沒有統一的政策發布平臺。政府政策宣傳的主力軍是媒體報道和相關網站。媒體對于人才政策的報道趨于分散化、整體化,導致政策宣傳不到位,W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W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官網等網站中,只能找到部分人才招引政策。相關的官方公眾號上面,對于人才政策的總結也不全面。政策發布的分散性勢必導致人才政策宣傳效果不夠理想,缺乏統一的發布和整理平臺,勢必會降低外來人才對于W市人才政策的了解度。由此可見,缺乏統一的發布平臺和政策宣傳力度不足會減少人才政策的受眾群體,從而影響到人才招引政策的效果。其次,政策外部環境有待改善。不少人對于高層次人才的理解仍然停留在高學歷和高職稱方面,人才理念應該被多元化理解,這也是人才政策實施外部環境的重要一部分。第二,需要加強城市整體環境和公共服務水平,增強人才歸屬感。留住人才除了薪資待遇和扶持力度外,歸屬感也是重要的一部分。W市在大量人才涌入的情況下,除了給予引進人才必要的生活支持外,當前急需通過提升城市的人文、自然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優秀人才在W市的歸屬感。最后,人才培養政策相對較少。W市多項人才政策都是聚焦于引進人才,在人才自主培養方面政策相對較少。引進人才和培養人才并不相悖,甚至可以通過引進人才來培養人才。W市擁有較為豐富的科教資源,同時也擁有大量的優質大學生資源,可以通過人才培育政策將一部分培育成中、高層次人才,緩解對外招引的壓力。從另一方面來說,自主培育的中、高層次人才更具有城市歸屬感,更留得住。
三、W市人才政策優化措施
(一)加強政策宣傳
首先,加大政策宣傳力度。政策制定一經推出就要大力開展宣傳工作,圍繞其中心點,提取重點詞匯,著力宣傳,提高其知名度和吸引力。政策宣傳不僅僅可以依靠官方渠道,還可以通過網絡自媒體、短視頻等新方式全方位的展示本地區的人才引進政策。第二、創新政策宣傳方式。人才政策宣傳不能局限于官網和宣講會,應該創新宣傳手段和渠道,加強點對點的宣傳。針對不同層次的人才,制定具有差異化的宣傳方式。短視頻講解、圖片講解、專欄講解等方式都可以對人才政策進行宣傳,積極運用線上宣傳模式,更加積極主動的進行政策宣傳。最后,積極尋求第三方合作。積極地與國內外知名的中介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通過專業機構引進人才,宣傳人才政策。
(二)優化人才政策環境
第一,進一步完善公共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W在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等方面還沒有一個高分答卷,政府需要在區域規劃、交通和基礎設施方面進一步加強,打造宜居生活城市,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為留住人才營造良好的環境。第二,優化產業結構。W目前的主要優勢仍然集中在重工業產業中,但是,對于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更多的是在新領域。因此必須優化產業結構,積極發展高新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營造適合高新產業和新興產業的市場環境和優惠政策,進一步吸引高新產業人才,讓高層次人才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特長,讓長夜發展成為吸引高層次人才的主要因素。第三,營造人才歸屬感。保障人才留漢之后的生活質量,為人才營造人才軟環境,在住房、醫療、交通、子女入學等等各個方面配備齊全,解決人才的后顧之憂,增強人才對W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增加人才培養政策
第一,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政策。W市擁有巨大的潛在人才資源庫,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較多。因此可以因地制宜,從W市長遠發揮和行業預測情況對未來緊缺型人才和現在短板人才進行有計劃、有規模的培養,分層、分步地制訂總體人才培養規劃。第二,加強產學研的結合。鼓勵高校和企業以及科研院所建設創新創業學院和技術轉移中心,促進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在科研、人才培養的等方面的合作,加強學生和青年人才的科研能力及創新創業能力。
參考文獻:
[1]朱志敏,王勁松.透視“1+N”——武漢創新人才政策體系的前前后后[J].中國人才,2013(13):40-42.
[2]柳新元,季冰.地方政府競爭視角下城市人才政策研究[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20(04):1-9.
[3]張群.供需視角下上海科技人才政策評估[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02):26-35.
[4]雷杰,程金鵬,向春芬,史楠楠.武漢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政策存在問題的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3(04):188-191.
[5]郭芳,石書玲.天津人才政策現狀與優化策略研究[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0(21):21-23.
[6]鄭代良,鐘書華.中國高層次人才政策現狀、問題與對策[J].科研管理,2012,33(09):130-137.
[7]謝迪,王梅斯,熊思.國家中心城市科技人才政策比較及其優化——以漢、蓉、鄭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22(03):108-110.
作者:靳春曉 單位:武漢理工大學
- 上一篇:商務英語專業群實訓現狀分析
- 下一篇:大白菜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