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黨員事跡材料

時間:2022-04-02 10:13:00

導語:優秀黨員事跡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優秀黨員事跡材料

三面環山,滿目青翠,這就是十里鋪鄉西山場村。近年來,西山場村在京東地區聲名鵲起,村內十里葡萄長廊成為遠近聞名的生態旅游勝地,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乃至俄羅斯等國家的游客紛至沓來。西山場村先后被評為市級先進單位、縣級紅旗黨支部、市級文明村,2002年被省委宣傳部確定為省級“宣傳文化示范村”。提及這些成績的取得,村民們都會挑起大拇指說:“我們有個好當家人。”

*,1973年4月出生在西山場這塊土地上。他對這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有著深厚的感情。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閉著眼睛能說出每一個山石的位置,能找出青草掩映著的每一條彎彎山路。2000年3月,正是冬去春來的季節,當了幾年村委會主任的*,出任西山場村新的一任黨支部書記。從此,他就成為西山場村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的帶頭人。

原來的西山場村是一個比較封閉的小山村,在抗日戰爭年代八路軍的秘密電臺就曾隱藏在這個小山村的一條山溝里。山里雖然盛產以玫瑰香為主的各種時令水果,但由于歷史的原因,這里村民的生活水平一直維持在勉強溫飽的底線上。當改革的春風終于吹綠了西山場的山山水水的時候,也終于點亮了山民們渴望致富的眼睛。

*從當上村黨支部書記那一刻起,就深深懂得自己身上的擔子有多重。他暗下決心:既然當上了這個“官”,就要帶領全村百姓闖出一條致富的路子來。

決心好下,目標好定,但擺在*面前的難題何止是一件兩件呢!了解西山場情況的人都知道,西山場每一位上了年歲的黨員都干過村主任或黨支部書記,在村里都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可*偏偏又是個小字輩,是在老一輩黨員培養和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也就是說,*的一舉一動都牽扯著每一個人的利益,都牽動著所有人的敏感神經。而村里的計劃生育、宅基地、毀林等問題又成了多年來村民上訪的導火索,成了縣、鄉各級領導十分頭痛的事情。

*說:沒有困難,領導要咱干啥,群眾信任咱干啥?他對村班子人員說:只要咱從實際出發,上維護黨的形象,下維護老百姓的利益,天塌下來有咱們村周圍的大山頂著!

為此,*首先從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入手,對班子成員約法三章:明確責任,當好帶頭人;公開公正處理事務,做到清清白白;為群眾辦事,不推諉,不拖拉。為了熟悉黨在農村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他到處找書籍,查資料。自己研究透了,琢磨通了,他就逐字逐句地對班子成員們講解,對老黨員講解,對老百姓講解。有一段時間,為了做通一戶村民或老黨員的工作,他每天都要到晚上半夜12點鐘才能回家睡覺。很快,老黨員們被*的精神感動了,村民們被*的真誠感動了,全村黨員干部的思想統一了,團結務實、勤政廉政、依法施政的良好氛圍形成了,也為全村致富奔小康鋪平的道路。

2000年的春天,老天似乎是為了考驗*的意志一般,整整一個春天沒有下雨,直到7月份才熬不住地落下一場雨來。6個多月的時間里,看著村民們花高價,一車車到村外買水澆地、飲用,*嘴上起了一串串水泡。他想,解決不了村里水的問題,不要說老百姓不讓我干這個支書,就是我自己也沒有臉再干下去了。于是,他和班子成員商量,找老輩村民座談,結合外地的成功經驗,終于找出了一個在山坡上修建小型蓄水池的辦法。

辦法有了,資金哪里來?有好幾天的時間了,西山場的村民們一直沒有看到*的身影。只有村班子成員知道,他到縣里、市里籌集資金去了。幾天后,拖著一身疲憊的*回到了西山場村,他僅僅找來了6萬塊錢。杯水車薪,怎么辦?最后,他們終于想出來一個“民建公助”的辦法。村民自己建蓄水池,由村里實行每平方米補助10元的做法。通過一個冬天的籌備,到2001春天,西山場村周圍的山坡上,一下子建起了100多個蓄水池,引儲水量15000立方米。從此,西山場的村民基本打破了數百年來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望著家家戶戶水管里流出來的清澈的山泉水,望著*疲憊消瘦的身體,妻子抹著眼淚對他說:“你呀,恨不得水管子里流你的血你才樂意呢。”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西山場村得天獨厚的地形地貌,村民依村路而架設的葡萄架,逐漸形成了十里葡萄長廊的獨特景觀,每到夏秋季節,綠蔭滿地,葡萄飄香,在葡萄架下走一走、坐一坐,會令人心曠神怡,被譽為中國北方的“葡萄溝”。

利用村內獨有的資源優勢,將生態旅游業發展為村內的立村產業,是村黨支部一班人多年來夢寐以求的事兒。為了盡快實現這一夢想,*和村干部們一起跑資金,定規劃,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沒日沒夜地干。在他的努力下,在縣里和鄉里的大力支持下,現在葡萄溝已建成有一處面積660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各型車輛50余輛的大型停車場;硬化道路500多米,使村內街道硬化率超過85%,改建高標準廁所3座,設立垃圾轉運點2個,并沿葡萄長廊安裝路燈24盞,放置果皮箱10個,設立長度為24米的科普、旅游文化長廊,使旅游環境得到很大改善。村內十里葡萄長廊、趙家老宅、井峪松風、八路軍電臺遺址,天上草原奇觀……一個個都成為讓游客流連忘返的景點。

基礎設施逐漸到位了,村里的面貌改變了,但令*想不到的是村民們就是不買賬。他們依舊按照傳統的生活方式按部就班地生活著,悠閑如局外人。為了讓村民真正從生態旅游中得到實惠,*一面組織村民到周邊旅游區參觀學習,引導和鼓勵村民學會賺旅游的錢,一面走家入戶為村民們出主意。

“老趙,你們家的位置適合建一個農家樂飯莊,利用咱們平時的農家菜,保證你能賺大錢。”

“大叔,咋還不好意思呢?人家隔壁都把葡萄擺到街上,每斤賣了你幾斤的價錢。”

“老印呀,在你的朋友架下擺幾張桌子,游客來的時候坐一坐,葡萄不就賣出去了嗎。”

要是聽說哪家準備辦農家樂飯莊,他扔下飯碗就跑過去,幫人家訂飯譜,幫人家買桌椅板凳,比自己的事情還上心。在他的努力下,到2004年,全村僅經營農家樂飯莊的就達24戶村民,百分之百農家的主要經濟來源與旅游密切相關。就是閑在家里的老年人,也知道將院子里種的看葫蘆擺到街上當特產賣給旅游者了。

西山場種植葡萄的歷史可以追述到二三百年前,但由于傳統的種植習慣制約著村民的思維方式,其種植結構單一,產品老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以旅游為主導的經濟發展。為此,*帶領支部一班人圍繞旅游業調整葡萄種植結構,引導群眾更新葡萄品種。為了引進葡萄新品種,他跑農校,找果研單位,請教科研人員。兩年來,西山場村已逐漸淘汰“巨豐”、“龍眼”等老品種,引種了“美人指”、“美國紅提”等新品種40多畝。目前,村里已有早、中、晚熟不同葡萄品種50多個,成為遠近聞名的葡萄“大觀園”。

很多來葡萄溝的領導當中,有不少人是和*熟悉的,有時候他們開玩笑地說:“小趙,告訴我們哪架葡萄是你的,讓我們也品嘗品嘗。”*笑而不答。有村民接過話茬說:“您到地里一看就知道了,哪架葡萄地里草最多,葡萄粒最不好吃,就是他家的。”為了村里的事情,*挨了家里人多少埋怨,損失了自己的多少利益,他自己不說,但村民們心里有數。當有人問及的時候,他說:“別看我的官不大,我可是‘脫產’干部。個人損失了,老百姓得到了,還是合算呀。”

是啊,為了西山場村的發展,為了老百姓的實惠,*吃多少虧,受多大累,他都干。為了讓村民們改掉多年來形成的生活習慣,*經常組織村民利用多功能活動室和圖書室等文化資源開展卡拉OK比賽、象棋比賽、乒乓球比賽等文體活動。剛開始的時候,一些村民借口沒空兒不參加,*就在廣播上一個一個地點名動員;沒有人到圖書室來,他就將圖書送到村民家里。漸漸地,新的生活方式在村民心里生了根,發了芽,村民的精神風貌也逐漸適應了旅游區發展的需要。

西山場變了,村變美了,山變綠了,水變清了,人變文明了。每年來西山場的游客達到了10多萬人。人家對他說:*,這幾年干的不錯!*笑笑說:“我呀,一張答卷才做了一半兒,早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