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支部書記事跡材料
時間:2022-04-02 08:20:00
導語:黨支部書記事跡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年9月15日,*縣石牛鄉何家塬村黨支部書記*因勞累過度,猝發腦溢血搶救無效……噩耗傳來,聚集他家的數百名干部、群眾悲憤不已。黨員肖俊峰嚎啕大哭:“肖書記呀,你是累死的呀,你是為咱何家塬村累死的呀!”80多歲的徐秀芳老人捶胸頓足:“老天呀,你咋不讓我替宏斌去死呢!何家塬村人咋能離開他呀!”特困戶樊狗娃悲痛不已:“肖書記呀,你走了,我咋回報你的大恩大德呢!”前來悼念的縣鄉干部個個淚流滿面:“*,他真是黨的好干部,是一心為民的好支書呀!”石牛山下的何家塬,頓時沉浸在一片巨大的悲痛之中。
一位普通農民,為什么走后,有這么多人深深懷念著他?
一位普通黨員,為什么離去后,會贏得群眾這樣高的評價?
*用47年的人生譜寫了一個農村黨支部書記滿腔熱血,一心為民,忠實實踐“三個代表”的生命之歌。
治窮先治愚。“大家只管建校,咱何家塬誰的債都不欠,工錢付不了就找我!”
石牛鄉何家塬村地處渭北旱塬,這里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曾經是一個“出門行無路,吃水貴如油,男兒難找妻,女兒不愿留”的窮山村,全村350多戶,1700多村民,80年代初全村20%的青壯年竟是“光棍漢”。貧苦農民家庭出身的*,從小艱辛的生活就磨練了他與貧困抗爭的堅強意志。1977年,他初中畢業后,先后擔任小組長、大隊水保員、村會計,1983年,23歲的他挑起了村黨支部書記的重擔。
“治窮必先治愚。”看到村上多數人沒有文化,思想落后,致富沒有技術和門路,特別是村上沒有學校,娃娃要到16里以外的殷家村去上學讀書。*決心先為村里建一所小學,經過支部會商定后,他開始走親戚,串朋友,四處借錢、賒材料、找工隊。好不容易開工了,當工隊得知建校所有的材料都是欠款時,工頭擔心村上沒有能力付工錢又要停工。正在四處籌錢的*又急匆匆趕回到工地,當場把借來的兩萬塊錢塞進了工頭手里,急切地說:“大家只管建校,咱何家塬1000多勞力,一人一年省上20元,一年就是2萬元,3年就是6萬元,咱何家塬誰的債也不會欠,到時候工錢付不了就找我!”聽了*的話,工地上又響起了叮叮當當的砌磚聲和民工們的說笑聲。經過2個多月的緊張施工,1986年9月,一座投資7萬元,7間兩層的高標準小學教學樓拔地而起,建筑質量和標準在當時全縣農村小學中首屈一指。何家塬村500多名學生坐進了自己寬敞明亮的教室安心地讀書學習。市、縣教育局領導專門來到何家塬村了解情況,總結推廣了他們集資建校的經驗。
*還決定,村上每考一名中專生獎勵150元,每考一名大專生獎勵200元。一時,村里興起了重教興學的良好風尚,相繼有80多名學生考上了大中專院校。一個多年沒有考上一個學生的窮村,如今成為石牛鄉遠近聞名的“狀元村”。
撐產業支柱。“大家不敢栽,我先栽10畝,一定要讓咱何家塬人拔掉窮根,過上好日子!”
干事難,在窮村干事更難。89年到91年三年間,國內市場蘋果價格一路走俏,秦冠一斤賣到了一元多,富士賣到了近兩元。何家塬靠著大山,晝夜溫差大,是發展果業的最佳適生區。*決心大上果樹,興支柱產業,拔掉窮根。他決定:由村集體統一貸款,幫助村民買樹苗,力爭在兩年內全村果樹人均達到一畝半。他帶領支部一班人多次跑信用社,四處聯系,到各地打聽果樹苗子。92年的初冬,他率先從山東拉回了樹苗,不顧長途奔波的勞累,不顧山村冬夜的寒冷,連夜把樹苗給各戶清點好,捆扎好,他興奮地一夜沒有合眼。第二天他和幾名村干部親自送果樹到群眾家中,并給群眾解釋說:“啥時蘋果賣了,啥時再給樹苗款。”但好心遭到了冷遇,他們前腳送樹進門,一些群眾后腳就把成捆的樹苗從門里扔了出來。原來在群眾中流傳一句“豬上千,牛上萬,將來拉著蘋果去墊圈”的傳言,嚴重地挫傷了群眾栽蘋果樹的熱情和信心。面對這一境況,*卻保持冷靜。他一方面耐心地向群眾講解蘋果市場的好前景,消除群眾的后顧之憂;一方面積極動員黨員干部帶頭栽樹,帶動群眾。他自己帶頭在自家的地里栽了10畝。還做出了群眾每栽一棵樹苗村集體獎勵補助兩毛錢的決定。群眾對栽果樹逐漸有了新的認識,于是92年到93年兩年間全村的蘋果栽植面積一下擴大到了3000多畝,一片片蔥郁的蘋果樹染綠了何家塬的坡坡坎坎。如今,家家戶戶年蘋果收入過萬元,人均純收入由過去的60元提高到現在的2218元,家家蓋起了新房,購買了新家具,過上了好日子。
解群眾之渴。“在我手里,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把井打成!”
干旱缺水一直是困擾何家塬人生活的一大難題。每遇旱情,家家戶戶的窖水就都干得見了底。人們得跑到十幾里以外的臨平鎮、新陽鄉,甚至到過永壽縣小石村去拉水。一些困難群眾付不起水費,長期飲用窖水,患上了大骨節病。*向群眾承諾:在我手里,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把井打成!他盼水心切,一眼水井很快打了出來,可一天一夜只能出五大桶水,連村里人喝水都供不上。打井隊走后,人們再次嘆氣說:何家塬根本就打不出水!因為以前鄰近的黑山村、高杜村投資六、七十萬元,打出來的都是“干眼”,沒有水。
*經過了幾個不眠之夜,多次請教水利部門的技術人員。他認識到:要在旱塬上打一眼水井,既要爭取國家和上級有關部門的扶助,也要動員群眾大力支持,更要有科學的勘測和先進的鉆探技術。他重振旗鼓,決心即使碰破頭,跑斷腿也要把深井項目申請下來。為了盡量節省開支,他經常在外找親戚、朋友、鄉黨寄宿,實在不行,才找最便宜的旅店住,餓了啃干饃,渴了喝口水。一次為了找到一位項目負責人,經多方打聽到人家的住址后,他抱著一個大西瓜,從清晨6點就在門口等候,一直等到8點這位負責人出門上班。這位負責人被*熱心為群眾辦事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事情不但很快談妥了,后來他還和*交上了朋友。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在省、市、縣、鄉以及各有關部門之間奔走了30多次,1998年何家塬村終于爭取到了國家甘露工程投資46萬元,國家對中煤水文一隊實施鉆探項目補助資金30萬元,縣鄉財政補助2萬元。他又以個人名義貸款8萬元,帶動群眾自籌資金25萬元。98年7月總投資110多萬元的深井鉆探項目確定在何家塬村實施。
*和黨員干部一起主動替勘測人員扛著幾十公斤重的儀器,鞍前馬后地踏遍了何家塬甚至于鄰縣永壽縣的溝溝峁峁,一個月后,終于選定了地點。在施工中,*帶領全村黨員干部與數十名施工隊員沒日沒夜地拉水、運材料。從鉆機開鉆的那一時刻起,*始終焦灼地守在鉆機旁。然而就在鉆到305米的時候,鉆機突然被堅硬的巖石卡住了,出現了機井報廢的險情。國家和群眾投資的110多萬元猛然間懸于一線,*和鉆探隊技術人員經過反復地磋商后,采取了“設法取出鉆頭,重新安裝,多次試鉆”的方案。他帶領全體黨員干部和施工人員又一節一節地把鉆桿重新從井中吊了上來。妻子聽說打井遇到險情,急忙趕到工地,看到多日沒有回家,眼里布滿血絲,胡子拉茬,頭發蓬亂的丈夫,哭到:“宏斌,你真的不要命了!”*對妻子說:“我的命不重要,重要的是把井打成,咱何家塬人能有水喝。”妻子只得流著淚回去了。一個月時間,他瘦了10多斤,過度的勞累使這個堅強的漢子病倒了。
1999年3月,石牛鄉歷史上第一眼深6*米,每小時出水40噸,可同時供5000多人飲用的旱塬大型深水井試水成功。平生頭一次親眼看著白嘩嘩的井水,從腳下這片干涸的土地上噴薄而出,許多群眾激動地流下了熱淚,顫抖的雙手掬來井水就喝。從此,何家塬人告別了祖祖輩輩喝窖水的歷史,村民們燃放鞭炮,載歌載舞,為打井立下汗馬功勞的村支書披紅戴花。
為了進一步方便群眾,把自來水引進家家戶戶,*作為人大代表的身份,多次向縣人代會提出在石牛鄉何家塬村一帶,實施深井輸水管道工程的建議。在他不懈地努力下,2003年8月,投資80多萬元,惠及何家塬及周邊五個村子5000多人的人畜飲水管道工程終于破土動工,在工程的實施過程中*作為五個村施工的協調組組長,組織各村干部群眾配合施工隊積極義務投工投勞,這一惠民工程順利實施。何家塬的深井水一直通到了全石牛鄉1200多戶農家廚房灶頭。
鋪設致富路。“沒有石頭,咱們黨員干部帶頭下溝背!”
“出門就翻溝,爬坡累死牛。”何家塬起伏的山路一到下雨天,泥濘不堪,車輛難行。*決定硬化何家塬至石牛鄉的通村路。沒有錢買石料,他組織干部群眾下溝背料漿石鋪路。在組織干部群眾背石頭中,他天天干到底,在五、六百人的長隊中,他總是走在前面,背的筐子是最沉的。就這樣一直斷斷續續地堅持了3年,1989年一條通往石牛鄉,全長8公里的料漿石路面終于全線貫通。2002年起,*帶領群眾多方籌資又把這條路修鋪成了柏油路,該村至石牛鄉的鄉村路全部實現了柏油硬化。2003年至2004年,*又組織群眾籌資26萬元,鋪設了本村北咀、西咀、蕩家山3個自然村3條砂石路8公里。
20*年10月,*去世前一天還惦記著的最后一個自然村的水泥路開工建設。至此,何家塬6個自然村的通村路全部得到了硬化。過去花一天時間才能進一次縣城的何家塬人,如今坐車一個小時就方便地到縣城。
群眾利益無小事。“為了大家能過上好日子,再苦再難,我也甘心情愿。”
何家塬村電力設施差,只能用于群眾照明,村民磨面也要跑到十幾里以外的鄰村去。2005年,為了順利爭取到低壓線路改造工程項目,他以個人名義貸款2萬元,墊付了項目設計費,爭取到國投資金80萬元,使全村變壓器由原來的3臺增設到6臺,平均每個自然村一臺,新栽電桿240根,鋪設線路10公里,群眾照明、動力用電一下變得既安全又方便。2006年,他帶領支部一班人積極配合縣、鄉兩級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何家塬村成了全縣新農村建設的示范村,建成了功能設施齊全的村級活動場所,整修了村容村貌,實施了街道綠化。
心中只有群眾,唯獨沒有自己。20*年8月8日夜,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暴雨突降何家塬,*家上房背后的土崖,被暴雨沖塌,泥土一直壘到了后窗沿下,從崖背上直瀉下來的泥水快要從窗子沖進屋子。一想起還有許多困難戶的房屋不安全,村民隨時有生命危險,他顧不上自家的房屋,撐著一把雨傘就沖進了大雨之中,組織黨員干部分頭把樊茍甲、常百換、常明善等6戶困難群眾和孤寡老人從危房中撤離了出來,把他們分別安排在學校或鄰居家中。第二天,天剛一亮,他又帶領全體村干部逐組逐戶摸查災情,幫助群眾拉牛羊,轉糧食,抬家具。一直從清早查到下午5點,直到把大家都安排妥當了,他才開始料理自家的災難。
*把群眾的事看得比啥都大,而作為丈夫和父親他卻有太多的愧疚。為了群眾的事,他常常顧不上自家的活,家里十幾畝的果園和莊稼,全交給妻子一人操持。村民家中的蘋果年年收入過了萬,他家的果子幾乎年年賣了落果,只有幾千元。大女兒七歲入學時,他說好閑了和女兒一塊去學校報名,但整天忙于村里的事,其他孩子都上學一個多月了,他才想起女兒還沒有報名。他一心想讓何家塬的孩子上好學,讀好書,而把自己的女兒上學卻忘了,女兒比其他娃遲了一年才上學。夏忙收麥,他顧不上,16歲的大女兒和男孩子一樣在地里收麥,在和麥草垛一樣高的拉麥車上裝麥。多年來他很少和家人在一個桌子上吃過飯。沒有陪妻子兒女跟過一回集市。2003年,大女兒考上了西安政法學院,他送女兒去上學,剛走出村四、五里路,村上有急事,他又返回了村子。從沒有出過縣城的女兒背著行李,掉著眼淚,獨自一人一路打問著走到了學校。今年中秋節前,*打電話叫女兒回來,全家一起吃個團圓飯。不料,他卻永遠地走了。
*走了,而他一心為村上爭取的項目卻順利進展。今年10月,一輛大型推土機轟隆隆地開進了何家塬村,1000多畝坡地正在加緊整平,這項年增產30多萬斤糧食的低產田改造項目即將建成。這是他從2005年就開始爭取,原準備在2008年實施的工程,提前開工了。可惜的是他沒能親眼看到。
干部離群眾有多近,群眾和干部就有多親。*被緊急送往醫院的那天早上,50多位村民騎著摩托趕到醫院,你50元,我100元,紛紛掏錢,有的還四處借錢,共湊了7000多元交到醫院,他們苦苦哀求醫生,無論如何也要搶救治療好他們的支部書記。
*以出色的工作業績受到了黨和人民群眾的充分肯定,村支部被縣委評為“紅旗”黨支部,他個人50多次受到上級的表彰獎勵,被咸陽市人民政府評為全市新農村公路建設先進個人,被縣委評為“十佳”優秀黨支部書記,當選為縣第十四屆人大代表。他擔任書記25年,硬是把一個山區貧困村變成為一個新農村建設的示范村。如今,山綠了,水通了,路闊了,人富了,村美了,而他卻永遠地離開了他終生為之奮斗的熱土,離開了他一直牽掛的鄉親。
青山有幸掩忠魂,紅花無語慰英靈。*這個深愛著人民和腳下黃土地的熱血赤子,這個將畢生心血和精力全部傾注于為民造福的優秀共產黨員,將永遠活在人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