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如何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

時間:2022-06-10 08:45:00

導語:傳統文化如何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文化如何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

【提要】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寶貴精神和處世哲理,可以使大學生群體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文化自信、抵制歷史虛無、得到精神滋養。目前,教學形式刻板、教學材料不配套、教師能力參差不齊是影響大學生用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主要因素,可通過建設合作體系,提升教師素養,借助新媒體平臺創新課堂形式等措施推動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

【關鍵詞】傳統文化;文化自信;教育

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發展所需要的根基,可以為社會進步不斷提供精神助力。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在重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更需要通過傳統文化來堅定文化自信,致力于輝煌的未來。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很多值得賡續的寶貴精神和處世哲理,對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而言,是可以直接利用的生動素材和文化資源。因此,在傳統文化的助力下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是堅定當代青年的理想信念、傳承創新優質文化成果,解決意識形態工作問題的關鍵一步。

一、在傳統文化啟示中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一)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四個自信”

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證與肯定,是中華兒女對自身民族文化生命力生生不息的自信。文化自信作為增強社會群體凝聚力的精神紐帶,可以持續激發人們不懈奮斗的精神力量。用傳統文化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可以培養當代青年堅定的理想信念,使大學生群體更加認同“四個自信”的重要性,更能體會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大學生群體的實踐和創造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能夠學會用優秀傳統文化所提倡的思維方式去看待問題、把握問題,在現代化強國的建設進程中,擁有面對任何挑戰都能迎難而上的決心與底氣。

(二)抵制歷史虛無,增強奮斗底氣

歷史虛無主義在本質上是對文化自信的否定。歷史虛無主義企圖通過錯誤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制造某些極端的煽動言論來貶低、丑化黨領導人民偉大奮斗的歷史事實,撼動中國人民的理想信念,從而達到某些政治企圖。長此以往會沖擊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削弱社會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凝聚力和指引力,使之迷失在紛繁雜亂的錯誤思潮中。因此,用傳統文化的意蘊和內涵助推文化自信的發展,是抵制歷史虛無的有效武器。只有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形成過程中的哲學道理和寶貴思想,大學生才能通過堅定文化自信來增強抵御歷史虛無的能力,才能勇于用真實的史實和現存的事實來拆穿歷史虛無主義的謊言。

(三)提供精神滋養,創造燦爛未來

用傳統文化來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目的不僅在于繼承傳統、為當下提供經驗借鑒,還在于能夠為大學生群體進行精神滋養,創造更加燦爛的未來。當代青年處在競爭異常激烈的環境中,他們的理想信念還不夠完善,社會經驗還不夠充足,時常倍感焦慮,對自我進行否定。因此,關注大學生群體的精神需求,使其全面發展成為了高校教育的新目標。增強文化自信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總結,在文化自信的形成過程中所凝結出的愛國主義精神、道德修養追求、自然生態關系是一筆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褪色的寶貴財富。只有把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淀成果與時代特征充分結合,讓當代青年進行再次創造,才能展現傳統文化的永久魅力,以及當代青年的主體價值。

二、以傳統文化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狀

高校思政課堂是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徑,但在具體實施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缺失。

(一)教材內容不夠完善,缺少傳統文化滲透

思政教材是承載課堂重點難點、向大學生群體傳遞知識的關鍵載體。目前思政教材出現了理論性太強,專注突出政治屬性,傳統文化要素匱乏,學生認同感太低等問題。思政教材中對于傳統文化相關內容的針對性講解太少,文化屬性不強,缺乏歷史氛圍和文化厚度,使得課程與文化自信之間尚未形成有效銜接,傳統文化中值得發揚和借鑒的一些哲理和經驗無法在實踐課堂中發揮出作用,因而無法改變大學生群體對于傳統文化諸如“枯燥”“無趣”的刻板印象,不能激發出當代青年基于傳統文化而產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學模式太過單一,無法激發學生興趣

由于思政課堂具有特殊的政治意義,思政課的教學模式一直沒能從嚴肅傳統的固態中跳脫出來,以教師為主導的填鴨式教學依然是最主要的上課模式。這樣的教學模式無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割裂了傳統文化與現實實踐的融合,使教學過程中所包含的傳統文化內容無法真正進入大學生的頭腦之中,難以使大學生群體對于文化自信形成情感共鳴。同時,以往的教學模式無法有效觀察大學生群體對于傳統文化內容的學習程度,使得傳統文化立德樹人的育人功能大打折扣,因而這種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是無法使優秀傳統文化切實有效地融入思政課堂的。

(三)教師水平仍需提高,課堂質量有待加強

高校思政課教師是辦好思政課的關鍵所在,盡管思政教育已經歷了多年實踐,但思政教師的教學能力與傳統文化素養依然存在參差不齊的現象。目前所任教的高校思政課教師,在專業理論層面上的教學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過分側重于對理論知識的研究與剖析,會導致對于傳統文化精神層面的教學缺失。對于一些傳統文化精神、家國情懷以及理想品格等抽象的內容,如果只是一味地生搬硬套陳舊的例子,無法讓大學生體會到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學習價值,只有與時俱進,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傳統文化素養,才能真正激發出大學生群體對黨和國家發自內心的認同,增強文化自信以指導未來。

三、以傳統文化增強歷史自信的可行性措施

(一)提升教師素養,提供優質課堂

以傳統文化貫穿高校思政課堂,增強大學生群體文化自信的當務之急,便是著手于提高思政教師的能力與素養。無論是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還是風格鮮明的年輕教師都不能固步自封,只有不斷提升自己,才能確保自身能夠立足課堂,使思政課堂有文化底蘊。思政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傳統文化時不能單單是講清表征,更重要的是讓大學生群體學以致用。在教學過程中,思政教師要注重方式方法的靈活運用,把握好傳統文化中主線與支線的關系,找到切入點,讓大學生群體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后,展現出鋼筋鐵骨的風貌,發自內心地對國家認同,對民族期望,同時又不封閉,具有善于學習一切先進知識并敢于超越的勇氣。

(二)發揮新媒體優勢,創新教育形式

新傳播媒介的發展是大勢所趨,傳統文化教育想要贏得大學生群體的關注,就必須要迎合當代青年的喜好,主動利用新媒體平臺并進行一定創新。教師在課堂中可以選取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生活溫度的文化片段,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增強傳統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力。高校應當積極通過學校內部創辦的微博、抖音、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加強與大學生群體的關聯,可以通過開設直播課的方式來賦予傳統文化更為獨特的潮流魅力,讓更多受條件限制、自身文化底蘊還不夠豐厚的高校通過這種方式實現傳統文化內涵更為廣泛的傳播,用以指導大學生群體創作全新的作品來展示時代風貌,切實提高文化自信的學習實效。

參考文獻

杜芳2017《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探索》第2期。

劉麗敏2018《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文化自信教育探析》,《思想教育研究》第1期。

潘虎2021《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內涵及其價值》,《大學》第1期。

作者:王若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