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團董事長優秀事跡材料

時間:2022-12-08 02:43:00

導語:集團董事長優秀事跡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集團董事長優秀事跡材料

*,江蘇*集團董事長,全國勞動模范、中國玻璃纖維工業協會副會長、全國建材行業優秀企業家。在他擔任該企業負責人的35年的時間里,以激情創業、深情育人、真情奉獻的無私精神,踐行和詮釋著“鼎立天地、得報社會”的“*信念”。

激情創業

1971年,年僅22歲的*受如城鎮政府的重托,憑著年輕人特有的創業激情,用6萬元的資產盤活了一家瀕臨倒閉的鎮辦麻紡廠,創辦了如皋玻璃纖維廠,解決了近200人的生計問題。

30多年過去了,在*的苦心經營下,昔日的蘆菲棚、鐵木機早已被現代化的大型廠房、電腦數控設備替代。如皋玻璃纖維廠也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廠,發展成為在全國乃至國際上頗有名氣的企業。1995年,組建江蘇*集團。2006年,*集團實現銷售額7.8億元、實現稅金4100萬元、出口創匯4053萬美元,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同行業第三名。先后被評為國家優秀高新技術企業、全國守合同重信用企業、中國建材百強企業,被列為全國玻璃纖維制品深加工基地。7個產品被評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品,取得51項專利,主持或參加起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9項。

被列入“中國玻璃纖維制品深加工基地”,是對*長期堅持“技術創新、爭創一流”創業理念的成果之一。上世紀80年代末,他走出與部屬大廠低價傾銷、惡性競爭的怪圈,率先與南京玻纖院聯合,以填補國內空白的新產品奪得市場先機,市場占有率由10%攀升到50%。上世紀90年代初,在該產品銷售態勢依然強勁的情況下,他敏銳地覺察到潛在的風險,提出了該產品逐步退出市場,迅速開發新產品的市場策略。玻纖砂輪網布、自粘帶、土工格柵、高硅氧高溫過濾基材、航天專用織物、膨體壁布等一批國家重點新產品,在經過兩三年的研制后脫穎而出,成為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至今年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得專利項目23個。2006年,土工格柵被認定為中國名牌產品,成為國家重點工程的獨家供應產品。增強砂輪網布、網片質量、產量、銷量均居世界第一,單項產品年銷售1.4億元。然而,*保持著十分清醒的理性思維,他說:“一花獨放不是春,要讓更多的新產品百花齊放,在國際市場上爭奇斗艷,才能實現玻纖‘強國夢’,才能打響玻纖‘中國牌’”。

于是,占地400畝的新材料工業園區初具規模,投入2.3億元的全國第一座全電熔萬噸池窯,于2006年10月份已點火投產;上市輔導期已經結束、公司即將申報上市,新一輪激情創業的遠景,又在*的腦海里運籌……

深情育人

身為集團的董事長,*親近而儒雅,熱情而真誠,在平時工作中,用得最多的一個詞是“討論”即廣開言路,集聚智慧。他的“討論”,“討論”出了30多年推心置腹、同舟共濟的穩定的領導班子;“討論”出了暢所欲言、人人爭先的寬松氛圍?!坝懻摗背隽四繕耸澜缫涣鞯暮陚ニ{圖。*常說:*之所以獲得今天的發展,得益于企業穩定的領導班子和奮進的干部員工隊伍。

*特別重視*集團的團隊建設,潛心營造“員工共建*、*回報員工”的雙贏氛圍。為此,他經常深入一線和員工們討論職業生涯規劃,向員工詢問工作情況、建議和要求。為了盡可能地為員工提供發展的機會和平臺,他不惜重金培養人才。早在1983年,派出60名員工到一家全國知名企業實地培訓3年,員工工資全部由*自付;上世紀90年代初,與南京玻纖院合作舉辦了玻璃纖維專業中專、大專學歷班,28名管理、技術人員通過學習取得了玻璃纖維專業中專、大專學歷;2001年至2003年,投入10多萬元,與江蘇大學聯合舉辦了“經濟管理”專業大專證書班,45人拿到“經濟管理”大專學歷;2003年下半年,他們耗巨資聘請上海一家資深咨詢公司合作舉辦“現代企業管理技能提升班”,100多名各層次管理人員接受了相關管理知識、理念和技能培訓;2005年,又投入110萬元,與中國人民大學聯合舉辦MBA研修班,100多名企業骨干參加了培訓。

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在*,所有管理崗位都實行公開招聘,這為每一位員工搭建了一個公平、公開的“賽馬場”。近兩年,企業先后有50多名大中專畢業生通過競聘走上了管理崗位,不少人成為了企業的管理骨干、技術骨干。

“做事先做人”,在*是句老話,但不是套話。*重視人才,更重視人品,他要求各級管理者都要有“帶兵如帶子”的精神,要在職工的道德素質建設上下苦功。在他的倡議下,企業專題下發了《關于加強思想道德素質建設的實施意見》,組織了“講學習、講團結,反對居功自傲”的系列大討論,舉辦了由他主講的“戰勝自我、實現自我”黨性修養黨課。在一次會議上,他深情地說:“*的每一位同事都是兄弟姐妹。只有情同手足,同甘共苦,才能志同道合,共謀發展?!?集團的價值觀是:“在*的成功和社會的發展中實現自我”。*用他對員工、對同事的深厚情誼和認真負責的態度贏得了人們的尊敬,推動著*的事業持續快速發展。

真情奉獻

*為“*”文化的本質作了獨特的詮釋:“鼎立天地,得報社會”。鼎立天地,就是把企業建成根基磐如堅石的大廈,昂首鼎立于天地之間;得報社會,就是在不斷創造和積累財富的同時,也要報答社會對企業的關心和支持。只有不斷反哺社會,企業才能更快、更和諧地發展。

正因為如此,多年來,*始終把報效社會作為企業發展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他認為,企業是社會的組成部分,企業回報社會的第一要務,是努力改善內部員工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加強安全生產的投入,精心打造“和諧*”,確保職工的生命健康權。為此,他積極倡導開展各類群眾性文體活動、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十分關注企業的安全生產工作,企業連續兩次被授予“全國‘安康杯’競賽先進單位”。

*從不否認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是個人價值的體現。在*,事業部的負責人的年薪都在10萬元以上,貢獻突出的還給予“總裁特別獎”。2006年,他又提出“要敢于與外企、私企比待遇”。在企業效益不斷提高的基礎上,他注重不斷改善員工勞動條件和工資福利待遇,職工年收入平均近兩萬元。*集團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為員工辦理了社會養老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失業保險,年繳費770多萬元,解決了員工的后顧之憂,653名退休職工老有所養。從2007年1月起全體合同制工人和退休職工進入醫療保險。

*經常教育員工:做人不要忘本,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一個懂得回報的人,才是一個有精神、有理想、有道德的人,才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為了實現“得報社會”的理想,他積極為政府分憂解難。自1992年開始,*集團先后兼并了家具公司、紙箱廠等7家瀕臨倒閉的企業,安置分流下崗職工1200多人,每年都會拿出資金資助如皋籍困難大學生,資助下崗職工,扶貧解困,還與特困兒童、特困勞模結對幫扶。在市內重大經濟活動中,他也積極資助,如2004年經貿洽談會一次捐贈50萬元,為如皋經濟的發展作貢獻。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來,*集團已先后捐款300多萬元,用于社會公益性事業。*認為,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企業的發展,“得報社會”必須從一般意義的捐款捐物上升到造福鄉梓的層次,完成從“輸血”到“造血”的飛躍,才是人生最高境界。為更好地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造福地方百姓,2004年,*多次往返北京、山東開展市場調研,在如皋市搬經鎮、柴灣鎮投資4000多萬元,創辦了鮮切花生產基地和名貴苗木繁殖基地。通過示范輻射,扶持帶動周邊8個鎮20多個村1000多農戶專業從事苗木生產,一年為農民增加收入近1億元,全市有20多萬農民受益,受益農民畝收入已由原來二三千元增加到3萬元。如今,一個集高效農業、綠色農業、外向農業、定單農業于一體的新興產業鏈,在*玻纖產業的推動下已初具雛型,為如皋經濟社會的跨越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