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設備維修人員職業危害防護措施

時間:2022-08-25 08:34:28

導語:醫療設備維修人員職業危害防護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療設備維修人員職業危害防護措施

【摘要】近年來隨著國內醫療條件改善,醫療設備數量以及維修難度的增加使維修人員受到職業危害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大。文章主要從物理危害、化學危害、生物危害和心理危害等四個方面進行闡述,并從個人意識、專業技能、制度建立、管理流程、智能化軟件開發、個人防護等方面提出具體有效的防范措施,旨在減少潛在的職業危害因素,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保障維修人員自身安全和維修人員的健康狀態,確保維修工作安全有效地進行,促進醫療工作穩步推進。

【關鍵詞】醫療設備;維修人員;職業危害;防護措施

目前,醫療行業受到了廣泛關注,醫療設備顯著促進了醫療行業的發展。而醫療設備更是人民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是衡量醫療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先進的醫療設備顯著提高了醫務人員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質量,提升了患者的就診體驗,為人民健康保駕護航。而這些設備的順利運行離不開醫療設備維修人員,他們需要運用專業技能對設備經常進行維護及檢修。然而研究表明,我國專業的醫療設備維修人員不足10%[1]。對于設備故障問題,一般由醫院后勤部門管理為主[2]。但由于后勤部門在專業醫學知識,防護、消毒、隔離等相關知識方面認識欠缺,設備維修人員在各科室之間工作流動性大,設備維修未被納入醫院監控網等原因,醫院在醫療設備維修管理方面仍存在不足,對于醫療設備維修人員的個人防護管理欠缺,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在疫情常態化管理情況下,應加強疫情防控易疏漏環節的管理和重視,更應該關注維修人員的職業危害情況,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以減少危險的發生,保障設備維修工作安全有效地進行。

1醫療設備維修人員的職業危害

1.1物理危害

1.1.1機械性損傷機械性損傷是維修過程中最常發生的損傷[3]。由于高處墜落、器械邊緣鋒利、螺絲刀用力過猛、設備故障狀態不穩定、設備內部空間狹小,情況不明、重物搬運等原因,可能發生骨折、碰撞傷、銳器傷等情況,并且如果皮膚破潰出血,再與設備中殘留的患者體液相接觸,則大大增加了生物感染的風險。尤其在傳染性??漆t院,伴隨皮膚黏膜損傷,存在著職業暴露的風險。1.1.2放射性損傷電離輻射可由放射性物質如氡、鈾、釙發射,也可在某些設備中產生,如X線和放射線治療機。在維修X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儀(CT)、心肌核素顯像掃描儀以及核醫學儀器時,如果維修人員操作不當,則很可能遭受放射性損傷。過量的射線在人體細胞中發生電離作用,可導致基因突變。電離輻射作用于全身并且不可逆,往往引起多系統疾病,如神經系統、血液系統、消化系統疾病等。損傷中樞神經系統,可出現失眠、頭昏、乏力、嘔吐等情況;損傷血液系統,可出現造血功能減低,增加罹患癌癥的風險;還可能影響生殖系統,引起不孕不育癥[4]。1.1.3電擊損傷醫療設備大多需要通電,并且所需電壓不一,那么在維修過程中很有可能由于斷電不當、電路短路或者不熟悉用電等問題發生觸電情況。醫院由于設備的不同,所用電壓一般為220V或380V甚至更高,而人體一般所能承受的電壓是36V,超過這個閾值,則可能造成人體組織損傷和功能障礙。并且電擊損傷往往合并高溫高壓以及其他化學作用,多因素共同作用于人體,輕者可出現皮膚燒灼傷、內臟及其他軟組織損傷;重者可能發生腦水腫、電休克、心臟驟停等[4],危及生命。此外如果因為電路短路引起明火,將不僅威脅到維修人員自身的生命安全,而且會對醫院造成巨大的損失。1.1.4噪音儀器運行過程、發生故障或挪動時,可能產生噪音。長時間處于噪音環境,會極大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引起注意力不集中、頭暈耳鳴、聽力下降、情緒暴躁等癥狀[5],并且長期處于噪音環境可導致工作者知覺麻痹,易判斷失誤,反應遲鈍,增加工作出錯的風險,可能造成后續更大的損傷。

1.2化學危害

化學危險因素包括汞制劑、化學消毒劑、苯、二甲苯、甲醛、戊二醛、乙炔等[6]。這些接觸性或者揮發性化學試劑極有可能殘留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顆粒,或者黏附在設備表面或內部,如含氯消毒柜[7],在設備維修時,維修人員極有可能與這些試劑相接觸,這些化學劑可通過皮膚粘膜、呼吸道、消化道進入人體,從而導致皮炎、鼻炎、結膜炎、惡心嘔吐、食欲不振,長期暴露可能導致脫發、中毒、影響生育,嚴重者甚至發生骨髓抑制或者癌變?;瘜W性傷害往往較隱匿,而且是長期多次接觸情況下發生,由于無明顯身體變化,維修人員重視程度不高,所以會出現比較嚴重的情況。

1.3生物危害

患者常與各種醫療設備接觸,設備中可能殘留患者的血液、痰液、尿液或其他體液以及各種病原微生物,例如監護儀的血氧探頭、血液凈化器、腸內營養泵、各種內鏡設備、呼吸機、手術室負壓吸引器等[8]。并且患者疾病種類復雜多樣,可能患有經血液傳播以及呼吸道傳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結核病(TB)、艾滋?。℉IV)、淋病、尖銳濕疣、梅毒等。醫務人員往往只能對儀器表面進行簡單酒精擦拭消毒,不能打開外殼對設備內部進行消毒,甚至在維修之前可能尚未進行消毒。而維修人員往往不知道儀器維修前的患者使用情況,很可能與已經污染的儀器相接觸,從而導致感染的發生[9]。維修實驗室儀器時,溢出的微生物氣溶膠也存在潛在的危害。生物安全柜、空氣消毒設備、層流凈化設備等在使用時,吸附裝置上往往會吸附大量細菌和病毒[10],對這些設備進行維修時,如不注意防護,維修人員發生生物感染的風險極大。同時,在維修過程中,容易忽略的粉塵眼部飛濺情況,會存在可能導致結膜感染的風險,尤其是一些特殊細菌、真菌的角膜感染。

1.4心理危害

由于醫院工作性質的特殊性,設備維修人員往往需要保持電話暢通,隨時待命,以致在設備發生故障時,盡快解除故障以恢復設備正常運行,投入使用,因此他們常常處于高緊張狀態[10]。此外,設備維修部門往往歸于后勤部管理,部分人員得不到醫院重視,晉升通道艱難,薪資待遇較差,工作環境簡陋,經常與各種存在潛在性威脅的儀器打交道。進出疫情應急區、感染科以及呼吸科等區域工作時,維修人員往往存在比較大的心理負擔[9]。

2防護措施

2.1增強防護意識和專業技能

應從思想方面對安全防護進行重視,維修前不僅需要預判故障發生的原因,還需要對可能發生的安全隱患進行預估,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將被動防護轉變為主動防護。部分醫療設備維修人員往往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相應的醫學專業消毒知識,從思想上尚未重視那些看不見的危險。對此,應加強崗前教育,定期進行安全防護培訓,如消毒、防電、防輻射的培訓[6],并且不定時進行培訓效果檢驗。消毒是有效阻斷病原體傳播的方法,而洗手是相對簡單并且經濟實惠的消毒方式,規范遵循七步洗手法,減少手部病菌的殘留,做好個人健康防護。在維修時,應該將所有設備都應視為污染源,所有行為遵從普遍預防的原則,增加防護用品使用的依從性,而不是為了簡單方便,將自身暴露于危險之中。此外,研究表明[3,11],由于維修方面專業技能不足、維修經驗缺乏、心理素質相對不穩定等原因,工齡小于或等于五年的低工齡臨床工程技術人員發生事故的概率更高,因此維修人員本身應該努力提升專業技能,熟悉設備的構造以及工作原理,謹慎做好每一步操作,減少由操作不當引起的安全事故,避免不必要的損傷。

2.2制定和健全職業安全防護制度

首先,管理部門需制定完善職業安全防護制度,做到有章可循。需要對維修操作進行規范化與系統化,實行彈性排班和人員調配[12]。通過嚴格的維修流程的制度能夠減少安全事故的產生。其次,需要提供具體的屏障防護措施[10]。相關部門要準備好一次性手套、絕緣手套、帽子、口罩、護目鏡、專用工作服等。在不同情況下需要采取不同的防護措施。在用電操作中,熟悉用電注意事項,及時進行接零接地或斷電處理、使用絕緣裝置等。維修放射性儀器時,盡量遠離放射源,增加安全距離;加快工作進度,減少受照時間;穿戴個人防護衣具;也可以增加屏蔽防護,如在放射源與人員之間設置樹脂等材料的防護屏,吸收或減弱射線的能量[13]。對于可能發生生物危害的情況,嚴格遵循制度流程,戴手套、帽子、口罩,穿隔離衣,并且及時進行洗手消毒,例如為防止發生飛濺物或者氣溶膠暴露,除上述裝備外,還可以戴上呼吸保護裝置,如N95口罩,增添手術面罩或護目鏡等[14]。最后,不被執行的制度等于無效的制度,因此監督管理工作必須到位,確保制度的落實,才能保障生命安全。并且不定期進行抽查,對維修部門采用PDCA等模式進行管理,強化部門責任制,提高管理能力。

2.3重視維修工具的消毒處理和醫療廢物的回收

維修前應該對維修工具進行消毒殺菌處理,以免成為流動的污染源隨維修人員帶入新的環境。維修完成后,工具已經被污染,需要對使用過的工具消毒殺菌,不可以接續其他設備的維修,避免攜帶病原體出入其他場所。對鉗子、螺絲刀等工具,可以用75%的酒精浸泡10min或者84消毒液浸泡30min,可以達到消毒的目的;對于不能浸泡的工具,如電筆等,可以進行表面酒精擦拭消毒,減少病原體的存在。使用后的隔離衣或者工作服必須在特定區域及時脫下,放入指定衣簍,統一進行清洗滅菌工作,為下一次的使用做準備。維修后的廢物應進行專門的回收處置[9],不能隨意丟棄,造成環境污染。例如針對一些放射性核素的廢物,需要在短期內進行專門回收,避免產生二次影響。維修替換的零件、導管、探頭等也應進行消毒殺菌處理后統一回收處理。并且對回收設備,尤其金屬設備,嚴禁私自處理后進行回收銷售等情況發生。對設備處理回收處理工作進行登記。2.4明確職業暴露報告程序一旦發生職業暴露,應盡快落實緊急處理措施,及時向上級部門及醫院感染管理部門報告并開通快捷通道進行相應的檢查、評估、治療等。在發生機械傷害后,需要及時根據傷勢進行臨時止血、包扎等急救措施,呼吸及心跳驟停者需及時進行心肺復蘇。由于不慎被劃傷或受到血液污染時,應及時擠出傷口血液,對傷口進行流水沖洗,再用酒精或碘伏進行消毒處理,包扎傷口,如有必要可注射破傷風免疫球蛋白。若發生HIV職業暴露,在處理傷口之后還需要經過醫院感染控制部門評估,采取預防性用藥對HIV病毒進行阻斷,并且按醫囑按時進行HIV抗體監測[15]。呼吸道傳播疾病發生職業暴露,亦應該按照相應處置流程進行管理,并進行健康檔案管理。若是已經發生電擊傷害事故,在急救措施中需要第一時間用絕緣物品切斷電源,然后對已經受到傷害的傷口進行簡單的處理,防止傷口的感染,當傷口燒傷較為嚴重時,需要用干凈的紗布包裹,前往燒傷科進行處理。

2.5重視個人保健工作

注意加強營養并經常進行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素質。進行疫苗接種,如乙肝疫苗、新冠疫苗、人乳頭瘤病毒疫苗等。定期對手以及其他部位進行微生物的檢測。維修放射設備的人員佩戴個人劑量監測儀,建立個人劑量檔案,了解并嚴格掌握受照劑量,避免短期多次接觸放射儀器,定期進行健康體檢,建立健康檔案[16]。

2.6重視設備維修部門的建設

醫院的感染管理部門要充分認識維修人員職業暴露的危險性、嚴重性,把設備維修部門納入感染防控網絡。隨著科技的發展,各式各樣的精密醫療設備對維修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戰,維修人員需要不斷夯實自身的專業基礎[2],及時更新自身的專業知識儲備,跟上設備更新的步伐,應對工作的需要,以及減少由于專業知識欠缺而引發的安全事故。醫院應該在思想上予以重視,改善工作環境,做到換衣區、污染區、清潔區分區明確,提高工作待遇,調動工作積極性;在行動上予以政策和技術上的支持,應提供專業技能培訓以及和外公司或其他醫院經驗交流的機會,鼓勵參加各種技能比賽。加大科研獎勵制度,鼓勵維修人員參與開展臨床新技術新項目,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同心協力,共同促進醫學事業的發展。

2.7開發智能化設備維修部門管理軟件

通過開發智能化設備維修軟件模塊,從設備維護提醒、優化設備報修流程、智能化根據情況緊急進行維修處理時段安排等各方面對設備維修部門進行系統化管理。智能化軟件模塊應用,不僅可以讓科室體質增效,而且可聯合感控部門設計提醒模板,針對不同部門的防護要求在平臺上根據維修人員的防護等級,對其防護穿戴進行提醒,降低職業暴露的風險。智能化軟件設計提倡直觀可視化,維修人員進行點勾選完成或者上傳圖片,防護合格后方能前往維修科室。

3結束語

臨床醫務工作者的職業暴露問題一直被關注,而醫療設備維修人員容易被忽略。實際上,醫療設備維修人員同時也面臨較高的職業風險,疫情常態化管理情況下應該更加重視維修人員的職業危害,根據容易出現疏忽的環節,從制度、個人防護意識、處置流程、處置方法、處置技能等多方面進行管理和培訓,維修人員自身多方面進行防護,促進維修工作安全有序進行。防護意識貫穿始終,防護制度各方遵守,努力協作,上到醫院管理層,下到維修人員自身,降低職業危害,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保障自身安全的同時,協助醫療工作穩步進行。

作者:吳洋齊 陳聰 王元 李旭華 單位:南寧市第四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