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核桃蒲殼栽培秀珍菇技術分析
時間:2022-08-29 09:19:12
導語:山核桃蒲殼栽培秀珍菇技術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食用菌生長可分為人工培育和自然生長,當前人工培養秀珍菇主要是以果殼、蒲殼、山核桃樹枝為營養原料,對含水量及微量元素的要求較高,而以山核桃蒲殼為原材料進行培養可以弱化此類問題。文章主要是對以山核桃蒲殼為主要原料的秀珍菇栽培技術進行探析,經過多年實踐發現,山核桃蒲殼可以為秀珍菇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使其吸收更多營養物質,如果配比適宜,將使其有更高的鎖水性,進而提高秀珍菇的產量。利用山核桃蒲殼生產秀珍菇是一種創新型技術,不論是秀珍菇對營養物質的吸收,還是對其長勢,亦或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都會帶來積極影響。在生產應用過程中要合理配比營養成分,調節適宜秀珍菇的酸堿度,嚴格規范操作秀珍菇,創造適宜秀珍菇生長的環境,切實提高栽培產量及品質。
關鍵詞:山核桃蒲殼;秀珍菇;人工培養;栽培技術;生態環境
以山核桃蒲殼為原料可以培育出高產量的菌菇,同時還能提高資源利用率,促使農業生態發展平衡。在栽培秀珍菇時,應以農業生態化理念為基礎,保證栽培的秀珍菇擁有極高品質、綠色健康,且形成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環境。現就山核桃蒲殼為主要原料栽培秀珍菇技術加以總結。
1山核桃蒲殼培養方法
在新栽培技術出現以前,人工培養食用菌使用的培養基同樣與自然生態契合,涉及的原料有原木、稻草、木屑等。新栽培技術主要以山核桃蒲殼為營養基原料,屬于全新的技術領域,具有創新意義。據研究,山核桃蒲殼不僅可以提高秀珍菇的產量,還可以保證其健康生產,因為山核桃蒲殼具有殺菌能力,這與其自身堿性性質有關,也是防止病蟲滋生繁殖的有效手段之一[1]。為保證以山核桃蒲殼為原料提高秀珍菇產量及產菇效率,同時有效延長山核桃蒲殼的產菇時長,栽培時需合理搭配比例,制定嚴謹的方案,以供菌菇生長繁殖。經過多次試驗,安徽省績溪縣徽菜寶生物有限公司研究出產菇效果較好的配方,該配方使用的材料有山核桃樹枝屑、蒲殼、菌渣等。公司運用曬干、浸濕、發酵、滅菌等流程來栽培秀珍菇,達到了很好的效果。為提高秀珍菇的生存率,確保秀珍菇產出率大于96%,將配料與水的比例控制為1∶1。在開展滅菌工作之前,調節環境的酸堿度,使pH在7.2~7.5,使得秀珍菇產菇時期延長2個月,產出的秀珍菇個小肉實,均勻秀美,達到了栽培技術應用效果。
2秀珍菇栽培技術
2.1正常栽培技術
2.1.1秀珍菇栽培材料配比在栽培秀珍菇時,需遵循一定的邏輯順序,根據相關步驟進行培育,在不同的栽培環境下運用不同的方式。安徽省績溪縣徽菜寶生物有限公司在栽培秀珍菇時,原材料主要采用山核桃樹及蒲殼,其中桃樹枝屑為8.5%、蒲殼屑為10.8%、果殼屑為44.3%、菌渣為19.6%、米糠為15%,而過磷酸鈣與輕質碳酸鈣均占0.9%,配比之和為1[2]。2.1.2制作方法1)曬干材料。在開始攪拌前,需將配比完成的各種原材料進行曬干處理。將原材料置于陽光下暴曬2h以上,定期對其進行翻整,保證材料都能全面接受到紫外線的照射,確保原材料中潛藏的雜菌被充分殺滅,同時有效抑制材料內部的營養物質分解。2)浸濕處理。把在太陽下暴曬且經過紫外線照射處理過的部分原材料進行翻拌,尤其是山核桃枝屑、蒲殼屑、果殼屑,這3種原材料要在保持干燥的前提下進行翻拌,使三者混合均勻。然后用水浸濕這些原材料,直至所有原材料完全浸透。3)堆置材料,使其發酵。在前2個步驟完成之后,將完全浸濕的原材料堆積,建成梯形堆,使其長、寬、高分別為50、30、130cm,適宜的高度便于隨時檢查材料發酵程度。在建成梯形材料堆之后,要做夯實處理,輕拍梯形堆外表面,保證梯形堆的穩定性。為提高原材料的發酵速度,需要挑選1個半徑為8cm的木棒在梯形原材料堆的上方豎直插氣孔,并且該氣孔的深度應保持130cm,使其全面貫穿到材料堆底端,每隔1m3應設1個氣孔,適宜的氣孔可以使發酵速度加快,并保證原材料堆的穩定性。上述工作完成之后可覆蓋草苫,讓其自然發酵。4)定期翻堆。工作人員需要定期測量草苫下原材料的溫度。原材料發酵過程中的最佳溫度為60℃,當發酵材料達到最佳溫度后,需要保持24h,然后對其進行翻堆處理,此后每天都需要翻堆1次,全過程共需翻堆4次。在開展最后1次翻堆工作時,需要加入其他準備好的輔料,按照先菌渣、后米糠、過磷酸鈣以及輕質碳酸鈣等材料的順序進行添加。同時還要對原材料發酵堆內部的含水量進行測量,加入輔料時適量添加水分,確保材料融合程度進一步增強。最后1次翻堆需要保證6h以上,并確保培養材料的含水量在61%~65%。5)濕料裝袋。在對發酵后的濕料進行處理時,應選擇聚丙烯塑料袋,規格為18cm×34cm×0.006cm,且裝濕料為1.1~1.15kg/袋,全部裝好后,一定要先套上套環后插入塑料栓,以保證塑料袋內濕料的濃度及密度,確保其有更好的活性。6)殺菌滅活處理。在上述5個步驟全部完成之后,需要對塑料袋開展滅菌工作,一般情況采用標準大氣壓進行處理。滅菌處理之前需要排放出內部的冷氣,然后放入常壓下沸騰的鍋內(此時溫度為100℃,這是標準大氣壓下的最高溫度,加壓后溫度會是此時的3.5倍以上),并使該物料靜置鍋內10h以上,以達到高溫滅菌的效果。之后去除塑料袋,使其自然冷卻,溫度保持在24℃以下即可。當配料與秀珍菇菌種接觸后,塑料袋口的活塞應使用棉塞,確保秀珍菇栽培料正常接觸空氣。然后將該栽培袋置于養菌房,養菌房應建設于避光處且不能出現一絲陽光。養菌房的溫度應保持在23℃左右,濕度保持在63%以上,第25天時發現秀珍菇的菌絲已經布滿培養袋,此時應立即出菇。2.1.3出菇管理菌絲長滿料袋之后,繼續培養7~10d,等到袋口菌絲吐黃水時,表明菌絲要進入生殖生長階段,此時需要不斷移至菇房上架排袋。菇房要提前開展增濕和消毒工作。出菇管理時期應對通風、濕度、光線及溫度等要素進行嚴格控制,這是實現高產的關鍵。自然環境下栽培秀珍菇時,需開展夜晚保溫與白天降溫的措施,溫差以10℃以上為宜。高溫條件下菌包要被運輸到4~8℃的冷庫內進一步實施降溫處理。菇房的空氣濕度應盡量維持在85%~90%,同時需要增大溫差,強化通風,擴增散射光照,促進原基分化與菌絲扭結,幾天后出現大量原基。為了促進子實體不斷生長,此時需縮小溫差,增加棚內溫度。菇營產生時,不要向菇體噴水,因為這時主要是增加場地空氣濕度,防止菇體積水。等到菇體稍大,可適當噴少量的水。如果在高溫環境下栽培,應該在晚間或者早晨通風,促使菇房持續降溫;如果在低溫環境下栽培,要在午間通風換氣,促進菇房持續升溫。2.1.4病蟲害防治在秀珍菇的生產過程中發生最普遍的病害是毛霉、木霉、青霉及鏈孢霉等,蟲害是螨蟲、蚤蠅及菇蚊。病蟲害會對秀珍菇的綜合質量與產量帶來極大的影響,一定要強化治理與預防策略。在預防及治療時,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經過精細化管理與合理化栽培,為秀珍菇的生長進一步營造優良的生態環境,充分提升抵抗力,進而全面降低病蟲害帶來的損失。在防治時應最大限度地減少農藥的使用次數,用藥時應先降溫,然后合理選藥,實時、有效地控制危害。同時,應強化病蟲的全面調查,實時掌握病蟲的發生動態。防治病蟲害的策略:1)將清潔工作落實到位,定期開展大掃除,完全清除垃圾、爛菌包以及廢料,且用石灰水對空間與地面進行噴灑。2)對污染源進行實時清理。一旦發現污染的包袋,應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避免出現感染。每次收菇之后要立即清除菇屑與菇蒂,并且在地面撒石灰粉。3)出菇期要采用殺蟲燈與防蟲網等措施來防治害蟲。4)要充分調控水溫,減少病害,盡量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
2.2反季節栽培技術
績溪縣徽菜寶生物有限公司通過調查發現,不同氣候類型及不同地理位置對秀珍菇的栽培有一定的影響。如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條件下,雨水充沛,溫度變化明顯,溫、濕度皆適宜,并且霜凍時期較短,秀珍菇等菌類對此類環境有很強的適應性。為確保反季節也有秀珍菇,需要進行人工栽培。通常情況下,秀珍菇種植到排放要耗費1個月,4—5月是最佳的種植排放期,秀珍菇生長周期為1年,所以在其生長期間要做好噴水、降溫等工作。大棚栽培菌類時,采取貼地條狀平布,這是降低秀珍菇自身溫度的有效手段。夏季應對大棚內的溫度進行控制:1)在大棚頂端安裝噴水裝置,一旦某段時間出現高溫現象,可采用噴水降溫的手段來調節秀珍菇棚內的溫度。2)在大棚外部種植一些阻隔陽光、吸收紫外線的水果或植物,如葡萄、獼猴桃等,以此達到降低菇棚內部溫度的效果。種植戶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地理位置的優勢,或是設置貼地條狀來栽培,協調搭配使用噴水裝置與水果樹藤,將起到有效預防陽光直射種植秀珍菇大棚的作用,進而使大棚內部的溫度保持恒定。此外,公司對生態循環模式進行研究發現,廢棒堆積是導致秀珍菇減產的根本原因,應對其進行殺菌消毒再利用處理[3]。
3結論與討論
通過對以山核桃蒲殼為秀珍菇生長的主要原材料進行探析發現,山核桃蒲殼可以為秀珍菇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使其吸收更多營養物質,如果配比適宜,將使其有更高的鎖水性,進而提高秀珍菇的產量。利用山核桃蒲殼栽培秀珍菇是一種創新型技術,不論是秀珍菇對營養物質的吸收,還是對其長勢,亦或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該技術都會帶來積極影響。當然,在生長應用過程中如何配比、調節酸堿度及高產栽培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秀珍菇高產安全栽培關鍵技術提升項目成效與創新性成果[J].福建農業科技,2021,52(4):80.
[2]楊愛玲.羅源縣秀珍菇規模化高產栽培技術[J].食用菌,2019,41(5):51-54,57.
[3]山洞食用菌秀珍菇高產栽培技術[J].農村新技術,2019(8):71.
作者:胡在進 張媛 單位:安徽省績溪縣種植業服務中心 安徽省績溪縣揚溪農業農村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