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職稱評審標準問題及完善建議
時間:2022-05-31 08:22:45
導語:高校職稱評審標準問題及完善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17年我國實行高校職稱制度改革后,高校自主制定評審標準,高校職稱評審進入評審權下放時代。高校職稱評審關系教師個人成長、學校發展、教育大計和國家發展,職稱評審標準是高校教師職稱晉升的指揮棒,不科學的標準必然對師資隊伍建設產生影響。因此,需要重視一些高校職稱評審標準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的改進措施,以便我國更好地推進高校職稱制度和“放管服”改革。
一、高校職稱評審標準存在的問題
(一)職稱評審標準差異大
高校分為不同類型,如應用型高校、學術型高校,因此高校職稱評審標準存在差異是正常的,但如果差異太大,甚至大到削弱職稱的功能與作用,則是不正常的,將違背職稱評審的宗旨和本意,且差異大將衍生出很多問題,小則影響職稱的意義,影響教師和學校發展、國家師資隊伍建設,大則阻礙人才交流、影響人才強國戰略從而制約國家發展。
(二)職稱評審標準不穩定
高校職稱評審標準不穩定有多種現實原因,如學校自身發展或急需突破困境。高校職稱評審下放的初衷是給予學校較充分的辦學自主權,問題的關鍵在于某些學校只考慮了現實需要,忽略了教師職稱的專業技術水平和能力的根本,導致職稱評審結果與職稱本質的割裂。再如某些學校將與科研無關的內容認定為高校教師職稱的業績,其本質也是職稱評審與職稱本質的割裂。綜上,高校職稱評審標準不穩定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些高校忽略了職稱的本質,專業技術水平和能力意識薄弱。
(三)職稱評審標準實施不嚴
高校職稱評審標準涉及廣大教師的切身利益,理應廣泛征詢教職工的意見。雖高校職稱評審制度的產生,普遍有一到兩輪面向教職工征詢意見,但一些高校并未落到實處。一是征詢意見環節形而上,雖有征求意見但并不重視意見,意見采納與否是另一回事,也不會有反饋意見。二是一些高校職稱評審標準未經多數教職工表決通過,職稱評審制度普遍由教代會表決通過,而非廣大教職工。如果教師代表品德高尚無私、具有較強參政議政能力,則有利于充分發揮其管理職能,否則將影響教代會的作用。
(一)建立職稱評審底線標準
高校職稱評審權下放并非放任不管,這條原則同樣適用于評審標準,主管部門不能因權力下放而由各高校毫無約束地制定評審標準。高校類型有別,標準不同是自然,但無論何種學校,職稱都具有共同的性質、使命和特征。因此,主管部門對高校職稱評審標準應有底線思維。針對高校職稱標準存在不科學、差異大等特點,建議制訂“全國(地區)通用的底線標準+差異化的個體標準相結合”的方案。底線標準是指國家和地區的統一標準,是各校必須遵守的最低標準,帶有強制性;個體標準是指各校在底線標準基礎上根據各校情況制定的具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標準,此標準僅適用于某個或某些高校,對其他學校無約束力。在統一的底線標準下自主開展職稱評審,可維護職稱的權威性、通用性和公認性,否則職稱不具可比性,不利于在不同單位、區域間互認,更無從談國際互認和區域發展一體化。因此,高校有必要建立全國(或地區)通用的底線標準和局部適用的個體標準,既充分發揮職稱的作用,又維護各校自主辦學權力,更好地實現“放管服”改革。
(二)突出職稱評審標準的專業技術水平和能力導向
職稱是教師專業技術水平和能力的主要標志,職稱評審標準應突出專業技術水平和能力的地位和重要性,而非工作業績和貢獻的數量,即高校職稱評審標準應強調“質”而非“量”。雖然業績和貢獻的數量與專業技術水平和能力有關,但兩者不能等同。職稱評審不是選勞模,主要考察的不應是工作業績或貢獻在數量上的堆砌,而是專業技術水平和能力的高低,職稱評審標準應以專業技術水平和能力為導向。尤其高校,作為從事科研與教學的單位,其創新能力與水平、創新績效及教學成效,主要與專業技術人員的水平和能力密切相關,決定創新水平和能力高低的并非業績的數量,而是業績的質量。高校職稱標準不穩定在于專業技術水平和能力為導向的意識薄弱,因而高校職稱評審應更加突出專業技術水平和能力的標準,重視業績質量。
(三)完善職稱評審標準產生程序
為維護職稱評審公正性、公平性,應完善高校職稱評審標準產生的程序。首先,高校職稱評審標準應始終按合理程序產生,無論是標準的制定還是修訂,尤其是修訂,都應嚴格按程序征求意見,經正常的機制產生,不應由修訂者直接決定。其次,嚴格落實高校職稱評審標準產生程序。高校均有職稱評審標準產生程序,問題在于未完全落實程序。需重視各環節教職工的反饋意見,不應忽視教職工的聲音,不應讓程序流于形式、走過場。高校職稱評審標準應獲得多數教職工的認可。評審標準應真正征詢廣大教職工的意見,減少對提意見的限制,對提出的意見應反饋結果,制度制定者應與當事人充分溝通,使標準更加合理。最后,完善高校職稱評審標準通過機制。職稱評審標準應由多數教職工表決通過,涉及全體教職工切身利益的職稱評審影響面大,僅由教代會少數代表表決通過的做法有失偏頗,學校的職稱評審制度產生應采取更有效的方式。
(四)加強對職稱評審標準的監管
1.完善主管部門對高校職稱評審標準監管模式。人社部門或教育部門應完善高校職稱評審標準的監管模式,改變單一的事后監管模式,建立對高校職稱評審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監管模式,提升政府部門的監管成效,從制度上保證高校職稱評審標準科學性。事前監管模式,可以結合其他政府監管手段,如結合高校職稱評審標準第三方評估機制、備案制等實施,以提高政府對職稱評審標準的監管效果。2.完善高校職稱監管機制。建立政府對高等學校職稱評審全過程監管機制。完善專項巡查、隨機抽查、復查、倒查及申訴機制。建立事前審查、事中檢查、事后復查的職稱評審全過程監管機制,包括事前對高等學校職稱評審標準進行審查,事中對職稱評審標準執行過程隨機抽查、巡查,事后對職稱評審標準實施情況復查,受理申訴等。通過事前、事中、事后的監督形成政府對高等學校職稱評審完備監管機制。
三、結語
高校職稱評審權下放是“放管服”改革的內容之一,隨著我國“放管服”改革的全面推進,政府需要監管的業務量大增,要想提高對高校職稱評審標準的監管效率,可考慮改進監管體系。針對高校職稱評審標準良莠不齊、差異大等問題,可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對評審標準進行評估。通過第三方評估機制檢視學校的職稱評審標準存在的問題并予以完善,提高標準的科學性、適用性及通用性。人社部門、教育部門和社會組織可成立與職稱評審有關的第三方評估機構,對各校的職稱評審標準把關。人社、教育等政府部門參與職稱評審標準的評估,本質是對高校職稱評審的事前控制,可作為政府部門對高校職稱評審權下放的一種管理形式,是政府部門對高校職稱評審進行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的有效辦法。
作者:肖建輝 單位: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旅游商貿學院
- 上一篇:財務機器人發展現況及趨勢
- 下一篇:課程思政在外語教學的實現路徑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