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醫學藥味理論及中醫學比較分析
時間:2022-06-15 10:10:07
導語:泰醫學藥味理論及中醫學比較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基于歷代泰醫學經典文獻及現代泰醫學研究成果,系統總結提煉泰醫學的藥味概念溯源、藥味作用、藥味配伍、藥味與四元素、藥味的臨床運用等藥味理論,并將泰藥九味理論與中藥五味理論進行比較,以期進一步豐富和深化兩種傳統醫學對于方藥理論的理解和應用。泰醫學藥味理論的基本內涵與中醫學相似,但在藥味的分類上更為詳細,并且在方劑藥物配伍上也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泰醫學;泰藥學;藥味;藥性;九味;四元素;中醫學
泰醫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傳統醫學,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及獨特的用藥思想。泰醫用藥是以四元素理論為基礎,以藥味與藥性理論為指導而形成的。藥味理論是泰醫方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臨床選方用藥必須掌握的理論知識。但由于泰醫學的大量傳統文獻被燒毀,有經驗的行醫者嚴重匱乏等問題,泰醫學的藥味理論研究仍顯龐雜而混亂,并限制了泰醫學的發展。基于此,筆者詳細整理泰醫學的藥味理論并將其與中醫學的五味理論進行比較,通過參閱歷代泰醫學經典文獻及現代研究成果,如《大藏經》、《那萊王醫學書》、《泰醫經典大全》、《泰醫經典》、《泰藥學》、《方劑學》、《中藥學》、Thaijo、Googlescholar及中國知網數據庫等,以解釋泰醫九味理論,并比較中醫、泰醫藥味的異同點。
1泰醫學藥味理論辨識
1.1藥味概念溯源
在佛陀時代,藥味與藥性被統稱為“滋味”。《大藏經·大義釋》云:“味于舌出現,舌之感覺為味,味即食物、即食物味之所。”[1]106《大藏經·本生經》云:“藥有咸、酸、苦、辛、惡、甘、澀七味,酒也是一種味道。”[1]198《大藏經·相應部》云:“藥味有甘、淡、美、臭、寒、熱。”[1]655可見人們對藥味的認識是從品嘗食物的經驗中得來。味道是舌頭接觸食物或藥物后,利用味覺,通過食物或藥物與味蕾的相互作用,而體會出的不同滋味。古人總結的味道有多種,包括酸、甘、苦、辛、咸、澀、淡等,另外還有一些跟感受有關的滋味,如美味、臭味等。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臨床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經驗逐漸深入細化,并形成了泰醫學的藥味理論。
1.2藥味作用
藥味理論,最初源于佛陀醫生耆婆。《泰醫元素分別經典·四味論》記載:“澀入皮膚、筋脈,辛入皮毛,咸入肌腱、骨頭,酸入肌腱。”[2]該句總結了藥味與歸經的認知。此外,泰國的一些國家書籍指出了藥味作用及歸經。如《泰醫元素綜合論·八味論》記載:“苦入皮膚,澀入肌肉,咸入肌腱,辛入骨頭,甘入大腸,酸入小腸,香入心臟,潤入關節。”[3]156《泰醫經典·十味論》記載:“澀收斂,甘補肌肉,毒解毒,苦入血,辛發散,潤入筋,香安神,咸入皮,酸化痰,淡祛濕。”[4]15-16《泰醫診斷經典·六味論》記載:“甘補火,咸助火,辛發散,苦降火,澀收斂。”[3]30《泰醫本草·藥品論》記載:“辛熱者,治風也;辛酸者,治滯也,甘涼者,治渴也。”[3]259目前《泰藥學·九味論》記錄的泰醫學藥味理論,是指辛、香、甘、潤、酸、澀、苦、毒、咸9種[5]。辛味具有發散解表、理氣活血、溫中散結、消食化滯等作用,多用于治療外感表證、消化不良、氣滯血瘀等病證。泰醫辛味藥物包括胡椒、高良姜、生姜等。香味具有養心安神、宣肺降氣、健脾化濕、理氣安胎等作用,常用于治療失眠、咳喘等病癥。泰醫香味藥物包括茉莉花、蓮花、藏紅花、冰片等。甘味具有益氣健脾、補益和中、止渴生津等作用,多用于治療脾虛、倦怠、口渴等病證。泰醫甘味藥物包括如甘草、冰糖、蘆根等。潤味具有滋陰潤燥、疏通經絡等作用,常用于治療關節或肌腱疼痛等病癥。泰醫潤味的藥物包括牛奶、腰果、核桃仁、蟒蛇油等。酸味具有酸收止血、化痰導滯等作用,常用于治療牙齦出血、痰飲、積滯等病癥。泰醫酸味藥物包括檸檬汁、訶子等。澀味具有收斂固澀等作用,常用于治療腹瀉、外傷等病癥。泰醫澀味藥物包括石榴皮、山竹皮等。苦味具有清熱瀉火、涼血燥濕等作用,常用于治療發熱、咽痛等病癥。泰醫苦味藥物包括穿心蓮、梔子、青蒿等。咸味具有軟堅散結、瀉下通便等作用,常用于治療痞塊、便秘等病癥。泰醫咸味藥物包括鹽、老鼠簕、瓦楞子等。毒味具有解毒散結、驅蟲等的作用,常用于治療中毒、瘡癰、蟲毒等病癥。泰醫毒味藥物包括馬錢子、對葉豆等。除了九味之外,現代泰醫學理論還提到了淡味藥。泰醫淡味藥的作用類似于中藥的苦味和甘味藥,具有清熱化痰、涼血、解毒利尿等作用。泰醫淡味藥物包括櫟葉槲蕨、檸檬根等[6-9]。
1.3藥味配伍
藥物配伍即將具有相同或不同藥味的藥物配伍運用,以提高方劑療效、減輕副作用等。泰醫學古籍中經常配伍的兩種藥味包括甘酸、甘辛、甘苦、甘潤、酸澀、苦淡、苦澀、苦毒、苦香、苦辛、辛酸、辛辛、香澀、香香等,如酸羅望子-甘羅望子(羅望子方)、苦葫蘆-淡葫蘆(葫蘆方)、毗黎勒-訶子-余甘子(三果方)、干姜-黑胡椒-蓽撥(辛味方)等。
1.4藥味與四元素泰醫學認為藥物的不同藥味源于不同
四元素的組合,而疾病的發生也是由于四元素失衡導致,因此選擇藥味治療疾病,就是選擇最適當的四元素組合,從而調整人體失衡的四元素。四元素是指構成宇宙萬物的土、水、風、火四種基本物質。“土”為物質的堅實部分,以凝固、沉重為性,具有承載的作用;“水”為物質的液體部分,以攝取、輸送為性,具有滋潤的作用;“風”為物質的移動部分,以流動、穿行為性,具有支持其他三元素運動的作用;“火”為物質的火熱部分,以溫煦、燃燒為性,具有照亮、腐熟和使萬物成熟的作用[10]。人體之土,是指體內的組織器官,如頭發、皮毛、指甲、牙齒、皮膚、骨骼、肌肉、筋脈、肝、腎、脾、肺、大腸、小腸、心臟等,相當于中醫學中臟腑系統。體內之水,是指體內的液體部分,如血液、汗液、關節液、唾液、皮脂、脂肪、膿液等,相當于中醫學中陰、血、津液等概念。體內之風,是指身體的神經系統,包括下行風、上行風、腹內風、腸內風等,相當于中醫學之氣。體內之火,是指身體的水液代謝系統,包括消化之火、生長發育之火、生命之火等[11-13],相當于中醫學之陽。泰國著名醫師在不同古代書籍中提出了四元素與藥味的多種使用規律。《泰醫元素綜合論·藥味論》記載:“辛、酸生火,辛、澀、苦生風,咸、酸、甘生水。”[3]146-150《泰醫診斷經典·六味論》記載:“辛、苦、澀生風,辛、酸、咸生火,甘、酸、咸生水。圣人用甘為主,用咸酸為輔,最后依患者所喜也”[3]30,論述了藥味的相生規律。其又云:“甘、酸、潤克風,苦、甘、澀克火,辛、苦克水”[3]30,論述了藥味的相克規律。《那萊王醫學書·四元素失衡論》記載:“調整四元素者,先知季節、時間、年齡也,次知作用、九味也,后再制其藥”[14]112;“火失衡者,用苦、辛、澀也,水失衡者,用苦、甘也”[14]113。《泰醫經典·治疾論》記載:“土失衡者,用澀、苦、甘、潤也;水失衡者,用苦、酸、毒也;火失衡者,用淡也;風失衡者,用辛也。”[4]17書中明確記載了如何用藥味調整四元素失衡。綜上所述,存在于藥味中的四元素比例不同,使得藥味具有不同特性,即:辛味含有的火元素與風元素居多;苦味含有的風元素與火元素偏多;澀味含有的土元素與風元素偏多;酸味含有的火元素與水元素偏多;咸味含有的水元素與火元素偏多;甘味含有的土元素與水元素偏多;潤味含有的水元素與土元素偏多;毒味含有的風元素與水元素偏多;淡味含有的水元素與風元素偏多。四元素的比例也會影響藥性,含有土元素與水元素多的藥物,其性沉重,易走下焦,可用于治療火偏盛(陽盛)等病證;含有火元素與風元素多的藥物,其性輕浮,易走上焦,可用于治療水偏盛(陰盛)等病證。
1.5藥味的臨床運用泰醫學認為時間、年齡、體質等能引
起四元素變化,因此在臨床用藥時,除了藥味作用及其特性外,還需要注意這些因素對藥味的影響。1.5.1藥味與時間《泰醫百科叢書·四時用藥》記載:“6—9時,18—21時,為水主也,用咸味也;9—12時和21—24時,為血主也,用酸味也;12—15時和0—3時,為火主也,用苦味也;15—18時和3—6時,為風主也,用辛味也。”[3]26-27書中明確指出了一天內時間變化與四元素的關系,以及藥味的使用規律。1.5.2藥味與年齡《泰醫元素綜合論·年齡用藥》中有關于藥味與年齡的記載:“幼年者:慎用甘、苦酸也。中年者:慎用酸澀、酸咸也,宜用香、苦也。老年者:慎用苦、咸澀也。”[3]155可見,在藥味的使用中還需考慮年齡的因素。1.5.3藥味與體質《泰醫元素綜合論·血體用藥》記載:“膚色白者,血甜,用辛辣、苦味也;膚色白黃者,血酸,用咸味也;膚色黑紅者,血咸,避用咸味也;膚色黑者,血又咸又涼,用甘味也。”[3]156-157其指出泰醫通過膚色判斷體質,同時可指導藥味運用。在泰醫學理論中,血是身體內在的水元素之一,具有負責滋潤與營養內臟的作用。泰醫學認為皮是血之華,因此,通過觀察膚色也能指導藥味的使用。
2中藥五味與泰藥九味理論的異同點
中藥的五味理論主要包含“辛、甘、酸、苦、咸”5種。“辛味能散、能行;甘味能補、能緩、能和;酸味能收、能澀;苦味能泄、能燥、能堅;咸味能下、能軟。”[15-17]中藥五味與泰藥九味理論,雖形成于不同醫學體系,但其闡述的內容存在相似之處。(見表1
2.1辛味中醫學所述的“辛味”
與泰醫學中的“辛味”和“香味”類似,性質上都為能行、能散,具有行氣散滯的作用。但是中醫學藥味理論中沒有“香味”,常常是“辛香”兩字共用來形容辛味,如描述某藥“辛香走竄”等。泰醫學的九味理論除“辛味”外,別列“香味”,泰醫學認為辛味與香味均能行散,其差別在于藥性的不同,即辛味的藥物為熱性,而香味的藥物多為涼性。因此除了行散解郁之外,香味藥還有清心安神等作用。
2.2甘味中藥的“甘味”
對應于泰藥的“甘味”和“潤味”,其特性沉重,有滋補和中、緩急止痛的作用。泰藥的“潤味”是中藥五味不具有的概念。“潤味”與“甘味”相似,但泰醫學認為,“潤味”由更多水元素組成,能夠滋補脂肪、關節液等水元素的部分,而“甘味”含有更多土元素的成分,相對“潤味”更加沉重,能夠深入到肌肉、脾胃等,用以滋補體內的土元素。
2.3酸味中藥的“酸味”
對應于泰藥的“酸味”和“澀味”,兩者都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中藥五味中,無“澀味”,但酸澀常常并提。泰醫學藥味理論有著更為細致的劃分,認為“酸味”與“澀味”的收澀作用略有不同。“酸味”含有火元素與水元素偏多,而“澀味”含有土元素與風元素偏多。因此,除共同的收斂作用外,“澀味”還具有燥濕的作用,而“酸味”具有滋潤的作用。2.4苦味中藥的“苦味”對應于泰藥的“苦味”和“毒味”,均有清熱解毒、燥濕等作用。“毒味”是泰醫藥味體系中特有的一個概念,是指含有毒性的藥物,多為苦味或有其他不良的味道,容易令人嘔吐,或出現其他不適癥狀。毒味多用于治療外來或內生之毒,如疫癘、毒蟲、七情郁火成毒等病癥。
2.5咸味中藥的“咸味”
與泰醫的“咸味”相同,具有軟堅散結、瀉下通便等作用。除了上述藥味的含義的相同之外,在藥味配伍方面,兩種醫學體系中也有一些相似的配伍理論。中醫學中“酸甘化陰”“辛甘化陽”“辛開苦降”等理論,與泰醫的“甘酸、甘辛、辛苦”等經典藥味配伍規律相同,但兩種理論的解釋方法又有所不同。如芍藥甘草湯中芍藥味酸、甘草味甘,中醫學認為酸甘能化陰,二藥相伍,能體現調和肝脾、柔筋止痛等作用。而泰醫學認為酸味是由火、水元素組成,甘味是由土、水元素組成,兩者配伍能柔軟組織器官、滋潤血液等。再如左金丸中黃連味苦、吳茱萸味辛,中醫學認為辛能開、苦能降,二者相伍,能清瀉肝火、降逆止嘔等。泰醫學認為辛味是由火、風元素組成,苦味是由風、火元素組成,兩者配伍能調整身體的水液代謝與神經系統的功能,使上行風與生命之火正常工作。
3結語
藥味理論是理解藥物特性的重要工具,藥味的四元素比例不同,導致藥味產生不同的特性。泰藥九味理論與中藥五味理論相似,而且在五味理論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細化,如“澀味”從“酸味”中分化出來,“香味”也與“辛味”有別。因此,研究泰醫學的藥味理論可以為中醫學的藥性理論研究提供參考,對兩種醫學的發展和相互借鑒有所裨益。
作者:英子 張林 單位:北京中醫藥大學 宋卡王子大學泰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