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語文教材群文閱讀單元整合對策
時間:2022-07-14 09:04:16
導語:統編語文教材群文閱讀單元整合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相比一般教學方法,以單元為出發點,進行群文資源整合,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有助于提升語文課文教學效果,降低教學難度,切實增強學生課文閱讀的主動性,形成濃厚的閱讀環境,逐步提高學生群文賞讀能力。
一、高效整合單元課文的群文導讀特點
(一)增強課文內容的針對性
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多數學生表現出課文理解能力欠佳、閱讀速度較慢、閱讀不主動等現象。在教學中,教師側重于教學教材內容,并未進行類似文章的補充。在單元課文整體教學中開展群文導讀,有助于從相同文章、多個視角,高效調整學生閱讀視野,提高學生的閱讀主動性,顯著增強學生閱讀能力,促使學生自主閱讀,達到課文整合、多篇文章導讀的教育目的。
(二)提升群文導讀的整合性
原有的單篇閱讀講讀方式,表現出課文內容單調性,極大程度地限制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削弱了學生的閱讀主動性,降低了教學進度,無法保證學科教學質量。整合單元課文內容,調整教學方法,轉變閱讀角度,帶給學生全新的閱讀思路。學生在閱讀課文時有效融合教學思想,可顯著提高自身的閱讀主動性,把握課文主旨。
(三)提高學生群文理解能力
多篇課文對比閱讀的教學方法,可縮短各篇課文的講解用時,加快課文講讀進程。相比原有的講讀過程,學生自主理解課文的能力不高,教師無法達到設定的教學目標,存在學生閱讀解析不到位、課文思想把握不牢固等閱讀學習問題。教師采用單元多篇課文整合群讀的教學方法,顯著彌補了原有教學工作的不足,以學生閱讀為出發點,積極開展閱讀引導工作,能切實提升群文引讀質量。
二、高效整合單元課文的群文導讀方法
(一)制訂閱讀預習方案
1.單元預習教學的群文引導思路
設定預習方案,是高效進行閱讀指導工作的重要環節。閱讀指導教師可針對單元講解課文,設定預習方案,讓學生進行閱讀理解,以此準確把握整個單元的課文內容,在課文預習期間,梳理閱讀技巧,形成閱讀要領。比如,在閱讀完成前期,教師以單元課文特點為視角,讓學生通讀單元各篇文章,寫出單元文章的共同點,找出各篇文章的不同點;在閱讀期間,寫出課文中的陌生詞匯,整理課文閱讀的難點。此種預習方案可顯著提高學生自主閱讀單元課文的能力,使學生在單元學習前,明確單元各篇課文的學習要點。在學生預習完成時,將預習結果在線提交給教師,教師結合每個學生對單元文章的理解情況、生字的認知情況調整教案,以此縮短單元教學用時,保障單元群文引讀教學效果。
2.單元預習教學的教學實例
以統編三年級為例進行單元多篇文章的群文引讀教學實踐。教師在前期進行預習教案設計時,應把握單元中各篇文章的語文要素,合理進行課文講解編排。語文要素包括生詞、引讀方法、閱讀策略等。每個單元含有多個知識點,教師可采取難度疊加方式,梳理各篇課文的重要內容,以此保證群文引讀質量和所用單元課文講解用時合理。(1)在含有《趙州橋》的單元中,教師讓學生對比《趙州橋》與《一幅名揚中外的畫》。(2)兩篇課文均采取了“總—分”的敘事方式,教師讓學生寫出兩篇文章的結構特點。(3)學生在閱讀后會概括出各段落內容,并說出兩篇課文的首段有全文總述的特點。對此,教師結合學生群文對比答案的正確性,設定“總—分”結構的講解時間。如果多數學生能夠說出“總—分”文章結構特點,在講解此種行文方式時,可適當控制講解用時,提升群文引讀效率。(4)教師讓學生總結兩篇課文首段內容的句式特點。課文中使用了“有的……有的……”的句式進行排比寫作,以此豐富課文內容。比如,《紙的發明》課文中使用此種排比句式,呈現了造紙的動態流程。教師可讓學生進行排比內容的提煉,進行流程書寫,感受排比句式的寫作特點,達到群文引讀的目的。
(二)完善教案設計
1.教學設計思路
學生自主梳理群文閱讀技巧,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在教學實踐中融合先進教學方法,強化學生閱讀能力。在課前,教師掌握學生對單元課文的理解狀態后,梳理單元各篇文章的閱讀指導重點,包括重點情節、精彩段落等。完整規劃課程單元引讀教案后,進行教學資源的延伸,如作者資料、同類文章等,形成不具約束力的教案內容,拓展教案設計的內容。借助多種形式,強化課文引讀能力,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群文閱讀技能。比如,在教學詩歌單元時,教師可添加作者生平、詩歌寓意、相關的其他詩歌作品等,進行多篇詩歌的對比賞析,促使學生感受詩歌內容,領會各篇詩歌的情感思想。在對比賞析完成時,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詩歌朗讀,使學生在朗讀中深入解讀詩歌含義。在延伸知識、閱讀技巧的引導下,提高學生詩歌群文賞讀的主動性,保證詩歌教學質量,切實強化學生的詩歌理解能力。
2.教學設計與實踐
在教學設計期間,單元多篇課文的引讀教學應把握引讀層次,劃分閱讀指導難度,形成精準群文設計方案,顯著強化學生群文理解能力。對于三年級學生,教師可進行三級難度設計:(1)基礎課文理解;(2)重點段落賞析;(3)精彩段落背誦。①教師在進行課文引讀時,可采取“默讀”形式,讓學生通讀單元內的各篇文章。②教師可設計引讀問題,讓學生以問題為出發點,理解單元各篇課文內容。比如,《掌聲》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給出“掌”字的解讀,提示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綜合給出解讀。閱讀單元內其他課文時,教師讓學生自主找出中心詞匯進行解讀。③在文字解讀時,學生將“掌”字劃分成“尚”“手”兩個字,說明“掌”代表高尚行為,對應單元主題內容,詮釋了“美好品質”的含義。④教師帶領學生梳理單元內各篇文章的“美好品質”,塑造學生優異品質。教師借助單元課文的整體引讀過程,逐步塑造學生品質,使學生建立正確的思想認識,順應單元群文引讀的教學需求。
(三)進行關聯內容的整合閱讀
1.整合單元關聯內容的群文引讀思想
學生在進行群文閱讀時會面臨多種閱讀問題,如無法把握文章中心內容、對各篇文章有不理解的內容。教師在進行單元多篇文章的群文引讀時,應找出各篇文章的相同點,讓學生形成閱讀積累意識,使其自主形成閱讀認識,提高學生自主賞讀的綜合素養。比如,教師在進行單元文章引讀時,可采取小組交流形式,讓學生說出單元各篇文章的共同寫作特點;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可采取板書設計時,記錄學生所述的寫作共同點;結合共同點,教師進行相同內容的合并處理,逐一進行課文結構、課文脈絡的延伸,引入相同課文,進行擴展教學。借助“交流—整理—化簡—延展”的群文引讀思路,逐步強化學生課文自讀能力,切實增強學生的課文賞讀素養。
2.整合單元關聯內容的群文引讀實例
在單元群文引讀時,語文指導教師可充分利用思維導圖工具,形成課文學習支架,加強學生閱讀指導。比如,《紙的發明》課文中,學生對各種紙特點的理解存在困難。教師可使用圖表形式,帶領學生梳理課文內容:(1)龜甲、獸骨等,具有紙質笨重、攜帶不便利的特點;(2)絹帛,具有攜帶便利、成本較高的特點;(3)麻紙,具有紙張的粗糙性、書寫的困難性等特點;(4)蔡倫紙,具有原料易得、紙張規模生產、成本較低、攜帶便捷等優勢。經過圖表對比,學生可準確理解課文內容。針對同單元其他課文的難懂段落,教師可采取相同的方法進行思維引導,以此達到單元群文引讀效果,降低單元課文的賞讀難度,帶給學生優質的內容梳理技巧。比如,在相同單元中的《趙州橋》課文中,學生標記了多個陌生詞匯,包括“智”“慧”“縣”“史”等。在課文目標中,要求學生抄寫第三段內容,體會“趙州橋”的美感。課文內容旨在樹立學生對中國遺產建筑的保護意識,通過《紙的發明》引導學生認紙文化,具有相同的課文功能。在單元群文引讀中,教師可側重引導學生理解“趙州橋”的美、“造紙術”的智慧、“名揚中外畫作”的藝術,逐步引導學生形成文化自信。在課文講解期間,教師可進行課文關聯內容的補充,如橋梁圖片、各類紙的畫作等,以此增強學生對單元課文內容的賞讀能力。在完成單元多篇文章引讀后,教師進行傳統文化講解,從《清明》詩歌延伸各類節日,積極補充課文關聯內容,強化學生對節日文化的認識。在完成節日講解時,教師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從“清明”的節日、“造紙術”的發明、“趙州橋”的建筑、“畫作”的創作等視角進行傳統文化串聯,以此塑造學生優質的文化認同思想,發揮單元群文引讀功能。
(四)重點內容的對比閱讀
1.群讀方法
對比閱讀方法較為關鍵,教師可結合班級學生的語文閱讀實況,選擇有效的對比閱讀方法,增強學生閱讀賞析能力。比如,重點段落對比閱讀、重點詞匯對比賞析,以此鞏固學生所學內容,使其領會詞句、內容的寫作方法,形成優質的閱讀技能,積極解決閱讀問題。對比閱讀教學可采取小組交流形式,對比作者寫作手法,找出兩篇文章的異同點,教師給予評判與總結,促進學生深層次領會文章內容。
2.對比閱讀實例分析
以《望天門山》《望洞庭》為例,進行單元內的對比閱讀賞析。單元群讀對比閱讀問題一:“兩首詩作者遙望的角度”。《望天門山》詩文中有“孤帆”內容,表示作者乘坐小船“遙望”天門山,與天門山逐漸靠近,是一種由遠及近的遙望視角。《望洞庭》詩文中含有多個角度的“遙望”:近處望洞庭有水月、湖平等景象;遙望洞庭有山水景觀,是一種由近及遠的遙望視角。通過作者遙望角度的對比可知:文章書寫可按照一定的視野角度,展現描述內容的層次性,增加內容閱讀的清晰性。教師可給出學生一幅圖畫,遠景有飛鳥、夕陽,中景是海浪、帆船,近景為花草、柳樹,讓學生分別選擇一種遙望視角,完成寫作練習,以此強化學生對兩篇詩文的理解能力。對比閱讀問題二:“兩首詩的主題內容”?!锻扉T山》詩文主要描繪的是天門山與江水對峙的江河景色,表達作者對天門山江河景觀的贊嘆?!锻赐ァ肥鞘褂幂p快的描述方式,有效描繪出洞庭秋月圖,表達作者對洞庭湖景觀的贊揚情懷。此問題屬于詩文相同點的對比閱讀,兩首詩均是對景色的贊美。對比閱讀問題三:教師可讓學生從詩文中找出作者表達景色喜愛的特殊字。《望天門山》的特殊字有“斷”“楚”“孤”,三個字的使用突出了天門山江河景觀的壯闊。《望洞庭湖》的特殊字“和”“磨”“翠”“螺”,側重表達洞庭湖的美感。對比閱讀特殊字的賞析方式,可增強學生對詩文詞句的理解能力,使其掌握重點字詞的用法。對比閱讀問題四:教師從兩首詩中各選出一句話,讓學生進行對比賞析;《望天門山》選出“兩岸青山”的詩句,《望洞庭湖》選出“湖光秋月”的詩句。學生對詩句進行重點翻譯,感受兩首詩寫作方法的異同。相同點:均是描述景觀的詩句;不同點:《望天門山》的取景為“兩岸”“青山”“孤帆”,《望洞庭湖》的取景為“湖光”“秋月”“譚面”,取景的差異性奠定了詩文情懷的差別。經對比閱讀發現:對比閱讀教學,可引導學生進行詩文內容對比、寫作內容對比、特殊字用法對比,感受不同字詞的用法,提升學生多篇詩文的賞讀能力,提高學生單元詩文的整體學習效果,促使學生對各篇詩文內容形成深刻的理解。
(五)整書閱讀法
1.整書閱讀的群讀思想
整書閱讀是選擇篇幅較長的書籍,由同一作者書寫多篇文章。整書閱讀方法能夠有效強化學生大篇幅內容的理解能力,使其形成持續閱讀、深入閱讀的思想。比如,教師可選擇名著書籍、名家作品,引導學生開展整本書閱讀。一般情況下,較大篇幅的書籍含有多個篇目,學生完成整本書閱讀,相當于閱讀多篇文章。整本書中各章節內容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可補充教材內容,形成課內外知識鏈接體系。
2.整本書閱讀教學實例
以《賣火柴的小女孩》課程為例。課程學習完成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全集,進行多篇童話故事的群文閱讀。課文內容主要講解一名小女孩的貧困生活,在人們歡聚年夜時節凍死街頭的童話。課文內容極力凸顯資本主義時代的社會問題。學生初讀課文對安徒生的了解較少,文章內容理解較為困難。教師采取整書閱讀方法,促使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篇目。(1)教師可每周利用10分鐘解答學生群讀問題,以此督促學生自主進行整本書閱讀,積極解決文章理解的各類問題。整書篇目中含有《小人魚》《拇指姑娘》等內容。學生每周閱讀一篇內容,對比賞析課文內容,給出閱讀理解,教師進行整本書總結。此種整書閱讀方法,有助于增加學生閱讀量,使其對相同作者的不同篇目形成準確的理解,達到群讀教學目標。(2)為保證整本書閱讀的有效性,教師可采取每學期一次的情景表演,讓學生從整書篇目中自由選擇一篇表演內容。表演方式有:復述童話故事、多人角色扮演、多篇童話的對比賞析等。借助表演活動,有效激勵進行群讀,確保整本書閱讀的有效性。(3)結合單元任務“我來編童話”,教師指導學生結合童話群讀內容,進行童話故事創編。多篇童話故事、單元課文的閱讀環境中,學生積累了較多的童話素材,可高效完成寫作任務,發揮出群讀教學的積極作用。教師可從學生創作中選出多篇優秀文章,帶領學生開展優秀作文的群讀課程,促使學生強化行文能力,學習他人的寫作技巧。綜上所述,以三年級統編教材為視角,融合單元多篇課文的導讀教學方法,以此形成單元群文引讀體系,降低單元課文的講讀難度,切實增強學生群文賞讀能力,使其把握群文賞讀的技巧,為后續閱讀練習奠定基礎條件。
作者:王芙蓉 單位: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大城小學新城分校
- 上一篇:中等專業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研究
- 下一篇:職業技術學院思政課信息化教學研究
精品范文
1統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