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干預對下肢骨折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

時間:2022-08-24 11:22:59

導語:護理干預對下肢骨折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護理干預對下肢骨折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

【摘要】目的評價個性化護理干預在減輕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術后疼痛、預防和減少術后并發癥等方面的積極影響,以提高老年患者的安全性和滿意度。方法選擇我院骨科2019年1~12月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100例,根據護理方法的不同進行1∶1配比分組(對照組、干預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干預組患者配合個性化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包括術后疼痛情況、并發癥發生情況、恢復情況、生活質量狀況、護理滿意度。結果干預組術后VAS評分以及術后下肢靜脈血栓、便秘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組術后排便時間短于對照組,下肢深靜脈血流流速、SF-36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老年人下肢骨折患病率較高,在手術期間配合個性化護理干預可以進一步減輕患者的疼痛感,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加速患者康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是有效的護理方案。

【關鍵詞】下肢骨折;老年;個性化護理干預;術后疼痛;并發癥;康復情況

當前,社會人口老齡化趨勢嚴峻,隨之導致的老年患病比例明顯上升,其中骨折疾病較為常見。經流行數據調查顯示,老年下肢骨折患病率居高不下,其發生與老年人抵抗力下降、骨質疏松、活動能力下降等因素有關,若不及時治療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1]。針對老年下肢骨折疾病一般以手術治療為主,但患者術后疼痛感主訴強烈,加上長期臥床活動受限,增加了術后下肢靜脈血栓、便秘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進而影響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增加患者心理負擔,甚至導致醫患、護患矛盾。本研究旨在評價個性化護理干預在減輕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術后疼痛、預防和減少術后并發癥等方面的積極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研究對象均為經影像學(CT、MRI等)檢查確診的下肢骨折患者,時間選自2019年1~12月,總計100例。納入標準[2]:年齡>60歲;患者家屬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患者對手術耐受,具有配合能力;基線資料完整。排除標準[3]:肝、腎功能異常患者;精神障礙患者;嚴重基礎疾病患者;惡性腫瘤、精神疾病患者。將進行研究的患者分組護理,采取1∶1配比法。對照組男性、女性分別為30、20例;年齡61~83歲,平均年齡(70.50±3.50)歲;體質量40~85kg,平均體質量(60.50±5.50)kg;骨折位置:脛骨患者25例,股骨患者18例,脛腓骨患者7例;致傷原因:摔傷患者25例,交通事故傷患者20例,其他傷患者5例。干預組:男性、女性分別為35、15例;年齡61~80歲,平均年齡(70.00±3.30)歲;體質量43~82kg,平均體質量(61.30±6.00)kg;骨折位置:脛骨患者23例,股骨患者19例,脛腓骨患者8例;致傷原因:摔傷患者26例,交通事故傷患者21例,其他傷患者3例。對照組與干預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1.2方法1.2.1對照組對照組予以手術準備、手術配合、術后護理、心理安撫、病房環境護理、基礎健康教育等常規護理。1.2.2干預組干預組配合實施個性化護理干預。①在患者入院后給予個性化護理干預措施,包括遵醫囑協助患者完成心電圖、胸部X線、靜脈血查肝腎功能、血糖、離子等指標,并詳細詢問患者是否存在其他慢性疾病。對于臥床尤其合并糖尿病患者,應監測患者血糖水平,避免出現低血糖或血糖持續較高,避免引起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足等并發癥,同時要根據患者的血糖水平,指導臥床患者適當在床上進行局部活動,避免高糖、壓瘡、便秘等情況的出現。②個性化心理干預。組建心理護理干預小組,組長由護士長擔任,核心組員為經驗豐富的康復醫師、心理醫師及骨傷醫師,選擇護理經驗豐富的主管護師參與小組日常護理工作。根據患者的心理情況,共同參與討論,制訂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與老年患者溝通中對其情緒表示理解,予以其耐心的心理安撫,了解患者心理狀態變化的基礎上結合其個體特點進行心理干預、精神支持,如針對術后擔憂的患者可以介紹有效康復病例以建立患者康復信心和依從性。④個體化疼痛干預。與老年患者溝通中了解其個體情況,評估患者各時間段疼痛程度、耐受程度,糾正患者疼痛認知,強調術后疼痛屬于正常反應,并鼓勵患者通過聽音樂、看電視等方式緩解疼痛感,并以按摩、熱敷、肢體放松的方式減輕疼痛感。另外,若患者疼痛主訴持續強烈,可遵醫囑給予鎮痛藥物緩解疼痛[4]。⑤飲食指導。飲食更應注意低鹽低脂,不宜食用油膩、高膽固醇食物,建議多食香菇、木耳等具有減輕血液黏稠度的食物,并囑患者增加飲水量,保證大便通暢,必要時可予以通便藥物治療,避免因便秘引起腹腔壓力升高,進而影響下肢血液回流。⑥并發癥護理干預。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排便,飲食上側重多食膳食纖維食物。術后2d指導老年患者縮肛、腹部放松、收縮訓練。腹部穴位以點按壓揉等方式按摩,力度輕-重-輕,以患者有酸、脹、麻感為宜,以預防和降低便秘。老年患者和家屬靜脈血栓并發癥健康教育,采取圖文、幻燈片等形式,以提升患者合家屬的自我監測、危險認知,視患者情況注射低分子肝素控制病情[5]。⑦早期康復運動。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實際狀況制訂活動訓練方案,清醒前予以患者被動訓練、按摩,清醒后協助患者肢體彎曲、上舉、伸展,活動量、時間循序漸進。1.3觀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的術后疼痛程度、并發癥發生情況、康復效果以及生活質量,同時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5]。參考視覺模擬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評價患者的疼痛狀況,分數與疼痛呈正比關系。參考簡明健康狀況量表(36-itemShort-formHealthSurvey,SF-36)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狀況,取總體健康指標,分數與生活質量呈正比關系。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VAS評分、SF-36評分、恢復時間)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并發癥、護理滿意度)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術后安全性與滿意度比較干預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術后發生便秘以及下肢靜脈血栓各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4.00%(2/50);護理滿意度為100.00%(50/50)。對照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術后發生便秘8例、下肢靜脈血栓6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8.00%(14/50);護理滿意度為80.00%(40/50)。兩組術后安全性與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2兩組預后效果比較干預組患者術后1hVAS評分為(5.5±0.5)分、8hVAS評分為(3.3±0.5)分、24hVAS評分為(2.0±0.3)分、SF-36評分為(89.6±5.0)分、恢復排便時間為(12.5±5.0)min、下肢深靜脈流速為(26.0±4.3)cm/s。對照組患者術后1hVAS評分為(6.3±0.6)分、8hVAS評分為(4.5±0.6)分、24hVAS評分為(3.0±0.5)分、SF-36評分為(78.6±4.3)分、恢復排便時間為(21.4±5.5)min、下肢深靜脈流速為(20.3±3.6)cm/s。兩組患者上述術后計量指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術后需長期臥床,加上免疫力、器官功能緩慢衰退生理特點以及麻醉、手術創傷等,導致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較高、心理負擔較重,從而影響術后康復情況與安全性[6]。針對影響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術后恢復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并結合患者生理、心理需求制訂個性化護理計劃,通過落實疼痛、心理個性化干預以及早期康復運動、并發癥預防護理,進一步提升患者的康復效果[7]。國外研究指出,予以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心理、健康宣教、個體化預防等個體化綜合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減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壓瘡等并發癥的發生,提高護理滿意度[8-9]。本研究通過籌備建立心理護理干預小組,通過溝通日常查房等方式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全面了解并予以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顯著減輕了患者的焦慮、緊張、不安等負面情緒。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是骨折患者術后臥床休息時常見的嚴重并發癥之一,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體內凝血功能異常,其次為低蛋白血癥,血漿膠體滲透壓改變,體內血液循環時出現小漩渦樣改變,易誘發栓子形成;另外活動障礙后長期間保持同一體位,加上高脂血癥、高膽固醇血癥等也是血栓形成的重要誘發因素。骨折患者在老年群體中多見,因此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癥的患者也較多,患者術后又難以活動,需臥床靜養,故導致靜脈血栓形成風險成倍增加[10-12]。國外研究指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骨折后老年人最常見且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致死致殘率高達1.6%[13]。因此,根據患者的情況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十分必要,這也是臨床降低骨折術后出現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重要方法之一。相關研究指出,早期有效的針對性護理干預可顯著降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病率[14]。早期適當的康復鍛煉,可顯著降低血管閉塞發生率,適當運動康復鍛煉,能夠減少75%血栓形成風險[15-17]。因此,專業化指導患者臥床期間進行有效的局部鍛煉,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本研究在患者麻醉消退后,立即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為身體條件允許康復的患者立即制訂個性化的康復鍛煉計劃,有效減少了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并進一步促進了患者的康復。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術后VAS評分以及術后下肢靜脈血栓、便秘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組術后排便時間短于對照組,下肢深靜脈血流流速、SF-36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上述結果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18]。分析原因為所有下肢骨折老年患者均給予個性化護理干預,護理人員真正做到了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以患者及患者家屬的角度去看待日常工作,以迎接上級領導檢查的態度去面對所有患者,在手術前后均反復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幫助患者熟悉自身骨折的發生發展及手術治療流程和手術必要性,告知患者手術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和臨床癥狀,并告知專業人員會針對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給予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讓患者可以全身心放松,以最佳的狀態接受手術治療,更好的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19]。綜上所述,老年人下肢骨折患病率較高,在手術期間配合個性化護理干預可以進一步減輕患者的疼痛感,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加速患者康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是有效的護理方案。

作者:郭旭 單位:遼寧省健康產業集團撫礦總醫院護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