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反壟斷法創新設計研究

時間:2022-08-26 08:45:00

導語:新反壟斷法創新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反壟斷法創新設計研究

修改涵蓋多項創新設計

反壟斷法修改加入了許多創新設計,建立“停表”制度以及經營者集中分類分級審查制度都是此次修改的亮點。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咨詢組成員時建中表示,新反壟斷法第一條即開宗明義:反壟斷的目的在于“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不同于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事后制止模式,經營者集中審查重在預防壟斷行為,采取的是事前審查模式,即通過事前審查盡可能避免集中引發潛在競爭損害。由于事前審查的程序特性,各法域反壟斷法律規范對經營者集中審查均設置了嚴格的審查期限。“現行反壟斷法將經營者集中審查分為初步審查、進一步審查兩個階段。在進一步審查階段,如遇法定情形,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延長審查期限。但即便延長,集中審查的期限仍受到‘累計不得超過180個自然日’的剛性期限約束。”時建中表示,在實踐中,經營者集中申報案件數量較多而辦案人員少的矛盾一直存在。簡易程序的設立、商談程序的設置均有緩和矛盾的作用,提高了審查效率,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矛盾,立法仍需作出回應。為優化經營者集中審查流程,新反壟斷法在總結此前審查經驗的基礎上,正式引入“停表”制度,合理考慮審查復雜案件所需的一般審查時間并進一步規范審查程序。未來,在出現法定情形后,反壟斷執法機構可啟用“停表”制度,中止計算審查期限,待相關情形消除之日再繼續計算原有審查期限,提升預期。此外,新反壟斷法第三十七條規定,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應當健全經營者集中分類分級審查制度,依法加強對涉及國計民生等重要領域經營者集中的審查,提高審查質量和效率。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競爭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韓偉表示,分類分級是近年來平臺經濟治理領域備受關注的一種思路,但在反壟斷法領域,特別是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審查角度引入這一提法還比較罕見。分類分級突出了經營者集中交易主體或交易的某些特性,基于這些特性可以更有針對性地設計輔助規則、調整分析方法、配置執法資源,進而提升執法質量和辦案效率。“不過,在該制度建設過程中,應警惕競爭與管制混同,確保特性與共性協調,維持反壟斷執法的統一性和穩定性。從申報環節來看,一方面,要提高申報門檻,降低政府與市場壓力;另一方面,要引入交易額門檻,應對平臺經濟發展。對于審查環節而言,一方面,基于特定行業與領域,設計特殊規則、合理分配執法資源,以及完善執法部門內部的相關知識管理體系;另一方面,充分釋放地方優質執法資源,基于特定標準適當分流簡易案件。”韓偉說。

嚴格規制平臺經濟壟斷

在數字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成為近年來的熱門話題。時建中表示,平臺經濟領域壟斷行為不僅影響市場公平競爭,抑制創新活力,損害中小微企業、消費者、勞動者合法權益,妨礙社會公平正義,而且給數據安全、信息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公共利益安全和總體國家安全帶來重大威脅。因此,數字經濟治理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加強和改進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反壟斷,破除平臺企業數據壟斷等問題,防止利用數據、算法、技術手段等方式排除、限制競爭。針對數字平臺壟斷亂象,新反壟斷法在總則部分增加第九條規定,要求經營者不得利用數據和算法、技術、資本優勢以及平臺規則等從事本法禁止的壟斷行為。同時,第二十二條新增第二款規定“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不得利用數據和算法、技術以及平臺規則等從事前款規定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該款規定不僅呼應總則第九條規定,與時俱進地明確了數字經濟時代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反壟斷關切,而且與《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等規定有機銜接,也為未來的制度完善預留了必要的接口。武漢大學競爭法與競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法學院教授孫晉認為,以上規定為數字經濟領域濫用行為的界定提供法律依據,有利于加強對互聯網平臺的法律監管,為科技創新和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提供更多空間。此外,數字經濟背景下平臺企業傾向于收集并分析包括隱私和個人信息在內的數據,平臺企業作為利益主體很可能在利用這些數據時侵犯個人的隱私權和數據權。2021年,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出臺就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回應,學界對于反壟斷法是否應當增加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數據保護的相關內容存在較多討論。新反壟斷法第四十九條規定,“反壟斷執法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對執法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負有保密義務”,強調反壟斷執法對于個人隱私和信息的保護,反映了數字經濟時代反壟斷執法需要注意的新問題,體現了反壟斷法維護消費者利益的擔當。“平臺經濟是集成式經濟,通過信息通信及數字技術將許多法律關系集成到一起。消費者線上消費只需要按幾個鍵下去,就會觸發平臺服務法律關系、商品買賣或者服務法律關系、資金流轉法律關系、物流服務法律關系等諸多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或者終止。”時建中表示,發生在平臺經濟領域的壟斷行為,例如“二選一”、“大數據殺熟”、“自我優待”、“扼殺式并購”等,都涉及數據行為、算法運用和數字技術,具有特殊性。反壟斷執法需要準確解構這些法律關系,并且高度關注平臺經濟及其競爭行為的特殊性。

新法修改體現寬嚴相濟

“新反壟斷法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責任體系,多種處罰手段并用,聯合懲戒,構筑起有效威懾體系,為競爭政策有效實施和公平競爭順利推進提供了強大的制度保障。”孫晉說。新反壟斷法規定,“經營者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對達成壟斷協議負有個人責任的,可以處一百萬元以下的罰款。”責任主體增加了經營者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增加達成壟斷協議的個人違法成本。同時,新反壟斷法第六十條新增第二款規定,“經營者實施壟斷行為,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檢察院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該規定建立了中國壟斷民事公益訴訟制度,能夠為反壟斷法實施注入強大的司法力量。另外,新反壟斷法增加“違反本法規定,情節特別嚴重、影響特別惡劣、造成特別嚴重后果的”,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在原罰款數額的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確定具體罰款數額,此規定開創了“雙罰制”,大幅提高了嚴重違法的成本;新增“經營者因違反本法規定受到行政處罰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記入信用記錄,并向社會公示”的規定,對違法行為給予信用懲戒,調用信用懲戒手段懲治實施壟斷的違法行為,是信用監管手段的法律確認。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經濟法室副主任王翔介紹,新反壟斷法進一步完善反壟斷相關制度規則。在壟斷協議方面,一是完善了縱向壟斷協議的認定規則,對于經營者與交易相對人達成的縱向壟斷協議,經營者能夠證明不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不予禁止。二是增加了壟斷協議安全港規則,對于經營者與交易相對人達成的縱向壟斷協議,經營者的市場份額低于規定標準并符合其他相關條件的,不予禁止。三是增加規定,經營者不得組織其他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或者為其他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提供實質性幫助。此外,本次修法最突出的特色是確立了“安全港”制度。基于新增的“安全港”制度,若經營者能夠證明其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低于一定標準,同時符合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規定的其他條件,其與上游供應商或下游客戶、經銷商之間的安排或協議即使形式上構成壟斷協議,也不會被禁止。考慮到此類安排或者協議在商業上的廣泛應用,“安全港”制度將給予經營者更多靈活空間,有助于降低經營者在反壟斷合規上面臨的不確定性,提升合規預期,同時也利于執法機關將有限的執法資源集中在對市場影響更大的領域。

作者:李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