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旗積極推進新農村新牧區建設進程經驗匯報材料

時間:2022-10-20 10:36:00

導語:某旗積極推進新農村新牧區建設進程經驗匯報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某旗積極推進新農村新牧區建設進程經驗匯報材料

夯實基礎謀求實效××*旗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牧區建設進程

一、基本情況

××*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赤峰市東北部,地處西拉沐淪河北岸,大興安嶺南端東麓。東與通遼市扎魯特旗為鄰,南以西拉沐淪河、臺河的老河身與翁牛特旗、通遼市開魯縣相望。西與巴林右旗、巴林左旗毗鄰,北與錫盟西烏珠穆沁旗接壤。全旗現轄11個鄉(蘇木)、鎮,245個村(嘎查),總人口29.6萬人,全旗南北狹長,最長達232公里,東西最寬約114.4公里,總面積為14277平方公里,地下礦藏豐富。本旗屬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所平均氣溫5.5℃,無霜期95—140天,年均降水量300—400毫米。

二、主要做法

我們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牧區建設的要求,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一是積極宣傳,深入發動。通過輿論宣傳、典型示范、行政推動等各種辦法,力求準確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深刻內涵,著力解決農牧業生產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二是立足實際,推進重點產業。我們把加快肉羊、肉牛、奶牛、禽類、雜糧雜豆和萬壽菊六大優勢產業發展作為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重要環節,專項推進,2006年奮斗目標是:肉羊出欄90萬只,肉牛出欄9萬頭(其中:短期育肥出欄1萬頭),奶牛存欄1萬頭(其中:高產奶牛存欄5000頭),肉雞出欄400萬只;蛋雞飼養50萬只,肉鵝出欄50萬只,雜糧雜豆種植80萬畝,萬壽菊種植2萬畝以上,農牧民通過產業化項目增收300元以上,農畜產品加工業實現銷售收入5億元以上,增長30%以上,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實現增加值9500萬元以上,增長30%以上,農牧民人均從農牧業產業化經營中獲得的純收入達2000元以上,占總收入的70%以上。三是把家庭牧場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新牧區建設重要內容,已建成家庭牧場6000處,投入建設資金415萬元。四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減負政策,提高農牧民收入。健全農牧民負擔監測、信訪、舉報、檢查、監督管理制度,嚴格執行“一事一議”籌資籌勞項目的審核、審批和管理,確保減負政策落到實處。五是精心策劃啟動新農村新牧區建設試點工作。我們在調研的基礎上把紹根鎮查干浩特嘎查作為試點來抓,今年年末這個嘎查人均純收入將達到5500元以上,嘎查已經被市、旗、鎮里評為小康示范嘎查。

——測土配方施肥工程為農民節本增效。組建了農業綜合化驗室,開展種子質量檢驗、化肥檢驗、土壤檢測等工作,確保農資質量及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今年化驗室在全旗11個蘇木鄉鎮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面積為4萬畝,并把研發配方以施肥建議卡、項目區農戶測土配方施肥建議卡的形式發放到農民手中,實現入戶率95%以上,為了進一步增加測土配方工作的針對性,他們還為5萬戶農民免費提供測土技術服務。經過初步核算,測土配方施肥工作可使項目區肥料利用率提高3—5個百分點,平均每畝可為農民節本增效20—50元,總節本增效120萬元以上。

——實施農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和勞動力陽光培訓工程授農民致富之漁。阿旗把大力發展農牧民職業教育,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舉措,作為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重要途徑來抓。預計到“十一五”期末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講文明、守法制的新型農民,完成培訓22.5萬人次,基本實現224個行政村,每村有10名種植業技術明白人、10名養殖業技術明白人、10名農村經紀人、每戶有一名農民轉產、轉崗就業。圍繞這一目標,我們全面啟動了農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和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年初以來,旗委、政府及相關部門做了大量的前期調研和各種準備工作。通過建立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和召開專門會議研究討論,進一步明確了辦學機制、工作思路和發展方向,成立了農牧民培訓工作領導小組,選定了巴彥溫都、烏蘭哈達、柴達木三所農牧民培訓試點學校,并確定了烏蘭哈達農牧民學校負責農民培訓工作;白音溫都農牧民學校負責牧民培訓工作;柴達木農牧民學校結合紹根煤田綜合開發和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不斷深入實際,負責產業技術工人培訓工作。培訓學校作為職教中心的下屬單位和農牧民培訓基地。農牧民學校對農牧民實行免費培訓,培訓經費以政府支持為主,同時積極爭取專項培訓資金。農牧民學校每培訓一名農牧民,旗財政每天補助資金10元。結合國防教育,實行軍事化管理,以每期7—10天的短期初級培訓為主,以農牧民群眾為培訓對象,同時兼顧農牧業生產技術員、嘎查村干部,針對不同層次學員的不同需要,因需施教,以農牧業適用技術普及和推廣、市場經濟理論和黨在農村牧區各項方針政策等為主要培訓內容。目前,在烏蘭哈達分校完成培訓53名定單勞務輸學員,有20多人現在已經走上務工之路。今年這個旗計劃培訓農牧民2000人次,明年完成培訓5000--10000人次,三年后,全旗農牧民學校每年培訓農牧民群眾達到2-3萬人次。同時,與勞務輸出短期定向培訓相結合,圍繞市場需要,搞好輸出人員的職業技術培訓。

——農村沼氣建設工程塑造鄉村文明之風。發展清潔能源是實現“鄉風文明”的必要條件,××*旗牢牢抓住國家實施生態家園富民行動,大幅度增長沼氣建設投資,積極推廣以沼氣為紐帶的北方“四位一體”能源生態模式這一有利契機,積極申請農村沼氣建設項目,今年申報農村沼氣國債項目資金252萬元,準備在2100戶農戶實施“一池三改”戶用沼氣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工程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今年采取政府引導、企業介入、群眾自發等形式實施5000畝綠豆提純復壯工作,預計生產優質綠豆種子75萬斤,從而完成天山明綠豆三年實現種子置換一次的三年規模目標,不但增加農民收入,還使阿旗優勢農產品的發展后勁明顯增強。同時在樹創農產品品牌中,不斷擴大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目前,全旗現有2.3萬畝有機食品基地,涉及小米、蕎麥米、黃米和綠豆四個品種,總產量近1500噸,赤峰阿旗蒙天糧油食品有限公司注冊了“蒙天牌”和“蒙田牌”商標。延長產業鏈是提高收入的有效途徑,發展壯大農產品加工企業是打造品牌和品牌占領市場的重要環節,阿旗積極扶持蒙天糧油公司和天柱有限公司,發展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鏈條,千方百計提高農產品經濟效益、促進農民增收。

――實施“鄉村圖書室”文化工程探索豐富農村牧區文化生活有效途徑。由旗委宣傳部、文明辦牽頭,新華書店具體組織實施的“鄉村圖書室”文化工程,擬在全旗11個蘇木鄉鎮各選一個嘎查村,通過社會捐助的方式,建設一處面向農牧民免費開放的鄉村圖書室,由蘇木鄉鎮委托專人管理,旗文明辦、新華書店不定期對“鄉村圖書室”的運行情況進行檢查指導。書刊主要以農牧業適用技術、涉農涉牧法律法規、農畜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信息等方面為主。目前,已通過社會力量籌集資金50000余元,全部用于首批“鄉村圖書室”建設。

――加快生態文明村建設步伐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生態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重要內容,阿旗生態建設堅持走生態產業化的道路,深入挖掘林業直接為農牧民增收服務的潛力,著力發展林業經濟,努力提高生態效益。一是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結合“十一五”時期產業布局調整,認真做好農牧業經濟發展的規劃布局。引導農牧民由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向生態保護型生產經營方式轉變。畜牧業方面,在草牧場承包到戶的基礎上,做到四至清楚、相對集中、便于生產、便于建設、責權利相統一,積極推行舍飼圈養,便生產置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之上;農業方面,從粗放型農業向特色農業、無公害綠色有機農業轉變。大力發展林果業、飼草加工業、山野菜加工業、中草藥業等生態產業,建立利益驅動機制,走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循環經濟之路。二是規劃建設新村鎮,改善農村牧區物質條件。積極發展環村林、環宅林,通過大力植樹種草,改變耕地、草牧場退化沙化局面,使嘎查村植被覆蓋率達到85%以上,在道路兩側和房前屋后植樹種草種花,美化居住環境。合理規劃,集中整治。達到街容整潔、排水通暢、棚圈規整,治理嘎查村臟亂差,改水改廁。治理“五亂”即柴草亂垛、污水亂潑、糞土亂堆、垃圾亂倒、畜禽亂跑的問題。加強村鎮公共設施和公益設施的建設投入,使農牧民盡可能多地享受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果,與城鎮居民共享現代文明。大力整治河流污染,切實改善供水設施和條件,努力營造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三是培養造就新型農牧民,提高農村牧區文明程度。大力推廣農牧業適用技術,增強農牧民致富本領。充分發揮職業教育技術培訓資源優勢,廣泛開展農牧業實用技術培訓和農牧民職業技能培訓,積極推進實用技術的普及和推廣,每年推出一批農牧民科技示范戶和帶頭人。引導廣大農牧民加快由體力型向技能型、專業型、知識型轉變。增強廣大農牧民走向市場的信心和決心,成為自我創業、自主經營、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成為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重要推動者。深入開展農村牧區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升農牧民素質。扎實開展普法教育,提高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和信用村、信用戶的創建水平,加強嘎查村文化設施和文體隊伍建設,力爭使每個嘎查村逐步實現建有綜合文化室、衛生所、可供群眾休閑娛樂的活動場所和農牧民自發組織的文化活動團體,不斷豐富農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導農牧民樹立新風,破除陋習,遠離迷信,自覺養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以省際通道為紐帶加快沿線地區發展步伐。一是以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切入點,建設誠信大通道。制定下發了《關于在全旗深入開展誠信建設活動的實施方案》,并堅持做到“兩個結合”:與“十星級文明小康標兵戶”活動相結合。共評選出“十星級文明小康標兵戶”10戶,予以通報表彰。與開展“文明赤峰、和諧赤峰”活動相結合。沿線各蘇木鄉鎮和旗直有關部門結合實際,重點開展了“文明誠信政府”、“文明誠信單位”、“文明誠信戶”等系列評比創建活動。二是以整治“臟亂差”為突破口,建設整潔大通道。在沿線各蘇木鄉鎮大力實施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努力建設整潔大通道。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的要求,不斷加大大通道沿線各蘇木鄉鎮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加強村容村貌的改善,要求每個蘇木鄉鎮及嘎查村至少要建設一條基本符合標準的文明示范街路。三是以生態文明嘎查村創建為契機,建設生態大通道。從沿線生態建設入手,在大通道兩側實施飛播造林1.45萬畝,封山育林1.4萬畝,人工造林1200畝,退耕還林2300畝。四是以建設文化大旗為著力點,建設文化大通道。目前通道兩側蘇木鄉鎮基層文化站建設全部配齊,文化設施設備現有場館面積8921.4平方米,業務活動所用面積4812平方米,設備總價值29萬元。五是以開展“四聯創安”活動為載體,建設平安大通道。沿線各蘇木鄉鎮組建了草原110治安隊,為群眾安居樂業創造了良好治安環境。狠抓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全面掌握社會動態。認真做好集中處理信訪突出問題和群體性事件工作。大力開展交通安全集中整治活動。六是以產業化項目為依托,建設黃金大通道。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將全旗重點產業化項目向沿線的蘇木鄉鎮和嘎查村傾斜,著力培育通道兩側具有地區特色和市場競爭優勢的產業化項目,通道沿線蘇木鄉鎮重點推進了肉羊、肉牛、奶牛、家禽、雜糧、萬壽菊等六大產業項目,力爭年內實現人均增收500元。七是以星級文明蘇木鄉鎮(嘎查村)創建為紐帶,建設星級大通道。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鞏固提高星級文明嘎查村和星級文明蘇木鄉鎮創建水平。同時,結合星級文明嘎查村創建,在通道沿線地區開展了“十佳文明小康標兵戶”評選活動。通道沿線現已有自治區星級文明蘇木鄉鎮3個,星級文明嘎查村14個,十星級文明小康戶22戶,十佳文明小康標兵戶10戶。

三、今后的發展思路

一是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注重實效,突出特色”的發展原則,積極調整農牧業產業結構,加強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搞活流通,培育市場,創建新型營銷體系,培育和發展農村牧區經紀人隊伍。三是突出重點,圍繞全市提出的“肉、乳、菜、草”四大主導產業,重點推進肉羊、肉牛、奶牛、禽類、雜糧雜豆、萬壽菊六大重點產業發展。四是繼續加大家庭牧場建設,家庭牧場作為比較先進的畜牧業運行模式,已經被專家和牧民認可,今后將逐步引入現代畜牧業新技術設備,提高家庭牧場的經營效能和自我發展能力,不斷推動和促進畜牧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五是從提高農牧民素質入手,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保持農牧民收入持續增長,堅持提高農牧民綜合素質,培育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有自主創業能力的新型農牧民。六是豐富活動載體,塑造農村牧區新風貌,組織開展“除陋習、樹新風”活動,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歷史任務,目前,沒有固定的樣板和模式,必須從各自實際出發,充分考慮牧區生產生活的特殊性,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