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課程及學生管理研究
時間:2022-04-29 09:07:40
導語:高校思政課程及學生管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學階段是青年學子人生的“拔草孕穗”期,高校思政課程肩負著大學生“德育”的重要使命。強化高校思政課程中的學生管理對提升青年學生的思想高度、培養愛黨愛國的新時代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和作用。本文借鑒需求層次理論這一以人為分析中心的管理理論,在探析高校思政課程中的學生主體的人性假設的基礎上,從基本需求、高級需求和特殊需求等三大方面深入研究學生個體在全程教育和分層教育中的激勵化管理,從他律需求與自律需求兩大層面透徹分析學生群體在規范教育和內聚教育中的標準化管理,以求達到深刻把握學生主體的需求管理的目的,充分發揮高校思政課程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作用。
關鍵詞:需求層次理論;高校思政課程;學生個體激勵管理;學生群體行為管理
1學生主體的人性假設
“人性假設理論”指的是對人的本性的根本看法。作為管理學的認識基礎,它的基本評估影響著管理方式的變動。隨著管理學歷史的發展和人們認知的深化,“工具人”“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復雜人”“文化人”和“決策人”等“人性假設理論”相繼而出,運用這些“人性假設理論”對學生的本性進行評估和認識,有利于選擇出與之相匹配的管理方式,進而提高高校思政課程中的學生的管理效率。基于以上理論與高校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匹配度評估,本文剔除其他假設,僅僅采用最有助于認識學生本性的“復雜人”假設———這一假設觀點較為全面地綜合了其他理論的優勢,并彌合了“人性假設理論”與發展實踐之間的現實鴻溝———輔以調研分析的手段,來對學生進行本性方面的具體分析。圖1高校學生個人追求比重由沙因提出的“復雜人”假設認為:人既有理性追求,關心物質利益;又有感性追求,需要和諧的人際關系;既有價值追求,并非活的工具;又有層次需要,追求“自我實現”;既有動機差異,需求復雜變動;又有能力差異,管理方式不同。參考“復雜人”假設中的人性影響因素,筆者對400名高校學生(每個年級各選100人)做了個人追求方面的問卷調查,除去六份無效問卷外,其余98.5%的有效問卷的相關數據統計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高校學生的個人追求以及其中反映出的個人本性是復雜多變的。大一、大二、大三的學生更偏向于情感追求,期盼良好的人際關系和他人的肯定,具有較強的集體歸屬感和社交需要。大四的學生因面臨就業、獨立生活、外界的物質沖擊等問題,對生理、安全等理性的物質追求更為側重。與此同時,大學生對“自我實現”方面的價值追求并不重視,其深層需求尚需高校思政教師的進一步開發。此外,經走訪調查發現,不同能力的學生對應的教學管理需求各具差異。如圖2所示,能力較強的學生更希望能夠得到特殊性和自律性的教學管理;能力適中的學生對結構性的教學和他律性的班級管理更為期待;能力較弱的學生對特殊性和他律性的教學管理需求最大,但是忽視了對個人自律管理的追求———基于以上調查結果,高校思政教師應構建結構性教學,強化特殊性教育和他律性教學,引導自律性教學,規范課程管理。
2學生個體的需求激勵化管理
作為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核心,激勵理論以機會激發個人努力,以能力達成個人成就,以內外條件的滿足充實個人需求,以強化理論和挫折理論改造個人行為,以公平理論鋪墊良性發展環境。本文將高校學生主體的復雜本性和多樣追求與激勵理論相關聯,以該理論中的需求層次理論來對高校思政課程中學生的管理實踐進行具體分析,從需求的層次化滿足出發,綜合考量學生個體的激勵管理。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將生理、安全、社交等需要外部條件滿足的需求列為基本需求,將尊重、自我實現等需要內在滿足的需求列為高級需求。在這一需求結構中,基本需求是需求層次的基礎,它的部分滿足驅動著高級需求的動態發展,而高級需求比基本需求更具價值,它的滿足更有利于調動個人的積極性。對于高校學生而言,基本需求和高級需求皆是不可或缺的。在基本需求方面,大部分高校學生因其生活環境(學校)的特殊性而不用擔心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但是同時也存在小部分學生經濟來源不足、大四學生就業以及經濟獨立的壓力較大的問題。與此同時,一部分學生因其本身具有較強的能力而無需為歸屬和愛等社交需求擔心,另一部分學生卻因人際交往能力不足而需要接受高校思政教師的層次性教育。在高級需求方面,學生具有尊重、認知、審美、自我實現和超越自我等需求———這些需求既需要學生內在的自我滿足,又需要高校思政教師對學生的心理和思想進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在此教學管理背景下,加強高校思政課程中的全程教學和分層教學,有利于從結構性和特殊性兩方面來滿足學生管理的需要,引導學生以更為優化的方式達成需求的層次化滿足。
2.1全程教學滿足結構性需要
全程教學模式需要構筑良好的外部激勵環境。該環境以高效的管理體系為頂層設計,以校內管理方案為政策支持,以不斷升級的軟硬件條件為組織保障,以多元公平的評估機制為整合路徑。這一精良的外部建構既有利于學生在“立德樹人”的屏障內形成積極健康的道德動機和行為目標,又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發揮德育的內化動力,端正學習態度,增強個人信心,激發深層潛力,更有利于學生以更加飽滿的精神面貌、更加獨立的人格意志、更加充沛的客觀實力來面對“從校園到社會”的環境轉變。全程教學模式既需要外部環境的保障,又需要發揮學生思想認識、自我效能的內生動力。該內生動力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以學生為課程的中心點和粘合劑,將課前、課中和課后聯結為一個整體,教導學生在課前做好理論的預習導學和實踐的自我辨析工作,在課中做好課堂體悟和學習交流工作,在課后做好總結、自省、糾錯和二次實踐的工作。這一構建方法可使得學生將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將內在精神外化于社會實踐,在思政理論和實踐教學交融的過程中強化能力鍛煉,塑造堅毅靈魂,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來滿足個體的多重需要。
2.2分層教學滿足特殊性需要
針對學生個體在能力、潛能、個性、認知等方面的差異,教師在教學模式的選擇中應把握好適應性和針對性,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生理需要是層次性需求中最基礎、最重要且最有力量的———對于經濟困難、生理需求尚未滿足或是面臨未來的經濟獨立需求的高校學子,高校思政教師應在授課過程中以端正的思想指引學生,防止學生被金錢捆綁;以實際情況指導學生,將專業特色、個人優勢與兼職恰當結合,防止學生耽誤學業、過度從事低廉工作;以學習意識發展學生,引領學生在原有的發展基礎上,特色化、持久化地發展現有水平、挖掘內在潛能,為長遠發展做好鋪墊。社交需要與人的情感追求息息相關———大學生對情感追求極為偏好,對和諧的人際關系、集體歸屬感和感情聯系很是重視。對于社交能力較弱的高校學生,思政教師立足于學生的個性差異,適當選擇教學內容和交流方式,有效利用線上線下的傳播媒介,提供社交平臺和練習空間,運用思政觀念和技能進行有效指導,促進學生的針對性發展。高級需要的實現得益于個人的內在要素的滿足,又反作用于個人的良性生長———高校學生對高級需要的追求側重點各不相同:幾乎所有學生均對尊重具有較大的需求,渴望在自我尊重的同時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認可;學生的能力與其對知識、人生進行探索的認知需求成正相關的關系;學生對于審美各有追求,審美標準各不相同;學生無論能力強弱,都對自我實現和自我超越充滿期待,但是多數學生積極性較差、行動力較弱,難以進入“超我”的狀態;從整體來看,高校學生對于個人價值的追求和物質、情感等基礎追求相比并不占優勢,尚需高校思政教師的進一步引導。基于以上現狀,高校思政教師在學生管理的工作中需強化學生在“知、情、意、行”四大層面的修養,并以正向強化增加大多數學生在尊重需求、認知需求、正確的審美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和自我超越需求方面的積極刺激,以負向強化消除部分學生在錯誤的審美需求、松弛的自我實現和超越需求以及備受忽視的認知需求方面的消極刺激,以挫折教育磨礪學生心性,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個體在精神體魄方面的問題,調動學生積極性,不斷增加高校學生由內而外的正確行動。
3學生群體的需求標準化管理
作為高校中共同從事學習、生活、社交、實踐等活動的群體,大學生以其集體化的活動內容和群體心理特征凝聚成一個個以班級為單位的社會細胞,協同接受課程教育。在思政課程中,學生需要接受規范的他律性教育,以團體行為標準和群體制裁體制來嚴格要求自己,養成優良的行為習慣,創建和諧向上的團隊結構。同時,學生也需要接受內聚過程中的自律性教育———將個人目標與群體目標相結合,在團隊的任務分配中踐行初心使命;將個體融入被教師主導的思政課程中,在穩定規模下依從“結群本能”形成團體動力,激發個體能動性;將個體交流混入“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雙輪交流模型中去,突破語言上的局限性和知覺上的障礙性,在群體結構中促進個人能力的動態提升。
參考文獻
[1]約翰·布魯德斯·華生(JohnBroadusWatson).行為主義[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5-18.
[2]王法勇,徐彩紅,譚鉆然,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遠程教育中的應用[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14):2-3.
[3]李學偉.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理論與實踐[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01):1-3.
[4]黃煥初.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環節的界定[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06):2-3.
[5]喬秀麗,張文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互動效果的若干路徑[J].決策與信息,2021,(01):1-2.
作者:杜庚熙 馮雪陽 單位:南通理工學院
- 上一篇: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
- 下一篇:機電設備安裝項目管理技術探索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