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背景小學語文有效作業研究

時間:2022-05-23 16:28:39

導語:雙減背景小學語文有效作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雙減背景小學語文有效作業研究

摘要:“雙減”政策的落地,對作業提出了新的要求。當下小學語文作業存在著功能異化,作業目標模糊,量多質低,缺少結構性設計,類型單一,內容枯燥和評價隨意等問題,直接影響目標的有效達成和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本文提出“有效作業”的概念,在分析問題及原因的基礎上,從以學生為本,樹立現代作業觀;構建有效作業體系,保障作業質量;注重作業評價,提高反饋效果等三個方面提出改進小學語文作業的策略,旨在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實現作業提質增效。

關鍵詞:雙減;有效;有效作業;小學語文

1“雙減”背景下有效作業的重要意義

1.1“雙減”背景下對作業的新要求

2021年4月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指出,要扭轉學校作業量多質低、功能異化等突出問題,重視作業的育人功能[1]。同年7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健全作業管理機制、明確作業總量、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加強作業完成指導、科學利用課余時間[2]。可見,基礎教育的改革已從宏觀向微觀方面質量提升的研究轉變,對作業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是一項立德樹人的偉大事業,作業是教育活動的組成部分,如何設計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的作業,設計怎樣的作業能夠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和落實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我們需要認真研究的重要課題。

1.2有效作業的內涵及意義

在實際生活中,“有效”是指使用的策略或方法有作用,在教學中,有效即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3]。而作業已經由來已久,整體而言,廣義上,作業指學生自身進行的學習活動[4],如預習、課堂練筆、課后練習、拓展活動;狹義上,作業是由教育者布置給受教育者在非教學時間完成的學習任務。本研究認為作業是為達成一定教學目標而開展的一系列學習活動。有效作業是相對機械重復、死記硬背、內容浮淺等無效作業而言,強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通過完成一定的高質量作業獲得最大的學習效益,培養學生學會學習、自我管理等能力,體現作業的效用、效果、效率的有機統一。小學語文有效作業作為語文課程的有效教育活動之一,在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價值。因此,“雙減”背景下探究小學語文有效作業,對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助力學生深度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作業提質增效具有重要意義。

2小學語文作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2.1作業功能異化,對知識過度關注

在分數占據“C位”的當下,人們過度重視知識的學習。多數教師認為作業只服務于單一智育的需要,是鞏固知識、對教學進行補救的工具,殊不知無效作業可能會導致學生厭煩心理的出現。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基本組成部分,與教學并不是從屬關系,其自身有著特殊的時空優勢和不可替代的功能與價值。對于學生,將“聽、說、讀、寫、書”融入語文作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對于教師,有利于明確作業的目標與價值取向,樹立整體、長遠的有效作業觀念,重視作業的有效設計。

2.2作業目標模糊,與教學目標混淆

目標是指引前進方向的風向標,重新審視作業目標的設計具有重要的意義。作業的目標往往模糊不清,多數教師缺乏辯證看待作業功能與價值的視角,停留在鞏固知識的狹隘“工具論”觀點上。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很少將時間花費在作業目標的制定上,向來是“拿來主義”將教學目標作為作業的目標。

2.3作業量多質低,結構化設計缺失

許多教師認為作業量和學生學習成績之間存在正相關的關系,在設計作業時容易忽視作業自身內部與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以及年級之間的縱向銜接,導致選擇的作業內容重復累加、缺乏整合性。對于學校而言,作業的管理較為松懈,缺少對作業的深入研究以及高瞻遠矚的謀劃,導致學校作業體系不夠完善;對于教師而言,難以把握學科與學科、年級與年級之間作業的橫縱銜接,造成作業量多質低、結構脫節的現象。

2.4作業類型單一,學生的發展受限

教育者的工作是使學習變得有趣,讓好奇心始終貫穿于教育活動之中,而機械重復的訓練會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求知欲。如,在學習《夜宿山寺》古詩后,教師布置作業:“背誦并默寫古詩;依據自己的想象,說一說所看到的景象。”對于優等生來說,題目沒有高階性,學生難以獲得拓展性知識;對于學困生來說,缺少“想象”的方法指導,難度較大。

2.5作業內容枯燥,核心素養難落實

基礎教育改革下,深度學習、核心素養等教育理念深入課堂。雖然作業問題日益得到重視,但多數教師在設計與布置作業時只停留在學生基礎能力的培養上,導致學生語言學習的構建、傾聽與表達的習慣、觀察與總結的方法在作業中得不到訓練。作業作為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抓手,設計小學語文作業應選擇有助于學生思考,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內容,為落實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做好鋪墊。

2.6作業評價隨意,針對性反饋缺乏

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可能迫于多方面的壓力,沒有足夠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面批指導,導致“作業你寫二半夜,教師只寫一個閱”這種現象時常出現,學生不能獲得有效反饋。如,“采用思維導圖的形式記錄名著閱讀”作業,教師既沒有為學生提供分享作品的機會,也沒有對作業可改進的內容進行點撥,反饋沒有針對性,學生精神上的滿足感未能獲得。

3構建小學語文有效作業的策略

3.1以學生為本,樹立現代作業觀

3.1.1課程視角下的作業觀課程視角下的作業觀,更加強調作業要實現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強調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設計作業內容,體現著作業的靈活性、針對性特點[5]。作業作為課程中的一個環節,發揮著診斷和改進的功能,在教學與評價之間起著橋梁的作用。從課程視角出發,為教師設計作業指引方向,整體性、系統性的作業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1.2有效作業觀“有效”具有“低投入,高收益”之意,也表達著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之意。對于“高耗低效”的作業,教師應盡力摒棄,樹立整體的、長遠的作業效益觀念,重視作業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基于課程標準、教學目標以及學生學習的需要,梳理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確定其核心內容,確立自身的作業設計理念,對作業的目標、內容、類型,作業的數量與難度,作業的評價等構成要素及其關系進行系統分析與研究,實現作業的高效益化。3.1.3育人功能觀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活動,其根本目的在于育人,以能力的提升、人格的成長視為有效育人的標準。作業在發揮鞏固基礎知識之外,還發揮著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學習自信、責任心與耐心,解決實際問題與創新能力,自我管理以及元認知能力等積極功能。教師應該樹立育人功能觀,從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層面上設計作業,發揮其育人功能,培養完整的人。3.1.4學生主體觀學生作為主觀能動性的人,是一個有著自己思想的獨立個體。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意味著學生絕對的自由,也不是簡單形式上的快樂[5]。學習本身并不具有單純的快樂屬性,而快樂的獲得是從真正領悟到學習的真諦,獲得認同感、成就感開始。每個學生都具有自身的個性和特征,對于教師來說,應該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靈活、有針對性地設計與布置作業。

3.2構建有效作業體系,保障作業質量

3.2.1制定作業目標,引領作業設計作業目標主要表現為作業要實現的功能與價值,其是否合理、科學決定著作業設計的起點是否準確。作業目標應具有統一性、一致性。結合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的目標與教學目標制定作業目標,確保作業的難度適中;作業目標應具有遞進性。與教學目標相關并具有一定的拓展,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差異性特點,做到共性與個性相統一;作業目標應具有可測性。目標的表述應包括作業主體、作業條件、作業表現、表現程度等,便于教師了解、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及時、有針對性的反饋。3.2.2減量增質,優化作業結構科學預設作業的量,為學生留有余白。教師應結合全班學生的學習能力、掌握知識的程度,預估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為學生留有自主學習的時間,便于學生完成作業之余發展自身的興趣愛好;分析學情,確定作業難度。教師應根據不同學生學習特點設計基礎作業、應用作業、反思作業、拓展作業;注重作業自身內部與橫、縱銜接,整體把握作業結構。在作業自身內部,應注意不同功能、類型、內容、難度的作業比例。橫向上,應注意跨學科的綜合新時代教育專題性作業設計,協調各學科的作業量,做統籌兼顧的安排。縱向上,應樹立“大單元”“大語文”的理念,樹立作業的整體觀念,進行內容的科學整合。3.2.3設計多種類型,激發學習興趣作業具有層次性。教師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摒棄“一刀切”的極端方法,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興趣、需要,設計具有差異性和選擇性的作業,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設置基礎題、一般題、發展題。作業具有多樣性。結合教學目標合理設置多種類型的作業,發揮作業的綜合作用,促進學生言語、思維能力的發展。如演說交際類作業———課前三分鐘展示、課本劇、辯論賽;收集創編類作業———收集資料創編兒童詩、制作小詩集;實際采訪類作業———社會調查、小記者訪談;實地考察類作業———研學、參觀科技館等。3.2.4豐富作業內容,發展學科核心素養作業的內容應科學、清晰。應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作業,保證作業的科學性、合理性。對于作業內容的要求應表述清晰,如完成的形式、時間、步驟等都需明確,提高學生作業完成的效率。作業的內容設置應與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相契合。選擇作業內容時應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在獲得指導下能夠達到的水平,明確學生潛在的發展水平,為學生實現進一步的發展選擇起“腳手架”作用的內容。作業內容應培養學生多種能力,落實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作業的內容不能僅涉及基礎知識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來說,應設置一些開放性、自主性、創新性、可操作性的作業,在落實聽說讀寫基本能力的基礎上,發展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作業內容聯系生活實際。學生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時將知識進行遷移運用,獲得學習的快樂和成就感,真正讓作業回歸生活,讓兒童回歸生活,讓教育回歸生活,進而發展和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3.3注重作業評價,提高反饋效果

3.3.1轉變評價方式教師要善于運用批注,可在學生出現錯誤的地方給予批注,指出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思路;善于歸納總結。對作業應進行系統分析,歸類易錯、典型問題,把評價層次等級、有見解性的評價語、正確與否的信息及時反饋給學生,推動教師的講輔工作;善于了解學生學情。采用隨機調查、非結構訪談等形式,向學生了解近期的作業狀況,也為后期作業設計的調整奠定基礎。3.3.2靈活使用評價語和符號評價語缺乏個性、針對性,學生難以捕捉到有價值的信息,教師可以借助特殊符號、建設性的評語、圖案、獎勵進行評價。如運用“問號、直線、波浪線”多種符號進行批改。批改詞語默寫時,借助直線勾畫默寫錯誤的詞語,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批改作文時,借助波浪線標出作文中優秀的表達方式,并加以評語進行點評;批改語文練習冊時,在學生沒做完的習題上打問號,給學生留下反思的空間。3.3.3加強作業指導《意見》明確表明,教師要指導小學生在校內基本完成書面作業,進行認真批改,及時地進行反饋,使用面批并講解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學情分析,做好答疑、指導。教師可采用面批的方式,及時進行指導。面批時,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融洽、輕松的氛圍,了解學生解答問題的思維邏輯,及時指明學生出現的錯誤以及解決策略,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提高作業的完成效率,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3.3.4探索增值評價,建立綜合評價體系對學生橫縱分析,歸納評價方式。在作業批改結束后,教師應對學生的作業進行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作業、當下階段與先前階段作業的情況比較,分析差異表現是否受評價方式的影響、哪種評價方式會出現增效現象、哪些評價語更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總結有助于學生發展提升的作業評價反饋方式。“雙減”的目的是提質增效,是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接觸大自然,用心觀察世界,從生活中獲取知識。“雙減”背景下,作業作為教育改革的一個支點,其有效性至關重要,“減”并不是簡單的減去或抹除,而是對作業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探究“有效用、有效果、有效率”的作業,提高作業的質量,讓學生從書桌中解放出來,釋放學生的天性,讓教育回歸生活,為構建高質量的教育體系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EB/OL].202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EB/OL].2021

〔3〕余文森.有效教學三大內涵及其意義[J].中國教育學刊,2012,36(05):42-46.

〔4〕Husen,T.etc.吳慶麟等譯.國際教育百科全書[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1.

〔5〕王月芬.重構作業:課程視閾下的單元作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

作者:聶奧利 李軍 單位:赤峰學院 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 赤峰學院 教師發展與教學評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