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委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打算

時間:2022-07-09 04:29:53

導語:工信委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打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信委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打算

持續推動轉型升級,引領產業邁向中高端。深入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加快構建富有特色的工業產業體系,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效益。

一、創新工業高質量發展新載體

(一)全面落實“降成本、優環境”系列措施

進一步規范“五險一金”繳費,不斷降低企業用工和要素成本,力爭為企業減負2.7億元以上;加大“個轉企”扶持力度,落實準入登記、稅費優惠、金融支持等方面扶持政策,力爭完成“個轉企”60戶。

(二)全面實施“企業上市5年培育計劃”

支持祥盛環保等企業掛牌上市,培育廣源新材料、和明醫藥、綠海油脂等一批后備上市企業梯隊。

(三)大力推進綠色生態發展

要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加強對環保不達標、有安全隱患和“三無”問題企業開展專項治理,制定整治工作方案,分類推進整改,進行拉網式摸排,建立企業問題清單,實行銷號管理,確保清理、退出一批問題企業。全面推行循環化、清潔化生產,加大燃煤鍋爐改造力度,積極引導企業開展植綠補綠增綠、降坡封塵行動,提升園區廠區綠化覆蓋率。

(四)大力整頓“小散亂污?!?/p>

全面排查“小散亂污危”企業,摸清底數、掌握情況,按照“輕重緩急、突出重點、控制增量”的原則,對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產業布局規劃,污染物排放不達標,影響城鄉環境的“小散亂污?!逼髽I進行關停取締一批、整治提升一批、搬遷整合一批,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深入貫徹落實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攻堅行動精神,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以綜合整治為抓手,保護好的綠水青山。

二、培育工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一)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

強化創新引領,抓住科技創新“牛鼻子”,構筑產業發展新優勢。引導企業加強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戰略合作,力爭在引進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上實現突破,全力以赴促成廣源化工院士工作站、博源實業博士工作站創建,鼓勵企業主動申報高新技術企業、知識產權專利。

(二)加大科技創新投入

開展“全社會研發投入攻堅行動”,落實專項專利補助、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優惠政策,鼓勵企業設立研發準備金,力爭全縣工業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到1%。加快創新平臺建設,充分發揮雙創科技園、生物醫藥產業園、“四位一體”黨群服務中心等孵化基地優勢,吸引更多創業實體入駐,為有條件的大學生、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等“草根”群體提供創業機會。

(三)深入實施質量強縣戰略

出臺質量強縣“三年行動”計劃,開展好第二屆縣長質量獎評選工作,鼓勵更多企業參評市長質量獎、井岡質量獎,協同推進產品研發與標準制定,加快碳酸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關鍵技術轉化為標準,著力推動綠海茶油申報中國馳名商標,不斷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競爭力。

(四)加快燃煤鍋爐淘汰

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推進燃煤鍋爐更新替代、嚴格控制高污染燃料鍋爐項目、大力發展熱電聯供和集中供熱。積極實施清潔能源燃煤鍋爐替代或蓋章,逐步取代分散、小型燃煤鍋爐供熱,規劃建設大型燃煤高效鍋爐實現區域集中供熱,改用電、生物質成型燃料等清潔能源燃煤鍋爐,采用潔凈煤燃燒技術。從嚴控制高污染燃煤鍋爐項目建設,不再新建10蒸噸/小時及以下的燃煤鍋爐,集中供熱管網覆蓋范圍內禁止新建燃用非清潔能源的供熱鍋爐。

三、構建工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一)突出發展石頭經濟首位產業

做好“礦山資源整合、規模企業提升”文章,對照“資源利用集約化、生產工藝環保化、企業管理規范化”的要求加快推進石頭經濟企業整治提升,逐一制定整改方案,讓礦山資源與優質企業“聯姻”,推動企業規模擴張、層級提升;主攻精深加工產業,延伸上下游產業鏈,推動廣源化工總部經濟、科越科技新上無紡布造粒、廣源新材料彈性體、信和彈性體等一批意向項目落地,啟動省建材集團尾砂礦循環利用、三和新材料年產10萬噸輕鈣、防水漆環養修補劑、豪源創新材料等一批已簽約項目建設;力促廣源化工總部經濟籌建成功,英良石材、若水新材料等一批在建項目竣工投產,鷹鵬水泥、源豐晶硅達產達標。

(二)提升發展循環經濟產業

加快新上項目建設步伐,推動桃源紙業、盛創新能源、通源環??萍?、博源DDS煙道氣脫硫脫硝等項目開工;引導現有企業綠色發展,進一步優化化工產業布局,規劃建設化工區,爭取龍天勇贛商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獲得省里批準籌建,加快源豐金屬清潔生產改造項目建設,爭創全省“城市礦山”示范基地。

(三)加快發展醫藥食品產業

依托現有120個國藥準字號批文優勢,按照產業規劃布局,用好“兩票制”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鼓勵誠志、恩威()藥業等現有企業擴大產能;發揮中藥材種植傳統優勢,做大和明醫藥、實實在在藥業、晉瑞集團等企業藥材基地規模;用好生物醫藥產業園平臺,探索與中醫藥大學、井岡山大學合作交流,定向培養一批醫藥專業人才;積極爭取一批省市醫院制劑中心落戶我縣,打造“省醫院制劑研發生產中心”;加快建設生物醫藥產業園三期,規劃建設食品產業園,啟動食品安全檢測中心建設,引導食品加工企業入駐,促進產業集群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