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管理在心內科護理管理的應用

時間:2022-05-05 15:12:39

導語:風險管理在心內科護理管理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風險管理在心內科護理管理的應用

【摘要】目的本次試驗將針對心內科護理管理加強風險管理理念的融合,更好地提升護理安全性,確保患者的治療有效。方法本次試驗選取了2019年1~6月前來本院進行疾病檢查及治療的患者為對象,經過心內科的專業檢查需要開展對癥治療。在自愿參與試驗調查的患者中,采用隨機法對150例患者進行病情結果討論。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則為風險管理模式,分析應用成果。結果①從護理質量上看,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為4.00%,對照組為12.00%,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在護理滿意度的調查上,兩組患者對于護理的滿意度有明顯的差異,研究組患者明顯更加滿意(P<0.05)。③患者在接受治療護理之后的各項生存質量評分均比較優異,但是研究組患者的4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的數據差異在統計學方面存在統計意義(P<0.05)。結論接受治療的心內科患者,在治療期間使用風險管理護理措施,有利于加強心內科患者的治療安全,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患者的治療得到了更全面的保障。

【關鍵詞】風險管理;心內科;護理管理;護理效果

心內科的患者多為老年群體,而對于他們的護理管理存在較大的難度,風險性也更高。這是由于患者的心肺功能下降、抵抗力不足等因素共同引起的[1]。骨科手術不僅具有風險高、流程繁瑣等手術特點,對于治療后的護理要求也特別高,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承受巨大的負面影響。為了減輕患者的身體負擔,使得患者可以快速恢復,就要求負責護理的護理人員具有高水平的護理能力,并充分重視風險管理理念在臨床護理中的有效應用。在治療時需要特殊的護理治療,而且很多患者對于疾病以及治療過程均比較陌生,對治療的最終效果產生懷疑,因此在手術過程中容易出現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使得治療過程中的難度被大大加深,此時需要為患者實施更加科學全面的護理方式進行護理。患者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也使得患者對醫療服務的質量以及護理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規的護理模式無法有針對性的進行護理服務,因此需要根據患者的訴求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幫助,制訂有效的護理方案,針對患者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討。醫療護理不僅包括疾病治療、藥物護理,也包括環境管理、護理制度優化、護理流程以及醫務人員服務態度,這些都對最終結局產生影響[2]。加強風險管理可有效地提升患者的治療安全性,處理好護患關系。本次試驗選取了2019年1~6月前來本院進行疾病檢查及治療的患者為對象,經過心內科的專業檢查需要開展對癥治療。在自愿參與試驗調查的患者中,采用硬幣隨機法,對150例患者進行病情結果討論,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試驗選取2019年1~6月前來本院進行疾病檢查及治療的患者為對象,經過心內科的專業檢查開展對癥治療。在自愿參與試驗調查的患者中,采用隨機法對150例患者進行病情結果討論。其中,男性83例,女性67例;年齡54~80歲,平均年齡為(65.60±3.10)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對患者的治療形式進行深入的了解,確定治療的方式之后做好常規護理。對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的異常癥狀情況進行了解觀察,并且判斷患者的患病部位健康情況,當患者患病部位出現異常表現時,則需要針對性進行治療處理;在治療之前做好準備檢查工作,告訴患者治療的相關事宜,按照醫師的囑咐做好護理工作;觀察患者身體指征,并給予相應的生活幫助,防止患者在治療之后出現感染等問題。觀察組則為風險管理模式:首先,增強護理人員工作上的安全風險意識,明確個人的工作職責、工作范圍,對護理流程、規章制度有全面的認知;能夠在發現問題以及操作失誤發生后及時上報,減輕對患者病情的影響。其次,小組的組長由護士長擔任,并且由8名護理人員組成小組成員,護士長需要對小組內各成員的日常工作進行組織和分配;對于患者的日常疼痛護理管理工作,需要按照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護理;組織各成員參加相關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在日常工作中,將各小組成員的工作情況以及考核績效納入到最終的考核成績中,培訓內容包括對心血管重癥疾病護理應急預案以及護理風險管理的護理流程,定期的為護理人員進行有效的培訓,并且實施相應的考核,可以使得護理人員在對患者的疾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效果得到有效提升,保證在進行風險管理時,可以按照標準嚴格執行。在成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后,全面為護理人員普及風險管理理念的重要性,使護理工作人員明確風險管理的具體理念以及其價值;在患者辦理入院手續后,對患者的疾病情況進行評估,并且了解患者疾病持續時間、疾病產生的因素以及相關性質;對了解到的患者信息進行記錄統計,并且將記錄的信息及時反饋給主治醫師,主治醫師按照患者的具體情況開具醫囑,護士按照醫師開具的醫囑為患者實施治療措施;評估患者在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實際風險,同時根據評估的結果進行護理;在護理過程中需要護士為患者提供集目標、方法以及預見性為一體的護理服務,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按照先預防再進行治療的原則進行護理,有效的防止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出現墜床、跌倒等不良事件,使得患者在接受護理治療的過程中,始終處于安全的狀態下;在小組內,各組成員團結協作,使得護理的質量得到提升,并且有效的加強患者用藥過程中的護理管理;在對患者的用藥實施管理的過程中,常規的護理僅僅可以監管督促患者進行用藥,整個護理過程比較簡單單一[3];在實施風險管理護理的過程中,對用藥護理的各項措施有效加強,為患者實施用藥宣教,告知患者用藥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督促患者按時按量用藥,讓患者知曉未按時用藥所可能產生的不良后果,按照用藥的相關制度嚴格執行,在與患者交流的過程,與患者交流用藥體會,對用藥后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4]。與此同時,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也十分重要,以患者需要為中心,配合醫師工作,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值得一提的是,在病房管理中要針對危重癥患者及高危人群加強關注,并規范病區的危險物品放置,對行動不便的患者進行日常生活上的支持,保持地面干燥。在床頭、衛生間、水房做好警示標語,防止患者墜床、跌倒等。最后,則是與患者家屬之間的溝通,配合醫師護士共同為患者的早日康復盡心盡力、盡職盡責[5]。

1.3評價標準

本次試驗需要進行不安全事件的統計分析,包括跌倒、墜床等事故。對患者開展護理滿意度的調查問卷,了解患者對護理行為是否認可,并提出改善建議,優化護理行為,提高護理內涵,使用醫院內部自測的滿意度評測表對患者滿意度進行測評,主要從服務態度、醫療水平、健康教育、心理護理4個方面進行評價,各部分得分滿分均為25分,患者對護理流程的滿意情況與最終的評分成正比。了解患者在接受護理之后生存質量情況。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采用(x-±s)、[n(%)]表示,組間比較分別行t、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護理質量

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護理滿意度

將兩組患者在護理之后的滿意度評分情況進行對比,滿意度評分分為4個子項目評分,包括服務態度、醫療水平、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結果顯示:研究組的4項評分分別為:(21.86±1.59)分、(20.95±1.38)分、(22.38±1.48)分、(22.54±1.48)分;對照組患者的4項評分分別為:(15.84±1.46)分、(16.24±1.41)分、(15.42±1.84)分、(16.84±1.57)分,因此研究組患者的家屬在接受患者治療護理之后滿意度更高(P<0.05)。

2.3兩組患者的各項生存質量評分統計表比較

將兩組患者在護理之后的生存質量情況進行對比生存質量評分分為4個子項目評分,分別為心理健康、環境因素、社會關系以及身體素質,兩組患者的各項評分的差異均在統計學方面存在統計意義,研究組患者的各項評分均更加優異(P<0.05)。見表2.

3討論

風險管理是針對醫療階段的潛在風險和風險進行評估、預防和處理的全過程。要降低風險事件對患者的病情治療的影響,這就需要護理人員提升工作的積極性,并具備風險管理的操作、防范意識。在護理過程中,要了解患者的實際需求,為其康復治療期提供支持。

3.1心內科護理管理中的風險因素分析

對于心內科患者,其本身的護理不同于其他科室,患者年齡大、病死率高、病情變化快,除此之外,也受到護理人員工作能力、醫療設施等因素的影響,屬于院內的高危科室[7]。在風險因素方面主要涉及以下方面。3.1.1護理人員的責任心與醫療護理制度的落實心內科疾病中大部分疾病發病比較突然,而在發病的原因方面存在多種原因,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治療的過程中,需要根據患者疾病變化情況,實施對應的護理方案。由于在心內科中,護理人員的工作量相對較大,在護理危重癥患者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往往對于操作流程比較陌生,從而使得實際的操作和理論的知識無法有效融合,進而使得護理效果不理想[8]。在醫療護理過程中,醫護人員是參與的主體,是醫療活動的實施者,其護理水平也體現了護理人員的工作能力。是否按照規章制度、護理流程為患者提供服務以及個人綜合能力的提升對風險事件的預防管理產生了一定影響。對于危重癥患者,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嚴格執行床頭交接、認真落實各項檢查制度及護理流程、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堅持“三查七對”[9-10],對醫囑的執行要反復落實,并遵守無菌操作,重視夜班護理管理,這些會影響差錯事件的發生率。3.1.2護理人員要一改往日的被動護理,要能夠積極的、細致的觀察患者的生理狀況、心理狀況的變化,增強對疾病的監測與觀察[11]。為了保證護理工作可以正常運行,并且在運行過程中安全性更高,醫院需要使得護理管理的工作制度更加完善,但是在實際護理工作中,考核的制度普遍存在不完善的問題,而且護理人員在執行相關制度的力度方面存在問題,護理管理人員在進行培訓工作時,沒有按照制度要求,導致培訓工作達不到理想的效果[12]。除此之外,醫院很少針對法律法規、人文關懷、溝通技巧等內容進行學習,導致護理人員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出現工作疏忽、誘發潛在風險等現象。除此之外,護理人員中也存在對技術操作不熟練、缺乏臨床工作經驗、對新知識、新理論的應用不到位的問題,而病情的變化本身缺乏規律性,心內科的病房管理要根據患者病情變化而改變,包括對呼吸機、除顫儀等搶救儀器的使用,對心律失常的觀察,確保患者生命安全[6]。在患者住院治療期間,能否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有效溝通也很重要,而部分護理人員缺乏溝通意識,只會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在發生醫患糾紛時難以做出更合理的舉措,導致矛盾深化。3.1.3患者猝死也是心內科的常見問題,發生原因包括患者出現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內科疾病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比較復雜,對于最終的治療效果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屬寄予厚望,若患者預期目標和最后的治療效果不匹配,則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屬會對整個治療過程以及醫院醫師的工作能力產生強烈的不信任感,從而會對后期的護理以及醫療工作產生抵觸心理,依從性降低的同時會使得治療效果更差,從而可能會引發醫患糾紛。與此同時,對于自身疾病的患病情況,部分患者缺乏清晰的認知,在服藥過程中沒有嚴格按照醫師的醫囑進行服藥,甚至是出現自行停藥的情況,從而導致患者的病情出現加重或者反復情況[13]。而在常規的治療中也有很多高風險方案,需要護理人員增強個人知識儲備,靈活應用,并與醫師做好配合,提升心內科護理治療的安全系數。

3.2心內科護理風險管理的主要對策

首先,則是針對護理人員責任性、醫院規章制度的落實,要加強對全科護理人員的教育培訓,將工作落實到實處,各個人員落實護理責任,減少工作中的失誤,不隱瞞、不自作主張進行善后處理,防止錯失搶救的良機。而科室護理質量的監督管理能夠發揮不小的作用,護理制度、護理流程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的革新,優化護理管理內容[14]。其次,針對臨床經驗不足、專業知識缺乏的護理人員要開展定期的培訓,特別是新入職的護理人員,要結合科室的主要問題、心內科患者的病情特點、風險事件的發生原因進行專業講解,嚴格制訂和執行培訓計劃,逐步考核護理人員的工作水平[15]。要熟練操作儀器的使用,能夠對患者的病情變化進行迅速的識別,并剖析護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護理風險問題,提升個人的綜合能力,包括觀察力、溝通力、合作能力等。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可以與患者家屬做好溝通,最大限度的控制護患糾紛[16]。每位護理人員應具有急救搶救能力,應變能力將護理風險控制到最低。此外,加強關鍵時段的管理是心內科護理工作的弱項,如晚班、節假日,其護理人員人手不足,工作量大,工作內容多,這個時候難免出現問題。因此,要做好護理人員的調配,實行彈性排班,確保護理工作質量[17]。最后,從院內設備著手,確保儀器處于完好的備用階段,由專人負責檢查,防止儀器故障而造成救治的延誤[18]。加強用藥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內容,要結合患者的病情進行查對,加強病情巡視檢查,當患者出現不適反應及時匯報醫師[19]。值得一提的是,對患者加強心理護理,特別是情緒波動較大的患者,需要對其進行病情分析、治療方案和目的的講解,穩定情緒,保持積極、樂觀的治療心態,支持醫護人員的工作。

3.3護理風險小結

實施護理風險管理能夠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確保患者的治療安全。在實施風險管理后必須對護理各個環節進行分析,查找、討論安全隱患,制定預防、改善措施,落實整改制度。因此,要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能力、服務態度和綜合能力,提升護理管理質量[20]。綜上所述,采用風險管理護理措施有利于加強心內科患者的治療安全,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確保患者的治療得到更全面的保障。實施護理風險管理能夠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確保患者的治療安全。在實施風險管理后必須對護理各個環節進行分析,查找、討論安全隱患,制定預防、改善措施,落實整改制度。要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能力、服務態度和綜合能力,提升護理管理質量。采用風險管理護理措施,有利于加強心內科患者的治療安全,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患者的治療得到了更全面的保障。

作者:包娜 單位:內蒙古興安盟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