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化與畜牧工作計劃3篇

時間:2022-06-12 09:52:40

導語:農機化與畜牧工作計劃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機化與畜牧工作計劃3篇

第一篇

2014年是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我縣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黃金期,是全縣農機化持續發展、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為貫徹落實2014年中央和省、市、縣委農村工作會議、全國和全省農業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全國和全省農業機械化工作會議的部署,現就做好2014年全縣農業機械化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工作思路及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以縣人代會精神為指針,著力推進農機技術創新、農機組織創新和農機制度創新,著力促進農機、農藝、農業經營方式協調發展,著力加強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提高農機使用和操作水平,進一步加大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進農業機械化又好又快發展。

(二)工作目標。以十八大精神為指針,狠抓推廣促發展、安全生產保平安、加速提升農機化,努力實現“521”。即:爭取購機補貼專項資金500萬元,推廣各類機具20000臺套,農機總動力新增1萬千瓦;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力爭達到58%;農機監管工作“三率”創新高(即監管率、持證率、檢審率)達標,具體為85%,事故死亡率控制在省定范圍以內;爭取2014年培訓農機駕駛員和農機維修專業技術人員1500人。

二、工作內容及工作措施

1.全力抓好農機技術推廣工作,積極爭取省農機購機補貼政策及其它惠農政策,大力引進新機具和新技術,不斷提升我縣農機裝備水平和農田作業水平,著力促進農機、農藝、農業經營方式協調發展。2014年,全縣新增農機總動力1萬千瓦以上,新增農田作業及農產品生產加工機械20000臺以上,其中:小型拖拉機250臺,微型耕整機械(柑桔田園管理機械)1000臺,新增農產品生產加工機械、茶葉修剪、加工、采摘機械5000臺,農業植保機械6000臺,其它各類機械7750臺,新增節水灌溉設施2000平方米,水稻機插秧2000畝,“四園”(煙、菜、果、茶)機械化田管面積達15萬畝。

2、全力開展平安農機工作,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全面發展,不斷加大農機安全執法力度。加強田檢路查和鄉村道路監管工作,狠抓農機互助保險,力爭當年籌集互助保險金15萬元以上,為全縣農機手提供1500萬元風險保障。力爭自走式機械全覆蓋,農機安全事故率控制在省市額定范圍以內。

3、積極做好購機補貼項目的落實工作,爭取購機補貼資金500萬元,確保購機補貼工作安全運行。同時緊緊抓住國家和省農機具購置補貼的機遇,積極申報國家產業政策鼓勵支持的項目,爭取在項目上有新突破,努力提高農機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水平和能力,為農民辦實事,再創建1一2個無耕牛村,培育1一2個10萬元的農機大戶,引導支持6個農機專業合作社搞好服務,創新經營,新發展2個農機專業合作社,支持1一2個農機經營大戶,扶持1一2個維修服務專業戶,為推進我縣農機化事業發展作出新貢獻。

4、以實施“陽光工程”培訓為契機,努力抓好農機駕駛員、農機操作手、農機維修的培訓工作,以縣富民拖拉機駕駛培訓學校為陣地,全年培訓1500人。促進農機駕駛員、農機操作手、農機維修員全面提高素質。

5、精心組織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按照科學、公開、公平、高效的原則,完善農機購置補貼管理辦法,因地制宜確定適合我縣補貼產品種類,及時公布年度實施方案和補貼資金等,提高政策實施的透明度和公平性。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和農機管理水平,以服務“三農”為目標,促進全縣經濟和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

6、全力組織農機投入關鍵季節農田作業。在“春耕”、“三夏”、“三秋”和秋冬農業開發以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等關鍵農時季節,全力組織農業機械投入搶種、搶收、搶管,鼓勵農機服務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要積極組織農業機械投入農業抗災救災,充分展示農業機械在抵御自然災害中的主力軍地位,為實現農業增產增效和避災增收的中堅作用。

7、認真抓好政治理論學習。2014年,要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認認真真學原本,深刻領會精神實質,按照縣委的部署,廣泛開展“解放思想、激情跨越”大討論。在開展討論活動中,切實做到“三個”結合:即與聯系黨員干部思想實際相結合;與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相結合;與謀劃農機化事業發展相結合。加強管理,努力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業務精良、廉潔高效的農機隊伍,全面推進崗位責任和全員考核辦法,形成人人有責、人人出力、人人爭先做貢獻的局面,全面提升農機化工作水平。

第二篇

2014年縣畜牧部門繼續推進科技興牧、依法治牧、項目強牧戰略,以發展現代畜牧業為核心,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大力發展畜牧業的有關方針政策,強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和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統籌畜牧業數量、質量、效益和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做大做強全縣畜牧產業。

一、任務目標

(一)生產發展目標。全年生豬出欄40萬頭,山羊出欄23萬只,家禽出籠48萬羽,肉牛出欄3000頭;建成以古夫咸水和黃糧百城為核心區域的2個千頭以上綠色年豬養殖基地;新建一個萬頭養殖小區;建成5個150生豬標準化模式養殖場;發展生豬“1112”模式戶1569戶、“1124”模式戶844戶、“1151”模式戶226戶;山羊“1235”模式戶40戶;肉類總產2.8萬噸,禽蛋產量1000噸;畜牧業總產值達到7.8億元。

(二)動物疫病防控目標。抓好“兩瘟四病”防控,達到“四個百分之百”,即強制免疫率100%、免疫證明發放率100%、免疫畜禽的建檔率100%、免疫標識加掛率達到100%,繼續保持全縣無重大動物疫情發生。

(三)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目標。全縣規模場產地檢疫率達到100%,定點屠宰檢疫率達到100%,確保不出現重大畜產品質量安全事故。

二、工作措施

(一)以防控重大動物疫病為重點,構建畜牧業發展安全屏障。

一是扎實抓好動物防疫法律法規的宣傳。全縣擬統一印發4萬份動物防疫法律法規宣傳單,結合春季動物防疫工作的開展,發放到千家萬戶;對有條件的鎮和村,依托閉路電視,對有線用戶進行重點條款滾動播出,要通過對動物防疫法律法規的宣傳,讓各級政府和養殖戶明確防疫責任,使養殖戶增強動物防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抓好村級動物防疫員培訓工作。今年我局對鄉鎮“以錢養事”人員,村級動物防疫員,各類動物養殖、社會化服務組織和專業合作組織中從事動物防疫工作的人員,適度規模養殖場的技術人員進行系統化、專業化培訓,培訓的主要內容為:動物防疫法律法規、職業道德、基本防疫知識和常見病的診療,著力提高培訓對象對動物疫病防治的實際操作技能。三是建立動物疫病巡查機制,切實加強動物疫病監測預警。按照“早快嚴小”的要求,重點抓好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雞新城疫、牲畜布病等動物疫病監測,及時掌握疫情動態,做好疫情預警和風險評估工作;加強應急管理等相關業務培訓和演練,及時消除疫情隱患。三是要建立動物防疫補免機制。繼續強化村級動物報免室工作,充分發揮其在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對漏免動物實行自覺報免和補免,切實做到“四季防疫,月月補針”。

(二)立足效益和特色,做大做強優勢產業。

一是提升生豬生產水平。圍繞“引-繁-推一體化”抓好良繁體系配套建設,大力引進優質種公豬和二元雜交母豬,穩步提升生豬綜合生產能力。建成三個母豬專業村,夯實生豬產業發展基礎。二是突出發展草食家畜。加強肉羊專業戶建設,在鞏固老專業戶的基礎上,每個鄉鎮新增加5戶以上的養羊專業戶。鼓勵引導農戶改良二荒地、灌木空閑地,補植多花木蘭、多年生牧草,使全縣新增改良草山草坡面積10萬畝。發展一家肉羊生產龍頭企業,建成年屠宰規模十萬只以上的肉羊屠宰場,實現肉羊訂單生產和產銷對接。三是加快家禽發展步伐。力爭全縣肉禽年出欄達48萬只以上,在環境適宜區,重點推廣林下生態養雞模式,全縣培植生態養禽大戶5戶,年出欄生態土雞5萬只。四是積極發展特色養殖。繼續擴大特種動物養殖量,提高養殖組織化程度,因地制宜發展竹鼠、綠殼蛋雞、野山雞、野豬、中華黑豚等珍禽養殖,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創新畜牧產業發展思路,大力發展原生態養殖項目。圍繞廣大城鎮居民的消費需求,立足本地綠色年豬“飼喂歷史悠久、山大人稀生豬飼喂散戶多、飼草和糧食資源富集”等適宜發展傳統年豬生產的有利條件,按照“打綠色牌,走生態路,定專業村,建合作社”的“綠色年豬”生產思路,以古夫咸水和黃糧百城為核心區域,大力發展綠色年豬原生態養殖,依托百城原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以訂單方式組織區域內農戶有序生產,力爭全年向市場提供“綠色年豬”10000余頭。

(三)以建基地、抓示范為重點,加快生產方式轉變。

大力推進規模養殖。按照“十二五”畜牧業發展規劃要求,大力推進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在高陽鎮建成生豬萬頭養殖場1個,在古夫、黃糧建土豬生態養殖基地2個,在黃糧建成十萬只家禽養殖基地1個。進一步提高全縣畜禽規模養殖比重,確保規模飼養量達到總飼養量的48%以上。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深入開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結合國家和省級標準化示范場創建活動,對12家養殖企業開展“四級聯創”活動,積極推廣家庭式規模養殖標準化模式,新建生豬標準化養殖150模式5戶,肉羊標準化養殖1235模式40戶。加快推廣生態循環發展模式。積極探索農牧結合、林牧結合等生態循環養殖模式,發展生態養殖,推進生態環保畜牧業發展。2014年力爭全縣改造和發展生態環保養殖場10家,全縣畜禽規模化養殖外排污染物達標排放率達85%。加快無公害畜禽產品認證步伐,著力抓好品牌創建。2014年力爭全縣新增無公害畜產品產地認定、產品認證2個,累計達到10個。優化生豬生產模式,大力推廣:生豬“1112”養殖模式(建一棟全封閉式標準化豬舍(20平米),與之配套化糞池或沼氣池一個,飼養1頭能繁母豬,年出欄肉豬20頭);生豬“1124”養殖模式(建一棟全封閉式標準化豬舍,與之配套化糞池或沼氣池一個,飼養2頭能繁母豬,年出欄肉豬40頭);生豬“1151”養殖模式(建一棟全封閉式標準化豬舍100平米,與之配套化糞池或沼氣池一個,飼養5頭能繁母豬,年出欄肉豬100頭)。全年發展“1112”模式戶1569戶、“1124”模式戶844戶、“1151”模式戶226戶,力爭2014年全縣生豬出欄達到40萬頭。

(四)以強化畜牧獸醫綜合執法為重點,加強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一是強化投入品監管。嚴格落實官方獸醫監管養殖場制度,指導養殖場(戶)完善養殖檔案;抓好獸藥、飼料和畜產品的抽檢工作,抓好“瘦肉精”、“三聚氰胺”專項整治。二是強化動物衛生檢疫監督。強化動物檢疫及動物衛生監督執法工作,著力抓好產地檢疫、屠宰檢疫和畜禽交易市場監管;抓好馬良坪省級公路動物衛生監督檢查工作,發揮好查疫堵疫作用。三是加快獸藥門店的規范化建設。3月1日前規范化建設不達標的獸藥店,依法取締其獸藥經營許可證。四是加強執業獸醫、鄉村獸醫管理,嚴厲打擊“無證行醫”、“借殼行醫”和“游醫”行為。

(五)以推廣畜牧獸醫技術為重點,提高科技對畜牧業貢獻率。

一是狠抓科技培訓。抓好科技入戶工程建設,以“農民知識化工程”、“陽光工程”以及專題講座、科技下鄉等多種形式,開展畜禽飼養、防疫等技術培訓,提高養殖戶的整體素質,力爭達到一戶有一個養殖能手,在全縣各鄉鎮計劃開展畜牧技術培訓15場次。二是做好畜牧科技示范與推廣工作。以生豬150養殖模式、山羊1235養殖模式為示范重點,大力推廣規模化、集約化、工廠化、生態化養殖技術,全價配合飼料技術,飼草氨化青貯技術,種草養畜配套技術,加快養殖科技成果的轉化,不斷提高養殖戶、場的飼養技術水平。三是培植畜牧技術后繼力量。繼續與職高等學校合作,有計劃的對返鄉農民工、青年養殖戶、下崗職工和下學青少年進行分學年的長期養殖技術培訓,培植畜牧技術后繼力量。

(六)以增強發展后勁為重點,狠抓畜牧項目的爭取與建設。

圍繞“在建項目抓質量、儲備項目抓主動、已建項目抓鞏固”的項目實施要求,狠抓項目工作。今年將抓好全縣石漠化綜合治理項目實施,完成人工種草795畝,草地改良1500畝。同時組織實施好2012-2014年度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項目、鄉鎮獸醫站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搞好生豬標準化建設項目驗收材料的準備,迎接省、市驗收。

(七)以隊伍建設為重點,不斷優化基層畜牧專業技術隊伍。

一是針對我縣畜牧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已出現老齡化、補充新生力量已迫在眉睫的縣情,加強與有關高校的聯系和溝通,在應屆畢業生中通過有關政策規定,招錄一批專業對口生充實鄉鎮畜牧獸醫隊伍,使這支隊伍更具活力,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為我縣畜牧產業的發展打造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體系;二是繼續在全縣畜牧系統開展“治庸提能、治懶增效、治散正氣、治軟鼓勁”為主題的治庸問責活動,促進全縣畜牧干部職工精神面貌大改觀、工作作風大轉變、服務效能大提升;三是妥善解決原鄉鎮集體獸醫養老醫療保障問題,切實落實好這一群體的共性訴求。

第三篇

2014年全縣農村經營管理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縣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創新農村經營體制機制、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為主線,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管理、農民負擔監督管理為重點,以示范社建設、土地流轉、土地糾紛仲裁、一事一議項目監管為抓手,圍繞中心、立足本職、強化服務,促進全縣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一、強化指導與服務,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做優做強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帶動農戶進入市場的基本主體,是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新型實體,是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有效載體。按照“積極發展、逐步規范、強化扶持、提升素質”的總體思路和要求,推進農民合作社又好又快發展。

加快農民合作社發展步伐。緊緊圍繞全縣煙葉、果茶、核桃、畜牧、蔬菜五大特色產業、圍繞農村土地經營管理、圍繞農村集體經濟,依托國家政策,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力爭2014年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30家,總量達到270家以上,增長率13%。

加大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培育力度。依托專業合作社發展龍頭企業,培育國家級示范社1家、省級示范社2家、市級以上重點專業合作社10家,縣級以上重點專業合作社40家以上。新增“三品”認證3個,總數達到30個以上。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實現合作社經營品牌化。繼續抓好黃糧鎮金家壩村萬金土地股份合作社試點,鼓勵和引導合作社積極開展土地、資本、技術等深層次合作,加強同行業、同區域、同類型農民合作社整合力度,鼓勵興辦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類型、跨行業、跨區域的聯合社,造一批本地精品名牌。

加大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力度。強化引導,組織合作社在依法建社、民主管理、財務管理、盈余分配、生產服務等方面開展規范化建設,提升合作社發展質量和水平。逐步完善“農社對接”、“農超對接”模式,使合作社與農戶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關系,促進合作社規范與壯大,讓農民共享合作社帶來的發展成果。

優化農民合作社發展環境,搶抓國家、省市各級對農民合作社的各類扶持政策機遇,抓好各項政策的落實,強化合作社資金、項目等爭取工作,促進合作社快速和規范發展。加強農民合作社素質建設,廣泛開展農村經紀人培訓,以陽光工程培訓為抓手,為農民專業合作社送知識、送技術。認真做好合作社理事長經營管理能力的培訓,做好種養殖大戶的技術培訓工作,促進農民合作社做大做強。

二、強化土地承包經營管理,激發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加強政策法規宣傳。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管理事關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條例》是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的重要法規,對于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要在宣傳貫徹上下功夫,以會議、廣播電視、宣傳專欄、印發資料等多種形式,將《條例》宣傳到鄉鎮,到村組,到農戶,激發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

加強土地流轉服務能力建設。依托縣鄉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服務中心,逐步健全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加強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加強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建設,強化信息溝通、政策咨詢、合同簽訂、考核評估等流轉服務,規范土地流轉手續,提高土地流轉服務能力。2014年農村承包土地流轉合同規范率要達到40%以上,全年土地流轉面積達到5000畝以上。

加強土地糾紛調解仲裁。深入貫徹實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建立健全土地糾紛調解仲裁體系,加強土地經營糾紛仲裁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辦案條件,規范辦案工作流程,加強仲裁隊伍建設,提高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化解能力。加大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工作力度,積極化解矛盾糾紛,農村土地、山林矛盾糾紛接訪率、調處率要達到100%,限期結案率達到90%,做到無重復上訪、無集體上訪、無群體性事件發生,確保農村經濟社會穩定。

三、強化農民負擔監管,依法保障農民合法權益

加大減負各各項惠農政策落實力度。按照“土地權益嚴管,惠農政策嚴查,農民負擔嚴守”的工作思路,深入開展減負和惠農政策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建立健全檢查監督、信訪辦理、案件查處、目標考核等相關制度。加強惠農政策宣傳,加強經常性的檢查監督,年內開展1-2次惠農政策落實專項核查和一次土地承包權益和涉農收費專項整治。

加強“一事一議”項目監管。做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宣傳工作,從項目申報,籌資管理,工程監管等方面加大力度,做到項目實施程序合法、籌資籌勞合理合規、工程質量群眾滿意。管好“一事一議”獎補形成的集體資產,確保長久發揮效益,嚴防農民群眾隱形負擔反彈,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事業發展。

四、強化體制機制建設,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推進“三村”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探索,興辦試點,逐步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利益共享、保護嚴格、流轉規范、監管有力的農村產權制度。加強農村“三資”管理,強化農村財務管理,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農村集體“三資”監管服務體系,確保“三資”管理制度化,確保各類專項資金安全和使用效益。

大力培育村集體經濟發展。按照“強化宣傳、積極引導、試點示范、梯度推進”的思路,加強《省集體經濟發展條例》宣傳貫徹,探索村級集體經濟與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的最佳結合點,運用“自創企業(合作社)、村企(社)合一,引進項目、以企帶村”等模式,采用委托、租賃、拍賣、轉讓、承包經營等多種形式盤活集體“三資”,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通過發展集體經濟,發展一批村委會管理,村級入股,群眾受益的專業合作社。積極開展試點工作,掌握情況,制定方案,抓兩頭,帶中間,抓好年集體經濟收入過5萬元以上的重點村和“空殼村”,逐步壯大凝聚農民群眾的物質基礎。

五、強化效能建設,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

認真做好農經統計工作。農經統計是農村經營管理的基礎性工作,要嚴格按照《統計法》和農經統計的相關要求,全面、及時、精準、高效地做好農經統計工作。加強鄉村農經統計人員業務培訓和指導,提高農經統計質量,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提供服務支撐,為各級黨委政府正確決策、科學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扎實開展農村經紀人培訓。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經營和管理方面的培訓,提高經營管理能力。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農村經紀人技能培訓,提高生產技術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

推進結對幫扶工作。認真組織開展“萬名干部進萬村潔萬家”活動,轉變工作作風,改進工作方法,密切聯系群眾,落實結對幫扶工作措施,努力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

加強作風建設。切實抓好黨風廉政建設,認真開展治庸問責,力戒形式主義,力戒“懶、軟、散”,查找自身風險點和薄弱點,教育干部職工工作標準高一點,工作作風實一點,自身要求嚴一點,要守得住清貧,管得住小節。加強制度建設,加大各項制度的落實和考核力度。

全面開展“學創”活動。組織開展“學習貫徹十八大,爭創發展新業績”學創活動,結合單位工作實際,以更加有效的舉措迅速掀起學習宣傳貫徹工作的熱潮,深入推進思想作風好、工作業績好、服務機制好、團結協作好、社會形象好的“五好”單位建設,增強全體干部職工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樹立農經管理干部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