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膜剝離術后延遲性出血的危險因素分析

時間:2022-07-17 08:38:15

導語:黏膜剝離術后延遲性出血的危險因素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黏膜剝離術后延遲性出血的危險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早期食管癌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后延遲性出血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顧性分析早期食管癌患者216例的臨床資料,所有入選者均順利完成ESD治療。術后對患者進行隨訪,根據患者是否發生延遲出血分為發生組與未發生組。統計兩組臨床資料,分析早期食管癌患者ESD術后延遲性出血的危險因素。結果216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經ESD治療后,20例發生延遲性出血,發生率為9.26%(20/216);發生組年齡≥60歲、腫瘤直徑≥3cm、術中出血、浸潤深度(M3)占比均高于未發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性別、基礎疾病、腫瘤位置、術中使用腎上腺素、病理分類、抗凝或抗血小板藥物使用史等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Logistic回歸分析:年齡≥60歲、腫瘤直徑≥3cm、術中出血、浸潤深度(M3)是早期食管癌患者ESD術后延遲性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且OR≥1)。結論早期食管癌患者ESD術后易發生延遲性出血,年齡≥60歲、腫瘤直徑≥3cm、術中出血、浸潤深度(M3)是其獨立危險因素,臨床需予以高度重視。

【關鍵詞】早期食管癌;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延遲性出血;危險因素

食管癌在臨床較為常見,若能在早期接受內鏡手術治療,患者5年生存率可達85%[1]。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相比傳統手術,該術式更加微創,病灶清除率更高,患者術后恢復更好[2]。ESD治療早期食管癌效果確切,但易引發延遲性出血,一旦發生后處理難度較大,是目前臨床醫師亟需解決的棘手問題之一[3]。鑒于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ESD治療早期食管癌術后延遲性出血的高危因素。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早期食管癌患者216例臨床資料。其中男性124例,女性92例;年齡43~78歲,平均年齡(59.69±5.28)歲;體重41~89kg,平均體重(70.76±4.89)kg;基礎疾病:49例高血壓,64例糖尿病,33例心血管疾病;病灶位置:食管上段31例,中段129例,下段56例。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早期食管癌篩查專家共識意見(2019年)》[4]診斷標準;②均經病理檢查確診;③具有ESD術指征;④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病變;②存在視聽障礙或精神疾病;③合并消化道其他腫瘤;④已出現遠處轉移。1.2方法所有入選者均順利完成ESD治療,術后對患者進行隨訪,根據患者是否發生延遲性出血分為發生組與未發生組。延遲性出血判斷標準:ESD術后30d內出現黑便、血便、嘔血,血紅蛋白下降≥20g/l,需要進行內鏡檢查或內鏡止血治療。統計兩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基礎疾病、腫瘤位置、腫瘤直徑、術中出血、術中使用腎上腺素、病理分類、抗凝或抗血小板藥物使用史,分析早期食管癌患者ESD術后延遲性出血的危險因素。1.3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22.0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多因素使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延遲性出血發生情況216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經ESD治療后,20例發生延遲性出血,發生率為9.26%(20/216)。2.2單因素發生組年齡≥60歲、腫瘤直徑≥3cm、術中出血、浸潤深度(M3)占比均高于未發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性別、基礎疾病、腫瘤位置、術中使用腎上腺素、病理分類、抗凝或抗血小板藥物使用史等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3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年齡≥60歲、腫瘤直徑≥3cm、術中出血、浸潤深度(M3)是早期食管癌患者ESD術后延遲性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且OR≥1),見表2。

3討論

早期食管癌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具體病機至今尚未完全明確,臨床治療以手術為主,在早期切除病變組織,大部分患者能夠獲得理想預后[5]。傳統開放性手術為常用術式,但存在創傷大、并發癥多等弊端,微創成為外科手術的發展方向。ESD為微創手術的代表術式,逐漸用于臨床,并展現出一定優勢,其治療效果已獲得多方認可,但該術式引起的穿孔、術后延遲性出血等并發癥也不容忽視[6]。ESD術中出血能夠得到及時處理,而術后延遲性出血的治療則相對困難,對ESD手術效果影響較大,治療不及時甚至會出現大出血,威脅患者生命[7]。ESD術后延遲性出血危害性較大,對患者預后及術后恢復均會造成不良影響,而其發生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全面分析影響因素,針對危險因素制定預防措施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8]。本研究結果顯示,216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經ESD治療后,發生20例延遲性出血,發生率為9.26%;發生組年齡≥60歲、腫瘤直徑≥3cm、術中出血、浸潤深度(M3)占比均高于未發生組;Logistic回歸分析:年齡≥60歲、腫瘤直徑≥3cm、術中出血、浸潤深度(M3)是早期食管癌患者ESD術后延遲性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表明早期食管癌患者ESD術后易發生延遲性出血,年齡≥60歲、腫瘤直徑≥3cm、術中出血、浸潤深度(M3)是其獨立危險因素,臨床需予以高度重視。分析其原因為:①隨著年齡增長,老年患者血管壁彈性降低、血管硬化明顯;加之老年患者組織修復能力明顯減弱,創面愈合速度慢,極易發生延遲性出血[9]。②腫瘤直徑越大術中操作難度也隨之增加,切除的范圍也較大,大面積創面術后愈合更慢,而食管壁菲薄,黏膜層具有豐富的血供,術后延遲性出血發生風險更高[10]。③術中出血導致術后延遲性出血增加可能與術中止血不徹底有關,術中出血點未能完全止血,術后會出現隱性出血,干預不及時出血量將不斷增加[11]。④腫瘤浸潤深度越深,惡性程度越高,術中剔除難度也就越大,切除病灶時切除深度過深也會增加術中出血概率,故浸潤越深術后延遲性出血發生風險越高[12]。早期食管癌患者進行ESD治療術前應進行延遲性出血的風險評估,術中出操作需謹慎,對出血點需止血完全,尤其對于浸潤至3M病灶的切除及創面止血,以降低延遲性出血的發生。綜上所述,早期食管癌患者ESD術后延遲性出血發生率較高,主要受年齡≥60歲、腫瘤直徑≥3cm、術中出血、浸潤深度(M3)等因素影響,術前應進行風險評估,術中處理好創面,術后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藥物,以降低延遲性出血發生,改善患者預后。

作者:丁娟 曹名波 馬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