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畜牧業發展典型事跡材料

時間:2022-11-24 11:37:00

導語:縣畜牧業發展典型事跡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畜牧業發展典型事跡材料

**縣位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南部,地處隴西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面向城市,背靠牧區,屬農牧交接地帶。全縣總耕地面積19.2萬畝,人均0.99畝,是一個少數民族高度聚居的貧困縣。近年來,**縣立足本縣實際,充分發揮畜牧業生產的傳統、市場、飼草資源、民族區域等四大優勢。堅持川區搞育肥,山區搞繁殖的路子,緊緊圍繞牧業增效、農民增收、穩定解決群眾溫飽和致富奔小康這個中心任務,通過育、加、銷一體化經營的模式,促進了全縣商品畜牧業的快速發展

特別是自20*年以來,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州委、州政府《關于加快畜牧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精神,提出了"民營經濟強縣、種養勞加富民"的發展路子和"四線戰略",通過項目投資、規模養殖貸款、扶貧整村推進、項目促發展等措施,加強了對畜牧產業開發的組織領導,進一步鞏固提升了畜牧支柱產業的地位。截止目前,大牲畜存欄3.64萬頭;綿山羊存欄12.4萬只;雞存欄38萬只,出欄牛3710頭;出欄羊18640只;肉類總產量1*6噸,禽蛋產量3500噸,牛奶產量99.83噸,綿羊毛產量17噸,畜牧業已成為富縣、富民,穩定增加群眾收入的主要途徑和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

一是規模養殖蓬勃發展,"四大基地"成效顯著。**縣始終把畜牧業發展放在以牛羊快速育肥為主的規模養殖上,以蘭郎公路沿線兩鄉四鎮為重點,采用"養殖場帶規模戶、規模戶帶育肥戶"的模式,以專業村為依托,養殖場為龍頭,規模戶為骨干,大力發展規模養殖和牛羊育肥,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加快了規模養殖基地建設步伐。全縣規模養殖場現已累計發展到70個,牛羊快速育肥專業村發展到28個,育肥戶發展到5360戶。實施"三甲集鎮白莊頭村千頭牛"、"城關鎮大楊家村十萬只雞"、"排子坪鄉馬家灣村萬只羊"、"莊禾集鎮官坊鄉萬只草雞"等"四大基地"建設發展規劃,經過不懈努力,基地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其中三甲集鎮白莊頭扶持了金良奶牛養殖場、富華奶牛養殖場兩大龍頭企業,引導和構建了肉牛養殖的"回坪"模式,按發展規劃已完成奶站擴建、標準化圈舍擴建、道路硬化、場門修建、干酪素生產線上馬等基礎設施建設任務,從根本上解決了我縣銷奶難的問題。城關鎮大楊家村現存欄雞11.5萬只,有規模養雞場20個,其中萬只以上規模的4個。齊家鎮馬家灣村政府扶持建設了2個龍頭企業,扶持重點販運戶加育肥戶9戶,發展育肥戶40戶,使全村存欄羊達到2532只,20*年羊出欄1.8萬多只,該村被列為"省列《無公害優質羔羊肉生產技術開發》項目示范村"。萬只草雞基地建設在莊禾集鎮馬浪、大莊、新民和官坊鄉的山莊、槐溝、河灘等村進行,重點扶持22戶農戶,依靠草山獨立飼養,以山莊村馬維國封山放牧的飼養管理為模式,由莊禾集畜牧站創辦的實體綠源養殖場統一提供雞雛及飼養、管理經驗,落實政府扶持資金,提供紫花苜蓿草籽,同時注冊了"官坊草雞"品牌,基地建設20*年共計出欄草雞1.2萬只,創收8萬元,效益明顯,在抓緊抓好"四大基地"建設的同時,該縣還引導組織建設其他養殖場,規模養殖如雨后春筍,遍地拔地而起,全縣規模養殖場累計發展到71個,新增1個,牛羊快速育肥專業村發展到29個,新增1個,育肥戶發展到5380戶,新增20戶,建設養羊小區1個。這些規模養殖場的建辦,為全縣畜牧產業化生產起到了示范帶動的作用,社會經濟效益十分明顯。

二是畜禽市場分布廣,交易量大。全縣境內有城關、祁家集、三甲集、齊家、莊禾集、買家巷等六大農貿市場,蘭郎公路橫穿全境,流通活躍,市場繁榮,對牛羊及畜產品需求量大,銷路廣闊,每年縣內飼養和外地販運上市交易的肉牛達5萬多頭,肉羊20多萬只,年牛羊皮交易712.1萬張,羊毛91356噸以上。全縣肉類需求量250萬公斤,蛋類需求量100萬公斤,乳品需求量40萬公斤。同時,每年外銷牛羊肉數量達8000多噸,遠銷西安、廣州、深圳、西寧、拉薩等地,僅銷往省城蘭州市場的牛羊肉每天達10噸左右。特別是近幾年我縣穆斯林群眾與中東阿拉伯等國家商貿往來不斷增加,外商對我縣的清真肉食品十分青睞。因此,肉品加工銷售的前景非常廣闊。

三是畜牧生產區域化格局清晰。畜牧業生產既符合廣大群眾的愿望,又迎合市場經濟運作的要求,結合實際,揚長避短,擇業發展,各具特色,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形成了一方一品的格局,三甲集鎮頭家村、白莊頭村,買家巷鎮曾家村是**縣的奶牛養殖區;以蘭郎公路沿線的川區是全縣牛羊快速育肥的主產區;城關鎮大楊家村在甘肅凱西明達養殖場的帶動下,全社已建成了20個養雞場,是該縣的養雞基地,隨著市場的影響和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雞產業短期內異軍突起,飼養規模逐年增大,規模養雞場遍地開花,并且以高度規模專業養殖為主體取代以傳統的分散農戶普遍散養模式。從養禽分布狀況來看,養雞業重點分布在41個養雞場和50戶專業戶中,養雞場分布于城關鎮大楊家村十萬只養雞基地,官坊鄉莊禾集鎮萬只"草雞"養殖基地等兩大基地和城關鎮潘家村、祁家集鎮寺后子村和謝家村、莊禾集鎮司家坪村、三甲集鎮東關村等五大專業村之中,專業規模養雞數量為270000只,占全縣總存欄數的71%,養殖規模達2000只以上的養雞場36個,規模達萬只以上的有12個,養禽存欄比2000年凈增290000只,比20*年凈增157000只,雞存欄中蛋雞數量3*000只,占80%,肉雞數量76000只,占20%,20*年家禽出欄293800只,禽蛋產量5700噸,禽肉產量633.6噸,養禽業產值1584.61萬元,農民人均養禽業純收入21.19元,養禽業不但安全抵御了全球禽流感風險,更是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態勢,養雞業已是全縣畜牧支柱產業中的一支新生主力軍,為全縣農村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齊家鎮、水泉鄉干旱山區是小尾寒羊養殖及牛羊育肥的產業區。高寒陰濕山區的莊禾集鎮、官坊鄉是細毛羊繁育基地,同時又是"官坊草雞"品牌產業的主產區,全縣畜牧業生產已形成"小規模,大群體"的格局。

四是畜牧新科技推廣成效明顯。一是以飼草青貯氨化為主的草業發展有了新突破。20*年制作青貯氨化飼料2萬噸,機械進行了更新換代,全貯比例提升到30%以上,所制作的青貯氨化飼料節約了精飼料,降低了飼喂成本。二是狠抓畜種改良。在良種改良工作中,今年該縣重點加大對黑白花奶牛、細毛羊、蛋雞的品種改良工作。根據市場要求,訂購對本地適應性強,改良效果好的北京、上海等地的荷斯坦奶牛細管、凍精顆粒1530粒,調進純種早勝種公牛9頭、純種薩福特、美利奴種公羊19只,通過采用本交和凍配結合的辦法,已完成牛品種改良1832例,其中凍配1400例;完成細毛羊雜交改良授配4.2萬只,肉羊雜交2.6萬只,引進優良蛋雞9萬只,完成凍配1080例,完成細毛羊雜交改良5.*萬只,使牛羊的良種率達到85%和80%。三是大力推廣暖棚養畜等牛羊育肥新技術。扣棚面積達7.6萬平方米,改建圈舍7000間、總計扣棚養畜23.5萬頭只(次)、扣棚養牛1.5萬頭,養羊7.5萬只、養雞14.5萬只、推廣多種獸藥新品種。在中介服務方面,我縣加入了"甘肅省牛羊肉產業協會"和"甘肅省畜牧業協會",組織成立了"**縣養牛協會"、"**縣養羊協會"、"**縣養禽協會",制定了協會章程,充實了協會人員,確定了工作職責,為全縣畜牧業搭造了和諧發展的平臺。在科技培訓方面,組織在職業務技術骨干6名,分三批進修,參加了省、州業務部門舉辦的"飼草加工利用","冷鏈體系項目建設化驗室工作","州畜牧科技委派特派員"等培訓,從而提高了業務技術水平;組織技術骨干,對全縣的養殖重點村開展了科技培訓,共舉辦牛羊常見病防治、羔羊育肥、飼草加工利用等培訓班6期,培訓800多人(次)。四是強化防疫體系建設,狠抓疫病防治。縣政府每年下撥防疫專項資金,保證了防疫物資的儲備使用。20*年共免疫w病23.16萬頭(次)、注射W病苗牛5.92萬頭(次),羊17.24萬只(次),使牛羊的W病免疫密度分別達到96%、94%。并認真做好疫病檢測工作,在城關、三甲集、祁家集、莊禾集四鄉(鎮)抽取雞血清200份,完成了對巴氏桿菌病、禽流感等的檢測工作;檢疫各類活畜60.4萬頭(匹、只),各類皮張201.2萬噸,消毒車輛4125輛(次),市場消毒9處74.8萬平方米,有效的杜絕了口蹄疫、禽流感等動物重大疫病在我縣的傳播流行。

五是不斷注入畜牧貸款資金。金融部門為畜牧貸款極力支持,特別是縣信用聯社,近年來千方百計拆借資金實施小額信貸、信用村建設等畜牧扶持貸款,拓寬貸款面,加大貸款額度,為群眾基礎養殖起了決定性的作用,20*年發放畜牧貸款1527萬元,20*年發放畜牧貸款2537萬元,20*年發放畜牧貸款2721萬元,20*年發放畜牧貸款32*萬元,通過小額信貸和畜牧專項貸款的支持,增強了群眾發展畜牧業的后勁。

六是皮毛加工企業眾多,畜牧產業空間延伸豐富。全縣有皮革加工企業17家,有固定資產7599萬元,流動資金81*萬元,年產值24*0萬元,稅金329.6萬元。毛紡企業26家,有固定資產14235萬元,流動資金5960萬元,年產值3*61萬元,稅金416萬元。

**縣是一個少數民族貧困縣,畜牧業發展離不開畜牧扶持,畜牧部門每年爭取項目,其中20*年上報項目11個,在建項目2個,完工項目2個;20*年上報項目6個,在建項目6個,完工項目4個;20*年上報項目7個,在建項目2個,完工項目2個;20*年在建項目為《**縣動物冷鏈體系建設項目》,總投資80萬元,現已完成了設備購置、安裝和**縣畜牧獸醫衛生化驗中心樓土建工程;07年上報項目有六個,分別是《**縣齊家鎮馬家灣、黃家灣村養羊小區建設項目》、《**縣三甲集鎮白莊頭、上集村養牛小區建設項目》、《**縣莊禾集鎮司家坪、田家村養牛養羊小區建設項目》、《**縣動物檢疫監督設施建設項目》、《**縣鄉鎮獸醫站設施建設項目》,這些項目資金為畜牧基礎設施建設、牛羊品種改良及草場改良方面發揮了巨大的效能。

畜牧業也是**縣的一項傳統優勢產業,有很好的基礎和一定的實力,

特別是**縣穆斯林群眾有飼養牛羊的傳統習慣和經驗。近幾年,經過不斷加快畜牧基地建設步伐,使**縣的畜牧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初步形成了牛羊清真肉食品生產和綠色草雞基地雛型。但是,

畜牧業發展相對處于低層次,還沒有真正形成產業優勢,**縣畜牧養殖潛力很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特別是飼草利用率比較低,飼養量還小,缺乏具有產加銷綜合功能的帶動性龍頭企業,畜產品深加工方面仍處于賣活畜、售原料、粗加工的落后狀況,沒有技術密集性和民族品牌的生產廠家,加工增值手段落后。因此,在今后建設中,**縣計劃積極利用和發揮好傳統優勢,

加大多渠道籌資力度,面向全國和中東伊斯蘭市場,大力推進畜牧業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在繼續鞏固發展千家萬戶牛羊養殖的基礎上,

重點培育畜牧牛羊養殖龍頭企業和"官坊草雞"品牌產業生產企業,大力推廣青貯氨化、凍配改良、暖棚養畜等技術,不斷提高養殖水平和生產質量。

畜牧業作為農業經濟中的中樞產業,其作用和地位日顯突出,其發達程度已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農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發達國家其畜牧業所占農業產值比重很大,因此,**縣也十分重視發展畜牧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不斷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促進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全面建設,提出和制定出臺相關政策給予了大力扶持。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的力度,保證扶持措施向畜牧產業傾斜。積極調整農村產業結構,鞏固發展畜牧支柱產業,進一步認清畜牧產業的主導性地位,培育畜牧業新的經濟增長點,鞏固好、發展好畜牧支柱產業。在引導廣大群眾投身畜牧生產和積極鼓勵民間資本向畜牧業投入的同時,要通過招商引資、畜牧扶貧、小額信貸、項目拉動等形式,多渠道籌措資金,給畜牧業生產以資金和政策上的傾斜,扶持切實提高畜牧基礎水平,加快產業化發展。

二是制定畜牧發展規劃,明確生產區域布局。進一步拓寬奶牛業、養雞業、牛羊育肥業、繁殖加育肥業生產空間,制定出生產區域布局的計劃與措施,量化細化發展目標,繼續鞏固發展"四大基地"生產成果,突出"川區搞育肥、山區搞繁殖"這個重點,明確奶牛業、牛羊育肥業、養雞業、草雞業等生產區域布局,抓好措施落實,按區域化生產促進畜牧產業化的發展。

三是加強畜牧體系建設,提高綜合服務水平。加強鄉站建設。站所是畜牧專業人員的工作平臺,要配備必需的辦公設備,以改善工作條件,結合《鄉鎮獸醫站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今年計劃對祁家集鎮、買家巷鎮、城關鎮、官坊鄉畜牧站進行徹底維修。充實各鄉鎮畜牧專業技術力量,組建農民防疫隊伍,努力實現每個村有一名畜牧防疫人員并給予一定報酬,形成縣、鄉、村三級防疫網絡。

四是依托飼草資源優勢,加大青貯氨化技術推廣力度。**縣20*年玉米種植面積為10萬畝,僅玉米秸稈就達42萬噸,全縣秸稈總量達50萬噸,如果僅玉米秸稈全部制成青貯飼料,一畝玉米的秸稈可創造價值475元(一畝玉米產鮮草5噸,青貯后相當于625公斤精料,價值625元,除去勞力費和建窖材料費計150元),10萬畝玉米秸稈可產生7250萬元的經濟效益,新增加飼養量15萬個羊單位,人均可增收321元。假若不實施"綠色革命",首先不僅僅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更是對生態環境的一種污染,秸稈堆放影響交通、村容,易引發火災等等。特別是經十多年的推廣工作,該縣群眾普遍認識到飼草青貯氨化工作的重要性,規模養殖場和奶牛養殖戶,已經實現了飼草的青貯化,青貯季節,場戶購草制窖,每畝玉米秸稈可使群眾直接出售收入達200元,草產業市場已成雛形。因此建議多實施飼草青貯氨化技術推廣項目,變資源優勢為商品優勢,增加群眾收入。

五是堅持科技興牧,加強服務管理。重視加大科技推廣應用的力度,提高科技在畜牧產業發展中的含量,進一步推廣飼草青貯氨化,暖棚養畜,牧草種植,特別是畜種改良技術,引進優良牛羊品種、先進技術設備,開展好牛羊凍配、胚胎移植等畜牧新科技業務,并加強技術指導,促進畜牧科技在生產中的轉化應用。加強服務管理。要加強宣傳培訓,搞好市場預測,提供產、加、供、銷信息服務,減少農民養殖的盲目性,提高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