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規劃
時間:2022-04-12 11:13:00
導語:我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規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
一、基本情況
我鎮屬城關鎮,鎮區面積270平方公里,轄6個行政村、8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5萬余人,由漢、哈、維、回等8個民族組成。其中農業人口1.48萬人,有耕地2.45萬畝,草場29.15萬畝。
六屆五中全會做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我鎮從自身實際出發,通過理清發展思路,轉變政府職能,優化發展環境,促進了城關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和諧文明,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二、新農村建設規劃情況
一)指導思想: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以增加農民收入和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為目標,以增加農民收入和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加快業優化升級,構建現代化產業基地,全面實施富民強鎮戰略,搭建長期穩固的經濟支柱,構筑和諧、文明、富裕的新源鎮。
二)努力方向:
1、發展壯大三大產業即:房地產業、城效副食品產業、奶業。
2、做大做強六個基地,實施“一村一品”戰略,即:蔬菜基地、花卉苗木基地、生豬養殖基地、育肥基地、養禽基地、奶業基地。
3、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6.8%,住房面積增加25-10平方米,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4、文明村鎮創建活動達100%,“十星級文明戶”達80%以上。
5、村級水網和綠化建設全面覆蓋,環境衛生整潔舒適。
6、“一事一議”管理民主。
三)“十一五”期間階段性標準情況
1、加強農牧民文化素質和科技文化水平的學習和普及,每年按20%的比例增大,5年后普及率達100%,掌握2-3門新技術,農牧民素質明顯提高,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
2、每個村的支柱產業實現,發展潛力明顯,農牧民生產收入保障,生活寬裕。
3、村容村貌明顯改變,文明程度已經提升。
四)農牧民群眾對新農村建設的想法
1、國家投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如:道路、水利投入。
2、引進經濟支柱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和個人收入。
3、豐富文化娛樂活動,加強教育設施投入。
4、解決養老、就醫、子女上學的問題。
五)五年內村容村貌、住房標準:
現狀:臟、亂、差普遍存在,土房、危房、老磚房較多,人均住房面積在10-15平方米。
措施:1、完善小康村、整體推進,逐步從城鎮中心向四面延伸,加強中心區道路,水網、環境衛生建設,5年內,3個小康村道全部硬化,水網設施齊備,其余3個村道柏油化,確保村道平坦,綠化覆蓋率達40%以上。
2、結合抗震安居工程,對所有土房,舊房改造,統一規劃,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1.5平方米。
六)小康村建設
1、完善小集體陣地建設,配齊配優現代化辦公設備。
2、壯大、穩固小康村“一村一品”的產業。
3、把農村清潔能源工程,抗震安居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家庭文明工程全面普及。
二、發展農業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
一)鎮經濟發展狀制約因素:優勢、潛力
現狀:2005年末,生產總值6.4億元,年均增長22.6%,第一產業總產值5049萬元,年均增長9.5%;二產:3169萬元,年均增長21.4%;三產18474萬元,年均增長12.18%,牲畜存欄數為58639頭(只)。五年來,共招商引資1.6億元。
制約因素:1、缺乏資金投入;
2、農牧民文化素質低;
3、信息面窄,科技服務水平低。
優勢和潛力:1、城鎮地緣優勢;
2、水土、草場、牲畜優勢;
3、基礎設施、配套設施已已具基礎;
4、二、一產業、人力資源豐富。
二)今后發展思路、目標、計劃、措施
思路:發展壯大三大產業(房地產業、城郊副食品、奶業),做大做強六個基地(蔬菜基地、花卉苗木基地、生豬養殖基地、育肥基地、養禽基地、奶業基地),實現兩大突破(農村經濟和勞動力轉移)。
措施:實施“一村一品戰略”。
一是蔬菜產業建設,在規范一村溫室蔬菜基地建設的基礎上,采取土地置換等手段,通過政府擔保小額貸款和組織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的形式,吸引懂技術、會經營的種植戶前來投資,使別斯托別村溫室蔬菜種植達到1000畝以上,團結村陸地蔬菜種植面積達到5000畝,蔬菜供應量不僅要滿足本縣的需求,還要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栽培技術,在蔬菜品質上作文章,創出自己的品牌,打入全疆的市場;
二是做好產業結構調整,以二村和六村為重點,大力發展農區養殖業,提高土地利用率,要通過政府引導、典型示范,大力發展農區畜牧業,到2010年達到每畝地2只標準畜,農區牲畜達到5萬只;
三是發展奶業產業帶,在現在已經形成的沿316省道“兩點一線帶全面”的奶業產業帶的格局下,通過與企業合作,成立專業合作組織,引進優良品種,規范產業帶建設,提高產業化水平,把玉什布拉克村建成全縣的奶源基地;
四是培育、扶持養殖大戶,建立“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的專業育肥公司,形成以托海村為重點的育肥產業帶;
五是以五村為重點,加大生豬養殖基地建設,在家庭養殖的基礎上,真正把養豬協會的作用發揮起來,通過與縣外公司行業聯合,創辦產品深加工企業,拓寬市場,年出欄生豬達到2萬頭以上;
六是發展花卉、苗木產業。完善協會功能,把種植戶全部納入協會之中,由懂技術、會經營的能人領辦企業,規范市場,提高建設水平和檔次,通過政府高位推動,扶持本地產業優先發展,暢通銷售渠道,力爭基地面積達到1000畝。
七是發展養禽業。依托市場需求,在四村鼓勵扶持農戶發展養禽業,重點做好疫病防治工作,增強養禽業抵御風險的能力。
目標:到2010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9066萬元,年均增長18.2%,其中,一產總產值8515萬元,年均增長9.5%,二產總產值20551萬元,年均增長17.1%,三產總產值12.58億元,年均增長20.3%,農民人均純收入4748元,年均增長7.2%。
2、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城鄉一體化、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情況
措施:
--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和規模化。全面普及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組織農民按標準生產。加強兵地聯合共建,聘請外地種植能手,引進先進種植技術,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提高大宗作物單產,增加畝收入。養殖業標準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依托牧民定居點建設,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和養殖技術,發展種養業大戶、家庭農場和現代飼養場,擴大經營規模,降低生產成本,實現規模效益。“十一五”期末,全鎮實行多種形式規模經營的農戶占50%以上,力爭規模化養殖比率達到60%以上。
--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在扶強扶壯現有產業建設基礎上,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利用資源優勢引進外地資本參與我鎮農村經濟建設,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大力發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堅持不懈地推進專業化、區域化、標準化基地建設,為龍頭企業提供穩定的原料供應。
--繼續推進農產品優質化。加快蔬菜基地優質品種的引進和推廣,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優質化率,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
--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創新農業科技推廣形式,重點推廣先進實用農業技術,搞好良種繁育與推廣、農作物標準化種植以及科技入戶等項目。重點建設3個縣級科技示范園區(別斯托別村蔬菜種植、卡普河阿吾孜村養禽業、玉什布拉克村奶牛養殖)。
--積極發展循環農業。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并重,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新農村。重點推廣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到“十一五”期末,全鎮農村沼氣“一池三改”項目,建成生態家園示范村2個、示范戶500戶。
--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全面推進勞務對接,堅持異地就業、小城鎮吸納、開辟新產業三路并舉,加快推進農村勞動力由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拓寬農民的就業空間和增收空間,壯大勞務經濟。到2010年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率達到70%以上。一是強化勞動力培訓。以國家“陽光工程”為載體,積極與教育、勞動保障和人事部門配合,發揮職農廣校、農職高中等培訓基地作用,有組織開展引導性和技能性培訓。二是建立勞務輸出基地。重點建立輸出基地。同時扶持本地勞動密集型企業和農副山特產品深加工企業,增強就地轉移吸納能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三是抓好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工作,完成培訓6000人、轉移10000人的目標;抓實抓緊實施農民素質培訓工程,引導農民加快由體力型勞動者向技能型、專業型、知識型勞動者轉變。
3、根據實際,我們目前儲備的經濟發展項目有:三大產業(房地產、城郊副食品、奶業)、招商引資的平臺(新城區開發項目)、生態旅游(卡普河阿吾孜村生態村建設項目)、潛力巨大的農區畜牧業。
三)加快城鄉一體化,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情況
現狀:我鎮有農業人口1.4891萬人,其中漢族人口6037人,有農業勞動力7281人,其中婦女占3420人,每年轉移的勞動力6000人。
措施:1、外出務工(勞動輸出);2、本地發展二、三產業;3、參與城鎮化建設(修路、渠、建筑市場)。
四)儲備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項目
1、房地產業;2、城郊副食品加工業;3、奶業;4、生態旅游業;5、養殖、育肥業。
五)農民增收情況
全鎮農民1.48萬人,2005年人均收入3428元,至2010年,農民人均收入達4748元,年平均遞增6.8%。
人均增收300元的分解落實及采取的措施。
現狀:到2005年,我鎮農牧民人均收入為3428元。
目標:目標:生活寬裕改善農牧民生活水平。到2010年,農民人均收入達到474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6.8%,其中非農產業收入達到35%以上。加強對農業和農民的支持保護,農民負擔進一步減輕,生活比較寬裕,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全面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積極推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提高救助比例和標準,防止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逐步形成農民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
措施:新源鎮共有農業人口14800人,經我們測算2006年預計總增收450萬元,人均增收302元。現分項計算如下:
(1)通過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引進推廣新品種,發展特色農業種植,擴大復播、蔬菜種植面積等科技措施實現農業增收103萬元,人均增收70元。
(2)結合城鎮地緣優勢,加強奶業基地、生豬養殖基地規模,實現畜牧業增收125萬元,人均增收84元。
四、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情況
現狀: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爭創文明村、文明戶。目前鎮政府被評為州級文明單位、自治區衛生紅旗單位,鎮二中被評為州級文明學校。據統計,截止目前全鎮共有6個村8個社區被自治區、自治州、縣授予文明單位、的光榮稱號。五年來,先后完成6個行政村新村規劃,扎實推進改舊建新工程,村容村貌明顯改觀。其中,投入40萬元新建了別斯托別村農牧民文化活動中心、投入33萬元對5個村辦公陣地進行了新建與維修。共拆除舊房76座,改造危房90棟、改廁13座,新建房屋76座4560m2,綠化18000畝。
目標及措施:
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整合農村教育資源,推進集中辦學,不斷改善農村辦學條件。鞏固提高農村教育“普九”成果,45周歲以下的青壯年農民具有非農產業技能;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網絡功能進一步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5%以上;衛生村達標率100%。發展農村文化體育事業。鼓勵扶持農民建立文化大院、文化室、圖書室等,開展群眾喜聞樂見文藝活動,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樹立起一批有影響的農村文化專業戶。“十一五”期末,全鎮農村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100%,廣播要在各村響起來。深入開展“文明村鎮”創建活動和“十星級文明戶”創評活動,塑造農村新風貌。
2010年,全鎮農村“十星級”文明戶達到60%。爭取創建1個自治區級文明村標兵,2—3個州級文明村。發展家庭經濟和創建學習型家庭相結合,樹立6個“美在農家”創建典型。加強農村團組織建設,每村組建一支青年志愿者服務隊,積極參與文明村創建活動。
不斷增加投入,加強鎮衛生院為重點的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健全村級醫療衛生服務和醫療救助體系,做到常態化,重實效。加強農村計劃生育服務網絡和設施建設。繼續推行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建立并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十一五”期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5%以上。農民就醫基本實現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鎮、大病不出縣。
五、強化村務公開,實現管理民主
現狀:
——管理民主,實施村民自治和“一事一議”制度。通過實施“一事一議”和“村務公開”,村民自治機制進一步健全,民主管理規范有序,形成家庭和睦、團結友善、勤儉自強、誠信守法的新風尚。農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創造力不斷增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多年來,我們把落實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做為融洽黨群干群關系的重要內容,并結合城關實際,實行了“村帳民理鎮管、組財民理村管、三書一單理財、印章把關”的村級財務管理制度。各村成立了村民理財小組,對各村財務進行監督審查;鎮審計辦每月集體進行匯審入帳,并經常進行審計監督。
目標及措施:
實行民主化管理,通過完善“一事一議”和村務公開等制度,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使各村集體經濟在20萬元以上,建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
加強民主制度建設。認真落實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全面實施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讓農民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開展“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單位”創建活動。2010年,全鎮所有村達到示范單位標準,進一步提高村務公開民主管理水平。
加強法制教育。以“四五”普法活動為契機,深入開展農村普法教育,教育和引導農民學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強法制觀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到2010年舉辦農村普法培訓班60期,培訓人員4500人(次)。開展創建“民主法制示范村”活動,到2010年創建率達100%。加強農村社會治安,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責任制,構建農村治安防控體系,開展創建“平安村鎮”、“和諧村鎮”活動,堅決掃除“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反對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活動,創造農村安全祥和、農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到2010年全鎮州級以上安全村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