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工作開展的新思考

時間:2022-09-26 16:28:05

導語:高校思政工作開展的新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思政工作開展的新思考

摘要:為了向國家科技發展輸送“高”“精”“尖”工程技術型優秀人才,以及全方位、立體化提高工程教育人才質量,我國教育部推出了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身為教育工作者應積極探究“卓越工程師”視角下高校思政工作開展的新手段和新途徑,確保此計劃的順利實施和卓有成效。因此,應進一步分析“卓越工程師”視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結構發生的變化,深入探究“卓越工程師”視角下高校思政工作開展的機遇與挑戰,多角度研究思政工作開展的具體路徑,以期為國家培養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高校思政工作;新思考

“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全面鋪開使得我國工程教育站在了新的起點。在社會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推動下,工程領域問題日益復雜多樣,要求教育者必須改變固化思維模式,以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能夠從各個學科中汲取育人價值并具備團隊協作意識。“卓越工程師”視域下培養的合格工程人才不僅應具備扎實的知識基礎和過硬的專業能力,還應樹立科學的“三觀”,以及具有較高的道德素養和優良的職業道德素養。所以,重視傳授知識的同時也應關注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這直接影響高校工程教育改革,也關系卓越計劃的實施效果。

一、“卓越工程師”視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結構變化

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重視學科教育輕視德育教育、重視知識傳授輕視能力培養、重視理論基礎輕視實踐能力等諸多問題,如教育內容與學生生活割裂,缺少針對性、親和力、說服力,教育理念固化、授課模式單一,教學死板枯燥,使得教育工作缺少實效性[1]。

(一)教育主體發生改變

從現代思政教育理論來看,教師與學生都是具有獨立自主、自覺能動性的主體。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下,高校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場所,思政理論課是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高校黨政干部及輔導員是思政教育工作隊伍的主體;而“卓越工程師”視域下,思政教育主體變為高校與企業雙方共同擔任,思政教育者也由高校教師和企業委派工作者一同擔任或交替擔任。站在高校與企業主體本身分析,兩者在思政教育的目的、內容、方式等多個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很容易導致學生在短期內無法適應這一變化,極易出現一些思想認知錯誤,甚至還會產生厭倦、抵觸等情緒,從而加大了高校思政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的難度。

(二)教育客體發展改變

傳統模式下學生是思政教育客體;“卓越工程師”視角下學生身份發生了改變,除了是教育客體還是企業“臨時工作者”,是企業育人和管理的客體,具有雙重客體身份。學校集中教育和集中管理與企業較為分散的教育和管理有不同之處,其中包括價值取向不同、文化氛圍不同等,使得學生在身份轉換中容易出現不適感。學生步入社會參與企業實踐時將面對薪金、崗位安排等問題,若思政教育未及時開展極易造成學生心理壓力過大,從而只顧利益甚至消極地看待問題,而“卓越工程師”的貫徹落實為高校思政工作帶來了較大的挑戰。

(三)教育介體發生改變

思政教育介體即教育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是師生共同面對的“課題”。以往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主要關注規范和管理,具體表現在授課模式的主導性、科學性、灌輸性;“卓越工程師”下思政教育介體和載體也隨著時空跨度變化而發生改變。在完善優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基礎上,不斷探究思政教育新目標、新方略、新內容。校企合作培養中企業更關注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企業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培養和管理[2]。

二、“卓越工程師”視角下高校思政工作面臨的問題

(一)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滯后

高校思政教育須以“卓越計劃”為核心進行改革創新,真正達到“卓越計劃”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當前階段,“卓越工程師”視角下思政工作主要以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為重點集中教學,并未根據“卓越計劃”人才培養要求革新思政教育教學工作。相對于普通人才而言,卓越人才培養有著更高、更嚴格的要求;而依托傳統人才培養要求開展思政工作很難實現卓越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3]。所以,應以提高對卓越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為依托創新改革思政教學,并將卓越人才培養目標、方式引進思政教學,齊心協力構建統一且極具特色的卓越思政教學模式。

(二)思政教學與專業教學割裂

長時間以來,高校思政教育客體主要為各個專業學生,為思政課革新帶來了新挑戰,也制約了教學空間的開放。教學制度的擬定和安排直接導致思政教學的“特立獨行”,無法實現思政教學與其他專業的雙向融合;思政課中的實踐教學也僅以課程體系為核心開展,極少與“卓越計劃”相融合;思政教育與企業文化和崗位人才訴求有機融合,并未真正實現校內+企業的有效銜接;思政授課方式、施教模式與“卓越計劃”人才培養模式、方式存在一定的不同,并未達到卓越計劃人才培養目標要求[4]。

(三)思政教學質量監管體系待優化

“卓越工程師”視角下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質量與“卓越計劃”人才培養標準一致,需要以卓越人才培養標準為核心制定質量監管制度。當前階段,“卓越工程師”視角下高校思政教學質量監管制度依舊沿用傳統單一的人才培育標準,嚴重缺少合理性、系統性和科學性。另外,高校思政實踐教學質量監管力度不足且缺少規范性,部分環節及實踐教學過程甚至缺失質量監管控制,并且制度建設也有待優化,需要重視加大實踐教學質量監控力度,以突出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價值。部分高校未將監管結果與科學規范管理進行融合,并未通過監管結果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得制度建設不完善、不科學。

三、“卓越工程師”視角下高校思政工作開展的新思考

(一)積極推動高校思政教育改革

做好“卓越工程師”視角下的高校思政教育革新工作,僅僅依靠一方力量無法撐起源于多方的系統革新;應加強協同規劃和統一布置,統籌各方力量以提高思政教學效果。1.提升對思政教學改革的重視程度高校管理者、教育工作者應認識到思政教學改革創新的重要性,以“卓越計劃”為立足點設計擬定科學、規范、細化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方案,重視卓越人才綜合素養提高,深層次意識到高校思政工作開展對卓越人才培養的重要價值,加大軟硬件設施投入力度;盡最大努力探索研究針對卓越人才培養下的高校思政工作規律,彰顯思政工作在“卓越工程師”中的導向功能,真正實現思想政治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并行發展。2.加強思政教學改革組織建設高校應成立“卓越工程師”視角下的思政工作改革小組,其中包括思政教育工作者代表、教務處教學管理工作者、合作企業代表等。該小組專門負責以“卓越計劃”為核心的思政工作革新,按時開展“卓越工程師”+“思政教學”座談會、公開課活動,并積極鼓勵相關教育工作者參加師資培訓活動,切實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科學性[5]。3.加強思政教學改革制度建設制度建設是確保教育教學工作改革順利開展的重要支撐。高校須制定健全的聽課制度、教學工作規章制度、教學管理工作章程、學生反饋機制、教學質量監管制度等。依托制度建設保障卓越計劃人才培養質量;還應依據卓越班學生實際特點和具體學情,創建靈活、系統、科學的選課體系、學習管理體系以及成績評定體系,確保他們的學習更有針對性、更具科學性。

(二)加強思政工作與

“卓越計劃”協同創新“卓越計劃”打破了傳統教育課程體系的屬性壁壘,將生、校、企三方力量整合,重在培養“高”“精”“尖”人才。以突出“校和企雙主體”為核心的新模式要求的高校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學生實習實訓盡快實現協同創新,徹底優化各學科與各專業之間各行其是的不良狀態。1.加強頂層設計,創建“卓越計劃”教學共同體高校應針對卓越計劃未來發展規劃“卓越工程師”培養方案,秉持協同創新觀念,以制度建設為強力支撐確保協同創新的質量。“卓越計劃”的實施與政府、企業、學校等多方力量攜手并進,創建教學工作開展共同體有助于卓越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卓越工程師”教學共同體主要包括企業、學生處等,以創新發展為動機,實現教學共同體的教學由“自述”向“對話”改變,以往的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注入式模式已然已無法滿足“卓越計劃”人才培養標準,理應利用對話探究問題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更好地培養創新型優秀人才。2.拓展教學空間,構建思政+實訓新模式“卓越工程師”視角下高校思政工作應突破教學區域的局限性,而是需要覆蓋到卓越人才培養各個階段。作為“卓越工程師”培養的主陣地,企業既擔負著專業和技術的實訓工作,還應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覆蓋率,需要積極構建“思政+實訓”的協同創新新模式。思政工作與企業文化的嵌入整合重點在于以企業人才培養訴求為基礎,對授課內容、施教模式和教學方法加以系統革新,加強校內與企業思政工作的完美銜接的同時,重視凸顯思政工作的引領作用和滲透功能。3.加強師資培訓和管理,構建協同機制一流的師資造就一流的卓越人才,卓越工程師的培育需要專業知識扎實、道德素養崇高、綜合能力過硬、教學技能嫻熟的優秀教師,卓越班思政教師除了具備高素質、高能力外,還應擁有將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相融合的能力。因此,要求創建卓越班師資檔案,甄選綜合能力優異的思政教師按時參加“卓越工程師”相關培訓活動,切實提高其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創設卓越班思政教師與專業課教師互動平臺,加強雙方之間的良性互動,為協同創新提供空間。除此之外,還應定時開展卓越班教師集體教研、集體備課、經驗分享交流會等活動,為打造新時代優秀人才筑牢基礎。

(三)增強思政工作開展的實效性

實效性作為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的動力源泉,是思政教學的立足點與歸宿,缺少實效性的思政教學容易使得教師失去育人目標,從而導致思政教育的育人價值大大降低。思政教育旨在讓學生利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武裝頭腦;而思政教學的實效性即始終秉持時代發展準則,幫助學生學會利用馬克思理論指導實踐,進一步推動他們思想道德素養得以全方位發展。高校應增強“卓越工程師”視角下高校思政教學的實效性,重視從教育對象、授課手段、實踐教學入手。1.更新教育觀念,全面了解教育對象教育觀念與教育質量聯系密切,其作為導向引領指導整個教學過程。應改變固化思維模式,始終遵循以生為本和以生為主體、師為主導的行動準繩,重視“教”與“學”的良性互動[6]。教師的身份并非單純的“講授者”,而是尊重學生、關心學生的“益友”,思政教師須不斷了解卓越班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和思想狀況、發展規律、年齡特點等方面的內容,著重掌握卓越班學生對思政課程的接受程度、認可程度,做到知己知彼,才可有針對性地增強思政教學的實效性。2.完善授課方式和施教方法卓越班的學生較注重專業課程的學習,而輕視思想政治學習的重要性,關注度也相對較低,甚至還有部分學生對思政教育存在厭煩心理。現在的思政教學“難”且學生思政工作難做,這一局面的出現主要是由于高校思政授課方式和施教方法不妥當,缺少吸引力,再加之施教方法的選擇不科學、恰當,應結合思政教學規律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具體教學中的效果等方面內容選擇,并遵循啟發性、量力性、循序漸進性等原則,其宗旨是授課方法的設計除了為教書育人服務,還須為教學互動服務,從而將“教”與“學”統一起來,才能徹底改變“教與學”割裂的尷尬局面。在實際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選擇講授式、互動式等方法,以發揮思政教學的價值。3.加強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聯系高校思政課程體系分為課堂教學環節和實踐教學環節,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高校學生通過參與實踐教學活動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真實的任務和問題情景,有助于夯實理論知識基礎,切實增強思政教學的實效性。部分高校思政教學建設較好,但是由于實踐教學的投入低、評價不全面、組織困難等問題,導致“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分裂”,致使思政教學實效性被極大削弱。高校須從師資隊伍建設、組織建設、體系建設、經費建設等方面促進思政課程實踐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另外,依托授課內容的主題設定并以“理論知識”聯動“實踐活動”為路徑、以質量標準評價制度和組織管理體系為保障,實現思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統一,推動學生在思政課程中積極參與實踐活動。

四、結束語

“卓越工程師”視角下高校思政工作的開展是為國家經濟建設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綜合提升工程教育人才培育質量,推動我國向工程教育強國轉變的重要改革舉措。身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應緊握歷史脈搏、秉持時代發展準則,務實篤行,堅持將思政教育滲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各個階段,與相關部門攜手探索“卓越工程師”視角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新方法,切實發揮思政工作的影響力和覆蓋力,為貫徹落實卓越計劃貢獻一份力量。

作者:孫巍 單位:桂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