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村鎮建設工作匯報

時間:2022-02-23 10:39:00

導語:鎮村鎮建設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鎮村鎮建設工作匯報

翟鎮屬工礦區,區域面積69.5平方公里,轄45個行政村,總人口6.63萬人,是國家六部委聯合命名的“全國重點鎮”、省政府確定的“山東省中心鎮”。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村鎮建設工作,積極爭取各級建設主管部門的支持幫助,立足實際,科學規劃,精心施工,緊緊圍繞中心鎮建設這個新的經濟平臺,加大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小城鎮建設、舊村改造和新村建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有力地促進了我鎮經濟、社會的全面健康發展。先后獲得“山東省村鎮建設試點鎮”、“山東省村鎮建設新型鄉鎮”等榮譽稱號。下面,向各位領導匯報一下我鎮村鎮建設方面一些做法。

一、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提升小城鎮服務功能

小城鎮建設是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必由之路,是推動區域經濟增長,開拓農村市場,搞活城鄉流通,改善農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橋梁。工作中,我們本著“小城鎮、大戰略”的指導思想,科學規劃,加大投入,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設施建設,使我鎮小城鎮建設高起點起步,高標準建設,綜合服務功能日益完善。一是搭建政策平臺,大力推進小城鎮建設進程。我們按照上級文件要求,結合實際,針對業主特別關注的建筑用地、稅費收支、教育醫療等現實問題,先后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小城鎮建設的優惠政策,對入住工商業戶的戶籍遷移、子女入托入學、就醫、生產經營中的稅費交納等具體問題作了詳細規定,積極鼓勵扶持鎮內外廣大業主商戶入鎮經商辦企業,極大地推進了鎮區建設和經濟發展。二是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提高小城鎮建設檔次與水平。為了搞好規劃,我們多次邀請省市建設規劃設計專家,進行實地踏勘測繪,對鎮區今后的建設發展制定了詳盡的方案。2004年,我們又邀請上海同濟大學專家設計完成了鎮域鎮區近期發展規劃、五年發展規劃和2015年遠景目標規劃,明確了中心鎮建設的發展方向和目標。

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我們加快小城鎮建設進度,先后投資2000多萬元,對全鎮的交通、水電、供暖、通訊、文娛、教育、醫療、環衛、照明等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進行改造擴建,努力創造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鎮區環境,為我鎮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1、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夯實小城鎮建設基礎。一是加大道路建設和維護的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交通網絡。今年,投資300萬元完成村村通道建設18.4公里,使全鎮村村通里程達70公里,實現了45個行政村村村通柏油路、水泥路;完成了蓮花山旅游專用通道翟鎮段的道路規劃和路基工程,形成鎮域內“四縱四橫”的交通網絡。同時,協調公路局、交通局、公安局、工商局等7個部門,對濟臨路翟鎮段進行了重點清理,徹底改變了過去晴天滿眼灰塵、雨天污水橫流的現狀。二是抓好商業街開發。在前期開發翟良路、望新路、文化路三條商業街的基礎上,新開發董家莊南段、穆家店西路段商住房1215平,使全鎮商住房建設戶達1230家,建筑面積40215平,鎮區商業注冊登記戶達730余家,形成南至羊村、北至石灰峪、東到東梁莊、西到崖頭的商業交易帶。三是根據總體規劃,投資150余萬元建成占地9000多平方米的街心花園一處,使居民有了一個消遣休閑的好去處。

2、加快配套設施建設,增強鎮區服務功能。一是完善供排水系統。鎮政府投資280萬元,建成了日供水6000立方米、供水距離達16公里的專用輸水管線。今年又投資110萬元建成山泉水供水管道,實現鎮區6個村莊和企事業單位全部喝上純凈的山泉水。同時加強了排水設施建設,先后投資160萬元,投工8萬個,對鎮區12公里的污水排泄暗渠進行了疏通治理,共壘砌排污暗渠9.8公里,排水河防護墻2.2公里,污水沉淀攔河壩32米,徹底改變了環境臟亂的局面,創造了良好的衛生環境。二是加大投入,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和醫療條件。加大鎮一中硬件投入,今年投資80多萬元新上多媒體教室一口、微機室兩口、電子備課室一口,添置各種教學設備200余臺套。投資30萬元充實完善中心幼兒園配套設施,實現適齡兒童全部安全入托,解除了居民的后顧之憂。投資300多萬元對鎮衛生院門診樓進行擴建改造,并率先在泰安市實行農村合作醫療報銷制度,全鎮農民參保率達到69.7%。三是多方協調進行電力改造、電話裝機和有線電視普及活動。幾年來共投資470萬元,對鎮區34個村的農用電網和鎮區23個駐地單位進行線路改造,共架設10KV輸電線路150公里,埋設照明燈150盞;投資330余萬元進行電話村裝機優惠活動,使全鎮的電話用戶普及率達75%以上,十二個電話村普及率達85%以上,同時新裝一線通(ISDN)設備和寬帶網(ADSL)設備各一臺,終端用戶80余家;投資170萬元架設有線電視傳輸網,有線電視信號入戶率達60%。另外,先后投資100余萬元,對鎮區各主要街道進行了綠化美化,共栽植各類花灌木8.5萬余株,綠化面積1.4萬平方米。

二、因地制宜,加快舊村改造和新村建設

由于地處礦區,長期采煤,造成個別村地面下沉,房屋斑裂、倒塌現象嚴重,已經嚴重威脅到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制約了農村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針對這種狀況,鎮黨委政府廣泛征求意見,經過實地勘察,決定根據各村實際情況,實行舊村改造和整體搬遷工作策略,以保障村民生命財產安全,達到美化農村環境、改善群眾居住條件、提高村民生活質量的目的。

于家莊位于我鎮南部,是一個只有141戶,人口400多人的小村。該村房屋大多為上世紀80年代初修建的,占地面積大,且已陸續進入翻建高峰期。村內道路不通暢,公共設施沒有任何基礎,造成街面污水橫流,垃圾亂倒,引發的村民矛盾已影響到社會穩定。為了改變該村的落后面貌,1998年,經市建委批準,我們把于家莊舊村改造列為翟鎮六個小康新村建設規劃實施工程之一。改造工作中,我們請市建委對于家莊舊村進行總體設計規劃,并將規劃方案交由該村黨員會、村民代表會議討論通過,并組織群眾到村莊規劃和建設搞得比較好的村學習參觀,以統一思想,為舊村改造工作順利進行奠定基礎。在實施新規劃中,我們做到五個統一,即:統一占基、統一尺寸、統一設計、統一標準、統一外形,杜絕亂建濫建。核準建設戶數,嚴格執行一戶一宅標準,建設住宅由原來的145戶減少到124戶,節約耕地38畝。同時,規劃建設完成村內水泥道路5條,并完成供電、供水、路燈、有線電視、程控電話、自來水等配套設施建設,使于家莊新村道路通暢,街道整齊,樓房林立,成為一個生活環境優美、舒適的新型小康村。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唐立溝村位于協莊煤礦塌陷區內,房屋受損嚴重,修繕重建已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1999年,經過鎮黨委政府、村委與協莊煤礦協商,決定對該村實施整體搬遷計劃。在整體搬遷工作中,我們注重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通過各種形式,宣傳學習《土地管理法》、《城鎮規劃法》、《村莊集鎮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把唐立溝新村建設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同時,該村成立搬遷辦公室,按照“先急后緩”原則,確定了3—5年內搬遷完畢的工作思路。本著量力而行的原則,對房屋建造提出總體要求,并將新建房屋分為三個類別,有經濟能力的要按統一標準建造二層小康樓,經濟較困難的村民可先建一層住宅,老年房由村里集體建造。對建房戶實施經濟補貼政策,由村集體一次性補助遷移戶2000元,保證了搬遷工作的順利進行。經過全體村民五年的努力,唐立溝新村建設工作已全部完成,共建設高標準小康樓270處。同時,該村加大投入,改善村民居住環境,先后投資90萬元建成高標準聯辦小學和衛生室,投資50萬元完成水電設施建設,投資50萬元對村道路進行了硬化、綠化,并安裝了路燈。全村90%的居民通了程控電話和有線電視。通過整體搬遷,唐立溝住宅由原來的454戶減到現在的330戶,凈增糧田150余畝,一個布局合理,富裕文明的唐立溝新村呈現在人們面前。

三、依法管理,促進村鎮建設健康發展

一是建章立制,完善村鎮建設規章制度。成立村鎮建設領導機構、服務機構和執法機構,確保村鎮建設依法穩定發展。

二是嚴格規劃設計。堅決執行村鎮建設工作中的“一書兩證”制度,嚴格建設審核審批程序,杜絕一切違章亂建、違法濫建現象,使村鎮建設工作步入了規范化制度化的建設軌道,確保建設發證率達100%。

三是規范檔案管理工作。把檔案管理工作納入與城鎮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設有專用檔案室三間,資料櫥14個,柜櫥4個,建立起完備的檔案資料,分門另類進行存放。并設有檔案管理員一人,負責檔案資料的管理保護及日常資料整理歸檔工作,確保檔案資料在村鎮建設工作中發揮查閱歷史、提供依據、見證糾紛、記錄發展的作用。

近幾年,我鎮在村鎮建設工作中的實踐充分表明,村鎮的發展是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村鎮建設的投入,直接拉動了我鎮二、三產業的發展,實現了農民增收致富,下一步我們將充分發揮全國重點鎮的區位優勢,按照村鎮建設規劃,集中精力,突出特色,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地搞好鎮區開發建設,把城鎮開發與活商、富民、發展民營經濟結合起來,巧借內力外力,促進資金、技術、勞動力向小城鎮流動,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齊全、帶動力強的城鎮化新格局,力爭全面完成村鎮建設的長期和遠期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