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定分析化學反應先后規律分析
時間:2022-05-17 14:42:03
導語:測定分析化學反應先后規律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以液堿為例,液堿產品中主要含有氫氧化鈉,還會含有少量的碳酸鈉,其在使用鹽酸進行測定的過程中,反應發生會有先后的順序。通過對液堿、氫氧化鈣、硫氫化鈉等產品的研究,分析了如何確定產品中相關成分的反應先后順序,以及怎么通過實驗來檢測反應的先后,并通過實驗對化學反應先后條件進行了驗證。
關鍵詞:反應先后;順序;規律;反應條件;pH值;過量
與少量在污水處理中,采用硫氫化鈉沉淀重金屬離子,其存在兩個反應式:當硫氫化鈉少量時,Cu2++HS-=CuS↓+H+;當硫氫化鈉過量時,Cu2++2HS-=CuS↓+H2S↑。污水處理在使用硫氫化鈉沉淀重金屬時,想達到既能沉淀重金屬,又減少硫化氫氣體的生成排放的目標,就要嚴格根據其反應式進行量的控制。在想通過反應式進行量的控制之前,我們應該對化學反應誰先誰后的規律有所掌握。掌握各個反應的前后規律,并能通過實驗對各個反應進行分析,對指導生產或污水處理有一定的意義。本文通過三個部分來分析一下反應的前后規律。
1通過液堿
(氫氧化鈉)的各成分的反應來確定,反應是有前后規律的在氫氧化鈉(液堿)的含量的測定中,先加入酚酞指示劑,用鹽酸標準溶液滴定氫氧化鈉和碳酸鈉。當酚酞紅色消失時,氫氧化鈉被滴定完全,碳酸鈉變為碳酸氫鈉。再加入甲基橙指示劑,用鹽酸標準溶液滴定碳酸氫鈉。鹽酸是先與氫氧化鈉和碳酸鈉反應,在它們反應結束后,才會與碳酸氫鈉反應。通過此測定,第一次讓實驗室注意到反應是有先后規律的。為了驗證反應的先后規律問題,在實驗中,稱取一定量的碳酸鈉,加入酚酞指示劑,用鹽酸標液滴定至紅色消失,記錄體積V1。然后再加入溴甲酚綠-甲基紅或者甲基橙指示劑,繼續用鹽酸標液滴定碳酸氫鈉,記錄體積V2。V1≈V2,其證明了反應是有先后順序的(因為受碳酸鈉水解的影響,碳酸鈉稱取的量要少,0.16g左右即可)。實驗室在對反應前后規律進行研究的同時,對各個反應前后的pH值進行了測定,與指示劑所指示的pH值基本一致。酚酞指示劑的pH值為8.0~9.6,8.0以上為紅色,8.0以下為無色。當用鹽酸標準溶液滴定至紅色消失,pH值為7.9左右。此時加入溴甲酚綠-甲基紅指示劑(pH值范圍5.0~5.2),溶液顏色為綠色,繼續用鹽酸滴定,在溶液變為暗紅色時,碳酸氫鈉被滴定完全,此時的pH值為4.9左右。通過實驗發現,反應的先后規律與其pH值有關。實驗室分別測定了氫氧化鈉溶液和碳酸氫鈉溶液的pH值,氫氧化鈉溶液的pH值為10左右,含大量碳酸氫鈉的溶液的pH值為8.31左右,使酚酞微紅,因其水解使溶液呈弱堿性。化學反應的前后規律,在強酸滴定堿時,遵循先與強堿反應后與弱堿反應的規律;在強堿滴定酸時,遵循先與強酸反應后與弱酸反應的規律。在一種產品中存在多種成分的情況下,使用酸堿滴定時,只要其反應的pH值不發生重合,或很輕微的重合可以忽略不計時,都可以使用不同的指示劑進行連續的測定。這是第一次讓實驗室意識到,化學反應是有先后規律的。
2確定反應先后順序的研究方法
2.1測pH值法
在氫氧化鈣的測定中,標準GB25572—2010上說,加蔗糖是為了掩蔽碳酸鹽的干擾。為了驗證其正確性,實驗室分別對碳酸鈉、碳酸鈣進行了測定。向碳酸鈉、碳酸鈣試樣中分別加入一定量的蔗糖水溶液,在攪拌器上攪拌15min,然后分別用鹽酸標準溶液進行滴定。標準GB25572—2010上說,加蔗糖是為了掩蔽碳酸鹽的干擾,也就是說加入蔗糖后的碳酸鈉或者碳酸鈣是不與鹽酸反應的。然實驗的結果卻是,碳酸鈉或碳酸鈣加入蔗糖攪拌后,仍都與鹽酸反應,并且反應完全。只是在反應加入酚酞做指示劑,當紅色消失,停止滴定時,碳酸鈣是不反應的。再加入甲基橙指示等,碳酸鈣才會與鹽酸反應。碳酸鈉是在酚酞指示劑紅色消失前,先反應生成了碳酸氫鈉的。再加入甲基橙等指示劑,碳酸氫鈉才會與鹽酸反應。所以標準GB25572—2010上說的,加蔗糖是為了掩蔽碳酸鹽的干擾,是不正確的。這里為何選用碳酸鈉與碳酸鈣來驗證?因為碳酸鈉是可溶性碳酸鹽,碳酸鈣為不溶性碳酸鹽。通過可溶性與不溶性兩種代表性樣品進行驗證,更有說服力。氫氧化鈣俗稱熟石灰,其制備方法之一是通過石灰石煅燒成氧化鈣后,經精選與水按照比例消化而得來的。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如果氫氧化鈣中混有碳酸鹽的話,大多情況下應該為碳酸鈣。對于氫氧化鈣產品,想確定產品中是否混有碳酸鈣,根本無法通過加入鹽酸冒氣泡的方法進行檢測。氫氧化鈣量多,碳酸鈣微量,即使在反應中有二氧化碳的生成,也會很快被氫氧化鈣吸收。實驗室通過對氫氧化鈣和碳酸鈣的水溶液的pH值進行分別的測定,發現一定量的氫氧化鈣水溶液的pH值為10左右,一定量的碳酸鈣的水溶液加入酚酞后變微紅,加入一滴1mol/L的鹽酸溶液后,紅色消失,碳酸鈣的pH值為8以下。所以在氫氧化鈣溶液中加入酚酞指示劑,用鹽酸標準溶液進行滴定,至溶液紅色消失后,再加入鹽酸標準溶液,碳酸鈣才開始被滴定。因此測pH值的方法,是檢驗同一反應中各個成分反應先后順序的一種方法。實驗室可以根據各個成分的pH值來確定其反應是否重合,比如一定量的碳酸鈉與氫氧化鈉溶液的pH值都為10左右,想通過連測滴定的方法是無法實現的。只有pH值不重合,才可以通過連測的方式實驗。再拿硫氫化鈉為例子,在硫氫化鈉溶液中加入茜素黃GG-百里香酚藍指示劑,在有硫化鈉存在的情況下,溶液呈綠色,用鹽酸標準溶液滴定至藍色,硫化鈉反應完全,全部生成硫氫化鈉。此時其pH值為9.8左右。硫氫化鈉的pH值為9.8以下的,在不加入甲醛溶液,用鹽酸標準溶液反復滴定的情況下,其pH值在8左右(硫氫化鈉與鹽酸反應緩慢,所以要加甲醛生成氫氧化鈉)。這就是通過pH值的測定來確定各成分是否可以進行連測的方法。也可以檢驗在一定pH值范圍內測定某產品時,哪些成分會進行干擾,哪些不影響。
2.2過量法
硫氫化鈉用于污水處理中沉淀重金屬離子,其存在兩個反應式。當硫氫化鈉少量時,Cu2++HS-=CuS↓+H+;當硫氫化鈉過量時,Cu2++2HS-=CuS↓+H2S↑。在污水處理中,如何控制硫氫化鈉的加入量,使既沉淀了重金屬離子,又減少硫化氫氣體的生成。就要根據反應式,并結合實驗進行控制。那反應是否真正按照,當硫氫化鈉少量時,反應式為Cu2++HS-=CuS↓+H+;當硫氫化鈉過量時,反應式為Cu2++2HS-=CuS↓+H2S↑呢?通過實驗進行驗證。現有0.02mol/L的硫酸銅標準溶液,其pH值為4.34。稱取5.0057g含量為30.37%的硫氫化鈉溶液,定容于250mL容量瓶中。實驗:移取5mL硫氫化鈉溶液(相當于硫氫化鈉過量)于250mL錐形瓶中,加入20mL蒸餾水,用硫酸銅標準溶液進行電位滴定(因為生成黑色硫化銅,影響終點觀察,所以選用電位滴定)。當pH計指示為8以下,7.9左右后,停止滴定。搖動錐形瓶,并放置10min,等待硫氫化鈉與硫酸銅完全反應。在pH計仍顯示為7.9左右時,就可以讀數記錄數據。如果pH值超過8,需再加硫酸銅,直至pH值為7.9左右不變。其實驗數據如表1所示。通過實驗計算發現,硫酸銅的物質的量為硫氫化鈉的物質的量的1/2。硫氫化鈉過量時,與硫酸銅反應式對應的關系為,2個硫氫化鈉與1個硫酸銅反應,即Cu2++2HS-=CuS↓+H2S↑。在實驗中,是移取一定量的硫氫化鈉溶液,再用硫酸銅標準溶液進行滴定。在達到滴定終點前,這就相當于硫氫化鈉是過量的。所以此反應式應為Cu2++2HS-=CuS↓+H2S↑。那硫氫化鈉少量時,又怎么進行驗證?當硫氫化鈉少量時,Cu2++HS-=CuS↓+H+。就是將實驗倒過來,使硫酸銅過量,即移取12.5mL的硫酸銅標準溶液于250mL錐形瓶中,加入少量水,向硫酸銅溶液中加入硫氫化鈉標準溶液,并同時測定pH值。經實驗發現,在加入硫氫化鈉的過程中,溶液的pH值在下降,達到1.8左右,隨著加入的硫氫化鈉的量超過1∶1的物質的量計量關系后,pH值又上升。根據Cu2++HS-=CuS↓+H+,銅離子與硫氫根生成了氫離子,所以在開始向硫酸銅溶液中加入硫氫化鈉時,兩者反應后的pH值應該是下降的,符合Cu2++HS-=CuS↓+H+。隨著達到第一計量點,pH值又在上升,多余的HS-+H+=H2S↑,反應消耗了氫離子,pH值升高。由于飽和硫化氫溶液的濃度為0.1mol/L,一級電離常數為1.1×10-7,其pH值為4。又根據Cu2++HS-=CuS↓+H+,實驗在此反應式下計算得H+的濃度為0.0104mol/L,pH值為1.98左右。如果向硫酸銅溶液中加入硫氫化鈉,發生Cu2++2HS-=CuS↓+H2S↑反應,其pH值最低為4。只有發生Cu2++HS-=CuS↓+H+反應,其pH值才降為1.9左右。因此在硫酸銅過量時,其反應式應該為Cu2++HS-=CuS↓+H+。過量法是確定反應先后順序的另一個方法,其也是驗證分級反應的有效方法。在污水處理中,用硫氫化鈉沉淀重金屬,又想減少硫化氫的生成量,就可以根據此實驗進行控制。
3延伸
3.1碳酸鈉與鹽酸的反應
當鹽酸少量時的化學方程式為:Na2CO3+HCl=NaCl+NaHCO3;當鹽酸過量時的化學方程式為:Na2CO3+2HCl=2NaCl+H2O+CO2↑。當鹽酸少量時,碳酸鈉和鹽酸反應沒有氣泡產生,會生成氯化鈉和碳酸氫鈉;當鹽酸過量時,會有二氧化碳氣體產生,同時還會生成氯化鈉和水。這可以采用過量法。鹽酸少量,就是用鹽酸滴定碳酸鈉,來驗證Na2CO3+HCl=NaCl+NaHCO3。當碳酸鈉完全生成碳酸氫鈉后,再加鹽酸,就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鹽酸過量,就是用碳酸鈉溶液滴定鹽酸,就相當于少量的碳酸鈉直接與鹽酸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Na2CO3+2HCl=2NaCl+H2O+CO2↑。還有很多類似的反應,比如:(1)向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至沉淀恰好溶解為止,離子方程式:Ag++NH3·H2O=AgOH↓+NH4+AgOH+2NH3·H2O=[Ag(NH3)2]++OH-+2H2O若向氨水中逐滴加入AgNO3溶液,則發生下列反應,離子方程式:Ag++2NH3·H2O=[Ag(NH3)2]++2H2O(2)向足量的NaHCO3溶液中逐漸滴入澄清石灰水,化學方程式:Ca(OH)2+2NaHCO3=2H2O+CaCO3↓+Na2CO3若向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逐漸滴入NaHCO3溶液,化學方程式:NaHCO3+Ca(OH)2=H2O+CaCO3↓+NaOH(3)向NaOH溶液中逐漸滴入Mg(HCO3)2溶液至沉淀完全,化學方程式:Mg(HCO3)2+4NaOH=2H2O+Mg(OH)2↓+2Na2CO3若向Mg(HCO3)2溶液中逐漸滴入NaOH溶液至沉淀完全,化學方程式:2NaOH+Mg(HCO3)2=Mg(OH)2↓+2NaHCO3類似的反應很多很多。
3.2氫氧化鈣的鹽酸滴定法、返滴定法與EDTA滴定法
按照標準GB25572—2010,測氫氧化鈣。加入酚酞指示劑,用鹽酸標準溶液滴定含有氫氧化鈣的溶液,這相當于氫氧化鈣過量,鹽酸少量,滴定至酚酞紅色消失時,氫氧化鈣被完全滴定。再繼續加入鹽酸標準溶液,鹽酸與碳酸鈣等反應。這里利用的是一個pH值方法,可以連測氫氧化鈣和碳酸鈣。而返滴定,是向一定量的氫氧化鈣中,加入過量的鹽酸標準溶液。也就相當于向過量的鹽酸標準溶液中,慢慢加入氫氧化鈣。這里發生的反應是氫氧化鈣和其它的鈣鹽,比如含有的少量的碳酸鈣、硅酸鈣等等都與過量的鹽酸標準溶液發生了反應。這里利用的是過量法。在分析測定中,這兩種方法是可以相結合使用的。使實驗室在測定成分時,有針對性,懂得究竟該選用鹽酸滴定法,還是返滴定法。氫氧化鈣的測定法,實驗室要測的是氫氧化鈣成分,如果選用返滴定法,不單單是測的氫氧化鈣成分,還有碳酸鈣等鈣鹽,其測定的是全部的含鈣的成分。鹽酸滴定法和返滴定法,是兩種反應先后順序方法的結合利用。其掌握了反應先后順序的方法,了解的各自生成什么,也對實際檢測中選擇何種方法有參考作用。
4總結
通過以上實驗,驗證了反應是有前后順序的。其不同成分的測定可以通過測定pH值來確定是否可以連測,是否會干擾影響。其同一反應,因為量多量少造成反應式不同的測定,可以通過使各自成分過量的條件的控制來確定反應方程式。希望通過本實驗,大家一起交流,能在化驗生產中靈活應用。
參考文獻
[1]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工業用氫氧化鈉氫氧化鈉和碳酸鈉含量的測:GB/T4348.1—2013[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4.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食品添加劑氫氧化鈣:GB25572—2010
[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1.
[3]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工業硫氫化鈉GB/T23937—2020[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20.
作者:倪譽晏 單位:山東恒邦冶煉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