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前英語教師職業素養提升路徑

時間:2022-07-27 08:25:55

導語:職前英語教師職業素養提升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前英語教師職業素養提升路徑

摘要:我國新時代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對未來要充實到基礎教育一線的職前英語教師,即高校英語師范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針對當前職前英語教師職業素養培育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提出增強職業認同感、提升專業化水平、優化職業素養評價機制、培養終身學習意識和能力等措施,以期提升職前英語教師的職業素養,推動我國基礎英語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職前英語教師;職業素養;職業認同感;專業化水平;終身學習意識

1核心概念界定

1.1職前英語教師

職前教師是指就讀于師范類院校或師范類專業的學生,他們擁有較為明確的就業方向,即到各級各類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是未來教師的預備者。本文所述“職前英語教師”主要指畢業后從事基礎教育英語教學的師范類專業或師范類院校在校生。英語專業師范生是我國基礎教育未來英語師資的主要生力軍,也是最大的職前英語教師群體,“職前培養”涵蓋他們從入校至大學畢業前取得教師資格證的這個時間段內生活、學習、實習、畢業設計等各個方面和環節[3]。在“職前”這個時段內,他們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在為成為一名合格的師范畢業生打基礎,目的是在畢業之際使自己具備一名合格英語教師所應具備的各種素養,以便入職后可以迅速適應英語教師角色。
1.2教師職業素養

國內外有關教師職業素養研究的成果較多,但對概念界定的視角不同。常揚文提出[4],職業素養是指人類在從事某職業活動時所需遵守的行為規范,即一個人的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和職業技能等個體行為的總和。王先華認為,教師職業素養由三個維度構成,即具有高尚師德并充滿愛心,具有綜合素質并充滿幸福感,具有先進教育理念并終身學習[5]。胡金頻、張華等從教育信息化對教師職業素養影響的角度進行研究,指出教師應適應新的要求,不僅要注重教育理念的轉變,提高專業知識水平和信息素養能力,還要做好信息化培訓工作[6-7]。楊道云指出,教師職業素養不僅應包括良好的專業技能素養、跨學科綜合知識結構、敏銳的信息素養、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能力及教學研究能力,還應包括高尚的專業道德,樂觀向上、樂于奉獻的人格魅力,團結協作能力等[8]。這一定義不僅反映出教師職業素養的綜合性、全面性、發展性和可持續性,還體現出高校對師范專業學生的素質和能力要求。普通高等學校本科英語類專業教學指南(2020版)提出:英語師范專業學生則不僅應具備良好的語言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還應同時具備良好的思辨能力、終身學習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實踐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而職前英語教師的職業素養則是指師范類學生畢業后從事英語教育或教學所應具備的專業能力和素質。

2職前英語教師職業素養培育現狀

在加快教育現代化和建設教育強國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公平且有質量的教育更加向往,但面對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目前的教師隊伍建設卻不能完全適應。社會更多關注的是教師的付出及成果,對教師的社會地位提升、精神理想追求、心理狀態和道德素質建設等未給予足夠重視。總體來說,有的教師素質能力難以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需要,思想政治素質、師德水平及專業水平均有待提升;教師職業崗位特別是中小學教師職業崗位的吸引力不足,教師地位、待遇有待提高;教師隊伍城鄉結構、學科結構分布不盡合理,準入、招聘、交流、退出等機制還有待完善,管理體制機制亟須理順;師范教育體系有所削弱,師范院校獲得的支持不足,而老舊的師范教育制度嚴重滯后于時代發展需求[9]。具體到職前英語教師職業素養培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2.1教師職業身份認同感不強

林一鋼、何聲鐘等通過調查研究發現,“當前我國高校師范生中存在大量逃避身份的壓抑性‘師范情結’和‘非職業化傾向’的師德取向,只有12%的師范生愿意承諾終身執教,師范生的教師身份認同感亟待進一步提升”[10-11]。英語師范生對自己教師身份的認可程度對其職前學習和職后教學生涯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只有正確認識自己的教師身份,才會有更大的學習動力和更多的投入。

2.2學科專業知識掌握不夠扎實,缺少教學實踐

職前英語教師普遍缺乏較高的自主構建專業知識體系和提升職業素養的意識,這與職前英語教師所接受的課程教育更傾向教學理論知識有關。課程內容與教學形式單一且缺乏實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專業知識構建和職業素質培養[12]。李曉指出[13],大部分中學英語教師對語言普遍規律的知識缺失,對語言相關文化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掌握不夠,究其原因,這與目前我國英語師范專業的課程設置有著密切關系。師范院校中的語言學課程設置以專業基礎課為重,比如,以《應用語言學》《語言研究方法論》等理論性較強的專著為教材,以詞匯學、語音學等分支學科作為選修課。這樣的課程設置,理論性、學術性較強,但缺少教學針對性和實踐性,不利于職前教師清晰把握語言普遍規律,有效理解語言、文化及語言教學的意義。職前英語教師在教學實踐方面比較欠缺,很難有效地將專業理論知識有機地融入真實的教學實踐環節,往往導致專業理論知識與實際環境中的學生、教材、教學方法及課程目標相脫節[14]。此外,依托科研項目開展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目前中學英語教師專業性不高,專業能力和學科知識較為匱乏,特別是鄉村中學,甚至有非英語專業人士教授英語課,可想而知,其英語專業及學科知識不夠全面、系統,英語語言能力不足。

2.3對職前英語教師職業素養的評價標準不統一

目前對英語師范專業畢業生的專業能力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評價標準。多數用人單位通過畢業生在校期間的學科成績、專業八級成績或國外考試機構開發的英語口語等級考試成績來衡量英語師范專業畢業生的專業水平,但這些成績只能說明學生的基本語言或口語能力,并不能全面評價他們的專業能力。制訂英語師范專業評級標準,完善和優化英語師范生質量評價機制迫在眉睫[15]。制訂行之有效的評價標準,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并形成系統的反饋機制,對培養師范生的專業發展能力和學科教學能力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2.4考評機制不夠完善,學生終身學習意識淡薄

依托科研項目開展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目前師范院校對學生能力的評估主要采取終結性評估形式,缺乏與形成性評價的有效結合。即便對學生實施形成性評價,也主要以出勤率、作業完成情況、課堂表現和期末考試成績為依據,對學生平時的學習方法、學習過程、學習體驗、學習效果等缺少系統性、過程性觀察和評估。調查結果還顯示,學生在大學期間苗麗麗: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背景下職前英語教師職業素養提升路徑探析的學習自主性和終身學習意識也比較淡薄,這與新時代對大學生能力的要求以及高校對英語專業學生能力的培養目標存在較大差距。學校應建立健全評價機制,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讓學生通過自我規劃、自我管理,適應社會和個人高層次、可持續發展需要。

3職前英語教師職業素養提升的主要路徑

2014年,教育部提出要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16年后,我國開始進入以“素養為本”的育人時代,中小學課堂教學逐步從“知識本位”向“素養本位”轉型,而這一轉型也對教師核心素養提出了更高、更具體的要求。2018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繼續加強、分類推進實施卓越教師培養改革計劃,爭取培育出數以十萬計的卓越型教師,而新師范教育明確倡導采用職前職后一體化的方式培育卓越教師。總起來看,職前英語教師職業素養的提升主要有以下幾條路徑。

3.1增強職前英語教師職業認同感

新時代,國家在教師待遇和條件、榮譽等方面都給予了政策支持,比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教師地位待遇,不斷改善教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吸引優秀人才長期從教、終身從教”“研究制定優惠政策,改善教師工作和生活條件,關心教師身心健康”。有研究證明,職業認同感與職前英語教師的學習動力、學習投入及學習成績均呈正相關關系[17]。職業認同能為教師知識的建構提供重要的動力源泉,一旦職前教師從內心認同了自己未來所從事的教師職業,他們就會按照教師的標準來規范自己的言行,對教師這份職業就更加向往和投入,也更利于他們對學科教學知識的學習和建構。針對這一問題,孫月娟提出[18],教育作為社會對教師職業素養的價值期待,不僅要提供內在品質保證的職業道德,還要提供外在行為導向的職業倫理;李帆提出[19],要將教師素養與學生素養對應一致;李政濤則將新時代教師素養概括為兩個基本功[20],一是新時代教師要有立德樹人的“大基本功”,二是要有研究學生、促進“五育融合”的“新基本功”,教師必須練就這些功夫,否則很難保證課堂教學和教育的高質量。因此,在外部環境方面,應提升對師范教育的經費和政策支持,提高教師地位和待遇,改善中小學教師職業崗位吸引力不足的問題。在師范院校內部,要營造良好的教師職業輿論環境,給職前教師更多人文關懷,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倫理等方面課程的建設,加強職業理想教育,增設師范德育、美育課程,推介優秀教師典型案例,塑造教師良好的教育者形象,切實開展職業生涯指導等,以喚醒和強化職前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增強師范生從事教師職業的光榮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引導他們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和堅定的職業信念。

3.2提升職前英語教師專業化水平

所謂“專業化”是指,在英語教師的整個職業生涯中,通過專門訓練及終身學習,逐漸獲得把所學的英語相關知識與技能通過教學實踐傳授給學生,并從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素質,最終成為英語教師的專業成長過程。一般有兩層意義,既指英語教師個人通過高校師范英語專業的學習,逐漸從一名新手成長為具備英語教學相關的專業知識、技能和良好專業態度的成熟英語教師,并有可持續發展的專業成長過程,也指英語教師職業整體上從非專業職業狀態、準專業職業狀態向專業性質職業狀態發展的復雜過程。高校應適時調整培養計劃,修訂教學大綱,完善教學計劃,對職前、職中、職后的教師培訓內容進行合理界定,并結合國家主導的“國培”“省培”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和支持。相應地,關于培訓的內容、計劃、方式等,中小學也應配合進行全方位宣傳,并形成制度加以推廣,從而形成以國家政策為引領,以高校英語師范專業課程改革為抓手,以高校與基礎教育相互結合、溝通為渠道,培養英語師范生扎實的專業基本功,提高其教學設計和課堂組織管理能力、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及教學反思和科研能力的長效機制。

3.3促進職前英語教師職業素養評價標準化

標準化是指為了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針對實際的或潛在的問題制訂共同的和重復使用的規則的活動,包含制訂、發布及實施三個步驟。對于職前英語教師職業素養培育來說,就是要制訂出一套完善的指標體系,在培養過程中針對教師、學生等不同對象進行相關指標賦值、診斷,并根據診斷結果進行評價,找出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改善、提高。制訂標準時可以結合我國師范院校的實際情況,借鑒西方國家的先進經驗,將語言知識、教育實習、職前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力、職前教師口語水平等多維指標納入評價體系。當然,不同院校也可以實施職前教育階段嚴格的教學基本功過關制度,包括英語專業技能、教育教學技能、科研能力、信息技術運用能力、人文素養和教學資源構建等。只有建立一套科學的人才考核評估體系,才能為培養一批理論基礎扎實、專業技能精湛、樂于奉獻、團結協作、職業素養優良的中學英語教師隊伍儲備力量。

3.4提升職前英語教師終身學習意識和能力

信息化時代,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職前英語教師,不僅要具備相關學科專業知識,更需要培養自身終身學習的意識,提升自我規劃、自我管理、不斷學習的能力,這將對職前英語教師的職后乃至整個職業生涯產生長遠影響。第一,師范院校應調整測評方法,將多媒體、信息技術和大數據作為教學和對學生測評的重要手段,并調整教學方法,滿足學生的個體學習需求,引導和鼓勵學生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建立檔案袋或使用網絡平臺等教學手段建立對學生的形成性自我評價,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第二,師范院校領導和教師可以通過基礎教育提升的相關會議和講座,與更多用人單位建立溝通機制,有目的、有步驟地對學生專業素養和階段性教學技能形成相互分享、相互學習的長效機制。第三,師范院校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的研討和教研活動,給學生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擬解決的真實的教學問題,引導他們踐行教學理念,探索教學規律,總結教學經驗和方法,反思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升創新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4結語進入新時代,促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高質量育人。我們不僅要從宏觀戰略上高度重視,提供一系列的政策支持,為培養具有較高職業素養的教師隊伍打好堅實的基礎,還要從高校英語師范專業具體的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和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合理改革和調整。通過提高職業認同感、夯實學科專業知識、優化職業素養評價機制、提升終身學習意識和能力等路徑,全面提升職前英語教師的職業素養,以期為我國教育高質量發展儲備教師資源。

作者:苗麗麗 單位:河南大學國際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