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黨支部書記的材料
時間:2022-05-27 09:06:00
導語:村黨支部書記的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沒有想到卜居頭村能修出這么好的路,建成這樣好的學校,沒想到村里吃水澆地這樣方便,沒有想到村里能建成全省一流的現代化養豬場,沒有想到村里集體經濟這樣紅火,沒有想到村里能有這樣漂亮的文化廣場、老年門球場,沒有想到大街小巷能水泥硬化、安上路燈,家家戶戶能看上有線電視……
步入*縣磊口鄉卜居頭村,老百姓這一個個沒有想到會使你怦然心動、感慨不已。
“天地之間一桿秤,群眾就是定盤星”!難怪父老鄉親一提起村支書卜全明便眉飛色舞、贊不絕口。這一個個沒有想到的心愿都已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他們怎能不由衷歡欣,又怎能忘記帶領他們過上幸福日子的領頭人村支部書記卜全明呢!
一
2*0年*月,卜全明被鄉黨委任命為黨支部書記,時年42歲。
卜居頭村地處*縣西部山區,四面環山,十年九旱,經濟落后,交通閉塞,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窮村、亂村。
上任伊始,村里帳上沒有一分錢,村民吃不上水,用不上電,唯一的集體經濟企業——板山鐵礦管理混亂,效益連年滑坡,群眾怨聲載道。
多年打工經商的經歷使他深刻認識到,村里要想穩定、想富裕、想發展,村集體沒有家底是不行的,必須從抓集體企業入手,大力發展集體經濟。
卜全明是個認準了路子,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硬漢子。他大刀闊斧地對企業進行改革整頓,親自起草了一整套管理辦法,實行減人增效,定崗定責,將每人的工資獎金和企業效益掛鉤。企業經營民主公開,不搞暗箱操作,對欠企業債務的黨員干部嚴格審計,限期歸還。改革后的企業柳暗花明,企業由原來的60人減到40人,全廠上下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干事創業蔚然成風,第二年,企業收入達60多萬元,不僅走出了低谷,而且一年一個新臺階,五年邁出五大步,每年以30%的速度遞增,2*5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萬元大關,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316元。
“要想富,先修路”,山里人對這一點感受最深。卜居頭地處山區,唯一通向山外的“卜清公路”由于年久失修,路面坑坑洼洼,晴天一路灰,雨天一路泥,不僅村里的群眾出行困難,而且嚴重制約著采礦業和運輸業的發展。卜全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頭。2*2年,村里經濟一好轉,他馬上把修路提到重要議事日程。他一方面帶頭捐款,發動黨員干部籌集資金,一方面動員全村有經濟實力的“能人”為家鄉建設添磚添瓦,有錢出錢,有物出物。在那段日子里,他東奔西跑,一趟不行就去兩趟、三趟,白天找不到就夜里去。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大家被他一心為老百姓謀利益的精神感動了,有的無償供給鏟車,有的免費為工地拉水,有的積極為修路捐獻石子,齊心協力修路成了全村人的共同追求和實際行動。
卜全明一門心思撲在了修路上,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為了保證道路質量,他沒日沒夜地和鄉親們一道奮戰在工地上,嚴格把關。在修路的一個月里,他每天早上5點就到工地,有時到了凌晨一兩點還在監督施工。別人勸他回去休息,他都執意不肯。為了修好這條路,他眼熬紅了,膀子上曬得脫了一層又一層的皮,回到家里,妻子心疼地說:“這么拼命干圖什么?你累壞了身體咋辦?”他說:“大家讓咱當支書,咱不領著干行嗎?只要能把路修好,咱再苦再累也值!”就這樣,一條通往山外的高標準柏油路終于修好了。接著村里又投資50多萬元硬化了主要街道,并安裝了路燈,鄉親們徹底告別了“行路難”的歷史。
“吃水貴如油,年年為水愁”是卜居頭過去的真實寫照。每到過年,村里人不是忙著辦年貨,而是挑著擔子忙著到處找水,有的還要跑到幾里外的鄰村去挑,只有將水缸裝滿了心里才踏實。2020年,為了解決群眾用水難,村“兩委”決定投資7萬元在南山坡上修建了一個6*平方米的蓄水池。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群眾生產和生活用水。卜全明經過深思熟慮,決定打一眼深井。”
為了確保打井成功,他先后請了三個勘探隊前來勘察水源,確定井址。井架豎起來后,他把村里事務性工作交給村主任,自己干脆和副支書卜憲玉一起住到了工地。在打井的日子里,他的心始終懸著,沒有工程款他焦心,鉆頭碰上巖石他擔心,遲遲不見水他揪心。經過一年零四個月的努力,深達625米的機井終于打成了。當清凌凌的水噴涌而出的那一刻,全村人歡呼雀躍,比過年還高興。接著,又一鼓作氣,在村西又打了一眼機井。為了從根本上改變村里的水利條件,村里又投資30萬元,硬化了1.3萬米渠道,投資11萬元,把與躍進渠南干渠相連多年來廢棄的配套水渠重新進行了維修。兩眼機井的建成和與躍進渠南干渠的接通使全村實現了旱澇保收,徹底告別了“種地靠天收”的歷史。
二
提起卜居頭村的教育,鄉親們無不津津樂道。長期以來,這里的教學條件十分落后,村里的一所小學破爛不堪,學生流失嚴重。中學是一個空白,擁有2*0人的村莊,從1992年至2*0年八年里,出了不到10個高中生。
卜全明上任伊始,便向全村父老鄉親作出承諾: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全村要實現九年制義務教育,免除在校學生的一切學雜費,用3—5年時間,趕超全鄉和全縣先進學校。
他說干就干,和“兩委”班子一起做出了興建磊口鄉三中的決定。校址選在了半山腰。山上雜草叢生,崎嶇不平,表面僅有一層薄土,下面全是堅硬的石灰巖。要在這里平整出來25*平方米的空地,難度可想而知。他首先制定了科學的施工方案,組織崩山、開路、建校三個施工隊同時施工。他帶領黨員干部背著洋鎬、鐵鍬上工地苦干。先后動用土石2*0余方,用工12*個,炸藥5*余斤,歷時兩個月,硬是在大山上平整出了占地4畝的校園。學校一期工程共投資70余萬元,興建校舍49間。
隨之又先后投資60多萬元用于學校的配套建設,現在磊口三中現在已成遠近聞名的學校,不僅建成了一流的教室、投影室、化驗室、電腦室、圖書室、電教室、操場,而且為學校安裝了空調。每年教師節,卜全明和“兩委”干部帶著禮物到學校和師生們共度節日。為了穩定教師隊伍,增加學校的吸引力,村里每月堅持給教師發一袋面粉和日常生活用品,期末考試都對教師進行不同層次的現金獎勵。英語教師短缺,他就高薪從外地聘請。從2*3年起,每年都要組織教師出外旅游觀光,先后到了北京、上海、杭州、大連等地。既開闊了教師們的眼界,又調動了他們教學的積極性。今年出臺了一項獎勵決定,村里凡考入清華、北大的學生每人資助1萬元,考入一本的資助8*0元,二本的資助6*0元,三本資助5*0元,考入大中專院的資助3*0元,考入縣重點高中的資助1*0元,考入普通高中的資助6*元。卜居頭村尊師重教氣氛越來越濃,教師已成為人人敬重羨慕的職業,教學成績連年獲全鄉第一,中招升學率達80%以上。去年,全鄉升入重點高中的共50名,僅卜居頭村就占有30名,是過去10年全村升入縣重點高中的6倍。
三
電價過高一直是村里的一大頑癥,由于電費價高,村里不少群眾不敢買家用電器,即便買了也當個擺設。天旱時,眼睜睜地看著枯萎的莊稼而用不起井里的水。為此,卜全明和村兩委班子經過協商,決定投資6萬元進行農村電網改造。工程開始后,不少群眾不愿把電線桿栽在自己房屋周圍,以至發生了個別群眾阻撓施工的事件。面對這種情況,卜全明召開了黨員干部及群眾代表大會,當場宣布,按照改造規劃,黨員干部住房附近有線桿的先施工;結合電力部門對規劃進行適當調整,盡量遠離群眾住房。在他的努力下,卜居頭村率先完成了電網改造工程,電價由每度7角降到了每度5角。
提起卜全明帶領“兩委”干部為村民們辦的好事實事,村民們如數家珍:村里率先在全鄉退耕還林3*0畝,綠化荒山5*0畝;村支部為全村群眾征訂了3*0份《農家參謀》開闊了群眾眼界,解決了村民信息不靈,政富無門的困難。村民卜志強從中學到反季節種植蔬菜種植技術后,年收入達8*0余元。村民卜用林看到養豬信息后,發展起存欄達干頭的養豬廠;村支部投資12*0元買回秦豐系列油菜和優質花生,免費發給群眾試種,獲得了成功,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村里集體出資實現了有線電視戶戶通,并免收收視費;5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發給50元生活補助,80歲老人雙節再補1*元,每月初九定期領取,使老人月月能過“重陽節”。
四
村里經濟發展了,生活富裕了。有的人說,每年把企業掙到的錢給群眾分了,既能顯示出自己的成績,又能得到村民們的擁護,這不是兩全齊美的事嗎?可卜全明卻不是這樣想。他說:“我們必須居安思危,從長計議,為子孫后代著想,現在是吃資源掙錢,但資源不能再生,礦采完了咋辦?我們必須趁有實力時搞一個有發展前景的企業。”
為此,卜全明可沒少費了心思。一次他參加了縣組織開展的科技大集,當聽過專家們介紹后,他對科學養豬發生了興趣。可怎樣建?上怎樣的模式?怎樣的規模?他心中都沒有譜。
為此,他專程趕到了縣畜牧局,向局長李保安說明來意后,李保安局長便派一名副局長帶他到開封的正大集團考察學習現代化養豬技術。
卜全明歸來后,立即召開了“兩委”會,得到了一致贊成。于是,一座以“*縣昌繁有限責任公司”命名的養豬企業便在清涼山下誕生了。
據介紹,該企業投資6*余萬元,位于村南的育肥密集區和村西的3*頭父母代種豬場兩處占地共90余畝。該項目建設由正大集團開封分公司親自指導,跟蹤服務。一律采取正大標準化養殖程序式,即:標準品種,標準環境,標準營養和標準管理。推廣最佳飼養模式,加之密集區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生態環境和生豬飲用地下深650米的礦泉水,達到了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能生產出優質,安全,綠色新鮮的畜產品。目前,該項目的豬舍土建工程,設施配套安裝,沼氣池建設已基本竣工,引進籽豬、種豬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之中。
談到卜居頭村未來的發展,卜全明說:“現在全國都在大搞新農村建設,今年,我村被市委、市政府定為新農村建設重點村,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也是老百姓的心愿,我們一定要全力以赴,大干快上,爭取使我們卜居頭走在時代的前頭,把我村建設成為一流的新農村,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
- 上一篇:鎮黨委書記典型事跡
- 下一篇:金鉛公司先進事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