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保險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保障
時間:2022-06-01 09:53:30
導語:農業保險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保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業保險的實施可以降低農業災害及不可抗力因素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提升對農民經濟利益的保障能力,使各地區農業經濟增長穩定性得到提升。針對當前農業保險覆蓋范圍不足、農業保險保障機制尚不完善、農業保險服務監督缺失等問題,相關部門應通過完善農業保險服務保障機制、推動農業保險業務發展創新、加強農業保險服務市場監管等路徑提升新時代農業保險服務規范化及標準化水平,通過提高服務質量及完善服務機制等方式,為農業保險更好保障農業經濟增長提供支持。
關鍵詞:農業保險;農業經濟;增長;助推
農業保險是農業經濟發展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新時代農業經濟發展建設,對于農業保險體系的完善提出更為嚴格的挑戰。尤其是我國新經濟發展形式變化及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結構的優化,使得傳統模式的農業保險機制難以適應現有農業經濟發展環境。各地區應面向未來農村經濟發展布局,積極完善農業保險服務保障機制,制定多種科學的應對策略,確保農業保險服務保障機制的實施,切實降低外部因素對農村經濟發展構成的影響與威脅。
一、我國農業保險實施背景與意義
農業保險是指專為農業生產者在從事種植業和養殖業生產過程中,對遭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保障的一種保險。進入21世紀后,我國經濟發展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農業經濟占比雖然有所下降,但以農業經濟發展為載體,構建新經濟發展體系,仍是我國21世紀初期重要的戰略。換言之,農業發展作為我國的保障性產業,必須在新時代充分發揮實際產業優勢,通過農業經濟發展的帶動,實現對周邊產業發展水平的提升,使我國農業經濟建設能更好為我國未來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1]然而,農業災害及農業發展國際競爭環境的惡化,對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優先保障農民農業生產的穩步推進,提升對農民實際的經濟保障力度,成為我國新世紀初期農業經濟建設的重中之重。正是在這一環境下,2016年2月國務院關于《農業保險條例》修訂版的發布,預示著我國農業保險開始向規范體系過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的相關內容,《農業保險條例》實際上是對農業保險部分法律規范內容進行補充,促使保險服務中心進一步向保障農民合法權益及推動新農村經濟發展大力推進。因此,《農業保險條例》實際上是明確了農業保險對于農業經濟發展重要的作用,使農業發展保障機制得到健全,改變早期階段農業保險服務被動推進的局面,使更多地區的農民受益。不同于以往對于農業保險體系的完善,此次《農業保險條例》的發布,針對部分農業保險適用范圍及參保標準等進行規定,要求有關部門、機構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能面向農業經濟建設的未來化發展,做好多種形式的農業保險推廣,并在不違反農民實際意愿的前提下,為農民參與農業保險提供必要支持。所以,《農業保險條例》的發布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使農業保險的受惠群體充分擴大。構建和諧農業發展生態、強化農業保險服務、提升農業保險保障標準等,是《農業保險條例》對于農業產生建設穩步實施的積極影響。[2]
二、農業保險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農業保險與農業經濟增長的關系,要從各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結構、農業產業生態、農業發展環境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從農業經濟發展結構來看,養殖業保險、種植業保險、自然災害損失保險及病蟲害損失保險等不同保險類型,對于各地區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各不相同。例如,單一以養殖業為主的地區,對于農業保險具有一定的依賴性。然而,以種植業、養殖業及農業加工等多層產業結構為核心的農業地區,則對于農業保險不具有實際依賴性。因此,一旦發生農業災害問題,通常對單一產業地區的經濟增長影響較大。農業產業生態,是指各地區農業發展中各類不同經濟元素的構成。部分地區為更好推進農業發展建設,采用打造商業品牌的模式,構建以股權制為中心的農業發展體系,這一模式下的農業保險更多是與企業及村集體進行對接,農民本質上并不直接參與保險服務。此類地區對于農業保險的依賴性則相對更低。反之,部分基于傳統農業生產為核心的地區,由于經濟元素及影響經濟發展的要素較少,則容易對農業保險產生較大依賴。農業發展環境,是指各個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水平。農業經濟相對較為發達的地區,對于農業保險依賴性普遍不高,農業經濟欠發達地區,則對農業保險依賴性普遍較高。所以,綜合以上信息來看,農業保險實際上并非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業生產及生產勞作才是創造農業價值的根本。但新時代農業經濟發展同樣要將農業保險納入農業經濟發展體系,通過提供經濟保障,避免各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產生較為嚴重的波動,使各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盡可能趨于穩定。[2]因此,農業保險在農業經濟增長方面起到一定助推作用,對于降低農民經濟損失及穩固各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形勢具有一定作用。未來階段我國農業保險的應用,更應以維護各地區農業經濟穩定發展為基本前提,結合農業保險的基本特點及各地區農業經濟發展需求,做好長效化服務管理規劃,提升農業保險在助推農業經濟增長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為更好適應農業經濟發展新環境及控制農業經濟風險夯實基礎。[3]
三、新時代農業保險應用現狀及其問題
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的實施與運用總體狀況較為良好,一定程度解決了農村經濟增長波動問題。新時代農村經濟發展,對于農業保險服務的開展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農業保險的應用與相關服務項目的規劃,必須在充分解決新時代農業保險應用問題的基礎上,做好深層次農業保險服務優化,調整農業保險保障機制,完善農業保險服務及管理體系,為未來階段農業保險更好推進農業經濟增長奠定堅實基礎。1.農業保險覆蓋范圍不足實現農業保險的多方面覆蓋,加強農業保險服務保障能力,是農業保險推進農業經濟增長的基礎,也是提升農業保險服務質量的核心關鍵。從當前我國農業保險服務及保險項目內容來看,農業保險覆蓋范圍略有不足,未能針對各地區農業經濟創新發展,做好多個層面的服務保障。例如,部分地區為提升農業經濟基本收益,采取一推二保的基本政策。一推是指每年推進一項農業養殖、種植及生產創新,通過加強農業新品種及新技術的試點應用,提升農業產值及農業生產水平。二保則是指從面向當前農業經濟發展,保證農業經濟穩定增長,確保農民農業生產的核心利益,實現農業經濟建設的扁平化發展,降低農業經濟發展負擔。其中,部分地區農業試點項目的實施,雖然具有一定的創新性,但難以保障農業項目試點的成功率,一旦農業試點項目實施失敗,即可能造成部分經濟損失,該部分經濟損失若由保險承擔,則能保證該地區的農民經濟利益,反之,則會降低各地區農業創新發展的積極性。然而,從現實情況分析,農業保險更多是為農產品提供保障支持,部分試點創新項目并不在保障范疇之內。長此以往,各地區農業創新發展水平勢必有所下降,農業經濟增速也將逐步放緩。2.農業保險保障機制尚不完善農業保險中針對保險機制的構建,不應單方面由企業提供保險服務,政府機構應同時為農民提供多種保險形式,使農民在參與農業保險方面具有更多選擇,但從現階段農業保險保障機制的構建來看,部分經濟較發達地區逐步實現農業保險服務多元化推進的基本目標,促使農業保險的服務保障能力得以進一步增強,但在部分農業經濟欠發達地區,仍然存在部分企業單方面負責農業保險的問題,從而,導致部分農業保險產生諸多的霸王條款及保險標準較低的問題。[4]針對以上問題,未來階段各地區要結合農業保險對于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做好對農業保險保障機制的充分完善,擴大農業保險基礎業務覆蓋范圍,并會同有關部門與執法機構,定期做好對保險企業的審查、管理與監督,提升農民參保的實際有效性,使農民的基本利益得到保證。[5]
四、農業保險助推農業經濟增長的保障策略
農業保險推進農業經濟增長,是新時代農業經濟建設發展的重要一環。各地區應結合自身農業發展需求及農業規劃,做好對農業保險基礎保障機構的構建,切實推進農業保險業務發展創新,加強農業保險對于多方面農業生產及農業產業覆蓋,并有針對性地做好面向保險公司及企業的服務監督,規范保險服務工作,最大限度保障農民核心利益,提升農業保險對農業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1.完善農業保險服務保障機制完善農業保險服務的保障機制,必須從建立農業保險雙向發展體系做好布局。雙向發展體系的建立是指由企業及政府機構,協同推進對農業保險內容及保險服務的優化,根據當前農業發展水平,對外引入更多農業保險資源,使大量企業及民間資本為農業保險體系建設提供支持。隨著企業農業保險競爭力的增強,企業為更好占據市場有利地位,勢必需要對當前保險服務策略進行調整,健全農業保險服務標準,以此實現對農業保險服務質量的提升。政府機構方面,則要做好對農業保險服務管理的協調工作,積極面向農戶做好農業保險宣傳,及時解決農戶在參與農業保險方面存在的問題,消除農戶參與農業保險的后顧之憂,確保各地區農業保險參保率在服務保障機制的影響下能得到有效提升。另外,農業保險保障機制的完善,不應單方面依賴建設市場競爭環境及政府協調,要從經濟資源、人力資源及物力資源等方面,為農業保險服務保障機制的建立提供支持,使農業保險服務保障機制的構建,能切實讓農民成為主要的受惠群體。這樣才能提升農民生產勞動積極性,更好促進農業經濟的進一步增長。[6]2.推動農業保險業務發展創新農業保險業務的創新發展,是農業保險適應市場發展新環境的科學決策,也是提升農業保險服務有效覆蓋率的重要方式。各地區面向未來階段農業經濟發展體系的構建,需進一步搭建多元化對接平臺,通過政府機構為保險公司及企業提供優惠政策,使保險公司及企業能將更多農業種植、養殖及農產品深加工項目納入現有的農業保險保障體系,盡可能為未來農業經濟的增長提供鋪墊。[7]此外,農業保險業務的發展創新,必須要符合各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基本特點,在充分分析各地區不同農業產業結構及產業經濟布局的基礎上,做好科學合理的創新決策,既要實現農業保險服務發展的高質量推進,也要面向未來農業經濟穩定增長,做好多方面基礎優化,使農業保險業務內容與當代農業生產需求充分掛鉤,為各地區農業經濟的增長起到推進作用。3.加強農業保險服務市場監管加強農業保險的市場監督,對于規范農業保險發展及解決農業保險履約能力不足問題具有一定幫助。未來階段,為更好面向農業經濟建設做好發展規劃,各地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做好對保險服務的監督。第一,政府機構與執法機構要針對保險公司及企業保險服務內容及保險承諾兌現情況等進行定期審查,對于存在違法經營的企業,應通過政府機構進行業務轉移,并對保險公司與企業主體進行處罰。第二,政府機構與執法機構要改變被動監管的基本現狀,主動做好對保險公司及企業經營行為的管理與干預,使農業保險能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為農民提供服務保障,確保農業保險的運用能對農業經濟增長產生正向影響。
參考文獻:
[1]邵全權,郭夢瑩.發展農業保險能促進農業經濟增長嗎?[J].經濟學動態,2020(2):90-102.
[2]楊明東,張嵐,劉輝.我國農業經濟與農業保險發展的關系實證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13):113-117.
[3]戴鴻麗.保險扶貧:內涵、實踐與制度完善———以寬甸縣為例[J].西南金融,2018(6):41-46.
[4]芮敏.農業保險發展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19,31(1):63-64.
[5]王益慧,程川,沈瓊.新型職業農民對區域農業高質量增長的影響分析[J].中國農業會計,2021(10):81-87.
[6]甘天琦,李波,鄧輝.農地三權分置改革與縣域農業經濟增長[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147-157,198-199.
[7]張麗娟,張東玲,陳景帥.農業保險與農業經濟耦合協調發展分析———基于山東省1997—2016年的數據[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1(1):5-12.
作者:張玉新 單位:福建農林大學 金山學院
- 上一篇:公共圖書館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策略
- 下一篇:數字化技術在檔案管理信息化的應用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