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援外醫療管理模式分析

時間:2022-05-30 16:09:16

導語:創新援外醫療管理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新援外醫療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當前正值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之際,援外醫療工作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筆者根據大型公立醫院長期開展援外醫療工作的實踐歸納出管理機制欠缺、涉外風險高、援外形式單一、醫療資源不足、隊伍建設滯后等5大難點,并以服務國家總體外交為核心,立足生命至上,提出通過創建多層次、全過程管理體系,狠抓風險防控,創新援外醫療模式,建立國際化標準培訓體系等一系列舉措,以打破援外醫療困境,講好中國醫生故事,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大醫風范,強化國家醫療外交軟實力,提升國家國際醫療話語權和影響力。

【關鍵詞】援外醫療;醫療外交;管理體系;創新模式

1創建多層次、全過程管理體系

針對大型公立醫院內部援外醫療組織層次不清、管理部門松散、統籌協調不力等問題,首先應改進援外醫療管理機制,并從3個層面進行管理。醫院層面:服從國家總體安排,針對援外影響力弱化、受援國認可度低、援助資源分散等痛點,完善援外醫療體系;部門層面:設立統籌管理援外醫療的專門機構[8],實行專職專管,與其他職能部門、臨床科室、醫技科室、黨支部協同發力;支部層面:成立援外臨時黨支部,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這系列改進措施,可幫助大型公立醫院形成科學決策、職責分明、資源共享、整體聯動的援外工作機制。

2建立“立體”制度保障體系

隨著現代醫院的不斷改革發展,現代醫院中的管理制度也在不斷完善,在更多的發展要求下,醫院的管理制度要根據適合現代醫院發展的各項需求來進行科學性管理,使其不再只是紙張體現的條例,要合理地融入到管理制度中,使醫療人員能自覺地去遵守[9]。針對醫院援外醫療管理制度的缺失,為夯實制度基礎,確保援外工作有章可依,大型公立醫院應制定專門的、有針對性的立體援外制度,為援外醫療工作各階段、各角色提供明確的政策指導,包括隊員選審、晉升政策、福利待遇、境外執業等方面,規范管理,設定標準,從而去解決根源上的問題,保障援外工作安全,把影響工作穩定的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

3建立“精準”援外幫扶體系

2021年12月20日,2021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研討會召開,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署長羅照輝提出大疫情背景下我國援外工作努力探索的方向,即援外定位要更加精準、理念持續創新、機制日臻完善、堅持中國特色[4]。針對粗放型的援外,科學利用管理分析工具發現援外需求,才能制定最有效的工作方案。大型公立醫院可通過SWOT分析工具,以“五個最”的原則,即做最充分的調研、定最有效的計劃、選最急需的專科、設最嚴格的選審制度、派最合適的專家,制定精準援外方案。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中山一院”)為例,在承接援多米尼克任務時,醫院深入分析受援地病種及環境特點,結合當地心血管病多發的特點,選派國家重點專科———心血管內科德才兼備的專家開展援外工作。面對颶風、地震、瘧疾的威脅和落后的醫療環境,專家克服重重困難,向多米尼克建團隊、送管理、送技術,在艱苦的條件下實現了多個“零的突破”,獲得多米尼克政府和人民的一致認可。又如新冠肺炎疫情在塞爾維亞爆發之時,受國家衛健委委托,中山一院派出專家團隊馳援塞爾維亞[10]。行前,醫院專家針對當地疫情爆發特點與該國醫療實際情況,制定詳盡的援助計劃,并準備系列的抗疫資料。在82天里,專家們踏遍塞爾維亞16個城市、64所醫療機構,幾乎走遍了該國所有地區;充分調研、因地制宜,進行技術指導,升級方艙;開展培訓,分享中國方案、中山一院經驗,切實有效地協助塞爾維亞控制疫情。因此,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中國專家怎么說,我們就怎么做!”[11]

4狠抓風險防控,多措并舉護航援外醫療

援外醫療作為參與國際事務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運用醫療軟實力擴大了我國外交影響,但是涉外醫療存在跨越社會制度、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價值取向及診療差別等風險因素,輕則導致醫療工作被迫中止,重則可能上升到國家間的政治矛盾[12]。因此,大型公立醫院必須對援外醫療工作開展風險評估。要保障援外醫療工作的安全,就要保障好政治安全、外事安全、人身安全和醫療安全,全方位管控風險才能使安全和發展并行。為做好“四個安全”,大型公立醫院可通過以下6個舉措降低援外風險:①加強黨對援外醫療的領導,成立援外臨時黨支部;②制定涉外核心制度,從制度上保障援外安全;③做好行前教育,制作行前手冊及緊急預案;④切實做好援外人員的健康體檢、免疫接種工作,并辦理相關保險;⑤嚴格辦理因公出行證照、境外執業證照;⑥做好急救技能、設備使用等培訓。以中山一院為例,在援助塞爾維亞之時,醫院制作的行前手冊收錄了該國風俗、外事紀律、緊急預案等內容,獲中央電視臺關注[10]。

5創新援外醫療模式,助力國家醫療外交

援外醫療工作歷史悠久,形成了成熟的工作流程。隨著時代進步,其內涵和模式也亟待優化。《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就新形勢下公立醫院改革發展提出明確方向,即加強臨床專科建設、推進醫學技術創新、推進醫療服務模式創新、強化信息化支撐作用[13]。為創新援外醫療,大型公立醫院應該通過PDCA等管理工具,對援外醫療進行持續改進,通過建立實地援助與遠程MDT相結合、前線專家與后方智庫相結合、醫療技術與防控經驗相結合、自媒體平臺與官方網站相結合的援外體系,以多元化的形式、內容、平臺、團隊,助力國家醫療外交。大型公立醫院實施援外醫療工作過程中,可嘗試通過前線專家實地援助與后方多學科專家智庫團隊相結合的復合模式,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醫療服務相融合,就當地疑難病例進行線上線下聯合診治,與受援國分享疑難案例診治經驗,聯手攻克疑難重癥,對受援地給予全方位、多維度的援助,共享“中國方案”。以滿足受援地重大疾病臨床需求為導向,大型公立醫院可借力與國際合作伙伴、國際一流醫學院校創建國際合作網絡,搭建國際優質醫療資源共享平臺,在提供診治方案、使受援國能夠享用世界領先醫療技術的同時,強化受援國學科建設。在實踐過程中,中山一院先后派遣四批次心血管醫學專家前往多米尼克,重點發展心血管臨床專科,持續改進醫療質量、建立標準體系,協助多米尼克建立起當地首個心血管專科[14]。

6建立國際化標準培訓體系,打造高水平援外隊伍

2013年8月,全國衛生援外工作暨援外醫療隊派遣50周年會議召開并提出,新時期我國援外醫療工作將努力探索6個方面的結合,即醫療服務和醫學教育相結合,“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長期派出和短期派出相結合,常規技術和高端技術相結合,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相結合,政府與民間相結合[15]。為打造高水平援外隊伍,大型公立醫院應以“平戰結合”的理念建立專業化援外特戰隊,定期開展針對性訓練、演習,真正做到召即至,至善戰,戰必勝。“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除輸出醫療技術和理念,大型公立醫院同時應該重視培養援外醫療人才隊伍,提升受援地基層衛生服務能力。作為承接援外醫療的“國家隊”,中山一院在建立援外隊伍國際化標準培訓體系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①與英國伯明翰大學開展全科培訓,選派全科師資赴英國學習NHS全科醫療體系;②與廣州市衛健委共同探索“政府-高校教學醫院-社區”基層衛生能力建設的標桿模式,建立國際化全科醫生培訓體系,共培訓800余人,切實提升了醫院援外隊伍基層服務能力,打造了一支強大的、國際化的援外醫療后備人才隊伍;三是與全球最大醫學教育機構歐洲醫學教育聯盟(AMEE)聯合開展了多期國際化臨床師資培訓,建設醫院國際化師資培訓體系。援塞專家中的兩名AMEE學員,運用所學知識在當地開展醫護人員全員培訓,對塞爾維亞防疫工作起到重要作用。在建設援外急需的教學平臺方面,大型公立醫院應考慮為受援地的專科人才培養提供長效的方案。一方面,開展聯合培訓活動,分享經驗,派專家團隊“走出去”,在受援地就醫院管理及規劃、專科建設、醫療診治方案進行指導和人員培訓。另一方面,強化“請進來”的力度,通過提供短期培訓項目,提升他國醫務人員的診療水平和處置能力[15]。以中山一院為例,醫院是國內首批“中非專科醫生培訓基地”,同時承接太平洋島國高級醫學人才培訓項目,為受援國培養了一批技術過硬的醫學人才隊伍,留下一支“帶不走的中國醫療隊”[16-17]。

7結論

在復雜多變的形勢下,為給國內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大型公立醫院更應該重視和加強援外醫療的管理和建設,通過科學的管理手段建立精準、安全、有力的援外醫療工作平臺,更好地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中國醫生和中國醫療隊的形象,提高援外醫療工作效率和水平,減少“無效工作”,實現援外醫療精細化管理和醫療工作健康協調發展[18]。

作者:張劍榮 唐藝瑜 楚天舒 朱穎 石玥 丁書琴 單位: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