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的情況報告
時間:2022-04-17 09:46:00
導語:關于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的情況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央1號文件精神
市農牧經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按照赤峰市農村牧區經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上報中央1號文件落實情況的通知》(赤農辦發[2004]4號)要求,現將紅山區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2004年,全區農村經濟工作的主要預期指標是: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1.24億元,確保增長1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372元,力爭增加300元。截至3月末,我區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180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7.6%,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3020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37%。
中央1號文件出臺后,紅山區委、政府認真學習和領會文件精神,把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區工作的重中之重,結合我區實際,增收與減負雙管齊下,通過扶持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強養殖基地建設,積極推進農業重點項目,全面免征農業稅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推動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圍繞增收做文章,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今年,我區從城郊型農業的實際出發,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一核心,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進一步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全面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具體措施如下:
(一)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帶動,加工增收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增加農民收入最有力的途徑和方法。今年我區立足中心城區區位優勢和周邊地區農牧業資源,繼續加大對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幫助企業合理確定發展思路,逐步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同時,進一步加大基地建設的政策扶持力度,讓更多的企業和農戶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一季度,我區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速度、質量和效益水平明顯提高。康盛、東榮等一批龍頭企業繼續依托周邊地區農牧業資源,合理確定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經營規模不斷壯大,企業實力和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目前全區參與產業化經營的農牧戶3597戶,農牧民參與比例達到25%,人均從產業化經營中獲得收入1494元,占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37%。西城市場作為我區農產品流通龍頭企業,目前蔬菜、水果日交易量達到150萬公斤,年實現交易額6.5億元,已成為內蒙東部地區最大的果菜批發市場,帶動我區及周邊旗縣區農戶10000余戶實現種養結構調整。
(二)大力優化、調整農業內部結構,產業推動,提質增收
結構調整是我區農村經濟工作的一項長期任務,調整的根本目的就是合理確立優勢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在種植業上,我們充分發揮城郊型農業的優勢,以服務城市餐桌,滿足城市居民需求為著眼點,著力做大精品特色農業。目前我區無公害蔬菜、花卉、園林種苗三個精品農業的產業種植面積已分別達到11000畝、200畝和1800畝。目前平雙公路一側占地10畝的全區綜合花卉市場正在建設中,一公里“花卉長廊”正在形成,集培育、養植、銷售為一體的花卉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在養殖業上,我們圍繞牛、羊、兔、鵝四大優勢產業,堅持因地制宜,簡單實用的原則,大力發展養殖小區,搞好養殖基地建設。目前全區新建或擴建養殖小區10處,總占地面積2000余畝,總投資700余萬元。在小區建設中,圍繞重點扶持的養殖產業,制定了更加明確的優惠政策,加大政策落實力度,養殖小區的入駐率和養殖戶的效益不斷提高。
(三)進一步明確和落實農業重點項目,項目拉動,投入增收
近幾年,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逐步深入,項目對農牧業經濟的拉動和支撐作用明顯。今年,我區把落實農業重點項目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力量推進產業化經營、生態建設、設施農業三個方面的項目。目前農村戶用沼氣項目、大三家花卉市場項目、南山生態園項目、植物園二期擴建項目、人畜飲水工程項目、康盛公司生物制藥項目都在積極運作中,這些項目順利實施后,將對我區農牧業經濟產生顯著的支撐拉動作用。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四)政策扶持,科技引導,服務增收
從長遠看,農業經濟的增長和農民收入的增加主要靠政策扶持、農業技術的推廣創新和農民素質的提高。年內,我區立足于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加大了政策扶持和科技引導力度。一是加大城鄉經濟統籌發展的政策扶持力度,著力提高農民素質。積極鼓勵、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圍繞服務城市化、服務工業化這一主題,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從事建筑、加工、餐飲、商貿、運輸等多種經營,解決農民增收問題。同時,加大對勞務輸出工作的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目前畜牧業和運輸、商貿、餐飲等第三產業,已成為我區農民增收的新亮點。二是加大科技服務力度,結合今年備耕春耕生產,我區組織農業科技人員包村、包組下鄉進行技術指導,集中開展培訓,在引導農民科學種田的同時,解決群眾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目前春耕生產所需良種、化肥、農地膜、農藥、柴油、農機具等物資足量供應,機電井設施和農機具正常運轉,農資市場規范運行,培訓農牧民2000人次。三是加大信貸資金協調力度,全力解決農業生產中的資金短缺問題。結合農村信用社“信用工程”的創建實施,下大力氣抓好信用村、信用戶、信用小區建設,切實加強了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使銀信部門和廣大農戶初步建立起互為依托、共同發展的良性關系。目前銀信部門發放支農貸款600萬元,完成春耕備耕期間全部放貸任務的60%。
二、圍繞減負用實招,竭盡全力減輕農民負擔
為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今年在大力促進農民增收的基礎上,我區進一步落實各項農業優惠政策,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并采取更有力的舉措,讓更多的農民群眾真正得到實惠。
(一)全面取消農業稅
為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和“兩會”精神,從地區實際出發,決定從2004年起,在全區范圍內免征農業稅,全區農業稅全部由區財政代繳。同時,對農民種糧進行直補改革,將糧食補貼直接發放到農民手中。這兩項措施出臺后,每年將減輕農民負擔160萬元,其中,免除農民每年應繳納的農業稅70萬元,為種糧農民發放補貼費用90萬元。取消農業稅后,全區農業人口人均減負14元。糧食直補后,人均增收18元,兩項合計人均增收32元,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積極性。
(二)深入開展涉農收費專項整治
紅山區農業總量不大,“三農問題”不算突出,再加上地處赤峰市中心城區,村級經濟實力較強,農民負擔相對較輕,但也存在著增加農民負擔的不合理因素。為此,我區切實加大了對農村生產生活中不合理收費的治理力度,全面落實和完善減輕農民負擔的涉農收費公示制度,進一步提高公示的質量,切實做到經常化、制度化;繼續落實農村中小學教育收費“一費制”,鞏固農村“兩基”工作成果;落實增加農民負擔案(事)件責任追究制,切實加強農民負擔專項審計和村級財務監督管理力度,堅決查處違反規定加重農民負擔的行為。
三、存在問題
一是種養效益不高,農業結構相對單一。目前從我區農業內部結構看,產業雷同,特色不夠,仍是目前存在的最突出問題。種糧收入仍然占較大比重,農產品內在質量差,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直接導致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增收困難。
二是農業投入不足,資金瓶頸問題突出。紅山區地處中心城區,農民收入多元化優勢明顯,對農業投入相對不足,后勁乏力,不利于農村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同時在結構調整中,特別是從事養殖業,普遍缺乏資金支持,使發展速度和規模受到限制。
三是龍頭企業輻射能力不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尚待完善。目前紅山區還缺少具有較強輻射能力的大型農畜產品加工企業,現有龍頭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實力不強,發展不夠穩定。同時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尚不健全,企業、經紀人與農戶利益聯結不夠緊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工作難度較大。這些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約著農民增收目標的實現。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對今年全區確定的幾個主導產業,我們將盡快制定出臺更有吸引力的優惠政策、更為完善的運行機制和更為有效的幫扶措施,讓更多的企業和農戶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盡快讓主導產業上規模、出效益。二是加大農業科技和基礎設施投入力度。要繼續健全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為中心,加強教育培訓,培養一批農民科技帶頭人。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和農村交通、文教、衛生等公共設施建設,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提供保障。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二)繼續深化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一是繼續扶持壯大現有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幫助企業合理地確定發展思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促進企業健康快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二是加大農業項目工作力度。對各類農業項目,明確任務,盡快運作,盡可能發揮項目對農牧業經濟的支撐和拉動作用。三是繼續大力發展優勢產業,推動精品特色農業上規模、上檔次,致富一方百姓。
(三)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今年我區要繼續鼓勵廣大農民向第二、三產業轉移,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逐步減少農民,不斷推進城市化進程,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