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刻作品歸去來兮創作感悟探討
時間:2022-05-09 09:39:06
導語:紫砂陶刻作品歸去來兮創作感悟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代紫砂陶刻藝術創作正逐步擺脫傳統的束縛,在題材內容的選擇上,有著更加多元的創作取向,用現代的文化藝術語言來作為陶刻內容展示,同時承襲中國的傳統文化,發展民族性的藝術創造,是陶刻創作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紫砂;陶刻;題材;文化藝術
紫砂陶刻藝術創作是中國傳統的書法、繪畫、篆刻等藝術的進一步延伸,是中華傳統藝術語言在紫砂文化領域的再創造。當代的紫砂陶刻藝術創作不僅可以從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尋找題材,也可以在同時代的藝術創作題材中尋求靈感,陶刻作品《歸去來兮》正是從當代書法藝術家申振北的作品中得到啟示,將“潭水無云龍自去,溪山有月鶴歸來”重新設計,融入到紫砂茶盤的裝飾主題中。
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書法作品天然地散發著藝術的魅力,堪稱中華文化的瑰寶。書法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和欣賞價值,書法藝術之美,在于點畫,在于結構,在于章法,這些東西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整體的神韻,這就成為了書法藝術美的核心要素。用紫砂陶刻的方式還原書法作品,首先就是這種美在紫砂器上的延伸,陶刻創作在實現點畫之美的方法上與書法筆墨是大相徑庭的,文字優美的線條需要用刻刀來進行刻畫。線條的力度在于刻畫的力度,線條挺拔,下刀就要干脆,圓渾道勁,骨肉內含,或藏或露,都需要從筆法轉換為刀法,刻刀是堅硬的,天然具有鐵銹一般的陽剛之氣,而筆鋒是柔軟的,下筆轉折自然就要比刻刀轉圜流暢,用刻刀來實現與筆鋒相同的點畫之美,就要求刻畫嫻熟,刀法后勁十足,每刻三分留一分力,這樣才能轉折如意,刻畫出筆畫一般的美感。陶刻作品《歸去來兮》的整體布局與書法作品《潭水無云龍自去,溪山有月鶴歸來》可以說如出一轍,其文字的排列,字體字形都充分得到了還原,但同時這件作品與原本的書法創作也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分,其利用紫砂材質的質感優勢,在原本的書法藝術之上增添更多的歷史和文化的氣息。書法作品還講究形體的結構對稱之美,人類的視覺習慣決定了結構性的對稱可以讓人產生和諧統一的美感。書法本身有著優美的結構,在布局上使其符合美學規律,一筆一劃雖不是橫平豎直,但當每個字組合在一起,卻有著結構勻稱之美。作品《歸去來兮》所刻畫的內容在結構上與原作完全相同,這從某種程度上規避了重新布局的煩惱,并且在原本的布局之上,還融入了紫砂本身材質所帶來的特有的藝術語言,在刻畫的文字旁邊,刻意地營造出輕微的并不連續的方格線條,這些線條并不完全連續,但任誰看到都會將其視為一個整體,每個字都被無形地束縛在一個個正方形的格子中,這就更進一步加強了原本的結構對稱感,同時還強調了紫砂天然的材質感。最后便是如何用紫砂陶刻來還原書法藝術的神韻之美,神韻是書法藝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代表了書法藝術的靈魂。神韻可以理解為書法的章法,是一個書法家自我個性的體現,例如《書譜》繼承了“二王”秀美典雅、精致婉麗的風格;吳昌碩所臨“石鼓文”則是自成一格的高古。
書法藝術在精熟中從容不迫,自然就會產生神韻。作品《歸去來兮》的神韻來源于原作,但這并不是說其就復制還原了原作的神韻,紫砂陶刻藝術作品本身有著展現自身美的規律,陶刻書法也并非是單純的還原,更有著陶刻創作者對于原作的理解,延伸出來的便是陶刻與紫砂茶盤間的相互配合,陶刻內容與載體要視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其所表達的神韻自然也與單純的書法藝術有所不同,作品《歸去來兮》這種神韻就來自于其本身融合的順暢。作品《歸去來兮》在優雅的茶盤上自封天地,文字內容的魅力、書法的魅力、陶刻的魅力、紫砂的魅力統統融會貫通,讓人感受到其中的流暢與和諧,這不正是紫砂陶刻藝術的魅力所在么?當代陶刻所創造的正是這種與紫砂器之間的和諧互動,讓人深切地感受紫砂之美,陶刻之美,以及中國文化之美。
結語:紫砂陶刻融合書法,兩者有著天然的共同點,筆法與刀法間的轉換是陶刻創作者基本功的體現,只有融會貫通兩者,既練書法又兼刀功,才可以刻畫出足夠美好的線條,足夠規整的結構,以及充足的神韻。中國文化歷史悠久,陶刻藝術創作者便是在這種深厚的積淀中不斷學習,接受和融合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并用刻刀將其重新還原于紫砂器之上,重新演繹傳統文化中美的精髓,并通過這種美感動更多的人,讓我們的文化不斷傳承。
作者:章欣為
- 上一篇:如何進一步做好安全播出工作
- 下一篇:秦腔傳統角色文化創意設計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