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黨支部書記致富帶頭人材料
時間:2022-06-12 11:29:00
導語:村黨支部書記致富帶頭人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真情獻沃土
——記界首市邴集鄉邴集村黨總支書記張文芝
邴集村位于界首市西北部,西臨河南省沈丘、鄲城兩縣,全村人口5010人,黨員96名,耕地5020畝,地理位置偏僻,素有“犬吠聽兩省、雞鳴聞三縣”之稱。正是這個偏遠村,幾年來以經濟發展為龍頭,突出農民增收,村里的各項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先后獲得阜陽市“小康示范村、科技興農示范村”、界首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基層優秀黨支部、計劃生育先進示范村”等桂冠。2005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6萬元,全村人均經濟收入5500元,達到了五年內翻一番的目標,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生態村,切實達到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些多虧了他們的創業帶頭人,該村黨支部書記張文芝同志,張文芝,男,1963年出生在邴集鄉西張村,1979年以三分之差中考落榜后,立志在農村開創一片新天地,1996年經村民選舉和上級黨組織的任命,他出任邴集村黨支部書記,上任伊始,張文芝通過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和反復論證,確立了立足邴集抓農業,走出邴集抓項目的工作思路,緊緊圍繞“穩農強商興林重牧抓勞務”的發展格局,帶領全村人民打造出了一個全新的邴集村。
一、夯基礎,打造兩委“硬班子”
農村要想富,主要靠支部。堡壘要堅固,關鍵看干部。多年來,張文芝十分重視總支建設這個基礎工作。選好配強村兩委,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村規民約和議事規則,發展壯大黨員隊伍,及時做到查民情、聽民聲、解民憂,幫助困難戶解決生產生活難題,做好意見戶的思想工作,做到困難不上交,矛盾不出村,把意見和糾紛解決在萌芽狀態,構建了一個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環境優美的和諧邴集村。
二、謀發展,帶領群眾共致富
千道理,萬道理,發展才是硬道理。多年來,張文芝認準了這個理,靠科技致富,靠項目發展的觀念,在他的腦子里根深蒂固。
一是立足本村實際,發展科技型新農村。早在1997年該村就在界首市率先突破了糧食畝產1000公斤記錄,小麥單產一直在全省名列前茅,曾連續四年榮獲阜陽市“小麥高產開發”獎。近幾年,在種植模式上,他成功地試種了“麥——菠菜——西瓜——棉花——冬瓜”五種五收間作套種的模式,畝均收入突破4000元大關,比常規種植效益高出3倍。在良種引進上,先后承擔了界首市小麥良種繁育、“中抗29”雜交棉制種、“中黃13”大豆良種繁育等高科技種植項目。小麥種植項目,小麥良繁單產達500公斤,“中抗29”雜交棉制種畝均效益達到3700元。在取得良種示范成效的同時,切實增加了群眾收入。去年繁育的“中黃13”大豆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無公害產品”,邴集鄉被省農委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基地”。
二是發展生態型新農村。在村莊的整體規劃上,他帶領全村人建立美好家園,努力向著生態型發展,大力發展家庭經濟,先后把全村的雜樹、效益低的林木伐去,在房前屋后、“三邊四荒”種上柿樹、梅子樹、杏樹、石榴、垂柳、竹子等1萬多棵,速生楊4萬多棵。改造舊塘5口,果樹掛果了,水里有魚了,林里有鳥了,路面硬化了,邴集村整個變了樣。實現了四凈五改,路硬水暢通,四凈即:飲水干凈、街道干凈、庭院干凈、居室干凈。五改:改水、改路、改灶、改廁、改圈。路硬水暢通:修通邴集到204線長達3公里的柏油路,把邴集、西張兩村的大小胡同統一鋪上磚頭路,并修了下水道,確保了排水暢通。同時他利用成片的樹林又對“循環農業”生態養殖進行了探索,即在林下建立封閉性豬舍、羊圈、禽舍、種植黑麥草,利用黑麥草和樹葉進行三元雜交豬、波爾山羊養殖,用畜禽糞便作原料建設節能沼氣池,供應村民燃料和日常照明,用沼氣池廢料作為有機肥,重歸樹林,既節約了能源,又提高了經濟效益。在他的帶動下,已建成規模豬舍16棟,禽欄12處,沼氣40池,生豬存欄2200余頭,山羊存欄730余頭,禽類16000余只。
三是發展商業型農村。他對群眾反映的“邴集集貿市場日漸萎縮,成了死集”的意見格外重視,研究制訂了舊村改造、舊集改造的規劃方案,并取得了全體村民的積極支持,一條新街道從規劃到放線開工一個月內完工。張文芝帶頭建成兩間兩層樓的門面房,兩委其他成員緊緊跟上,一座又一座門面房相繼完工,一個東西長1公里、擁有420間商鋪的集貿市場紅火起來,一個新的商業型邴集村赫然興起。
四是走出邴集,拓寬致富門路。去年10月中旬、11月上旬,張文芝兩下山東,聯系招商引資項目,終于與山東省萊陽市鵬飛針織廠簽訂了棒衣加工合同,先期帶回2000件半成品進行成衣加工,該加工項目以個體手工、家庭式操作為主,特別適合女勞動力操作平均每人每天可收入16元左右,深受村民歡迎,周邊的群眾也紛紛前來取經控寶,在當地引起良好反響。同時,邴集村人還走出國門,打起了“洋工”,在張文芝的積極努力下,去年11月份,22名村民遠赴日本、韓國務工,從事電子、服裝行業服務,僅出國務工一項全村年收入達到200余萬元,輸出人數呈逐年擴大趨勢。目前,經過他的積極爭取,正在申報和實施的項目有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國家級土地整治項目、深水井項目和板材加工項目。
三、樹新風,展現邴集新面貌
村風文明,是和諧新農村的重要標志。他把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擺上同樣重要的位置,堅持兩手抓、兩手硬,充分發揮邴集村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不斷擴大邴集村精神文明建設成果。
一是健全全村規民約。依照國家法律、法規和社會道德規范,在全體村民廣泛討論的基礎上,制訂了村民道德守則,文明公約、衛生管理規定等村規民約,把它作為村民日常行為的規范,讓群眾自己教育自己,約束自己。為了弘揚正氣,凈化村風,連續7年在全村組織了以“美在農家”為主題的好公婆、好媳婦、致富能手等評選活動,并把他們的照片和事跡在村黨總支宣傳欄內張榜公布,大力表彰他們的先進事跡,還對她們以物質獎勵,在全市引起了強烈反響,形成了比學趕幫的良好風尚。同時發動全體黨員對“留守”家庭進行一對一結對幫扶,確保留守家庭的生產生活、子女上學等方面一切正常。
二是大力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為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辦起了文明村民學校圖書室、農民網吧,每到農閑,這里便成了村民的好去處,為了使村里的老人‘老有所樂,老有所學“,專門為老年人建立了老年活動中心,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三是抓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本著“寧聽怨聲,不聽哭聲”的原則,一絲一毫不放松警惕,強化輪流值班站崗責任制,每晚上由一名黨員帶頭,值班站崗,從不間斷,同時加大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力度,有效杜絕了社會治安案件的發生。去年11月上旬,全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現場會在邴集村召開,并向全市推廣了邴集村的治安模式。
四是抓好計劃生育和殯葬改革。對計劃生育戶在政策上傾斜他們,在物質上獎勵他們,在生活上關心他們,在資金上支持他們,讓他們樹立“計劃生育、人人有責”、“女兒也是傳后人”的思想,有效推進了全村的計生工作,連年完成上級下達的考核指標。大力提倡移風易俗,抓好平墳還田。殯葬改革,建好骨灰堂和公用墓地,火化率達到100%,進公墓率達到100%。
“富而思源,富而思進”。張文芝永遠不會滿足現在所取得的成績。他帶領本村開拓創新,不懈進取,向著“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目標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