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救急難試點工作方案

時間:2022-04-24 10:46:23

導語:民政救急難試點工作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政救急難試點工作方案

一、要理解“救急難”重要意義和目標任務

理解“救急難”重要意義,開展“托底線、救急難”工作,讓突遇不測、因病因災陷入生存困難的居民(含非戶籍常住人口)得到及時救助,防止沖擊社會道德和心理底線事件發生,不僅是社會救助制度的內在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更是“以民為本,為民解困”執政理念的具體體現。要明確“救急難”工作牽頭部門,落實相關部門工作職責,整合各部門救助資源,統籌發揮各項社會救助制度作用,建立托底性的急難救助長效機制,有效解決因各種原因導致困難家庭和人員面臨的緊迫性、臨時性困難,最大限度防止發生沖擊社會道德和心理底線的極端事件,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權益和人格尊嚴。

二、“急救難”工作內容及要求

工作中要以《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為依據,統籌使用救助資源、構建政府領導、民政牽頭、有關部門配合、社會力量參與,積極開展針對特殊困難群體的急難救助和幫扶;針對陷入急難困境的家庭和人員,統籌實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和臨時救助等救助政策,同時發動社會力量參與,做到科學有序、綜合救助;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基層干部最了解基層的優勢,借助新聞媒體、社會組織信息收集廣泛、及時的優勢,建立主動發現報告機制和快速響應機制,最大限度的掌握轄區居民急難救助需求,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要在實事求是、力求實效、救急救難的基礎上,做到救助對象公開、救助措施有力、救助標準透明、救助程序規范、救助檔案健全,確保“救急難”工作陽光透明、公平公正。

三、救助范圍

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凡是擁有縣戶籍或經公安部門認定的常住人口,均屬于“救急難”工作的救助對象范圍。對戶籍不在“急難”情況發生地,且沒有責任主體或本人沒有自救能力的,應采取“急難情況發生地先行墊付救助金”的救助方式。待應急期過后,根據急難事件的性質、責任主體和有關政策規定,由責任主體或戶籍地相關部門全額返還墊付的救助資金。救助對象的確定,應滿足三個基本條件:①困難家庭和人員陷入緊急、危難的困境;②依靠自身能力不能脫離困境;③不具備其他社會救助項目申請條件或其他社會救助政策未能起到幫助其脫離困境。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因火災造成家庭財產(住房、生活設施等)損失嚴重或家庭成員傷亡,依靠自身能力難以解決,致使基本生活暫時出現嚴重困難的家庭;

2.因交通事故、刑事案件等突發性意外傷害事故,造成家庭成員傷亡或醫療費用支出過高,且無賠償主體、賠償主體無力賠償或賠償額度較低,依靠自身能力難以解決,致使基本生活暫時出現嚴重困難的家庭;

3.因家庭成員突患疾病,醫療費用個人承擔過高,依靠自身能力難以解決,致使基本生活暫時出現嚴重困難的家庭;

4.因子女就學(本科及以下學歷),依靠自身能力無法維持正常生活,致使基本生活暫時出現嚴重困難的家庭;

5.因為其他特殊原因,導致無子女老年人、無父母未成年人等弱勢群體陷入生活困境,依靠自身能力難以解決,致使基本生活暫時出現嚴重困難的家庭或人員。

因自然災害、重大事故、公共衛生、社會安全等突發公共事件,需開展緊急轉移安置和基本生活救助的,按照有關規定執行;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由救助管理站按有關規定給予救助。

四、“救急難”工作的具體做法

1、民政辦救助機構要增設“急難救助”服務窗口,配備不少于2名素質高、能力強、政策熟的專職工作人員,保證“救急難”工作有序開展。對于低保對象的急難救助,符合低保重點保障條件的,納入重點保障對象,可以同時申請臨時救助;患有重大疾病的,及時采取二次救助、重大疾病救助等方式給予救助;對于非低保對象的急難救助,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可以通過申請低保獲得救助;不符合低保條件的,可以按照相關規定通過申請臨時救助、醫療救助等獲得救助;需要給予教育、住房、就業、司法等方面救助的,由民政辦向責任部門提出申請,按照相應政策規定給予救助;以上救助方式仍不能解決其面臨的急難問題的,可以向有關社會組織轉介,為其提供相應服務。

2、主動發現受理。建立急難對象主動發現機制。借助鄉鎮民政管理優勢,民政工作人員和社會救助工作人員為責任主體,注重發揮社會工作者、慈善工作者、志愿者作用,及時發現困難群眾遭遇的急難情況,幫助困難群眾向居住地提出救助申請,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救助。建立突發急難事件快速響應機制,對于突發急難事件,民政接到報告后,應及時進行處置。重大情況及時報告鎮政府。

3、加強信息共享。建立民政、衛生計生、教育、住建、勞動保障等部門救助信息共享機制,實現部門內部和部門之間救助信息的資源共享,為準確判斷急難類型、急難程度和有針對性地開展“救急難”工作提供依據。

4、要探索“社工+志愿者”互動服務,優化志愿服務活動運行機制。推廣社會工作者帶志愿者的活動方式,組織志愿者在社會工作者的帶領和安排下,圍繞《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的貫徹實施,圍繞學雷鋒、鄰里守望等重大主題,圍繞鄉鎮流動人口、農村留守人員、老年群體、困境兒童、殘疾群體、特殊人群、受災群眾等重點人員,圍繞應急救援、搶險救災等重大事件,圍繞春節、國慶等節假日和大型賽會等重要活動,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

5、探索建立“急難”救助“綠色通道”,確保各類急難事件都能做到及時救助、準確救助。

6、加強跟蹤問責。對在“救急難”工作中不落實六項長效工作機制,推諉扯皮、不作為、不負責以及濫用職權、徇私舞弊、挪用資金、截留物資的單位或個人,將按照相關規定嚴肅處理,確保試點工作有序推進,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