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會計專業教學及職業道德教育對策

時間:2022-05-16 15:17:00

導語:高職會計專業教學及職業道德教育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會計專業教學及職業道德教育對策

摘要:在大數據背景下,會計行業對會計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滲透職業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存在職業道德教育理論與實際脫節、對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職業道德教育缺乏專業性等問題。文章論述了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滲透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通過分析現有問題,提出了提升會計專業教師隊伍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強職業道德教育專業的針對性、完善職業道德教育評價機制的對策,旨在完善會計專業人才培育路徑,提升職業道德培養質量。

關鍵詞:高職會計專業教學;職業道德教育;會計人才培養

據統計,在2020年高校畢業生中,職業院校會計專業畢業人數達66萬人,為就業市場輸送了大量會計人才[1]。高職院校作為會計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之一,應注重建立理實結合的復合型人才隊伍,滿足社會與企業的需求,所培養的會計從業人員必須嚴格遵守行業規范,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在高職教育中,德育教育工作是基本,但其與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仍存在一定差距。學生在學校獲取了一定的職業道德認知,但尚未樹立職業道德意識,且認知較為籠統與淺顯,不了解具體工作中的職業道德遵守問題。因此,高職院校應將立德樹人納入學生的培養方案,綜合評價教育成果,檢驗立德樹人成效,培養職業道德與實踐能力兼備的高職人才。

1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滲透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1能進一步完善課程思政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在人才培養體系中貫穿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中,職業道德教育引領著專業思政的發展,是會計專業課程思政的核心[2]。在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育過程中,可結合其特有的實操性,使職業道德教育常態化,有利于實現新時代會計專業人才培育目標。常態化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要求根據不同課程的教學特點、教學節奏自然滲透職業道德教育內容,完善課程思政中的專業思政元素,使學生將會計職業道德內化于心,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自我約束,在走上就業崗位時牢記誠信、廉潔與原則,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

1.2能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

隨著我國整體經濟實力的提升,人們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場經濟的影響,市場經濟的重利性導致拜金主義思想乘虛而入。我國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但是缺乏職業觀教育,職業觀教育存在分散性、片面性等問題[3]。大學階段是學生良好職業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如果不加以引導,受不良思想的沖擊,學生易將自身的勞動價值從個人價值、社會價值異化成對一切物質利益的追求。在高職教育中,將專業課程與職業道德教育相結合,能幫助學生認識到職業的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從而學會將自身的個人價值、興趣愛好與社會價值相結合,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擇業觀,避免外部環境的裹挾,平衡現實和理想,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生理想,服務于社會。

1.3能提升教師的教書育人水平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全面提升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育德育人能力[4]。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落實,為學校創造了良好的文化環境,不僅能形成良好的師德師風,而且有助于教育技能的創新,從而提升教師的教書育人水平。一方面,有利于多元化考核教師。將師德師風納入考評,將職業道德教育技能作為課堂考核的一部分,能有效促進教師回歸教學本分,潛心教書育人,對推進教學改革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師深度開發專業課程。在會計專業教學中滲透職業道德,要求教師改革以技能知識傳授為主的課堂形式,從而深入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與育人水平。

2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滲透職業道德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相對于本科院校而言,高職院校更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培養目標為中小企業一線基層人員,使學生在三年學制下,通過兩年的專業知識學習快速進入工作崗位。如果在專業知識授課階段未能滲透職業道德教育,將會影響學生正確擇業觀、職業觀的塑造,從長遠發展看,不利于學生保持良好的專業信譽度。目前,在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滲透職業道德教育的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2.1職業道德教育理論與實際脫節

隨著會計職業證書的改革,會計從業證書取消,學生普遍選擇考取初級會計師證書,原本會計從業證書中的會計職業道德科目也逐漸被學校取消,許多學校通過開設思政教育課進行品德教育。近年來,雖然課程思政被廣泛提起,但是其往往存在于教師的口頭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理論與實際脫節,職業道德教育效果不佳。(1)不少思政課教師習慣采用傳統的教學流程,教學方法以講授法為主,重點是傳授理論知識,學生主動性差。課程結束后,通過考試的形式驗收教學成果,學生往往會選擇考前突擊、死記硬背等方式通過考試,很難在過程中產生學習興趣,且單純的理論教學無法改變行為習慣,習慣的養成必須依托于實踐。(2)高職院校思政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在高職道德相關課程中,課堂實踐教學大多只出現在公開課上,普及率不高。原因在于這類教學活動課前準備繁雜,且學生的反饋存在未知性;課外實踐教學需要考慮學生安全等諸多因素,大多流于形式,或布置在暑假,沒有教師指導參與,任由學生自主完成[5]。思政教育作為職業道德培養的重要手段,未能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極大地影響了學生職業道德素養的培育,如何將理論思政課程與學生的實際職業生活相結合,是現階段思政教育需要研究的課題。

2.2對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1)高職院校本身對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不重視。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當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缺乏系統性的職業道德培養課程,加大了學生樹立正確職業觀的難度,也加大了職業道德與技術能力兼具人才的培養難度,導致學生理論基礎、實操能力與職業道德不匹配,對會計專業的職業道德要求與操守未能形成系統性的觀念。(2)專業課教師對會計專業職業道德教育不夠重視。教師能及時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在人才培養中處于關鍵地位。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具有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征,除了專業知識傳授,還有職業道德觀的塑造。在授課過程中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道德行為,體現著教師對職業的觀念,而這個觀念會通過課堂傳達給學生,對學生的行為產生影響。部分專業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忽視了學生及社會的真實需求,未能有效利用教學資源,無法達到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要求,阻礙了學生良好職業道德觀念的形成[6]。(3)學生對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不夠重視。高職教學普遍提倡“雙主體原則”,即學生和教師均為教學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承擔者,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大學是學生正處于思想由稚嫩轉向成熟的階段,學校與教師的態度直接影響學生對職業道德教育的態度。其中,教師是學生靈魂的塑造者,學校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對學生意識形態的影響不容忽視。學校和教師對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導致大部分學生對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不夠重視。

2.3職業道德教育缺乏專業性

對會計專業的學生而言,除了基本的愛崗敬業,還要熟悉財經法規、會計制度,避免在工作中出現違規行為,應客觀公正地記錄經濟事項,并養成接受繼續教育的良好習慣。這些職業道德修養需要專門的課程實訓或課程思政,使學生內化于心。許多學校缺乏硬件條件,所謂的仿真實訓,往往只是兩臺電腦和仿真軟件,專業性不足,難以模擬未來實際工作中存在的道德困境,導致學生不能深刻理解道德與利益之間的聯系。

3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滲透職業道德教育的對策

3.1提升會計專業教師隊伍的思想道德水平

提升高職院校教師隊伍思想道德水平首先應明確教師的角色定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是當前我國教師思想道德建設的方向。要想提升會計專業教師隊伍的思想道德水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采用專題學習、專題培訓等形式,在活動中“以文化人”,堅定教師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2)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組織教師集中學習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相關文件,在學校挖掘師德師風方面的模范教師,樹立模范作用。建立師德師風監督機制,接受家長、學生、社會的監督。(3)在信息時代,會計專業知識日新月異。會計專業課教師要想成為學生思想意識的領路人,必須終身學習,具備扎實的學識。教師應主動進行繼續教育,在大數據與會計緊密結合的背景下,積極學習大數據相關理論知識。同時,利用寒暑假走訪企業,了解企業最新工作模式及對理論知識的新需求。

3.2增強職業道德教育的針對性

(1)教師要學會合理運用課程思政,合理規劃課程整體設計。教師要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解會計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使學生了解會計法、預算法相關條例內容,明確職業道德的法律底線。同時,通過分析與講解,將專業知識與職業道德理論相結合,削弱專業知識的枯燥感,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職業道德意識,教會學生用職業道德理論武裝自己。(2)在實訓課程中創造道德情境。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采用任務驅動法開展實訓課程,讓學生在任務中體驗真實的工作環境,但是忽視了人際關系及學生未來所面臨的道德困境。為此,應提供道德情境創設的硬件條件,改造原有的實訓機房,在不影響教學秩序的情況下布置盡量模擬學生未來辦公場所的實訓教室。在原有技能訓練軟件的基礎上,加入一定的情境任務。在創設情境時,需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人際關系、社會生活,在未來職場環境中尋找道德情境設置的來源,使學生以“當事人”的心態開展職業道德學習。

3.3完善職業道德教育評價機制

(1)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主體是實施評價的組織者、管理者,在評價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對評價結果的客觀性、真實性有重要影響。高職院校職業道德評價的主體包括教師、學生、企業指導教師、工作崗位的服務對象等。評價時應引入多元主體,綜合各主體的評價角度,科學分配不同主體的數量,保證評價結果公正、客觀。(2)評價要在發展中進行。職業道德評價不應是靜態數據,而應縱觀學生整個大學生涯,參考畢業生的動態。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知識是動態發展的過程,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逐漸豐富其思想。因此,以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為指導,定期或不定期調研在校生和畢業生的職業道德情況,進行校企合作,形成就業單位反饋機制,獲取畢業生職業道德教育的應用效果,利用動態的評價成果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極為必要。(3)評價內容科學化。評價指標的設定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思想武裝,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落實學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一方面,學生職業道德的評價需要與專業相結合,注重考核學生對會計相關法規的認知情況、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另一方面,評價學生繼續教育的能力。隨著社會發展需求的變動,會計法規逐步修改,評價學生對道德教育持續發展、學習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評價內容的科學性。

4結束語

立德樹人是我國現階段高等人才教育培養的首要任務之一,該任務的完成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在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育中,將課程思政、道德教育滲透至專業課程教學,有助于完善會計人才培育路徑,有效提高會計專業人才綜合素質水平。

參考文獻

[1]楊興月,高凱麗.商業倫理教育融入高校經管類人才培養的思考[J].商業經濟,2020(12):74-76.

[2]殷俊明,張興亮.會計學“專業思政”建設的思考與探索[J].財會通訊,2020(15):163-166,176.

[3]李雪瑞,趙士初.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視域下大學生職業觀教育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1,40(7):17-19.

[4]高帥.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論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1):30-32.

[5]鄭普.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以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為例[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3(3):79-82.

[6]徐東妮.高職會計專業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創新研究[J].財富時代,2020(2):169.

作者:侯喬羽 單位:湖南有色金屬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