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中心副主任先進事跡材料
時間:2022-11-21 03:29:00
導語:救助中心副主任先進事跡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歷:1994年10月到**市救助管理站,在救助管理站從事流浪兒童救助保護工作12年。現任**市救助保護流浪少年兒童中心副主任。
十多年來,**養成一個習慣,每天都提前1個小時上班。她說,希望盡可能多地和中心收救的流浪孩子們在一起。
流浪孩子更需要關愛
七八年前,**和同事在**火車站收救一名10歲左右的流浪男孩的場景至今讓她記憶猶新。那孩子瘦骨嶙峋、蓬頭垢面,臉上、手上、身上滿是污垢。他們買來毛巾、香皂為孩子洗澡,結果一塊香皂用完了也沒把孩子洗干凈。
**明白,流浪兒童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和家庭的溫暖,他們更需要社會的關愛。在**和她的同事們的努力下,2004年2月,國內第一個流浪兒童自主參與的服務場所--"全天候街頭救助點"在**火車站建了起來。救助點不僅為流浪兒童提供飲食、休息、洗澡、醫療等服務,而且有電視、電腦、兒童讀物等設施,并配有兩名輔導員24小時和孩子們在一起交流溝通。孩子們可以隨時來去,如果愿意還可以去救助中心接受更多的援助。"全天候街頭救助點"設立以來,已先后為上千名流浪兒童提供了有效救助。
"家"是流浪孩子最好的福利
**最頭疼的問題是怎樣妥善安置無家可歸或有家不愿歸的孩子。
"家是兒童最好的福利。"**深有感觸。為了幫助那些屢送屢返的流浪兒童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和同事們在社區建立起集寄養、看護、教育于一體的"類家庭",為孩子們營造一個完全類似正常家庭的生活氛圍,為他們重返家庭、融入社會做準備。
"類家庭"一建立,作用立刻發揮了出來。12歲的彬彬(化名)因為父母感情不好,爭吵時總是拿他出氣,兩年前離家出走。彬彬被送到救助保護中心后,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來到了一個"類家庭"。"爸爸"、"媽媽"的精心呵護,使彬彬克服了心理障礙,學會了與人相處。半年后,彬彬回到了自己的家。像彬彬這樣,接受"類家庭"管理、看護的流浪少年兒童已有114名,護送返鄉93名。
讓流浪孩子回歸主流社會
**說,救助流浪兒童的最終目的是讓這些孩子回歸主流社會。如何讓流浪兒童接受正常的教育,并逐步回歸社會,是**思考的又一問題。**和同事們四處奔波,借來1間30余平方米的房子,辦起救助小學。他們招募了一支由高校師生組成的志愿者隊伍,組織編寫了適合流浪兒童特點的專門教材,重在啟發和培養流浪兒童的學習興趣。針對年齡較大的孩子希望"學一點技術,自己養活自己"的想法,**和同事們請來志愿者,給流浪兒開設電腦應用、縫紉、烹飪等技能課程。中心有一個15歲的女孩子,已接受了幾個月的縫紉培訓,中心下一步還打算將她送入職業技能學校繼續接受教育。
青春感言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國的未來。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成為祖國合格的接班人。
- 上一篇:政府非稅收入征收管理工作意見
- 下一篇:黨務工作者個人優秀先進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