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普通黨員先進事跡

時間:2022-07-27 05:36:00

導語:社區普通黨員先進事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區普通黨員先進事跡

就在人們驚呼這是個金錢至上、物欲橫流的時代,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一個平凡的共產黨員,卻以自己的無私、善良和執著,為其做了全新的注解,書寫了一段令人心靈震撼,熱淚滿面的人生贊歌!

*是我的*,她雖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但是我們全家人都對她十分敬重,因為她用頑強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教會了我們怎樣做人。她30多年如一日默默無聞地伺候照料過9位與自己無任何親戚關系的孤寡殘疾、重病臥床的老人,使他們的晚年充滿了溫暖和陽光,她的實際行動贏得了社會各界和居民群眾的廣泛稱贊。幾位先后辭世的老人在彌留之際,拉住她的雙手連說:“好人、好人啊……”

我*今年61歲,19歲入黨,小時候因家貧雖然沒上過學。但是少年時代就受過一些英雄影片的熏陶,白求恩、江姐、雷鋒是她心中永不褪色的偶像。這些偶像的高尚品質在她年少的心靈里早就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加之受黨的教育和培養,這些英雄形象逐漸熔進她的靈魂里,成為她人格中的一部分。近三十多年來,他傾注全部愛心、耐心與恒心,先后為九位孤寡老人養老送終,以實際行動譜寫了一名老黨員的人生贊歌。

*年,我*一家居住在敦煌市郭家堡鄉梁家堡村三隊,隊里有一位姓劉的五保戶,晚年得了重病,生活不能自理。一次,正當這位絕望的老人在荒草中挖著一個近半人高的大坑,我*忙上前問其原由,原來是劉大爺得了重病無錢治療,身邊又無兒女照顧,生活絕望的他準備挖坑活埋了自己了卻殘年時,被我*發現了,劉大爺的悲慘遭遇深深地揪住了我*的心,她立即向隊里反映了老人病情,并表示愿意照顧這位重病的老人。隊長答應了他的要求,就把豬場閑置的一間舊房騰出來作為臨時“養老院”。從這以后,她除了生產隊干活以外,還得來回奔波于兩個家之間,每天做六頓飯,做兩次家務,有時寧肯自己家人挨餓,也要按時為老人洗衣做飯。在她的精心照料下,這為孤獨的老人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兩個春秋。

*年,我*一家進了城。由于她的熱心,街坊鄰居有事就請她幫忙,她也從不推辭。她經常教育我們:“人活著不要光要為自己著想”。她是這么教育孩子的,自己也是這么做的。*年7月的一天,原文廟巷黨支部書記桑惠梓找到我*說:“老何啊,咱社區有一位孤寡老人孔光熙,最近眼睛瞎了,無人照顧,聽說你以前照顧過老人,這次想麻煩你。”聽到讓她去照顧一位雙目失明,雙腿殘疾的老人,我*當時心生猶豫,并非怕苦怕累,而是的確存在實際困難,因為當時我公公在酒運司工作,被單位派到柳園上班,子女和兒媳分別在蘭州、新疆等地打工,我*自己還要拉扯三歲的小孫子,每天接送幼兒園,難以抽身。但是當我*來到老人家一看,禁不住打了個寒顫,門一開,墻坯隨開門的響動大片地脫落下來,一股惡臭熏得人喘不過氣來,屋頂破洞透著微弱的亮光。孔光熙老人躺在床上,呻吟不止。一群群蟑螂在老人身下亂竄,蚊蠅在周圍亂飛,床單滿是尿跡和糞便。看到這些,我*心頭一酸,眼淚奪眶而出,她顧不得多想,立刻為老人收拾房間、換洗了床單和衣被,并做了一頓熱乎乎的飯菜,喂老人吃了,老人那深陷的眼眶里流下了兩行感激的熱淚。回家的路上,老人那痛苦而呆滯的眼神一直閃現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一個堅定的信念占據了她整個的內心空間,那就是:她一定要照顧這位老人,服侍老人頤養天年。當她把這個決定告訴我們的時候,遭到了全家人的極力反對,但她只是態度十分堅決地我們說了一句:“誰家都有老人,誰都有老的時候,不管誰老了總的有人照看”。從那天起,她就不顧家人反對,每天騎著三輪車,拉著三個月大的孫子,來回奔波,為老人端屎端尿,洗衣做飯。在她的影響下,我們一家人漸漸地改變了態度,從不支持到后來一起去照顧老人。逢年過節,我*帶著我們全家給老人拜年、買新衣服,完全把老人當作了我們的親人。2002年3月18日,我們全家人還張羅著為老人過了80歲生日,老人平生第一次唱生日歌、許心愿、吹蠟燭、吃蛋糕,快樂的象個娃娃。從老人喜悅的神情里,我們感受到了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心中最大的幸福和溫暖,而這種幸福和溫暖是我慈祥善良的婆婆給予的,從此,我對我*多了一份理解和感激,更多了一份愛戴和敬重。

2003年初,孔光熙老人的病情有所好轉,我*決定抽空為女兒舉辦婚禮,吉日選在了2月12日。然而到了2月9日老人病情突然惡化,第三次住進了醫院。我*日夜守在病床前,她不放心別人,因為只有她才知道老人哪兒痛、什么時候吃、什么時候大小便。一連3天3夜,我親自喂飯、洗衣、擦洗身子。瘦弱的她累得更加憔悴,我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后來,她實在支撐不住了,才允許我們家人輪流替換,就連新進門的女婿也加入了照顧老人的行列。因為照顧老人,女兒的婚事草草了事。婚后,她女兒要隨丈夫回廣東,臨行前,她女兒含著淚埋怨母親:“媽媽,我們的事你辦的太寒酸了,該請的人你沒請,從頭到尾四桌飯,太沒面子了”。離別在即,她女兒的一席話讓我*傷痛的心更愧疚。一個多月后,她女婿來信了,信的內容是這樣的:“媽媽,我是湖南人,去敦煌僅兩次,每次見到您,您都在做一項常人難以做到的事情,您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從您的身上,我學到了在軍營中沒有學到的做人的道理,所有這些,將使我們受益終身”。女婿如此通情達理,讓我*愧疚的心情得到了極大的寬慰。

在我*無微不至的照料下,孔光熙老人病愈出院了,但從此大小便失禁,我*更加不放心老人,只得住在老人家里,時刻服侍老人在老人身邊。當時我*已年近60歲,體重不到90斤,而孔光熙體重188斤,年近花甲的她要一夜數十次的攙扶超過自己體重兩倍的老人起居入廁,夜深人靜時病人痛苦的叫喚常常使她毛骨悚然。實在不忍心讓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再受煎熬,我和丈夫商量,決定讓丈夫也陪住在老人家里以應急,防止老人隨時不測。在最后的半年歲月里,老人臥床不起,我*日夜守在老人身邊,直至他燈枯油盡的最后一刻。老人在彌留之際,枯瘦如柴的手抓著我*渾身顫抖,眼中滿是感激和留戀。我*輕輕地對她說:“老爺子,您安心走吧,我就是你的親女兒”,老人吃力地說:“你照顧我5年了,我看不見你,來世報答都沒法找你,我80歲生日那天是我這輩子最高興的一天,那天我為你們全家許了一個愿……”話沒說完,老人便瞌然長逝。我*哭得很傷心,5年的朝夕侍奉,她上無愧于黨,下無愧于群眾,內無愧于心,只有在慟哭中,才能宣泄她此時的心情。墻外的白楊,已從五年前的幼苗已長成如今挺拔如柱的大樹,見證了這催人淚下的人間真情,嗚咽的秋風也在把這段感人的佳話默默傳訟。

送走孔老人,我*因長期操勞和過度的傷心而整整躺了半個月。從此她也更加堅定了一點:以后再有這樣困難的老人我還會去照料。精力稍有恢復時,社區又請她去照顧一對患重病的老夫婦。女的盧氏,患腦血栓已經臥床八年,喪失了語言能力,男的李老患有心臟病。我*每天細心地為兩位老人做好一日三餐,并一口一口地喂盧氏吃下,盡管盧氏不會說話,但眼睛里經常閃動著感激的淚花,顫抖地對她伸出大拇指。五個月后,李老也病倒了,我*以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和愛心細致入微地照顧兩位老人,陪伴他們度過了生命的最后時光。

送走李、盧二老,社區又請我照婆婆顧病危的達氏,她毫無推辭地答應了。暮年的達氏神智恍惚,飲食無節制,大小便失禁。有時喂飯,冷不防會把飯菜吐人一臉,有時病人抓起隨時排出的糞便四處亂摔,哭喊叫罵更是家常便飯。我*以常人難以想象的耐心默默承受著這一切,勤開門、勤開窗、勤洗衣、勤擦身。因為離家遠,回一趟家,病人會把房子折騰的沒處下手,沒地站腳。為了不耽誤照顧老人,半年多的時間里,我*竟很少回家,似乎忘記了家,忘記了深愛著她的親人,而是在死寂般的房間里獨守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她的心中常會掠過一絲恐懼,但為了病人,她顧不得那么多了,以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愛心,讓老人臨終前的生命充滿了陽光。

送走達氏,我*又先后照顧了五保戶王氏,暮年的王氏大便艱難,她便一天幾次用肥皂水給老人灌腸,用開塞露通便,甚至用手摳,為老人減輕痛苦。

現在,我*正在伺候著一位年已九旬的李林春老人,依然重復著那些平凡的瑣事,的確她做這些事在有些人看來是容易的,不就是掃掃屋子,做做飯,洗洗衣服的事,但我們深深地知道這是多么的不容易,伺候人受苦受累不必說,最難忍受的是受氣。如老人因病煩燥無故的漫罵,面對如傭人,長工之類的稱呼,面對如“政府給你多少錢”的猜疑和“你把它們看得比自己的爹娘都親”的冷言冷語,她的心如刀割般痛,任淚水濕透枕巾,幾年來自己家庭的幾次變故,更是心中永遠的痛,先是姑娘學做生意虧本,再后是大兒子企業改制下崗,繼而是小兒子發生車禍重傷兩人,因無力賠償幾乎被送進監獄……但我*憑借自己的堅韌品格和對家人、對她人深深的愛,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和佳人相互攙扶著在人生的道路上慢慢前行。

我*的事跡感動了許多人,年齡相仿的都尊稱她為何大姐,年輕人則親切地稱她為何大媽,黨委政府對她更是非常關心和愛護,連續多年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敦煌報》、敦煌電視臺、廣播電臺、《甘肅日報》、《人民日報》先后報道了她的先進事跡,*年她更是榮幸地入選“感動甘肅·十大隴人驕子”,參加了頒獎晚會,受到了省上領導的親切接見和表彰獎勵,敦煌市委發出了向她學習的號召,面對這些榮譽和贊譽,我*只是很平靜,正如她常教育我們:“做人做事只求無愧于心”,咱們敦煌有句土話“前院的水往后院流,人人都有老人,人人都會老,你現在怎樣對待老人,你老了后你的孩子就會怎樣對待你”。她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必須得到傳承和發揚。

我為我有這樣的好婆婆而感到非常驕傲!我為我是她的兒媳而感到特別榮幸。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