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識字教學如何滲透審美教育
時間:2022-08-12 11:27:25
導語:小學識字教學如何滲透審美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的重要內容。目前關于小學語文低段識字教學的教法、學法研究較多,但關于識字教學與審美教育融合的研究較少。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蘊藏著豐富的審美元素。因此,在小學低段語文識字教學中,應該充分發揮漢字在美育方面的重要作用,豐富學生審美經驗,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雅的審美情趣,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突顯識字教學的人文性,為包括識字教學在內的語文學科育人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審美教育
“審美鑒賞與創造”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小學識字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滲透是促進這一核心素養形成的有效途徑。審美教育是豐富學生審美經驗,培養學生正確審美觀念,提升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傳統的兒童美育大多以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形態進行,卻忽視了漢字教學中的美育功能。漢字是語素文字的唯一代表,是形、音、義的結合體,蘊藏著豐富的審美信息。正如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所說,“漢字包含三種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漢字的意美、音美、形美加以體會和感受,使學生在識字學習中發現漢字形體之美、感受漢字聲韻之美、追溯漢字文化之美、生發漢字情感之美。
一、圖畫識字,發現形體之美
漢字起源于圖畫,形體之美是漢字美的外在表現。相較于內在美,漢字的形體美最易被感知,是漢字美學價值的最直觀體現。
(一)漢字之象形美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①在文字的創造時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則?!跋笮握撸嫵善湮?,隨體詰詘,日月是也”。②即根據事物的特征,畫出事物的形體,記錄語言中與它相應的詞。象形字是依照現實事物描摹而來的圖畫文字,每一個象形字都代表著一幅生動、直觀的圖畫,或是高山或是流水或是百態的人物形象,富有象形的視覺之美。低年級學生仍處于具體運算階段,認知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③這一思維特點決定了低年級學生運用圖畫與文字相對照來識字的方法,更有利于學生把漢字和所記錄的具體事物緊密聯系起來。統編版語文一年級上冊《日月水火》一課中,集中學習了“日、月、水、火、山、石、田、禾”八個象形字,引導學生發現實物圖片、甲骨文和現代漢字間的相似之處。學生從而理解根據事物的樣子創造出來的漢字就是象形字。太陽的輪廓是圓形,高高懸掛于天空之中,發光發熱,古人按照自己所看到的太陽的樣子描摹出太陽的形象,用一個圓表示太陽的輪廓,圓中間再加上一橫來表示太陽所發出的光芒,經過幾千年的演變,發展成為今天線條明朗的“日”字;“火”字好似熊熊燃燒的烈火,點、撇、豎撇上半部分好像火苗在跳舞,豎撇的下半部分和捺好似燃燒火苗的火堆。教學時應遵循象形字的構字規律,充分利用圖片及歷代漢字演變,重點把握“形”這一關鍵。這不僅有利于加強學生對漢字的感知,更有利于學生發現漢字的象形之美。
(二)漢字之和諧美
漢字字形具有和諧美。儒家美學,崇尚中和,作為儒家哲學的審美形態,中和可以說是儒家哲學中的靈魂。④自古以來,國人皆崇尚“以和為貴”,漢字中也明顯存在“中庸”的印記。漢字的各部件或各筆畫之間互相協調,維持平衡,其組合特征以及規律遵循和諧美的原則。在漢字的不同發展階段,無論是殷商甲骨文的象形之美、周代金文的雄健雅致之美、秦代小篆的挺拔秀麗之美、漢代隸書的扁方舒展之美、魏晉以來楷書的剛正之美以及草書奔放飄逸之美和行書一氣呵成之美,都展現著漢字的和諧之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觀察漢字,在潤物細無聲中感受漢字形體所蘊含的藝術性。
二、韻語識字,感受聲韻之美
漢字的韻律美,體現于句式的對仗工整、句尾的押韻和諧,以及雙聲、疊韻等詞的音樂感。漢字的音韻之美在古代蒙書及古今詩歌中有較為突出的體現。
(一)誦蒙書識字
蒙書是中國古代孩童的識字啟蒙讀物,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笠翁對韻》等。統編版語文教材中的《對韻歌》《姓氏歌》《古對今》《人之初》等,都取材于蒙學讀物。如“云對雨,雪對風?;▽?,鳥對蟲。山青對水秀,柳綠對桃紅”“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學生和著節奏拍手朗讀,在掌握自然風光、天氣現象、歷史文化、規矩禮儀等知識的同時,在誦讀中,感受著漢字的聲韻之美。
(二)讀詩歌識字
詩歌是一種展現漢字韻律美的文學體裁。古代詩歌中,古人通過漢字的韻律節奏美,譜寫出無數可供傳唱的名篇。《春曉》“曉、鳥、少”押ao韻,《靜夜思》“光、霜、鄉”押ang韻,《畫雞》“裁、來、開”押ai韻。現代詩歌同樣句式整齊、句尾押韻。低年級教材的選文多是兒歌的形式,如《比尾巴》《大小多少》《動物兒歌》等。二上識字單元《場景歌》《樹之歌》《拍手歌》《田家四季歌》更是集中選取了四首詩歌,更能讓學生在識字中感受到由漢字所衍生出的韻律之美。擬聲詞及疊音詞的運用,也使詩歌富含音樂的美感。統編版語文一年級上冊《說話》一詩中,如“嘩嘩、沙沙、咕咕、嘎嘎、喵喵、呱呱”直接寫出了溪流、雨點、鴿子、鴨子、花貓和青蛙的叫聲,擬人化的童趣,使景、聲、情融為一體,各種說話聲是那么和諧統一,使學生在識字中享受著漢字聲韻之美。
三、說文解字,追溯文化之美
漢字具有文化之美。陳寅恪在論王國維后期國學時說:“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⑤“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是古人造字的理據所在,更是中華智慧和文化的體現。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之法,轉注和假借則是用字之法,因根據轉注和假借的原則并不能產生新字,故在此不做分析。在識字教學中,應以“六書”的造字方法還原古人的造字原理,引導學生發現先民在造字時的所想、所指。隨著新造字、借用字和簡化字的出現,漢字的理據有所減弱或偏離。對于傳統漢字,我們要追溯其來源,使學生了解漢字的發展和演變,充分挖掘其從造字之始流傳至今的文化之美。
(一)體悟指事字和會意字的形意融合之美
象形字表現出具體的物象,而對于抽象的概念,則用指事字和會意字表示?!爸甘抡?,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⑥即看到某個字的形體就能夠辨識其大體,需要通過觀察分析領悟字的意義。一種是象征性符號指事字。在教學中,應幫助學生理解象征性符號中的指示含義,如:在“上”和“下”的實際教學中,可以向學生出示一棵枝繁葉茂的樹木,茂密的根須伸向泥土,引導學生看圖說看到了什么。學生不難說出樹干和枝葉在地平面之上,根須在地平面之下。再讓學生類比學習“上”字和“下”字,兩個字筆畫中的長橫就好像地平面,“上”字中豎和短橫好像樹的枝干和樹葉,在長橫之上,指明上方;“下”字中豎和點好像樹的根須在長橫之下,指明下方。另外一種是象形字加提示符號指事字。“刃”在刀口處加一指示符號,指明刀刃;“本”在“木”字下方加上一指示符號,表示樹根;“末”在“木”上方加一指示符號,指明是樹木的上端,即末梢的意思?!皶庹?,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雹呒从蓛蓚€或兩個以上的意符組合起來,從而表示一個新意義。會意字的教學,也要遵循其構字規律,拆分部件、合而理解,將字理從字形中提煉出來、解析出來。在《日月明》一課,集中學習了“明、男、尖、塵、從、眾、林、森”八個會意字,太陽和月亮是自然中發光的天體,日月交輝而大放光明;古代男耕女織,在田間出力耕作的是男人。學生在理解古人造字之法的同時,體悟到了漢字所承載的文化之美。
(二)感受形聲字的聲意融合之美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⑧即用表示字義類屬的偏旁作為意符,用接近于該字讀音的偏旁作為聲符,形聲字由意符和聲符構成?,F代漢字中形聲字占90%以上。小學生對于所學習的漢字,出錯率高的往往就是同音字、音近字和形近字,對于這些易混淆的生字,在教學時將這些生字進行歸類辨識,將提高識記漢字的效率與準確度,感受漢字間的關聯及聲意融合之美。1.按照意符歸類漢字形聲字的意符表示字義的類別。教材中列舉了常用偏旁名稱64個,如提手旁、鳥字邊、京字頭、四點底、門字框等。針對這些漢字,都可以進行歸類識記,并相機向學生介紹表意偏旁所蘊藏的字理文化。如統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貝”的故事》一課中,介紹了“貝”字的由來演變與發展,并引出了用“貝”作偏旁的一系列漢字。古代人們把貝殼當作錢使用,因此貝字旁的字大多與錢財有關,如“賺、賠、購、貧、貨”等。課文《我是一只小蟲子》的課后習題列舉了“屁股、脾氣、腹部、胳膊”“肩、手臂、胃、腎”兩組字詞。學生可以發現“月”雖處于不同結構的漢字之中,“月”字做偏旁的漢字卻有著相同的表義特點,即與身體部位密切相關。2.按照聲符歸類漢字形聲字的聲符表示接近于該漢字的讀音,因此非常適合用詩歌串聯學習。如《小青蛙》一課中,用“河水清清天氣晴,小小青蛙大眼睛”等六句話串聯了5個聲符是“青”漢字“青、情、晴、清、請”。在語文園地識字加油站這一板塊中,運用兒歌的形式串聯“飽、泡、跑、抱、泡、袍、炮”六個聲符是“包”的字,并運用“猜一猜,連一連”的方法認識“鋒、峰、蜂”“幕、慕、墓”“吵、抄、炒”三組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許多聲符相同的字散落在多篇課文中,教學時要有意識地對漢字進行歸類識記,如《棉花姑娘》一課中七星瓢蟲的“瓢”字與《紙船和風箏》一課中“飄”“漂”二字均為聲旁為“票”的生字。學生很容易發現這些漢字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規律,在感受形聲字聲意融合之美的同時,提升識字效率。
四、情境識字,生發情感之美
識字教學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采取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⑨“情境”是一種優選、優化的教育環境,“情境”的創設促使學生的認知與情感共同發展。每一個漢字的產生都有一定的生產生活背景,體現著人們的精神生活。漢字的情感之美源于是對造字情境的再現。在識字情境的創設下,學生將抽象的文字與已有知識背景及生活經驗相結合,在獲取審美體驗的同時生發對漢字及中華文化的自信與熱愛。
(一)創設審美情境
漢字本身就是在情境中創造和發展的,在教學中割裂了漢字產生的情境,漢字就成為了無源之水,就不能展現其歷史與風姿。情境教學就是把學科知識通過“美”的形式讓教學達到最佳境界,在創設的審美教學情境中,引導學生在識字學習中去感受漢字這一審美客體之“美”。教師可通過語言和多媒體營造遠古造字之時原始自然風貌的情境。如學習《日月水火》一課時,向學生營造這樣的情境:讓我們穿越時空,去一個美麗的地方看一看。清晨,火紅的太陽(日)升起來了,普照大地。可以看到遠處的高山(山),山腳下流淌著一條清清的小河(水),河邊散落著大大小小的石塊(石),田地(田)里種植著禾苗(禾),綠綠的葉子格外好看。晚上,太陽下山了,彎彎的月亮(月)升上天空,人們圍在篝火(火)旁,快樂地唱啊跳啊,多么美好。營造出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美好生活圖景。
(二)生發審美情感
情境教學中的美可以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讓學生受到熏陶與感染。小學低段是學生價值情感形成的關鍵期,教學中美的熏陶會慢慢內化為學生的情感并轉為正向的價值取向,對學生人格的發展至關重要。在情境創設的背景下,把情感因素適時、適量、適度地注入漢字教學中。如“祖”的偏旁是“礻”,是“示”做偏旁的變形,與對大自然的崇拜有關。在課文《祖先的搖籃》中學習“祖”這一會認字時,引領學生想象世界之初人類的祖先在原始森林中質樸、自由的生活場景,生發學生對自然的敬畏、熱愛與贊美?!氨姟弊钟扇齻€“人”組成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古代眾人拾柴取火、驅趕猛獸的情境,引導學生形成團結合作、互幫互助的意識與品質,可結合全國人民齊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班級同學團結一心等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理解“眾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的價值觀念。
五、結語
漢字是符號但又超越符號,兼具形美、意美、音美,并承載著情感之美。在小學低段識字教學中,應充分挖掘漢字的審美元素,通過圖畫識字、韻文識字、說文解字、情境識字的方法帶領學生體悟漢字的形態美、聲韻美、文化美、情感美,使識字教學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激發學生的中華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
作者:李悅
- 上一篇:小學語文學業評價學生心理探討
- 下一篇:物資貿易企業供應鏈管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