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培育壯大五大產業體系促進農民增收工作的匯報

時間:2022-02-22 11:41:00

導語:關于培育壯大五大產業體系促進農民增收工作的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培育壯大五大產業體系促進農民增收工作的匯報

關于培育壯大五大產業體系促進農民增收

工作的匯報

濟寧市農業產業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根據市政府安排,我就培育壯大五大產業體系促進農民增收工作作如下匯報:

一、2003年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進展情況及工作成效

2003年,全市各級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培育壯大五大產業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大決策部署,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以培植拉長畜禽、林果、瓜菜、優質專用糧棉油、勞務經濟五大產業鏈為重點,制定政策,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全市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開局良好,取得初步成效。

——畜牧業快速發展。畜禽養殖專業小區發展到1256處,規模飼養量比重占60%以上。全年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6774萬噸、4824萬噸和465萬噸,增長72%、15%和484%。畜牧業產值達到909億元,增長135%,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75%。漁業呈現出恢復性增長。全市養殖面積達到554萬畝,水產品產量195萬噸,增長147%,漁業產值145億元,增長95%,占農業總產值的6%。

——林果業成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亮點。全市造林35萬畝,其中速生豐產林22萬畝,經濟林11萬畝;苗木花卉1012萬畝;新建綠色通道1100公里;林木覆蓋率達到188%;林業產值達到46億元,增長353%。

——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834萬畝,比上年減少1235萬畝;以瓜菜、棉花、花生為主的高效經濟作物達到6133萬畝,增加140萬畝,增長28%,經濟作物所占比例提高8個百分點。種植業產值達到1251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112%,占農業總產值的516%。

——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加快。全年轉移到二三產業的農村勞動力達到120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56%,其中縣外勞務輸出60萬人,比上年增加15萬人,實現勞務收入355億元。

——農業龍頭企業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全市農產品加工、流通龍頭企業發展到749家,其中規模以上龍頭企業188家,新增36家,年銷售收入170多億元,培育建立各類生產基地230余萬畝,帶動農戶64萬戶。

圍繞加快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促進農民增收,全市上下堅持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在宣傳發動、組織領導、政策扶持、督導檢查以及考核獎懲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扎實有效的措施。

1、抓規劃布局,科學指導調整。去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全市農業結構三年大調整的決策部署,出臺了《關于培育壯大五大產業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明確了調整的總體思路、規劃布局、發展目標和政策措施,制定了《任務目標分解落實方案》,把任務目標分解到各縣市區和五大產業體系建設責任部門。各縣市區和五大產業體系建設責任部門立足本地實際和部門職責,制定實施意見和工作方案,明確任務,突出重點,科學指導全市農業結構調整穩步開展。

2、抓宣傳發動,輿論引導調整。各級通過電視、廣播、報紙開辟專欄;層層召開會議,部署發動;外出參觀學習,開闊思路;舉辦報告會,現身說法等多種形式,大張旗鼓地宣傳農業結構調整的重大意義、調整的任務目標和扶持政策措施。充分利用農業結構調整增收致富的典型,激發廣大干部群眾的調整熱情。市里編印了《咱們一齊奔小康--農民致富100法》160萬冊,發到農民手中。據統計,全市組織外出參觀考察3萬余人次,舉辦專題報告會1200多場次,發放致富典型和效益分析表8萬余冊(張),在全市上下形成了齊心協力抓調整的濃厚氛圍。

3、抓責任落實,組織保障調整。市里制定了與《意見》相配套的《考核辦法》,明確縣鄉黨政負責人、分管負責人和有關部門負責人的具體責任,嚴格獎懲,實行重激勵、硬約束、嚴考核。市里專門成立了農業產業化工作領導小組,并組建了辦公室,加強對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的組織、協調、調度和指導。各縣市區和各有關部門也都建立健全了相應的組織領導體系、具體辦事機構和工作運行機制、考核獎懲機制,保障了農業結構調整的順利開展。

4、抓配套服務,合力拉動調整。各級從解決制約農業結構調整的突出問題入手,努力做好市場銷售、訂單生產、培訓指導、資金協調、土地流轉等環節的工作。開拓市場,通過與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簽訂購銷合同,發展訂單種植146萬畝。制定政策,市和縣市區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拿出18億元專項資金用于農業結構調整。搞好服務,全市開展各類技術培訓500多期,培訓人員52萬人次;協調貸款資金近6億元。

5、抓督導調度,強力推動調整。去年,市委、市政府先后2次召開高規格電視會議,4次召開專題調度會議,安排部署農業結構調整。在去年秋季農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市里派出11個督導組,駐縣市區進行督導檢查。全市共派出督導組156個、包村干部1萬多名。辦公室建立了嚴格的調度制度,編發《農業產業化》50期,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結構調整。

全市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開局良好,進展順利,主要是市委、市政府正確決策、大力度實施的結果,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關鍵時候親自抓的結果,是各級各有關部門真抓實干、共同努力的結果。去年五大產業體系建設實施,不僅拉動了農民增收,同時加快了我市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高效農業轉變,促進了基層干部工作作風轉變和廣大農民群眾思想觀念的更新。

通過一年來的成功實踐,我們認為,要加快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必須堅持走產業化發展的路子。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實質上就是在整合農村產業資源的基礎上,把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產業鏈條的拉長和延伸,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綜合效益。這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堅持政府強力推動。建設五大產業體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當前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信息化程度還不高的情況下,更要注重發揮好政府的調控和引導作用。去年全市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成績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在關鍵時期各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推動措施。必須堅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實踐證明,市場經濟不可能讓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民自發地富裕起來;市場經濟不可能自發形成城鄉統籌發展的格局。必須采取宏觀調控的手段,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對“三農”的投入,才能使城鄉、工農協調發展。必須堅持緊緊抓住龍頭帶動這個關鍵。龍頭企業通市場、連基地、帶農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和關鍵環節。一個好的龍頭企業能夠帶動一個大基地,撐起一個大市場,富裕一方老百姓。抓住農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這個“牛鼻子”,就找準了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工作的切入點和關鍵所在。

回顧總結全市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工作,雖然取得明顯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農業結構調整層次偏低。在大農業結構中,林牧漁業產值所占比重不到50%,在農產品品種品質結構上,傳統品種仍占主導地位,優質、高效、專用、生態、安全農產品數量少;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對區域經濟發展帶動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在全省217家國家和省級重點龍頭企業中,我市僅9家,且多是糧油加工型;農業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低。農產品出品創匯規模小且品種單一,農產品年出口創匯額僅占全省的25%;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合作經濟組織發育滯后。市場體系不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規范化程度不高,營銷方式落后,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發展緩慢,千家萬戶分散經營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難以有效對接;資金短缺、土地流轉困難的問題還比較突出。

二、2003年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拉動農民增收情況及2004年農民增收計劃

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促進了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對農民增收拉動作用顯著。2003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78元,比上年增加205元,增長69%,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為近6年來增幅最大的一年。從農民收入增長的構成看,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收入成為全市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增長點。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3178元中來自五大產業的收入達到19131元,占602%,增加1616元,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9%。其中,瓜菜和糧棉油產業、林果產業、畜禽產業、漁業和勞務產業分別達到11103元、23元、2527元、754元和4516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分別達到35%、07%、8%、24%和142%,同比增長64%、121%、208%、131%和99%;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到324%、12%、213%、43%和198%。農民收入來自五大產業部分的增加,主要是五大產業體系建設促進了農村經濟結構優化、亮點增多、效益提高。夏糧豐產豐收、農產品價格上揚也是客觀因素。

農民收入實現了較快增長,打破了前幾年低迷徘徊的局面,但農民增收的形勢依然嚴峻。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收入差距有擴大的趨勢。去年全市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由1998年的205:1擴大到261:1。另外,農民增收的基礎不牢,農民收入增長的制約因素仍未從根本上消除,農民收入增長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農民增收面臨的政策性、體制性和結構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今年市委、市政府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整個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中心任務,確定了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去年增加190元、增長6%的目標。為確保這一目標的實現,必須加快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進一步增強對農民增收的拉動作用。2004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來自五大產業部分力爭達到2055元,增加150元,加上來自二三產業收入、本地工資性收入和減免稅、糧食直補等政策性增收,農民人均增收可望達到200元的目標。

1、種植業。優質專用糧棉油和瓜菜面積進一步增加,加上主要農產品價格穩中有升,種植業對農民增收的貢獻仍在25%以上,種植業農民人均收入力爭達到1160元,增加50元以上,增長45%。

2、林果業。速生豐產林面積將繼續保持增加趨勢,但因采代期沒到,只能增加林木蓄積量,不能產生直接經濟效益,難以帶動今年農民收入增長;但由于苗木花卉面積迅速增加、經濟林產量的平穩增長以及干雜果和特色小水果快速發展,農民來自林果業的收入仍呈穩定增長態勢,力爭達到28元,比上年增加5元,增長20%以上。

3、畜牧業。禽流感疫情對家禽養殖業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使部分養殖戶造成經濟損失;但隨著疫情的解除,家禽養殖開始出現恢復性增長,加之扶持政策的加大和高位運行的價格優勢,畜牧飼養規模和效益繼續提高,畜牧業仍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力爭全年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83元,增加30元,增長15%。

4、漁業。抓住水豐質優價穩的有利條件,漁業養殖規模和產量將進一步增大,加之休閑觀光漁業的快速發展,全年農民人均漁業收入可達到87元,增加12元,增長16%。

5、農村勞務產業。隨著農民進城就業環境的逐步改善和優化,加上今年農村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力度的加大和輸出服務加強,全市農村勞動力輸出新增量可超過20萬人,農民人均收入可達到500元以上,比上年至少增加53元,增長12%。

三、加快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今年是加快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的關鍵一年。要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為總抓手,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為重點,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力度,努力實現培育區域性主導產業、農業龍頭企業建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農產品市場建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新突破,確保完成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目標。

(一)在加快培育區域性主導產業基地上突破,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加大扶持力度,重點抓好瓜菜、大蒜、圓蔥、優質專用糧棉油、魯西黃牛、小尾寒羊、苗木花卉、速生豐產林、經濟林、漁湖產品等十大區域性主導產業基地建設。以任城、金鄉、魚臺、汶上、泗水為主建設無公害瓜菜基地,以金鄉、魚臺為主建設大蒜圓蔥基地,以兗州、任城、嘉祥、梁山、汶上為主建設優質專用糧棉油基地,以任城、兗州、鄒城為主建設苗木花卉基地,以鄒城、曲阜、泗水為主建設林果基地,以兗州、汶上、嘉祥、梁山為主建設速生豐產林基地,以嘉祥、梁山為主建設小尾寒羊和魯西黃牛基地,以微山、魚臺為主建設水產養殖基地。通過培植龍頭、推行標準化生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使規模迅速膨脹,盡快培植形成區域性主導產業。

(二)在農業龍頭企業建設上突破,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建議出臺加快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安排專項資金,選擇100家與農戶關系密切、帶動增收作用強的市級規模以上龍頭企業和出口創匯企業予以重點扶持,促使實力迅速增強、規模迅速擴張、市場迅速擴大,使其真正成為農業產業化的龍頭。對新增在建的項目,整合資源,避免重復建設。

(三)在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上突破,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建議從今年起,安排專項資金,扶持培育能夠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跨區域的大型專業合作社和行業協會。重點抓好瓜菜、大蒜、圓蔥、果品、苗木花卉、奶牛、魯西黃牛、小尾寒羊、優質生豬、漁湖產品等十大行業協會建設。支持縣市區圍繞主導產業建立統一的專業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小陳老師工作室原創

(四)在培育開拓市場上突破,促進農產品的順暢銷售。針對我市農產品市場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市場開拓能力不強的實際,應加大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推介宣傳和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扶持力度。突出抓好濟寧蔬菜、金鄉大蒜、泗水西瓜、微山漁湖產品、嘉祥小尾寒羊、任城苗木花卉、魚臺大米和圓蔥、兗州息馬地蔬菜、梁山黃牛等十大專業批發交易市場建設。搞好農產品推介宣傳活動,開拓國內大中城市和國外重點區域農產品市場。培育現代營銷主體,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加快農村經濟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以市農村經濟信息網為依托,加快二級平臺建設和終端延伸,建立農業信息收集、整理、制度。

(五)在加快農村勞動力輸出轉移上突破,做大做強勞務產業。拓寬農村勞動力轉移渠道,優化改善農民工進城就業環境條件,加速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建立健全市縣鄉勞動力輸出協調和辦事機構,在大中城市和勞務輸入地建立勞務輸出辦事機構,搞好跟蹤服務和管理。強化農村勞務市場管理,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化程度。安排專項資金組織開展好勞動力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就業適應能力,促進農村勞動力快速、有序轉移,確保實現百萬農民大轉移、年內新增20萬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