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區先進事跡材料

時間:2022-08-19 03:44:00

導語:構建和諧社區先進事跡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和諧社區先進事跡材料

老百姓看我們的黨和政府是不是真正為他們謀利益、真正為他們辦實事,主要看經濟是不是發展了、生活是不是改善了、環境是不是變化了。因此,一個地方的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應當要有執政圖強、執政圖變、執政圖進的強烈意識和具體行動,切實承擔起“興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倡一方和諧、保一方平安”的責任。近年來,我們以和諧社區建設為抓手,著力改善民生造福百姓,把和諧社區建設作為實實在在服務群眾、方便群眾、為群眾謀利益的“民心工程”,作為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作為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重要舉措,使和諧社區建設真正成為一件得民心、順民意的大好事,一件切實維護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好事,一件讓廣大人民群眾滿意、舒心、高興的大好事。去年10月份,我們維揚區被民政部命名表彰為首批“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區”,安平社區被命名表彰為首批“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

維揚區現有6個街道、鄉鎮,25個社區居委會和22個村委會,社區建設起步于,雖然起步較晚,但起點較高、發展較快、成效也比較明顯。我們在和諧社區建設中始終堅持“三個突出”:

一、和諧社區建設在主體上突出群眾性,以百姓滿意為準則

和諧社區建設實質上就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改善人民生活、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具體體現。我們在和諧社區建設工作中,始終堅持把解決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和諧社區建設的過程變成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的過程,讓群眾真正得到了實惠,贏得了廣大群眾的真心支持。始終把居民群眾作為主體,讓群眾得實惠,讓群眾多參與,讓群眾來評判。

一是把目標定在滿足群眾需求上。立足公正、普惠,讓每個社區成員平等享受應有的權利和義務;立足于不同利益群體民主協商,逐步實現和完善自治;立足于居民積極參與,實現互助互動。突出弱勢群體幫扶,在實現應保盡保的基礎上,對低保對象實施醫療、就業、住房、教育、司法五項救助;整合社會救助資源,開設“慈善超市”,提高了救助規模和效益。

二是把氣力用在讓居民群眾多得實惠上。加大社區硬件設施投入力度,康樂、文苑、卜橋、安平、朱塘、翠崗等一批社區服務中心及部分社區文化廣場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通過“建、租、借”等辦法,全區社區辦公、活動用房平均面積達600多平方米,室外健身活動場所平均面積745平方米,超過了省、市規定的示范社區標準,9個社區建成了一站式服務大廳,絕大多數社區功能設施齊全。

三是把檢驗標準放在百姓滿意上。建立了“和諧社區建設考核指數”,將目標考評與社會評價機結合起來,每年都組織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學生走進社區,進行居民滿意度調查,對社區工作進行社會評價,把群眾的認同感、滿意度和幸福感作為評價和諧社區建設的重要指標。采取上對下、下對上、群眾對社區“三位一體”的考評,將裁判權交給社區和居民,促進社區工作重心下移,引導社區居委會回歸服務居民的本位。

二、和諧社區建設在內容上突出實效性,以人為本抓服務

堅持以民生為本、民富為要、民安為基、民享為先,著力提升居民群眾的幸福指數。5月總書記來我區視察社區建設時,對社區“以人為本”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

一是建立“大防控”平臺,織密社區平安穩定網絡,提升居民“平安幸福感”。完善“三會一制”(即社區信訪實施聯席會、聽證會、調解會和信訪制),開展社區矛盾糾紛排查、疏導工作,將問題解決在社區、穩定控制在社區。加強社區治安綜合治理網絡建設,完善治保、調解、普法、幫教、巡邏、消防六位一體的群防群治組織,形成平安創建的整體合力。

二是建立“四解”平臺,確保百姓充分享受發展成果,提升居民群眾的“生活幸福感”。在生活上“解難”,建立政府救助、社會援助、鄰里互助“三位一體”的援助中心,完善社區服務中心、公共服務站、社區老少照料中心和居家養老“托老站”等公共服務設施,建造“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的生活服務網絡。在發展上“解困”,幾年來,社區幫助8087名下崗人員實現了再就業,為1700多戶困難家庭辦理了最低生活保障,為3204戶臨時困難家庭送去了解困金,各類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達95%以上。虹橋社區開辟了七彩虹一條街,設立五小崗位,為社區居民開發新的就業、創業崗位,成立七彩虹創業基金,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和大學生就業提供資金幫助;建立社區待就業人員信息庫,幫助居民尋求就業崗位,基本實現了社區家庭零失業。在思想上“解惑”,依托社區政教、德教、科教、家教和社教等“五教”工作隊,成立社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開展“進百家門、談百家人、知百家情、暖百家心”活動,有針對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在精神上“解悶”,整合社會資源,深入社區開展多種文化娛樂活動,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建立“利益表達”機制,打造“百姓點戲政府唱”品牌,提升居民群眾的“民主幸福感”。堅持社區居民自治,建立“百姓點戲社區唱”的工作機制,定期召開社區協調會、聽證會和議事會等,廣泛征集社區居民、單位對社區建設管理的意見和建議,切實解決好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有效營造了“有事大家議、有難共同幫”的氛圍。

四是加大人文環境建設,將社區建成社區居民的樂園,提升居民群眾的“康居幸福感”。積極開展“學習型社區”建設,通過文化引領,激發社區發展活力,全區社區特色文化建設精彩紛呈。

五是打造“八情”社區,營造和諧的人際氛圍,提升居民群眾的“友好幸福感”。積極倡導“鄰里互助情,公婆體貼情,父母養育情,兄妹手足情,姑嫂姐妹情,婿媳敬老情,兒女孝順情,夫妻恩愛情”,定期開展鄰里互助活動,營造親情社區氛圍。大力開展送鄉情、送親情、送真情和送溫情等“送四情”活動,推進“萬家幫”服務從幫生活向幫發展、幫學習、幫創業方面拓展,著力構建“一家有困難,多家來幫忙”的新型鄰里關系。卜橋社區的“紅馬甲”、豐樂社區的“擁軍老媽媽”、虹橋社區“七彩虹”、武塘社區“星期六義工隊”、雙橋社區“十姐妹義工隊”、文苑社區的“紅五星志愿者”等,在服務社區、服務社會中品牌效應不斷彰顯;卜橋、豐樂、竹西、康樂、石橋等社區先后榮獲“全國志愿者服務先進集體”稱號。公務員之家:

三、和諧社區建設在工作上突出創造性,積極探索打造特色

短短幾年,我區在和諧社區建設的過程中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亮點:率先實行“社區建設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社區建設指導委員會,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擔任正副主任,成員由區四套班子分管領導和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每年初都要召開全區社區建設大會,研究部署社區建設工作;率先實行“掛鉤幫扶制度”。建立了機關部門與社區掛鉤幫扶制度,各部門自覺把社區服務納入議事日程,各盡所能,對社區工作進行指導幫助,協調解決社區的困難和問題。同時,充分發揮駐區單位作用,實行共駐共建共助共享,合力推進社區建設工作;財政投入力度在全市領先。社區包干經費從的9萬元提高到今年的22萬元;社區委員、副職、正職工資待遇也分別提高到1500元、1800元、2200元,極大地調動了社區工作者的積極性;率先實行“社區建設特色化”。在江蘇省第一家征集啟用了社區標志,打響維揚社區品牌,增強了社區居民、駐區單位對社區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凝聚了各方力量。開通了《維揚社區》網站和35個城鄉社區分網站。連續7年舉辦社區文化體育活動巡展,聯合當地電視臺、報社舉辦“維揚特色社區展示”、“維揚和諧社區行”等活動,充分展示維揚社區建設風采;率先實行“社區建設顧問制”,邀請相關專家為創建和諧社區出謀劃策,尋求破解制約社區發展的辦法和途徑。率先實現“一村一社區一名大學生”,全區每個社區、村都配有一名全日制本科畢業生,進一步改善了社區工作隊伍的年齡和知識結構,增強了社區組織的活力和創新能力。近兩年,我們面向社會公開選聘了一批優秀年輕同志充實社區隊伍,使社區隊伍整體素質得到進一步提升,有效地推動了我區整體建設和管理水平上檔升級,推動維揚區文化內涵和市民素質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