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專業風景寫生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09-02 11:04:01

導語:藝術設計專業風景寫生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設計專業風景寫生教學改革研究

摘要:風景寫生作為藝術設計專業必修課,現存授課模式單一、設計思維訓練不足等問題,因此需要從教學理念、目標、內容與評價體系上有所革新。通過觀察法與實驗法,一種新的風景寫生教學體系可以得到科學構建。它以設計思維能力的培養為導向,采用課題式教學,將色彩訓練、設計構成、手繪技能的訓練融合在一起,并在評價體系上納入設計思維評價、創新構成評價、表達評價等多重指標。

關鍵詞:風景寫生;平面化構成形式;色彩分解;色彩變調

風景寫生課是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其目的是通過風景寫生,提高學生的造型能力和對色彩的歸納整理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和美學修養,旨在通過風景寫生,培養學生的設計觀念和基礎設計能力,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風景寫生課程的教學現狀分析

藝術設計專業興起于上個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后期逐漸形成了包括設計素描、設計色彩、三大構成和風景寫生等課程的藝術設計教學體系。目前風景寫生課程依然沿用的是繪畫專業的課程內容,即要求學生面對自然風景現場寫生,對景物進行構圖取舍,利用素描或色彩的表現方法完成一幅風景寫生作品。學生現場寫生,教師巡回指導,并適時加以修改或示范。作業的評價標準也是沿用繪畫作品的評價體系,畫面要注重對光影的捕捉,對透視的正確表現,對體積和空間的塑造,對季節和氣候特征的把握,對自然風景進行客觀地再現。這一現狀對于當前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的專業基礎能力培養來說,存在兩個方面的偏差。1.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單一,與后續專業課缺乏有效銜接由于繪畫專業與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目標不同,必然造成教學效果的偏差,使得目前藝術設計專業的風景寫生課程側重于對自然物象的客觀再現,忽略了繪畫主體情感的主觀表達,缺乏對學生設計意識和設計能力的系統訓練,風景寫生課程與后續專業課程缺乏有效銜接。2.設計思維訓練不足設計思維是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的結合。設計思維的訓練是一個實踐過程,是學生通過不斷的思考和練習,嘗試去突破和重構已有的認知與經驗,增強學生的審美直覺和判斷力,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目前在風景寫生的教學過程中,沿用的仍是繪畫思維的訓練,很少涉及設計思維的訓練。以培養畫家為目標的風景寫生課程與設計素描、設計色彩、三大構成等課程缺乏理論上的系統銜接,脫離藝術設計的理論基礎,在實踐上削弱了風景寫生的訓練效果,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

二、風景寫生課程教學方法革新

基于以上問題,藝術設計類專業的風景寫生類課程應當打破舊有的模式,根據設計人才專業基礎能力培養的需求,從目標、內容、方法等多個方面進行改革。其中,教學目標的重新定位是首要的,課程內容因此而得到有的放矢的調整。1.確立融設計思維與藝術表現為一體的教學目標藝術設計專業的風景寫生課程,其教學目標應該是側重于對學生設計思維和設計能力的培養,應采用開放性的、研討性的教學模式,以符合認知規律和情感認同規律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教師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引導學生運用設計思維去思考,把設計的科學邏輯和藝術表現相結合,采用探究式、互動式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多元的審美能力,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良好的設計基礎。2.改革課程內容設置,采用課題式教學風景寫生課程的內容設置,應該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為了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可以采用課題式教學。課題式教學就是將風景寫生的教學內容分別置入相應的課題里,教師給學生講解課題目標和課題內容,學生通過寫生完成課題目標,期間教師巡回指導,并針對學生的畫面給出合理化的建議。藝術設計專業的風景寫生課程一般是50課時,外出時間是三周左右。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結合藝術設計的專業特點,可以將教學內容設置為平面化構成形式、色彩分解和色彩變調等三個課題,設計思維訓練貫穿整個教學過程。(1)平面化構成形式平面化構成形式課題的教學目標是解決風景寫生的畫面構成問題,是指通過概括、簡化、衍變、解構和重組等方法,按照構成的規律和法則,對寫生對象進行重新設計,要求學生用設計的思維觀察對象,用設計的手法表現對象,學會用自己的意識理解和表現客觀世界,發現新形態的美。面對繁雜的自然景觀,學生缺乏寫生經驗,習慣性的重復高考前的繪畫思維,運用焦點透視的手法去表現眼前的景物,隨著寫生的深入,畫風逐漸趨向于現實主義,學生將更多的精力付諸于空間、體積和質感的塑造,忽視了自我情感的表達和對畫面視覺元素的探索,忽略了對審美對象與畫面形式語言的本體性研究。通過平面化構成形式的課題訓練,引導學生運用設計思維去思考風景寫生的意義,擺脫繪畫思維的束縛,突破固有的繪畫習慣,重新構建具有一定設計意識的認知體系。平面化構成形式課題的先修課程是設計素描和平面構成,學生可以將之前學到的相關知識和技巧運用到風景寫生的課題中去。平面化構成形式課題要求學生在寫生的構圖階段,忽視眼前景物的實際屬性,把山川樹石理解成三角形、長方形、圓柱形等幾何形體,通過并置、疊加、錯位等手法將畫面分割成若干個大小形狀各異的圖形。學生要嘗試運用多點透視的觀察方法,以視角轉換的手法壓縮畫面中的景物空間,省略繁瑣的細節描繪,將自然形態轉換成藝術形態,使得畫面趨于平面化和圖案化,形成半抽象、淺空間的具有一定的裝飾性的畫面效果。教師在授課時要適時啟發學生運用先修課程的相關知識,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勇于嘗試新的視覺語言。[1](2)色彩分解傳統的風景寫生要求學生客觀的再現眼前的景物,用色彩表現景物的光源色、固有色和環境色,用色彩塑造景物的空間、體積和質感。要求學生通過對客觀對象固有色彩的分析判斷,根據當時的季節和氣候條件,結合自身的繪畫經驗,對色彩做出合理的選擇和運用。有別于傳統的風景寫生,藝術設計專業的風景寫生應將設計思維引入寫生的過程,強調對色彩的理性分析,強調色彩選擇的實驗性,擺脫以往繪畫經驗的束縛,盡量使最終的畫面效果變得未知,這樣寫生的過程就更具有探索性,從而通過寫生解決“如何觀察,如何思考,如何表現”的問題。通過平面化構成形式課題的訓練,學生在畫面構成形式上有了初步的探索,在此基礎上進入色彩分解的課題訓練。此課題要求學生理性分析自然形態中的色彩關系,通過對色彩的采集、歸納、分解和重構,將自然形態中抽離出的色彩進行重新組合,使畫面呈現出概括的色彩秩序,完成感性色彩到理性色彩的轉變,畫面的表現形式更趨于理性化、秩序化。鑒于學生藝術感覺和專業素養的個體差異,有些學生受到傳統繪畫思維的禁錮,對課題比較排斥,缺乏學習主動性,教師應適時給予思想疏導,明確課題的教學目標,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保障課題的順利實施。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先以點彩的技法畫一張作業,通過點彩的訓練,使學生理解色彩分解的基本原理,提高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體會畫面風格的多樣性,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對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在平面化處理的解構圖式里,用概括的筆觸平涂色彩,以色塊的形式組織畫面,利用色塊的色相區分、大小差異和冷暖對比,對色彩進行平面歸納。在寫生的過程中,學生面對未知的畫面效果,會嘗試多種解決方案,通過不斷的思考,反復的修改,學生逐漸積累了新的色彩感知經驗。通過色彩分解課題的訓練,使得學生樹立了以設計思維為立足點的色彩表現觀念,理解了色彩的運用不僅僅是感性的選擇,也可以通過理性思考和設計規劃后再去實施。(3)色彩變調色彩變調課題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在寫生的過程中,將繁雜的自然景物歸納概括成單純的形與色的關系,學生嘗試用不同的色彩組合方式改變畫面的色調,使畫面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學生通過色彩變調課題的訓練,研究色彩搭配的規律,嘗試色彩的多種組合方式,感受不同的色彩組合所帶來的視覺差異,提高學生的色彩直覺和判斷力,增強學生的色彩組織能力和感悟能力,通過對色彩的合理規劃設計,在寫生的作業中表現出不同的個性特征和主觀情感。色彩變調課題的先修課程是色彩構成,教師在指導學生的寫生作業時,應適時提醒學生運用色彩構成的相關知識,將兩門課程的知識系統的串聯起來。色彩變調課題的作業形式是組畫,通常四張作業為一組。作業的研究主題分別是高明度對比、低明度對比、高純度對比、低純度對比、冷暖強對比、冷暖弱對比等,學生自由選擇想要表現的主題。作業可以是相同構圖的組畫(如圖1),也可以是不同構圖的組畫(如圖2),不過相同構圖的組畫能使學生更明確的感受到不同色彩組合帶來的視覺差異。色彩變調課題有一定的難度,在課題展開之前,教師要明確告知學生此課題的達成目標,即學生所完成的作業中的四幅畫面色調要有明顯區分,色調的形成依賴于色彩的選擇和搭配,而色彩的選擇和搭配是有規律可循的。教學可開發的多種課題在具體實施中各有側重。首先是高明度對比變調課題,學生在作畫時應盡量選擇明度較高的色彩,在色彩的調配過程中適當的加入白色或者黃色系的顏色,從而提高調配色彩的明度,同時在繪制的過程中注意相鄰色彩的色相變化和冷暖對比,完成的畫面應呈現出照片曝光過度的色彩效果。此課題可以適當使用高明度的純色,例如檸檬黃,草綠等,不過需要控制純色在畫面中的占比,過高的純色占比會產生高純度對比的效果,反而影響畫面色調的達成效果。其次,關于高純度對比變調課題,學生則應該多選擇高純度的色彩,盡量減少色彩的調配,利用色彩的純度對比和冷暖對比去組織畫面。教師應提醒學生,在這個課題中要善于利用色彩的素描關系。不同的色彩,彼此的明度是有差別的,高純度對比變調課題中應多使用明度高的色彩,控制低明度的色彩的使用比例,要利用色彩之間的明度差別在畫面中組合出一定的素描關系,再利用素描關系去控制畫面的深淺變化的節奏。教師可以建議學生利用手機拍攝完成的作品,然后去色變成一張黑白照片,通過觀察黑白照片來研究并調整畫面的素描關系,體會素描關系對畫面色調的影響。此課題需要注意畫面中低明度色彩的占比,過度使用低明度的純色,會降低畫面的整體明度,形成類似于低明度對比的畫面效果。再次,關于冷暖強對比變調課題,學生應該盡量選擇補色進行繪制,利用色彩的冷暖的對比關系去組織畫面。此課題需要使用高純度和高明度的色彩,因此要注意與高純度對比和高明度對比這兩個課題的區別。學生在色彩的選擇上要時刻注意補色的使用,利用補色關系去進行冷暖的對比,要提高畫面中的補色占比,強調色彩的冷暖變化。相較于高明度對比和高純度對比課題,冷暖強對比課題的畫面色彩更加艷麗明快,更加注重色彩冷暖關系的運用。色彩變調課題的開展是建立在平面化構成形式課題和色彩分解課題的基礎上的,三個課題可以循序漸進的實施,也可以在色彩變調課題里集中開展。[2]

三、風景寫生教學的評價機制改革

以往的風景寫生課程側重于知識的傳授,以講授為主。在教師的講評指導下,學生邊理解邊作畫,課后教師再對學生的作業進行集中點評。這種教學方法有利有弊,其弊端就是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對其作業的評價,盲從于教師的藝術觀點,缺乏獨立的思考和質疑精神,放棄了審美理想的自我選擇。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有必要對作業的評價機制進行改革。第一,教師要采取多元化的、開放性的審美尺度,以研討式的教學模式增加師生之間多途徑的交流互動,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藝術觀點。舊有的評價機制是偏重藝術性的,主要注重對自然景觀的客觀再現,比如對自然再現對象的光影、空間、體積、質感等的表現,評價學生在技法上的表現能力。而對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對設計思維能力、設計創造能力的培養是要從始至終貫穿到每一階段的課程之中,包括風景寫生課程。風景寫生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敢于不受眼前景物的局限,對各個自然單元的景物、對象等進行創造性的重組、再構造。因此關于技法的表現雖然要保留到評價機制中,但是對設計思維、創造力的評價在權重上比技法評價更加重要。因此,教師要改變既定的教學評價理念,建立系統的多維的評價指標體系,將設計思維、創造力納入其中。第二,在作業集中講評環節,可以采用分組討論的形式,活躍課堂氣氛。將學生分成若干組,學生對自己和同學的作業進行講評,指出作業的優缺點,提出改進建議。教師作為指導者和幫助者,在旁聽學生作業講評的過程中,適時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舊有的小組討論在評價過程中也采用過,但是問題是流于形式,且缺少循序漸進的推進。小組之間的橫向交流有利于學生在同齡人身上看到可取的設計創新思維,同時也能在橫向的批評交流之中看到自我要提升的空間。盡管在終極評價上仍然要以教學團隊的集體評判為主,但是可以將設計交流能力、團隊互組能力的考評作為指標納入進來,而其判斷的依據就是學生在小組交流討論中呈現出來的狀態。

結語

風景寫生課程是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課,是藝術設計教學的根基。隨著藝術設計教育的快速發展,對基礎課教學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風景寫生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要緊隨時代的步伐,通過師生不斷的探索和不懈努力,發現問題,總結經驗,通過不斷的改革,探索出比較完善的風景寫生的教學理論體系。

參考文獻:

[1]周至禹.設計思維是系統的,更是開放的[J].設計,2019,32(18):72-75.

[2]周至禹.讓學生“站起來環顧四周”—我對設計基礎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美術,2014(03):90-97.

作者: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