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發展的路與道分析

時間:2022-05-18 09:34:44

導語:基礎教育發展的路與道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礎教育發展的路與道分析

教育是強國之基、民生之本,教育的基礎在中小學。70多年來,我國基礎教育始終與時代發展的大潮同行,為各級各類教育蓬勃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國力提高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儲備,為人類教育凝練了中國經驗,發出了中國聲音,貢獻了中國智慧。基礎教育發展之“路”———舉世矚目的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成就1949年12月,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會議確定了全國教育工作的總方針,標志著我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義教育轉變。1952年,《小學暫行規程(草案)》和《中學暫行規程(草案)》正式頒布。根據這兩份文件,制定新的小學、中學各科教學大綱,初步建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1965年底,我國基礎教育得到了較為全面的恢復。198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提出“普及初等義務教育”,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以憲法形式確定在我國普及初等義務教育。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樹立了中國現代教育的航標,成為后來中國教育改革的總方針。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決定”首次提出“有步驟地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將“兩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作為新的奮斗目標。我們在占世界人口1/5的國家全面實現“兩基”,為全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偉大貢獻。1999年,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主題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同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出臺,明確了素質教育的目標、內容以及保障措施。

進入新世紀,對基礎教育的期盼,從“有學上”轉變為“上好學”。2002年,《教育部關于加強基礎教育辦學管理若干問題的通知》正式提出“積極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均衡發展”的目標。《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辦法》(2017年)等文件出臺,基礎教育的發展朝著全面系統地提升教育質量、推進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現教育公平的目標不斷靠近。第八次課程改革的啟動,課堂主陣地作用不斷強化,從知識傳授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2017年秋季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統編教材在義務教育階段起始年級投入使用,標志著三科教材由此前的“一綱多本”變為統編統審統用。《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文件的出臺,對新時代基礎教育改革作出了系統設計,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邁入全面提高育人質量的新階段。從1978年到2018年,全國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從94%上升到99.95%,初中和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從66.4%和33.6%提高到100.9%和88.8%,高中階段教育基本普及。學前教育毛入園率也創下81.7%的歷史新高。全國新增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時間超過13年。我國基礎教育成為在讀規模最大、學齡最長、體系最完整的教育。中國基礎教育發展進入新時代。新中國成立初期,在批判并清理資產階級教育學的基礎上,總結和繼承解放區教育經驗,同時引進與學習蘇聯教育學,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教育學中的指導地位。改革開放后,教育研究在恢復重建中逐漸步入正軌。學者們一方面對教育本質、教育起源、人的全面發展、影響人發展的基本因素等基本問題進行討論;另一方面,對“識字教學研究”“珠心算教學研究”也進行了實踐探索,但在教育研究中占的比例較小。90年代,大量的教育著作、譯著很快豐富起來。各種教育理論與學說也在不斷拓展著教育領域。介紹國外先進的教育理論與做法成為當時重要的研究工作。

人們也很快意識到先進的理論應與中國的教育實際相結合。隨著“科教興國”發展戰略的提出,“以人為本”“教育公平”“人力資源與教育”等問題成為被廣泛關注的教育話題。《義務教育法》的頒布與修訂,中國教育發展的主要任務開始推進普及“全民教育”、提升“義務教育”“終身教育”“學習型社會”等相關研究成為學者關注的重點。教育研究逐漸與基礎教育實踐相結合,著眼中國問題、貼近本土實際,開展基礎教育研究。2001年的第八次課程改革,成為推動基礎教育研究的重要力量。課程改革需要教育研究深入學校教育、學生培養實際、課堂教學中。“課程標準”“校本課程”“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教學評價”等成為研究熱點。教育研究也逐漸成為教育工作者、關注教育人士參與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式。時代不斷對人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圍繞著“立德樹人”“五育融合”“核心素養”“單元設計”“學習評價”等,研究者繼續開展實質性的研究,推動基礎教育研究切入教育改革與實踐的更深處。

進入21世紀,中國基礎教育在改革實踐與創新的浪潮中,已經在百年的探索與實踐中逐漸成熟起來,找到了科學的、適合中國國情、符合本土實際、體現自身規律的道路,開創了中國特色的教育理論體系。赤峰學院學者奮進前行———努力開拓基礎教育研究赤峰學院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赤峰市是自治區基礎教育大市,具有天然的資源優勢,其中紅山區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第一批試驗區,具有深厚的基礎教育辦學底蘊和研究資源。赤峰學院自2005年開啟了研究生教育的篇章;2018年學校成為新增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獲批教育、文物與博物館2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019年,學校正式以碩士學位授予單位開始招生。赤峰學院學者緊抓教育碩士點建設機遇,借助地方基礎教育研究資源優勢,充分發揮高校服務國家經濟社會和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功能,不斷進取,努力開拓基礎教育研究,圍繞著教育教學的熱點問題,自治區與赤峰市基礎教育實踐產出了一批基礎教育成果。學校基礎教育科研水平不斷提升,基礎教育科研成果持續涌現。學有所教,教育影響孩子的未來,關系民族的希望。

單位:赤峰學院學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