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先進事跡:勞動光榮,當一名共產黨員更光榮
時間:2022-12-05 04:11:00
導語:個人先進事跡:勞動光榮,當一名共產黨員更光榮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在,回想起自己帶領全村干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個崢嶸歲月,可以說既是一個坎坎坷坷、曲曲折折的過程,又是一個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不斷取得新成績的過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五中全會有標準了,20個字: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對照華西實際,要說生產發展,華西有1524人,今年銷售超過300億,人均超過2000萬,凈利潤超過12億,人均利潤超過80萬,交稅6個億,人均超過40萬。生活寬裕,華西人是共同富裕,但是彼此有差距,共同富不是一樣富,一樣富就是平均主義,平均主義就會導致一樣窮。華西人家家有錢了,最少的資產超過100萬,最多的超過1000萬。汽車家家有,最少的人家1輛,最多的人家3輛。房子家家住別墅,最小的人家400多平方,大的人家600多平方。我們華西從城市化到國際化,華西的小學生,都到城里去讀書了,這是城市化,還有一部分國際化了,到國外去讀書,外國現在六七個國家有華西人在讀書,如果說經濟不寬裕,就沒有這個條件。
回顧這些年的歷程,我感到不滿足的有兩點:一是我年輕的時候有效工作做得太少。年紀大了以后,政策非常好,那我就要把我年輕時耽誤的時間補回來。這話是我60歲時候講的,今年我78了,10多年下來確實補了一些回來。二是工作中還有缺點,我曾經犯過教條主義、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錯誤,50年代“聽”、60年代“頂”、70年代“拼”,到80年代“醒”:
50年代“聽”。只要比我吳仁寶大的官,他們的話我都聽,上面說啥就做啥。他們說的我都做,沒有條件也要做,是做給上面看,不知道老百姓是不是滿意。所以,1958年刮浮夸風的時候,我也是先進。我報1畝地收3700斤,人家1畝地報10000斤,我說你10000斤是假的,實際上我3700斤也是假的,自己假了還說人家假,不實事求是。后來召開7000人大會,堅決糾正“浮夸風”。鄭州會議恢復到三級核算,隊為基礎。于是,我大會檢討、小會檢討,有的還登門檢討。50年代的“聽”,實際上犯了“教條主義”。在這方面,我已經改得比較好了。
60年代“頂”。60年代初,又有人叫我吳仁寶怎么搞,怎么搞,我說不聽了,我以前聽了上當了。領導不滿意,有人說我吳仁寶是“驕傲自滿,目中無人,獨立王國”。后來一想不對,明頂是要吃虧的,就改為暗頂。從此以后,不管哪個領導講什么,我當面都是答應,謝謝領導關心,過了后,不符合華西實際的,絕不執行。所以說,60年代的“頂”,實際上是“形式主義”。
70年代“拼”。拼命大干社會主義,有的是拼得對的,有的是拼得錯了。特別是“以糧為綱”,糧食固然重要,但有了“綱”就不同了,好像只有抓糧食才是最革命的,搞農副產品是不太革命的,搞鄉鎮企業好像是反革命。于是旱田改水田,兩熟改三熟,農民搞得辛辛苦苦,還只有溫飽。當時我不滿足于光抓糧食,我就辦了工廠,對外不宣布,對內自己有數。因為參觀的人來的比較多,我就不給他們看,領導來了,就把廠關了,工人除草,挖河泥,搞得轟轟烈烈,領導很滿意,領導走了,叫他們回來,加班加點補回來,我保護了“資本主義”。
80年代“醒”。最大的醒,是解放了思想。鄧小平說,要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什么叫特色,特色就是什么事情都得實事求是。很多人問,華西為什么不分田到戶,當時中央講宜統則統,宜分則分,華西根據自己的實際,沒有分田,這就叫從實際出發。我們一定要實事求是,千難萬難,實事求是最難。還有,很多人不理解,華西為什么不轉制?中央要求兩個毫不動搖,一個是堅持鞏固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一個是堅持引導鼓勵非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現在社會上有少數同志還在爭公有私有,我是不怕公有制的,就是怕公私都沒有,沒有是最不好的。只要有了,不管是公也好,私也好,都是好的。
華西有所進步,作為我個人,就是始終堅持實事求是。任何情況都挫傷不了我的積極性。為什么?因為從入黨那天開始,我就決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真正有了這個信念,就一點沒有三心二意。所以我一直堅持為人民服務。說勞動光榮,我覺得當一名共產黨員更光榮。當一個共產黨員,按共產黨員的標準去做,那就是最光榮的。
華西的成功,主要是同兩頭保持一致,這樣才能“健康長壽”,也就是說一頭要和各級組織保持一致,一頭要和老百姓保持一致,要和各族人民保持一致。華西村黨委不管在哪個時期,都要按中央精神辦,特別在大的方面要和中央保持一致。我們曾經編了一首村歌:“華西的天,是共產黨的天。華西的地,是社會主義的地。華西人民艱苦奮斗建設‘三化三園’的新華西。實踐檢驗華西,社會主義定能富華西。”
我自己學習五中全會精神,提了三句話。就是“村幫村、戶幫戶,核心建好黨支部,最終實現全國富”。什么叫村幫村、戶幫戶,我們幫了周邊16個村,還有兩個村在省外。大家都在并村,我們的并村是創新的,跟人家不一樣,我們叫村企分開,一分五統。自2001年6月以來,我們先后五次“一分五統”:村企分開;經濟統一管理,干部統一使用,勞動力在同等條件下統一安排,福利統一發放,村建統一規劃。“五統”以后怎么辦,“基本生活包,老殘有依靠,優教不忘小,生活環境好,三守促勤勞,小康步步高”。我們通過“拆老廠房建新廠房,拆老屋基建新公寓房”,把周邊零零散散的個私企業集中到一個園區,既可節約土地至少2500畝,又可以充分體現“三化三園”(遠看是林園、近看是公園、細看是農民生活在幸福的樂園)。各方面都比原來好了。實踐證明,“一分五統”確實是華西體制、機制的一大創新。
我們江蘇的先進性教育,最終是實現“兩個率先”,關鍵就是要建好一個黨支部。怎么建好黨支部?我們華西的干部有自己的標準,就是要“三正、三平、三守、三不倒”。“三正”是:辦事認真,處事公正,經營廉政;“三平”是:要有政策水平,技術水平,管理水平;“三守”是守法、守約,守信譽;“三不倒”是:難不倒,夸不倒,還要嚇不倒。我們就是用這個標準建設華西村黨委。
我們堅持社會主義,到底什么叫社會主義?我們自己立了標準,人民幸福就是社會主義。華西幸福的三條土標準: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體健康。什么叫生活富裕?樓上鋪地毯,樓下鋪地磚,吃水用開關(自來水),雨天里走路不打傘。這是80年代初了,那時候華西建了長廊,現在沒有了,大家都有轎車了,從家里可以直接開出來,這也叫與時俱進。精神愉快有4條標準,家庭和睦、鄰里相親、干群團結、上下齊心;精神愉快,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家庭關系,鄰里關系,干群關系,上下關系。身體健康也有4條標準,日常增加營養,年老集體保養,孩子精心培養,業余文體形式多樣。我們華西的老年人都有保養金,女的50歲,男的55歲以上,都有保養金,最少的6000多,最多的一年1萬六。不僅這樣,華西沒有退休的,只要身體好,不講年齡,愿意干,工資照拿。而且還有敬老獎,80、90、100歲的老人都是這樣。哪家有百歲老人,直系親屬每人獎1萬,獎勵他把老人養好。比如家有99歲的老人,那家人一定千方百計把他養好。養好了,每人有一萬塊獎金。村里有個99歲的老太,他們家有兩個人24小時陪護,最后到100歲了,全家37口人,得了37萬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