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KI數據庫智能建筑設計與實現
時間:2022-06-13 11:32:39
導語:CNKI數據庫智能建筑設計與實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以cnki數據庫為數據源,選擇時間為2014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收錄的智能建筑相關文獻,通過檢索獲得1528篇論文,利用CiteSpace和NetworkView,分析了文獻時序、關鍵詞、期刊與學科、作者合作等內容。結果表明,智能建筑設計與實現的相關文獻量逐年增加,其中抗震性能和質量控制是研究智能建筑設計的熱點,與BIM技術有著密切關系,《建筑技術發展》期刊中關于智能建筑設計的出版文獻最多,合作發表文獻的作者數量在不斷增加,在建筑設計的智能化建設方面,經濟研究和環境問題值得關注。
關鍵詞:智能建筑設計與實現;中國知網;CiteSpace;文獻計量;知識圖譜
要促進智能建筑的發展,應為智能建筑提供完整的安保設施和市政設施,促進公共事業發展,確保智能建筑條件和環境符合綠色發展要求。基于CNKI數據庫,對智能建筑設計進行了文獻檢索和分析,收集整理了20142020年的1528份相關文獻,探討了我國智能建筑建設的研究進展和成果。
1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研究方法
以文獻的量化理論為基礎,結合citespace和net-workview,分析了CNKI數據庫中1528篇論文,通過繪制知識圖,直觀顯示了智能建筑設計有關文獻的內容及其相互關系。
1.2數據來源
以CNKI數據庫為數據源,選擇時間為2014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收錄的智能建筑相關文獻,采用CNKI數據庫網絡高級檢索模式,以智能建筑設計為采集對象,通過檢索選擇文獻類型,獲得1528篇論文,包括科學期刊、廣泛的文章、會議報告、書籍和專題期刊。
2智能建筑相關文獻特征分析
2.1文獻時序分析
基于1528個文檔,確定文檔數量隨時間變化,如20142020年智能建筑設計的有關文獻合計數量逐年增加,20142020年分別為6篇、34篇、87篇、187篇、334篇、417篇、295篇。2017年以后,科學期刊上發表的智能建筑文件數量急速增加,這可能是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下,學者對智能建筑設計的研究更加深入了。
2.2關鍵詞分析
導入20142020年智能建筑設計相關的1528個文件,選擇1年的時間單位,選擇keyword節點類型,按關鍵字分析時間線,顯示出了478個節點,表示了478個關鍵字。前9個關鍵字可以分為3種:一是智能建筑。二是有關智能建筑施工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建筑結構、圍護結構和室內環境改善等研究。三是智能建筑研究的輔助工具,如BIM和信息技術。由此可知,建筑結構、圍護結構和室內環境改善是智能建筑施工研究的熱點,BIM利用信息技術將實體建筑數字化,促進了智能建筑的深入研究。相關專家學者對BIM技術研究的興趣也與其在現代信息技術設計建設中的廣泛應用相一致。在關鍵詞變化的這些年份中,學者們更加關注相關關鍵詞,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智能建筑物的結構設計,其突變強度為11.98,高于其他關鍵詞。高頻的工業化建議發生于20142017年,表1為該領域的主要作者情況,這是智能建筑文獻快速增加的第一階段。結合智能建筑的基本特征,對于智能建筑研究尚處于初步階段,具有相對重要的現實意義。
2.3涉及的期刊及學科分析
20142020年,國家建筑工程文獻組出版了4本期刊,分別是《建筑工程技術發展》,共72期,占發文總數的4.7%;《建筑材料》共91期,占5.9%;《城市住宅》共54期,占3.5%;《架構》79期,占5.1%。20142020年出版的智能建筑和設計相關文獻,涉及最多的學科是建筑科學和工程學科,有1211篇文獻,占文獻總量的79.3%。覆蓋了計算機軟件和計算機應用、工業經濟、安全科學和災害管理,分別為157、126和34篇文獻,占比為10.3%、8.2%和2.2%。學者們在智能建筑研究中最關注的是智能建筑設計的具體措施及計算機技術在組裝式建筑中的應用,這說明智能建筑的發展依賴于建筑本身的研究,也依賴于信息化手段的研究和建筑的經濟可行性。
2.4作者與團隊分析
通過選擇節點類型“author”深入了解智能建筑的研究人員時間圖,發送最多的信息是姜中金、劉洋等,根據所示的文獻提交密度表明,提交者的數量逐年增加,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年提出大量文獻的提交者的數量逐漸增加,但是提交者之間的聯系不大。這表明越來越多的人正在研究智能建筑設計,但與傳統建筑相比,智能建筑設計的建造尚處于早期階段,缺乏深入研究。今后,隨著業界的研究和發展的深入,相關作者之間的聯系也會進一步加強。通過Citypace分析了進行合作的作者,姜中金、劉洋發展了最多的合作關系,合作成果最多,劉鵬重點研究了智能建筑中混凝土結構的公差控制及質量。劉鵬擁有最多的合作網絡,每一篇文獻都有3條以上的通信線路,表明每一篇文獻都有3人以上的參與。通過Citypace軟件進行了分析,共有7位作者合作過兩次或兩次以上。在篩選的基礎上,對前5名的研究小組進行了密切的了解并進行了論證,發現高校和企業參加了許多協作小組。
3智能建筑設計的具體研究情況
3.1明確建筑結構
在設計智能建筑時,必須明確建筑的具體結構,達到理想的節能減排效果。普遍以通用開放空間結構為主,具有鋼結構、纖結構等多種形式,開放空間提供了更大的布局靈活性,改善了智能建筑功能,產生了良好的視覺效果。對于空間設計要簡潔,方便居民使用,開放空間結構。應不斷豐富內部功能,為各種導線創造足夠的空間,保證設備的有效配置,安全合理地鋪設建筑管道。
3.2合理設計圍護結構
智能建筑中外壁的保溫設計具有重要意義,需要合理設置保溫層,達到理想的保溫效果。可以在建筑物的外壁表面涂上熱反射涂料,進一步提高智能建筑的隔熱性能。屋頂保溫設計應采取有效的綠化防曬措施,保證屋頂達到保溫效果。如果建筑物是住宅樓,在設計屋頂時,為了滿足人們的住房需求,必須采取有效的通風和降溫措施。在平屋頂上安裝空氣箱,在屋頂的斜面上安裝閣樓,可以充分利用智能建筑的所有資源。平面屋頂的設計中,除了選擇淺顏色的屋頂外,還要及時涂抹熱反射涂料,而地下車庫的設計通常需要在地下室的天花板上安裝絕熱層。在設計智能建筑時,必須不斷提高立面和外壁的隔熱性能,在其中加入空心和真空惰性氣體玻璃,在外壁上安裝透明的反光膜,設計智能建筑的外窗時,必須保證足夠的密封性。
3.3改善建筑室內環境
遮陽設計。在墻壁設計中,應合理選擇玻璃材料,保證其良好的導熱性能。進行符合智能建筑要求的外墻窗戶、玻璃外墻等施工,設置必要的防曬設施,通過可調整的外部光線達到預期效果。根據智能建筑太陽光照明要求和相關標準,合理設計智能建筑,結合有機景觀,種植樹木和各種植物,在南部和西部加強防曬效果,使智能建筑環境更加優美。采光與照明設計。在設計智能建筑時,一般采用相關軟件根據大樓的類型,模擬白天的照明情況進行設計,確保符合相關要求。正確計算窗和地面的面積,以此為基礎設計房間的照明系數,可以使用各種方法,如在建筑物的外窗上安裝散射板和反射板,提高包括多個信道照明的建筑物反射率,實現照明目的。為了確保地下室被充分照明,可以設計成半地下室,同時打開窗戶,確保地下室的光線充足,還可以通過庭院設計、天窗使用等,使智能建筑獲得更加豐富的光線。通風與換氣設計。在設計智能建筑時,必須確保建筑適合主導風向,要以人為中心,確保房間的自然通風,所有設計組件必須服從人的需求。如果夏天室外溫度不高,為了降低智能建筑的內部溫度,可以通過自然通風來達到降溫目的,室外溫度高時,應避免室外的熱空氣進入房間。為了避免窗戶進入灰塵,污染智能建筑內部,要明確定義開放窗的大小和位置,在設計高層建筑時,必須考慮風速是否影響窗戶的打開。隔音降噪設計。智能建筑的設計需要確保建筑物的隔音和降噪效率,根據不同建筑對噪音的敏感性,確定是否需要放在小區周邊,確保合適的交通量。智能建筑的位置接近市區的主要干線道路的情況下,為了提高墻壁和窗戶的隔音效果,要盡量減少因車輛流量大而產生的噪音,設置特別的陽臺和窗臺,選擇降噪效果好的裝置,在智能建筑各重要場所設計適當的噪聲控制和減震措施。在設計民用智能建筑物時,必須確保建筑物內有隔音和消音功能,符合相關規范和要求,一般通過安裝減震板和彈性懸架裝置進行設計。保證室內空氣質量合格。很多傳統建筑材料會釋放出有毒的危險物質,在選擇智能建筑材料時,必須確保符合要求和標準,避免造成空氣污染。在人口密度大的地區,要加強空氣質量審計,確保審計系統具有良好的吸氣和放氣功能,自動調節室內空氣,加強各種空氣污染物的審計和裝置所需的吸氣裝置。
3.4設計無障礙設施
在設計智能建筑時,應充分利用無障礙概念,確保設計的每一部分都符合相關要求和規范,符合以人為中心的設計理念。在設計新的智能建筑時,應按照適用性要求,布置相關設施,方便人們外出。在人口密度高的公共建筑物內,對于可以自由進入的場所需要進行明確表示。
3.5節約建筑材料
在設計建筑裝飾要素時,必須考慮是否符合各自的功能,充分利用太陽能等自然可再生資源,在選擇建材時,根據不同部件的要求,如選擇墻面和窗戶時,應選擇合理的材料,確保可重復使用的材料質量。在設計商業大樓和辦公大樓的智能建筑時,必須選擇合理的絕緣材料,確保樸素的同時保證建材可以反復使用,減少浪費。選擇材料時,根據大樓的位置,確保材料的安全性,選擇可回收的廢棄物作為原料,如在制造絕熱材料時,可以以廢棄物為原料。
4結語
智能建筑需要科學的設計,在政府政策支持下,20142020年有關智能建筑的文獻產量逐年增加。研究表明,圍護結構和室內環境是智能建筑的研究熱點,BIM技術是研究熱點,合作出版文獻的作者數量逐年增加。但是,在關鍵詞研究中,與經濟相關的關鍵詞參考變少,有關碳排放和環境保護的研究文獻較少。除了智能建筑本身外,需要加強經濟和環境問題研究。
參考文獻:
[1]孫冰,王巍,曹犇.基于CNKI數據庫的智能建筑設計研究發展熱點及啟示[J].建筑與文化,2021,(09):2.
[2]李聰聰.建筑物室內外一體實景全息地圖構建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學,2020.
[3]曾慶有,葉晨峰,鄧國平,等.企業級工程地質數據庫管理系統開發與應用[J].交通科技,2021,(02):5.
[4]范開勇,石磊.基于SSH框架的建筑智能化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J].電腦編程技巧與維護,2018,(11):93-95.
[5]陽霜.基于CNKI數據庫的茶的間套作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19):4.
作者:孫京輝 單位:北京建工建筑產業化投資建設發展有限公司
- 上一篇:BIM技術與綠色建筑設計探討
- 下一篇:財務報表的財務分析與企業價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