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下以集體為中心的班級管理
時間:2022-07-11 15:00:28
導語:人本主義下以集體為中心的班級管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班級管理不僅是一項重要工作,更是一門值得研究的“藝術”。人本主義的觀點將人的要素居于首位,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因而作為班級組織者的班主任,如果能妥善運用人本主義方法管理和建設班級,以集體為中心建設班級,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成長中的心理變化,因人而異地解決問題,不僅能在班級建設與管理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能通過營造和諧共處的班集體促進全體學生的健康成長,實現學校教育工作的育人目標。
關鍵詞:人本主義;班級管理;師生關系
一、以集體為中心的人本管理
人本主義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強調人的尊嚴、價值、創造力和自我實現,與當今社會“以人為本”的理念不謀而合。代表人物之一的羅杰斯由此提出了“當事人中心療法”這一心理治療方法,后由于實踐的不斷探索,該治療方法逐漸被運用于管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等領域,逐漸形成“以集體為中心”的管理學方法。這一方法的核心仍是人本管理,即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堅持以人為本,重視如何發揮被管理者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被管理者在工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創造性地完成任務。厘清人本主義視角下與集體相關的觀點,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本管理在班級建設和管理工作中的可行性與必要性。首先,以集體為中心的理論認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間有著心理聯系的人構成了集體,認為處于集體中的一些成員的行為會影響其他成員的行為。以班級管理為例,比如班主任頒布了某項有關班級紀律管理的獎懲措施,它將對班級里的其他成員都產生影響。班干部可能覺得,這更加方便他們協助管理班級;部分學生可能認為,管理中有些規定不近人情,或認為某些懲罰措施過于嚴厲。這時集體中某個成員的行為對其他成員的行為造成了影響,在班級管理中,不僅是班主任,班級學生之間的行為也會對其他學生產生影響。如一名學生在班級津津有味地閱讀某本小說,即使她沒有主動向其他同學推薦,只是堅持閱讀一段時間,班級里也會很快刮起一陣有關這本小說的熱潮,這正是由于集體中成員之間心理和行為的相互影響。其次,以集體為中心的人本管理還認為,集體中的一些問題如果不能用有效而適當的方法解決,則很可能演變成從內部擾亂集體的破壞性力量。依然以班級管理為例,比如班級里有兩個同學有一些矛盾,班主任的方法是調離座位,讓兩個人在空間上離遠點。這的確是一種方法,但只能暫緩這種狀態。可能這兩位學生在課上出現沖突的概率變小了,但是這種沖突依然未得到有效解決,因為沒有從根源上解決,所以這種矛盾會一直存在于集體中,也可能會慢慢變成小團體之間的抱團矛盾,對集體建設與管理形成破壞性的力量。再者,人本主義視角下以集體為中心的觀點還強調,實現集體高效民主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就是要有管理者的引導。就像在班級管理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們自由討論對于班級管理制度的想法,通過學生討論的內容,甚至發言對象、次數、神情等,教師可以掌握學生們對一件事的態度,乃至對其他成員的看法。在其中加以必要的引導,可以使民主討論更加高效,也能更充分地發揮集體的自我調節能力。學生們在集體參與班級事務過程中,也能加深對彼此的了解,自覺調節成員間的關系和對班級的態度。
二、以集體為中心的領導者與班主任的班級管理角色
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無疑承擔著管理與組織班級的重要任務,從管理學來看,班級中的班主任就是管理學中的領導者。“以集體為中心”的領導者區別于以往“以領導者為中心”的領導者,其最主要的職責是對集體負責,所言所行皆圍繞集體成員的發展,而非以自我為中心,忽略集體的聲音。我們怎么看待班級管理中這兩種領導者角色的不同呢?一方面,班主任擁有管理學生的權力,他做出的一些決定將影響每位成員的方方面面;但是,這種權力其實也是集體賦予的,班主任也必須對他的決定負責。正如社會心理學領域中態度形成三過程——依從、認同、內化一般,好的班主任似乎能讓班級里的學生自然而然地認同他所說的,并且在行為上也與集體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學生可以放心地與班主任建立一種依賴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從民主和專制的角度來對比“以集體為中心”或“以學生為中心”的班主任和“以領導者為中心”的班主任的不同,前者的領導要比后者的領導更能激發集體成員的活力。當把一些權力下放,比如班主任適當地把一些班級事務下發給學生們,像設置一日班長、衛生監督員等,學生的參與性會提高,在集體中的歸屬感也會提高,班主任也能逐漸融入集體中,逐漸獲得集體成員的接受。一個好的領導者應該擔當起促進者、協調者、創造者、鼓勵者、評估者等角色,而不應該是權威自居,說教過多。由此可見,以集體為中心的領導強調的是,領導者首先關注如何促進集體的發展,幫助集體明確并達成其目標,同時協助集體成員來實現自我,這與班級管理中以學生為中心的班主任所要達到的班級建設目標是高度一致的。因此,如何實施以集體為中心的班級管理,來促進學生潛能的充分釋放,以達到學校的育人目標,促進學生在和諧班級氛圍中健康成長,這已成為班主任,乃至其他教育工作者們都在孜孜探索的主題。
三、實施以集體為中心的班級管理的有效對策
班級是由個體構成的,集體的進步可以促進個體的發展,個體的成長也可以推進集體的發展。班級管理的出發點是學生的成長,過程通過學生來實現,最終落腳點仍回歸學生的成長,所以班級管理必須以學生為本。首先,要確立建設和管理班級的核心思想是以集體為中心的人本管理。班主任應在日常管理中將人本觀點融入自己的言行中,在培養正確的集體意識導向時,班主任自己的良好形象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更能在無形中帶動學生的行為。比如,班主任要求學生愛護教室環境,如果他在教室看見廢紙屑等垃圾時能主動拾起并扔到垃圾桶里,這樣的行為要比口頭要求學生自覺保持周圍環境衛生的效果好得多。同時,學生也更加信服這一規定,并能自覺內化成自己的行為標準。另外,處于集體中的學生是被管理者,也是班級事務的參與者,調動自身的積極性主動參與班級管理中,能推動集體獲得更高質量的進步。因此班主任不僅需要以自身權威影響學生,也需要培養學生自覺參與集體事務的意識,如設置每日紀律委員,就是通過將班級管理權適當下放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提出切合實際的想法,學生對于他人、集體的態度才會由事不關己轉為熱心參與。其次,要通過制度建設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和諧班集體。以集體為中心的班級的形成,離不開民主的組織和制度建設,離不開由成員共同認可的管理目標的建立。在組織和制度建設中,班主任需要斟酌確立符合班級情況的工作制度,加強民主管理,以保證班級工作的良性運作。從日常管理制度來看,班級日常管理制度既要保證對班級的有序管理,又要體現學生的自我管理。具體而言,對于一些學生可適度參與的日常制度,應當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班主任與學生共同探討班級公約,與班干部共同商定班團干部制度。學生在參與這些制度的建設工作中,對這些制度的理解會更加深刻,也比較不容易產生反抗的情緒或做出背離的行為。而從班級的集體活動制度上來看,應充分考慮學生不同的性格、成長背景、長處等,重新定義“參與”一詞,不能因為某位學生沒有積極報名某個活動而認為其沒有參與集體活動。就像在一個表演中,臺前演出的人是參與者,幕后工作者也是參與者;集體討論中,發言者是參與者,記錄者是參與者,認真傾聽者也是參與者。與其想方設法讓學生參與你想讓他們參與的班級活動中,不如讓他們主動選擇他們自己想去的位置,即不給學生過分的壓力,完全依靠集體成員的內部動力,發揮他們的所長和潛力,促進全體成員的參與,提高班級的凝聚力。此外,班主任還可以通過一些靈活的獎勵制度來加強班級的民主管理。獎勵不一定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獎勵不僅是明顯的,也可以是隱含的。比如對于忘記打掃衛生的學生,通常班主任的做法是嚴厲批評并“罰”他打掃一次或多次衛生,這位同學可能并不是故意忘記,并且也意識到錯誤,這時班主任的做法可能會使其產生一些不滿的情緒。如果班主任可以采取靈活的獎勵制度,化“罰”為“獎”,耐心告訴他,忘記打掃衛生會給其他同學增加工作量,因此需要通過幫助其他同學打掃衛生來彌補,“獎”其擔任一天的衛生監督員,參與全天的班級衛生打掃。這時不僅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同時也讓學生能在另類的“獎勵”中主動而非強制地接受班主任的管理。最后,從動態發展的角度,分階段做好以集體為中心的班級建設。從班級的形成和發展階段可以知道,班級是處在不斷變化的動態發展中的,每個階段的集體都有著明顯的特點,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關系也有著鮮明的特點,因而班主任需要因階段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措施。在班集體組建和核心形成階段,學生之間剛剛認識,或許還沒從上一個學段的影響中脫離出來,面對周圍陌生的一切,都帶著警惕和防衛。因此,“破冰”成為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成員彼此之間的冰塊消融,才能促進集體形成溫暖的氛圍。班主任必須做好引導者的角色,舉行一些適當的、適合集體參與的活動,并在活動中發現并挑選那些關心集體、團結合作、積極熱情且愿為同學們服務,具有一定組織和管理能力的學生擔任班干部,以初步組建班集體的核心,并根據之后的實際情況做出及時調整,如在學生比較熟悉后,可以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選出班干部。通過培養和教育班干部以集體為中心的管理意識,可以輻散至全體學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班集體發展并逐漸走向成熟的階段,以集體為中心的班主任的角色也逐漸多樣化,從最初只擔任領導者的角色,逐漸演變為擔任促進者、協調者、創造者、鼓勵者、評估者等多重角色。班主任可以有意識地創造一些條件,更好地發揮有利于班級和諧氛圍形成的作用,如傳達溫暖、同理心和關注他人。在集體中,很多學生對其他學生說的話不感興趣,甚至不去聽,那就難以達成相互理解,更不用談彼此交流。這個時候,班主任就要率先表現出對學生關注的態度,就像心理咨詢中的傾聽技術一樣,要表現出積極地聽,認真地聽,關注地聽,適度共情與參與,也可以用一些身體語言或非身體語言對學生所說的話進行反應,不急于下結論,不輕易打斷學生的發言等。這些都能傳達溫暖與同理心,也促進學生學會在以后的相處中主動關注他人。可以說,班級管理是學校管理工作的一個具體且重要的環節,人本主義視角下以集體為中心的觀點,契合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也符合班集體建設中強調的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要求。希望這篇探討能引來更多的“美玉”,引起更多教育工作者的實踐檢驗和探索,以尋求更切合實際、更有效的方法,使人本主義心理學中以集體為中心的班級管理找到實施路徑,以集體的療愈作用促進個體身心的健康成長。
作者:莊子運 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燕子磯新城學校小學部
- 上一篇:談培養學生化學實驗探究能力的有效性
- 下一篇:高年級情緒覺察主題心理課的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