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文學作品改編電影的文化因素

時間:2022-06-21 11:39:31

導語:華裔文學作品改編電影的文化因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華裔文學作品改編電影的文化因素

摘要:電影《千年敬祈》通過美國華人家庭中父女之間的對話交流及日常生活細節,以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父親與受美國主流文化和中國文化雙重影響的女兒之間的關系為線索,講述了受到中美文化影響的平民小人物的生存狀態,反映出當代美國社會華人家庭關系主題,揭示了現代社會人們內心的孤獨、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等,以及由文化差異造成的溝通問題,提出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重要性。

關鍵詞:《千年敬祈》,家庭關系,文化差異,溝通

電影《千年敬祈》(AThousandYearsofGoodPrayers)改編自著名華裔女作家李翊云于2005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說集,講述的是中國人在美國的故事。原著一經出版受到廣大讀者和學界的關注與喜愛,并獲得弗蘭克·奧康納國際短篇小說獎、懷丁作家獎和美國筆會海明威獎等多個文學獎項。2007年曾拍攝過《喜福會》《雪花秘扇》等影片的著名華裔導演王穎(WayneWang)將其拍攝成同名電影搬上熒幕,由亨利·歐和俞飛鴻主演,于2008年9月在美國上映。導演王穎善于用簡單平淡的畫面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其電影多是關于中國人的故事。《千年敬祈》在國內外上映后獲得觀眾和媒體的廣泛稱贊,并在第55屆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影片”金貝殼大獎、“最佳男演員”銀貝殼獎等影視大獎。影片由史老先生從中國北京來到美國看望剛離婚不久的女兒即影片主人公華人宜蘭開始。電影一開始的畫面就預示了影片的整個基調以及父女之間的關系。已經等候在機場的女兒宜蘭見到父親后,他們沒有熱烈的擁抱,只有平淡的幾句客套問候以及之后在車內長時間的沉默,這讓觀眾感到詫異。父女之間關系生疏,而且影片中父女在一起的整個氛圍也讓觀眾頗感壓抑。

一、“疏離”的父女關系

影片中主人公宜蘭雖然生活在美國,但仍然擺脫不了那個時代很多人普遍隱忍的個性特點,她從小沉默寡言,父女之間交流不多,一方面是由史先生職業的保密性所決定,另一方面則是父女之間都不善于交流溝通。史先生幾乎不懂英語,在美國也很難與其他人進行交流,而影片中多次出現的父女一起吃飯場景,兩人也幾乎是無話可說,雖然父親做了很多中國菜,但女兒食之無味,她經常借口外出參加聚會或是獨自去電影院也不愿意留給父親同自己交流的機會。宜蘭在美國工作生活多年,她努力融入美國生活,接受美國主流文化,學會用流利的英語自如地同人交流。宜蘭同父親闊別已有十二年,表面看來她完全接受了美國主流文化,已經習慣了美國的飲食,她吃西餐、喝冰水,父親做的中國菜對她已經沒有任何吸引力。另外,影片中宜蘭說到自己沒有學會用母語表達自己,無法用中文同人交流,當然也包括自己的父親。宜蘭從小就沉默寡言,在父母寡言少語的影響下,她沒有學會也不知道怎么用中文同別人尤其是自己的丈夫進行情感交流,導致她婚姻的失敗。“如果你從來沒有用伴隨你成長的語言來表達過自己的感受的話,那么,學會一門新的語言,用它來說更多的話反而會簡單一些,這會讓你成為一個新的人。”于是她學會用一門新的語言來與人交流,也善于用流利的英文同美國朋友或是影片中出現的俄羅斯裔男人交談,這一切也讓父親史先生感到驚訝與不解。同時,由于宜蘭受到美國文化的影響,非常在意自己的隱私空間,認為父親來美國的目的更多的是打探自己的隱私,特別是當父親看到俄羅斯裔男人送女兒回來后的不斷追問,他們之間的沖突終于爆發。雖然女兒同自己的父親多年未見,即便父親遠道而來,她對父親的態度也很冷淡,幾乎不與父親深入交流,彼此之間感到生疏。通過影片中父親與女兒之間的日常生活細節,可以看出中國人表現出的情感多是含蓄的,在感情方面他們大都不太善于表達自己,正如導演王穎在接受訪談時說道:“東方家庭里很多話都不講明,就算講出來,也會有不同的講法。”由于父女之間的溝通障礙,父親在單位被誤認為是“作風有問題”而被降職之事給女兒的心理帶來陰影,直到影片結尾父親才在女兒的逼問下說出了事實的真相,最后,影片的鏡頭聚焦在父女二人坐在河邊的長椅上,女兒第一次面對父親露出釋然的微笑。影片中父女二人都是孤獨的,因溝通障礙對彼此的誤解和不理解而一度無法深入交流,父母的沉默及家庭氛圍都對女兒宜蘭造成不小的傷害。但最終女兒與父親之間因為彼此坦誠交流而解開心結達成和解,疏離的關系得到改善,父親最終聽從女兒的建議去環游美國,父女之間也因坦誠交流后才達到彼此心靈的默契。

二、傳統的婚戀觀

影片中多處出現史老先生同女兒談到對婚姻和家庭的傳統看法。當女兒提到父親應該改變想法,在老年大學說不定還能碰到一個脾氣相投的老伴時,父親堅定地反駁說“我這輩子只有你媽一個人”以表自己的專一。當父女談到其爺爺并說到隔代親的問題時,父親想讓女兒考慮讓他當外公的事,“女兒已經不是二十幾歲的人,耽誤不起”。在如父親一樣的很多老一輩國人眼里,女孩在一定年紀應該結婚生孩子,以家庭為重。那個年代在父親史先生的潛意識里一直認為,女人離婚被拋棄是不正常的,是違背社會道德的。《千年敬祈》的“故事核心邏輯是其人物的非正常性”。當宜蘭說只有兩個人吃飯不用做那么多菜時,父親卻說“你得多增加營養才能恢復得快”,在父親看來,女兒離婚不但心理不正常,身體也受到傷害,需要補充營養才能較快恢復。影片最后女兒問父親要打算在美國住到什么時候時,父親直接說“要住到你恢復正常”。在父親眼里,女兒是被拋棄的,一定會不開心、不正常。由于父女之間缺乏交流溝通,父親不知道女兒離婚的具體原因,認為女兒離婚后肯定會感到孤獨、痛苦,于是從北京來美國希望幫助女兒重新建立起對生活的信心,幫助她物色合適的丈夫,不能在婚姻中再栽跟頭。當得知女兒是主動提出離婚時,在父親的傳統思想中,好好的家庭女兒為什么要離婚、要背叛自己的丈夫,女兒是有很大問題的。當他發現晚歸的女兒是另外一個男人開車送回來時,他一直緊緊追問女兒同男人的關系,“一個安分的女人也不應該這么晚回來”。當被告知女兒離婚就是因為那位俄羅斯裔已婚男人時,他感到憤怒,認為女兒是背叛自己的丈夫,這嚴重違背了他自己的價值觀,他試圖用自己傳統的觀念去改變女兒。殊不知,正是自己才給女兒留下了陰影、造成創傷。影片的最后,史老先生終于說出自己話語少的原因。原本自己是火箭專家,由于與女同事時常一起聊天,在當時被認為是作風有問題,最終導致自己被降職成為一名文職人員,一干就是三十年,直到退休。那個年代,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父母之間亦缺乏交流溝通,不善于表達彼此的感情,即使聽到鄰居的閑言碎語,也不正面解決問題,只是保持沉默,這些都對女兒宜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女兒同俄羅斯裔男人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恰恰再現了其父親曾經經歷的畫面。另一方面,女兒宜蘭也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始終保有傳統的婚戀觀,這一點與父親的觀點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處。她雖然能用英語同俄羅斯裔男人進行交流,但她最終并沒有選擇同他結婚。影片的尾聲,她對俄羅斯裔男人說出中國一句耳熟能詳的古話“修百世可同舟,修千世可共枕”,來回答他們之間的緣分還未到,《千年敬祈》即是取“千年修得”之意。

三、紅色的中國元素

影片中多處出現中國元素如紅領巾、中國“福”字等,特別是在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史老先生身上體現得尤為突出。紅色在中國象征著喜慶、吉祥,大型節日一般喜歡用紅色裝飾。影片中兩次出現的紅領巾,第一次是觀眾看到的史先生用紅領巾系在自己的行李箱上作標記以方便辨認,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父親心目中還保存有女兒戴紅領巾的模樣。當女兒看見紅領巾后,說父親有創意,并問道“安檢沒問題嗎”,第二次是在女兒家里,父親把紅領巾又系在客廳的窗簾上。除了鮮艷的紅領巾之外,影片還有個鏡頭是父親把“福”字掛在門上,女兒回來看到門上帶有“福”字的紅色掛物心有不悅,稍頓片刻順手取下但隨后又重新掛上。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父親在門上掛大紅“福”字,既想增加喜慶,又期望它能給女兒帶來好運。雖然女兒感到不悅,但她為了尊重父親而選擇保持沉默,又將“福”字掛回原處。同時,影片中史先生也幾次提到自己共產主義青年團的身份,一次是同來家里傳教的兩位美國青年說起這一經歷,還有一次是同伊朗裔婦女聊天時談到“男人的想法”時說“他十六歲參加了青年團”,他還喜歡聽紅色歌曲甚至著迷。紅領巾、“福”字紅色掛物以及兩次提到年輕時候自己的身份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人的紅色情結。

四、不同的飲食習慣

中美的飲食觀念和習慣各不相同,中國飲食講究味道,注重烹飪的色香味俱全。影片中多次出現父親同女兒一起吃飯的場景,父親來到美國后用新買的中式炒鍋,做了很多中國菜,但對女兒沒有吸引力,她喝冰水以及上班前帶的簡餐都表明女兒已經習慣了美國飲食方式。即使是在雞肉中加有西紅柿,父親也說可能是美國做法。女兒已經接受了美國的生活方式,也習慣于西方的飲食,父親仍保持著自己的中餐飲食習慣。中國人一般喝熱水,西方人大都習慣于喝冷水或冰水。在影片中,當有兩位美國年輕人來家里傳教時,他們都喝冰水。史老先生直言道:“美國人喜歡冰水,這對胃不好,傷氣傷身。”這很明顯是中西方生活觀念的不同,飲食文化方面差異。史先生以自己的傳統思想觀念來考量美國人的飲食習慣,認為喝冰水對身體不好。五、“順暢”的跨文化交際影片反映出另外一個主題,即來自不同國家的陌生人卻能超越語言方面的障礙相互交流。史老先生雖然不太懂英文,但并不妨礙他與不同的人進行交流。他堅持保留著自己的生活習慣,甚至以自己的觀念想法教導別人。他在飛機上與鄰座的美國女士談得也很開心,說到自己是“火箭專家”,一見到女兒就說“美國人友好、熱情”。另外,史先生在水池邊碰到的那位年輕女孩,雖然女孩主動打招呼,當說到“科學家”時史先生很激動,這又不得不讓他提到自己是“火箭專家”,但史先生同女孩交流時,因為女孩穿著暴露,他不敢直視女孩,于是他們的聊天匆匆結束。影片結尾,在火車上從史先生的手勢可以看出,他又在同坐在對面的女士說自己是“火箭專家”。影片中史先生經常去公園,有時甚至是特意在公園等一位來自伊朗的婦人。他們都用著蹩腳的英語并夾雜各自的本國語一起聊天,雖然彼此也不懂對方的語言,但聊得甚是愉快,從天氣、子女、到政治等話題。當史先生談到女兒的丈夫離開女兒回國時,他們在情感上也找到了共鳴,彼此之間的溝通似乎無障礙。人們在異國他鄉不管是會英文還是不懂英文,都面臨著一定的身份認同困境,仍然會感到自己處于邊緣地位。影片開始,當父親說美國人又友好又熱情時,女兒說道:“您才剛來,現在下結論還太早了吧!”宜蘭雖在美國學會了一門新的語言,并發現自己用英文表達會更容易。她用流暢的英文同朋友、陌生人愉快地交流,與原本中文語境中沉默寡言的自己判若兩人。但她在身份認同方面也面臨著一定的文化沖突問題。在俄羅斯裔男人問她彼此間有多少緣分時,她說了中國的一句古話“修百世可同舟,修千世可共枕”,她即便同這位男士能交流、溝通無障礙,但她也沒有選擇同他結婚,反而勸男人努力把家眷接來美國團聚,尤其是他的女兒,可能他并不了解自己女兒的想法。她希望男人可以在將來的某一天,在一切都不太晚的時候應該告訴女兒“可能想對她解釋些什么,關于愛、男人,所有甚至連她母親也不知道的”,這正是宜蘭真正的內心世界、真實想法,她對父親史先生對自己造成的傷害仍未釋懷,仍然處在陰影之中,也反映出她潛意識中渴望得到父親的解釋。此外,影片中多次出現的伊朗裔婦女雖然生活在美國,卻保留著自己本國的傳統文化習俗,有自己的朋友,用自己的本國語同朋友交流。雖然兩次提到自己喜歡美國,但她依然保留著自己的語言和習慣,她能適應不同文化之間的切換。華人宜蘭努力融入美國主流文化,只有用英文她才能真實地表達自己,這也代表她在美國的一種新的身份,開始一種新的人生。電影《千年敬祈》以平淡的日常生活鏡頭向觀眾展示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反映出華人家庭關系主題,整部影片雖是淡淡的陳述,卻表現出對人物形象刻畫的力度,將女兒宜蘭和其父親的生活和心理展現無遺,讓人感到無奈和悲傷,同時也引起觀眾對這些處于邊緣地位的華人在美國主流社會的生活現狀以及現代社會人們內心孤獨話題的關注,以及對人性、家庭關系問題的思考。

參考文獻:

[1]YiyunLi.AThousandYearsofGoodPrayers:Stories[M].NewYork:RandomHousePress,2005:199.

[2]梁茹冰.《雪花秘扇》:講述中國人自己的故事——王穎訪談[J].電影藝術,2011(5):60-64.

[3]戴月行.鏡像:讀者為他者和作者為他者[J].海外文壇,2013(3):76-80.

[4]李靜.困境中的人——海外華人獲得語中國女作家李翊云小說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4):269-273.

作者:錢小麗 單位:六盤水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