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街區文旅融合路徑
時間:2022-05-12 08:33:47
導語:歷史文化街區文旅融合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工業化與城鎮化建設的持續演進,導致大量遺存于古城區的歷史文化街區陷入了保護與城市更新的矛盾窘境。文旅融合不僅可以激活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而且能夠有效化解街區保護與城市更新的矛盾。因此,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文旅融合的改造升級,成為當前國內外城市歷史特色區域煥發生機的有益探索。文章以原真性理論為切入視角,分析了歷史文化街區在文旅融合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據此,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路徑。
[關鍵詞]原真性;文旅融合;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性開發
一、問題的提出
如何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如何在保護的基礎上全面激活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已經成為國內外城市管理者和學者關注的重要課題。歷史文化街區既是歷史的縮影,又承載著城市發展的印記。從城市功能的視角看,歷史文化街區的首要功能是滿足民眾的居住需求,因此,它帶有明顯的居民生活方式與習俗的歷史記憶。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的記憶載體,歷史文化街區往往體現著地域性的文化特色,是現代人與歷史空間、生活記憶互動的橋梁。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工業化與城鎮化浪潮,是我國歷史文化街區發展命運的分水嶺。工業化與城鎮化之前,歷史文化街區由于歷史、區位等因素的影響,往往存在環境質量差、基礎設施不足、居住條件破舊等問題。大規模的工業化與城鎮化陸續襲來,大量遺存于古城區的歷史文化街區陷入了保護與城市更新的矛盾窘境。大拆大建的城市化建設,極大地破壞了歷史文化街區的原貌,歷史文化街區所承載歷史文脈被割裂、被湮沒在城市化的鋼筋混凝土之中,歷史文化的原真性也隨之蕩然無存。當前,文旅融合不僅實現了文化賦能旅游的課題,也為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性開發提供了方向,正在成為各地政府大力推進城市更新的有益選擇。正如美國學者丹尼爾·馬托所言,“所有產業都是文化的”[1],文旅融合更加注重文化內涵的挖掘與呈現。因此,從原真性的理論視角看,對歷史文化街區的升級改造,需要在保護傳統文化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這既順應了文旅融合的發展需要,又最大可能地保留了歷史文化的原真性。本文主要就歷史文化街區文旅融合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探討,從而闡述原真性視角下歷史文化街區文旅融合的具體路徑。
二、概念界定與文獻梳理
歷史文化街區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原真性與文化遺產的聯系始于《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但是,該文件的適用范圍僅限于西方磚石建筑的保護與修復。1994年的《關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在《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基礎上,加入了東方傳統木結構建筑的內容,強調了原真性是世界文化遺產認定中的重要標準。國內學術界對“原真性”的研究與國際上普遍遵循的原則大體一致,強調“不改變原狀”的重要性。關于歷史文化街區的內涵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中有著明確的界定,文物種類豐富、建筑群落完整、歷史印記真實是其重要的參考依據。由此可見,文化特質是歷史文化街區的根與魂,是其價值所在。“跨界”是文旅融合的明顯特征,它既體現為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雙向互動和彼此滲透,又表明了二者之間的共贏、共享關系,進而拓展了二者的產業范圍和領域,取得最大化的文化價值和最優化的經濟發展效果。因此,為了最大程度地挖掘并發揮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特質在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中的作用,順應文旅融合的發展趨勢,按照原真性理論的觀點,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改造,并且有序開展保護性的價值開發,成為當前國內城市歷史特色區域煥發生機的有益探索。針對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特質在城鎮化進程中逐漸被邊緣化甚至消磨的境況,國內政界、學界對這一命題的關注,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現代城市場域內歷史文化街區地位弱化的問題。對于“原真性”的探討,最早廣泛存在于哲學范疇,注重對自我真實性身份的表述,強調的是“人”的存在方式[2]。此后,在美國興起的大規模城市更新浪潮中,“原真性”與城市改造聯系起來,并被廣泛討論和應用。西方學者認為,對于城市中老社區的有效保存就是在保護城市的未來。國外學者對于歷史文化街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歷史村落的保護措施、歷史街區的保護政策以及保護性建設等方面[3]。國內學者對“原真性”的討論,與國外的歷程相似,都經歷了由哲學到實踐的轉變。在實踐層面,國內學者最初強調“原真性”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功用。我國學者阮儀三等[4]提出了關于文化遺產原真性的著名論斷,他認為,文化遺產與原真性的內涵始終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認識過程中,創新、融合和發展的前提是保持內在歷史信息和文化價值的協調一致。國內學者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研究始于古城保護的學術探索,學者阮儀三[5]根據自身長期實踐經驗指出,我國城市中的舊城具有突出的中國特色,人口的流入加劇了古城保護的負擔,強調對原住居民的利益保障以及現代生活設施的改善。對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過程中面臨的難題,耿彥波[6]進行了系統的總結,他認為,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面臨著歷史文化遺產的制度難題、文化保護機構的責任難題以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難題。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性建設與創新方面,袁泉[7]認為,塑“形”、筑“神”可以實現對建筑風貌的保護;雍振華和高朦[8]指出,構建“互聯網+古城保護”的古城保護系統,是當前階段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中對于新媒體技術的重要應用;蔡仁霞等[9]認為,應該借助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持續更新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機制。關于歷史文化街區文旅融合的研究成果較少,國內學者主要采取案例探討的方式,闡述了開發設計[10]、旅游品質提升[11]等問題。由此可見,國內外學術界對原真性以及歷史文化街區的探究成果較為豐富多樣。部分研究內容或從宏觀視角切入原真性與歷史文化街區的關系,探究歷史文化街區原真性保護的影響因素,或從微觀視角分析歷史文化街區在更新改造中的空間安排、環境景觀設計、民俗活動等內容。但是,很少有文獻從原真性的角度,深入分析歷史文化街區的文旅融合問題。若想傳承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特質,有效的保護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只有激活蘊含其中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才能為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因此,以原真性理論為切入點,探究歷史文化街區的文旅融合路徑這一命題,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三、歷史文化街區文旅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商業氣息的濃厚化
正如馬克思對“空間資本化”的雙重分析,城市在資本“再造空間”的前提下迅速崛起的同時,也帶來了普遍的社會對立和沖突[12]。在特定的場景空間內,由于空間結構的相對固定,使得一切生活生產行為都充滿了矛盾與對抗。在具體的實踐中,部分城市管理者為了追求商業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忽視了城市的歷史文化特質,給予了商業空間過多的發展自由,商業氣息取代了文化氣質,文化的生態空間被無情地擠占。不可否認的是,原真性的文化符號成為消費主義的生產資料,“修舊如舊”的倡議,成為提升空間場景價值的噱頭,街區人氣的興旺掩蓋了真正具有文化品位群體的流失。商業活動的急速擴張,不得不借助現代文明的產物來構建符合經濟需求的商業空間,盡管修葺如新的歷史文化街區的表象依然是歷史印記,也在短期內吸引了一定數量的游客,但是歷史的“光韻”早已經蕩然無存,游客所能體驗的文化內容是非常有限的。同時,歷史空間成為商業活動的附庸品,消費成為推動場景空間留存的最主要動力源,使得物欲文化取代了精神文化,最終導致歷史文化街區異化為只是披著文化外殼的資本空間。
(二)交往空間的有限性
正如本雅明的城市經驗理論所言,城市是人的集群體,生產生活的實踐形成了動態的、非單一物質形態的空間場景[13]。社區屬性和人文關懷是歷史文化街區的本質屬性之一,是場域內個體體驗的人格體現,因此,人的流動性形成了文化的延展性,構成了歷史文化街區的意義延伸。歷史文化街區是城市中的重要組織,一切生產生活行為都在此場景中展開,一旦人的因素被忽視了,這一空間場域的原真性也就蕩然無存了。在文旅融合的過程中,人是主體,人的生產生活活動受到歷史文化觀念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原真性的歷史文化被破壞了,旅游活動的客體對象也就難以保持完整性了。當前,在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的過程中,很多長期居住于此的居民被迫遷往別處安家,僅剩的少數居民只存留在支巷中。主體空間場景中的傳統生活氣息被破壞了,街區的歷史文脈被割斷,少量模仿原住民生活氣息的內容表演痕跡過重,歷史文化的“原真性”蕩然無存,旅游目的地的歷史場景消失了,極大地降低了游客的文化體驗度。歸根結底,摒棄了生產生活氣息的創造者———人,歷史文化街區的“社會群體”不存在了,街區里的建筑只不過是冰冷的鋼筋混凝土而已,缺失了溫度,也就丟掉了旅游的熱度。
(三)文化記憶的模糊性
歷史文化是歷史文化街區的根與魂,是寄托著當地居民深厚情感和民族記憶的文化意象,是文旅融合的關鍵組成元素。這種文化意象與街區里的歷史建筑結合在一起,不僅凝結著濃厚的人情味,而且能夠建構強烈的歸屬感和代入感。失去了人的參與,歷史文化街區就丟掉了文化氣息;只有人的存在,歷史文化街區又很容易陷入單調、乏味的窘境。若想擺脫歷史文化街區單一的居住功能,就不得不融合商業性的元素進行改造升級,但是,整齊劃一的改造模式,又使得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記憶被模糊了,特色性的文化旅游印記也就變成了千篇一律的表象。當前,在歷史文化街區文旅融合的過程中,就面臨著商業資本和文化價值難以平衡的困難。以平江路歷史文化街區為例,改造之初,平江路引入的筑園會館,盡管秉持了”修舊如舊“的原則,但是,集娛樂、看書、酒店于一體的會所定位,使得筑園會館的整體格調與平江路其他建筑相差甚遠,無法體現平江路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氣息和歷史印記,難以吸引游客駐足體驗。
四、歷史文化街區文旅融合的路徑
(一)傳統實體的現代化包裝
對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開發的目的,不僅為了激活其固有的文化價值,更是為了將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實現文化賦能旅游、文化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初衷。徜徉于歷史文化街區的旅游者,多是以觀賞游覽為心理期待的,尋求行走過程中的“驚顫體驗”[14],是滿足游客心理需求的重要標準。因此,外在行為與內在空間的一致性,就顯得非常重要。只有將個體融入具象的空間中,對于物質實體的系統感知,才能賦予外在行為以意義。因此,對于歷史文化街區的文旅融合開發,要注重對傳統實體的現代化包裝。所謂現代化包裝,只是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修繕歷史建筑的外在樣貌,而建筑內部依然保持原有的風貌。因此,游客置身于歷史文化街區之中,統一的傳統建筑風格保持了歷史印記的整體性,走入店鋪又能體驗不同的歷史文化內容,“一店一景”的文化特色能夠極大地提升游客的旅游審美體驗。
(二)生活空間的公共交往遷移
當前,國內很多歷史文化街區的建筑大多數仍然帶有明顯的私人生活性質,在這些私人化的空間場景中,臨街的前屋多是用于商業經營活動,遠離街道的后屋則滿足生活起居之用。在部分歷史文化街區升級改造的過程中,部分居民被迫外遷,大量年輕群體又因對居住環境的高要求而外遷,僅剩的部分居民以中老年群體為主,熱鬧的街區交往場景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風貌,街區內的交往空間逐漸萎縮為有限的生活空間場景。旅游者置身其中,往往會因人氣的冷清,而難以產生歷史氛圍的代入和自身情感的共鳴。因此,在歷史文化街區文旅融合的改造升級過程中,應該重視生活空間的公共交往遷移,以具體活動的形式鼓勵身份多樣的人開展交往活動,重新激發街區的公共性潛能,延展街區場景空間的文化意味。這樣不僅重新聚攬了歷史文化街區的人氣,而且豐富了游客的旅游體驗內容,提升了游客的深度體驗。
(三)空間連接重塑文化記憶
民居建筑、歷史遺存等文化符號的交織融合,共同營造了歷史文化街區的歷史場景和文化記憶,豐富了文旅融合的文化內容,增強了文旅融合的文化審美體驗度。因此,在歷史文化街區文旅融合的升級改造過程中,要搜集和整理區域內的這些具有歷史氣息和文化內涵的遺跡,將物化的建筑轉化為一種原真性的符號,既要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街區整體的文化內涵,更要探究每個歷史遺存背后的故事。以故事化吸引游客,以故事化凝練旅游特色,以故事化提升旅游體驗度。比如,搜集、整理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大量名人故居,就應該根據他們的個性賦予不同的身份標簽,為街區融入更為多樣的文化屬性。再如,氤氳于街區內的各種傳統文化藝術樣式,這些帶有明顯“原真性”特征的聲音符號,承載的不僅是鄉情與民風,更是一種文化認同的凝聚,對于這些藝術樣式的現場展示,不僅能夠增強游客的歷史代入感,而且可以增強不同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特色。旅游觀光的心理期待在于親身體驗特定的符號,游客會不自覺地把各種地標、風景、建筑、藝術全當作各種預設想法的意符,進行文化想象的解讀與還原。歷史文化街區作為“本地文化符號的堆積結構”[14],是一座城市重要的文化氣質符號,是民眾歷史記憶與文化情感的凝結體,更是游客心神向往所在。因此,在工業化與城鎮化的浪潮中,保持歷史文化街區的原真性,并且以原真性的理念進行文旅融合的開發,堅持文化要素的融入、秉承生產生活的真實性以及注重歷史文化的創新性轉化,不僅不會破壞歷史文化街區的歷史文脈,而且能夠激活街區的歷史文化價值,實現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良性互動與共享共贏。
作者:索玲娟 王元倫 單位: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 山東管理學院藝術學院
- 上一篇:績效考核在電力企業薪酬管理的作用
- 下一篇:制造業企業金融化對生產效率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