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先進事跡:教育“脊梁”
時間:2022-12-05 02:43:00
導語:個人先進事跡:教育“脊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他,從參加工作就沒有離開過教育戰線;他,在離世前兩小時還在檢查學校危房改造。他叫胡社生,湖南衡南縣一名普通的基層教育工作者。2005年7月26日,因勞累過度,突發大面積心肌梗塞,猝然倒在崗位上,時年48歲。
湖南省副省長許云昭稱贊:他是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涌現出來的教育“脊梁”。
2003年8月,衡南縣教育局決定,讓時任花橋鎮學區副主任的胡社生出任新成立的川口辦事處教育辦主任。消息傳開,一些老同事便勸阻他:川口教育基礎差,莫去受那份罪。“大家都不去,山里的孩子怎么辦?”胡社生莞爾一笑,背上行囊,赴川口上任。
他何嘗不知道即將直面的困難:川口教育辦一無場地,二無經費,卻有從花橋學區劃撥過來的30萬元債務。
然而,17歲即參加教育工作,先后擔任過小學、中學教師的胡社生,有著對人民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在困難面前,他沒有退縮。上任第一天,胡社生帶著幾名同事,就在川口臨街的倉庫屋檐下辦公;第二天,在街旁的大樹底下辦公;第三天,一位老師為他們提供一間廢棄的舊房子。
“困難再多,胡主任毫無怨言,而是想法子解決。”與胡社生一起調過來的同事謝健元說,胡社生將原單位領導與同事集體贈送他的500元慰問金充公,作為教育辦的第一筆經費。
上任一個月里,胡社生幾乎每天都奔走在鄉下的崎嶇小路,跑遍了教育辦管轄的10所學校。川口辦學條件的簡陋,令他寢食難安:9所學校屬一級危房,幾乎沒有教學儀器;不少教師耐不住清苦相繼離職,學生舍近求遠外出上學。
“要改變這種落后面貌,必須改造學校危房,讓老師安心教學,使學生家長放心讓孩子上學。”胡社生在日記中鄭重地寫道。
于是,他與各村干部一道,不分白天黑夜,走街串戶,發動群眾捐款。但村民的自發捐款僅是杯水車薪。胡社生又頻頻“鉆”進縣直單位和民營企業求援。功夫不負苦心人,危改資金陸續籌集到位,一座座教學樓拔地而起。
川口教育辦成立之初的另一個難題是,眼看要開學了,卻沒錢買課本。2003年8月25日晚上,胡社生突然問妻子:“家里還有多少積蓄?”“5000元,留著給兩個孩子上大學用的?!薄皶簳r‘挪用’吧。”第二天,他從箱子里把5000元錢揣進衣袋里,就走了。學校如期上課。
2004年暑假,胡社生得知川口有51名特困生面臨輟學。“莊稼耽誤只一季,孩子輟學誤一生。我就是去‘討’,也要把他們的書課費湊齊!”胡社生到縣直一些單位去“磨”,會場外、辦公室、家門口、車子旁都成了他“討”錢的地方。最終,51名特困生全部獲得資助。
高負荷的運轉,超強度的勞作,胡社生精力嚴重“透支”。到川口工作后,他的心臟病頻頻發作,僅今年就暈倒3次。妻子多次勸他請假住院,他每次都答應:“好!好!忙完這陣子就去?!比欢?,他每次都爽約。不想,這次他徹底地“爽約”了。
今年7月26日清晨,胡社生早早起來,感到四肢乏力、精神不支。但他仍然抱病趕到川口辦事處參加黨員先進性教育大會。會后,他來到川口初中,檢查學校危房改造時,當場暈倒。在送醫院搶救兩個多小時后,48歲的胡社生因大面積心肌梗塞,停止了心跳。
噩耗傳出,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