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中心肺炎疫情應急處置預案
時間:2022-03-11 11:05:47
導語:疾控中心肺炎疫情應急處置預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做好人感染病毒疫情防控工作,及時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保護廣大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以及國家、省下發有關方案,特制訂本預案。
1指導思想
嚴格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認真履行疾病防控職責,提高病毒感染疫情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理能力,確保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2工作原則
政府領導,部門配合;依法防控,科學應對;預防為主,防控結合;上下聯動,分級負責。
3組織領導
3.1成立人感染病毒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由中心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有關科室負責人為成員。主要負責中心人感染病毒疫情防控工作的統一領導和組織協調。
3.2成立人感染病毒疫情防控專家組,負責轄區內疫情防控技術指導,具體承擔疫情風險分析評估、監測結果的認定、流行病學調查、疫點消毒指導和咨詢等。
3.3成立由流行病、消殺、健康教育等人員組成的應急工作隊,承擔人感染病毒疫情流調、疫點消毒、高暴露人群和密切接觸者的隔離指導。
4應急準備
4.1制定、完善相關技術方案
按照國家、省有關要求,科學制定人感染病毒疫情防控技術方案。
4.2技術培訓
組織開展中心內部、醫療單位人感染病毒防控技術培訓,提高防控工作水平。
4.3物資儲備
保證必需的人感染病毒防控工作條件,準備充足的個體防護裝備、消殺器械及藥品、檢測試劑等物資。
4.4醫療機構防控技術指導
加強對醫療機構門、急診和感染性疾病科的指導,督促醫療機構設立發熱門診、落實預檢分診、轉診、疫情報告、隔離、消毒、醫療廢物處理等制度。
4.5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加強檢驗標本的采集、運輸、檢測、保管、使用管理。
4.6協作機制
根據對疫情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加強與相關部門協作,建立疫情信息通報制度、預測預警機制,一旦獲得疫情信息,及時進行通報并采取聯防聯控措施。
4.7健康教育宣傳
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等多種形式,及時普及呼吸道傳染病防控知識。健康教育工作要突出市場、醫院、社區、學校、托幼機構等重點場所。
5應急處理
5.1監測
依靠現有的不明原因肺炎監測系統,對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要增加人感染病毒感染的排查,一旦發現病例,要及時報告,并加強流行病學調查、疫情溯源、密切接觸者追蹤管理和實驗室檢測等工作。
5.2病例發現與報告
5.2.1病例定義
(1)觀察病例。同時具備以下5項條件的病例:
①發熱;
②具有肺炎的影像學特征;
③發病早期白細胞總數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細胞計數減少;
④經規范抗菌藥物治療3天(參照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頒布的《中國成人社區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6年版)》及國家衛生健康委《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診療規范(2019年版)》),病情無明顯改善或進行性加重。
⑤發病前兩周內有武漢旅行史,或武漢市相關市場,特別是農貿市場直接或間接接觸史。
(2)確診病例:符合觀察病例定義,采集痰液、咽拭子等呼吸道標本行病毒全基因組測序,與已知的病毒高度同源。
(3)聚集性病例。
①疑似聚集性病例:2周內在小范圍(如一個家庭、工地、單位、社區等)發現1例確診病例,并同時發現1例及以上發熱呼吸道感染病例。
②聚集性病例:在上述情形下,發現2例確診病例,且病例間可能存在因密切接觸導致的人際傳播的可能性或因共同暴露而感染的可能性,判定為聚集性病例。
5.2.2報告要求
①肺炎病例發現與報告: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發現符合觀察病例定義的患者時,應立即進行網絡直報。不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醫療機構,應立即區疾控中心報告,并于24小時內將填寫完成的傳染病報告卡寄出,區疾控機構在接到報告后,應立即進行網絡直報。網絡直報病種選擇“人感染病毒”,以“觀察病例”類型上報。病例確診后,病例報告單位應及時將病例訂正為“實驗室確診病例”。不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醫療機構,由縣(區)級疾控機構進行訂正。
②其他病例發現與報告:通過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或者在聚集性病例判定過程中,或者通過其他途徑發現的發熱呼吸道感染病例,經采樣檢測后,如確診為人感染病毒病例,區疾控中心應立即進行網絡直報,在進行報告時,選擇“人感染病毒”,以“實驗室確診病例”類型上報,并在備注欄中注明“非肺炎病例”。
③首例確診病例報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若該病例為首例確診病例,應通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管理信息系統進行網絡直報,事件級別可先選擇“未分級”。在衛生健康行政部門依據風險評估結果對事件定級后,可對事件級別進行相應調整。
④聚集性病例(含疑似聚集性病例)報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當發現聚集性病例(含疑似聚集性病例)后,區疾控中心應立即通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管理信息系統進行網絡直報,事件級別可先選擇“未分級”。在衛生健康部門依據風險評估結果對事件定級后,對事件級別進行相應調整。
5.3流行病學調查
5.3.1調查
接到疑似病例(觀察病例)報告后,應于24小時內完成個案調查,并及時進行密切接觸者登記。調查時重點了解病例發病前14天的流行病學史,主要包括:類似病例接觸史,各類市場活動史,以及其他野生動物暴露史等內容。
5.3.2報告
及時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及相關工作建議報告本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上級疾控機構。
5.4標本采集和實驗室檢測
收治觀察病例的醫療機構要采集病例的相關臨床標本,通知縣(區)級疾控機構盡快將標本送至具備實驗室檢測條件的上級疾控機構進行相關病原排查檢測。
臨床標本采集:鼻咽拭子、下呼吸道標本(如氣管分泌物、氣管吸取物、肺泡灌洗液)和血液標本等;盡量采集病例發病早期的呼吸道標本(尤其是下呼吸道標本)、發病7天內急性期血清以及間隔2~4周的恢復期血清。
標本采集、運送、存儲和檢測生物安全要求:暫按二類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管理;按照《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及《可感染人類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樣本運輸管理規定》(衛生部令第45號)要求。
5.5病例確認程序
首例病例:首例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的認定,須符合《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中的確診病例定義,由省疾控中心初篩病毒全基因組測序與已知的病毒高度同源,經中國疾控中心復核,由國家衛健委疫情領導小組下設的診斷組根據病例臨床表現、流行病學史、實驗室監測等進行評估確認
后續病例確認:第二例及以后的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由省級疾控中心初篩病毒全基因組測序與已知的病毒高度同源,經中國疾控中心復核,由省級確認并予以公布。
5.6可疑暴露者和密切接觸者管理
5.6.1判定標準
可疑暴露者:加工、售賣、搬運、配送或管理等人員,暴露于2019病毒檢測陽性的野生動物、物品、環境且暴露時未采取有效防護(有效防護:日常穿工作服、工作帽、醫用外科口罩等;接觸動物血液、體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時,加戴乳膠手套;可能發生氣溶膠或噴濺操作時,戴N95口罩、面屏、乳膠手套,穿防滲透隔離衣)
密切接觸者:與病例(觀察和確診病例)發病后有如下接觸情形之一。與病例共同居住、學習、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觸的人員;診療、護理、探視病例時未采取有效防護措施的醫護人員、家屬或其他與病例有類似近距離接觸的人員;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護人員;與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離接觸人員;現場調查人員調查后經評估認為符合條件的人員。
5.6.2管理要求
可疑暴露者:由區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會同農業、工商、交通等相關部門,組織進行健康告知;囑其出現發熱(體溫≧37.3)及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癥狀時要及時就醫,并主動告知其職業或動物接觸情況等。
密切接觸者:隔離醫學觀察,自最后一次與病例發生無有效防護的接觸后14天。指定密切接觸者管理人員,至少每天早、晚2次體溫測量,詢問是否出現急性呼吸道癥狀或其他相關癥狀及病情進展,填寫《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密切接觸者醫學觀察登記表》(附表1)。醫學觀察期間出現發熱、咳嗽、氣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癥狀者,則立即向當地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報告,并按規定送定點醫療機構診治,采集標本開展實驗室檢測與排查工作。
解除醫學觀察條件:14天醫學觀察期滿時,未出現癥狀或其接觸的疑似病例排除病毒感染的肺炎診斷。
5.7開展風險評估
在衛生行政部門領導下,根據人感染病毒疫情形勢、病原學研究進展積極組織專家開展風險評估,進行疫情形勢研判。當疫情符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分級標準時,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和相關預案,提出啟動相應的應急反應程序等風險控制建議。
6.總結評估
疫情解除后,由領導小組及時對疫情及調查處理情況做出總結評估,報區衛健健康局、市疾控中心。
- 上一篇:中學創建省級文明單位工作總結
- 下一篇:圖書館崗位設置工作方案
精品范文
10疾控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