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模范、優秀共產黨員先進事跡材料
時間:2022-01-25 05:22:00
導語:勞動模范、優秀共產黨員先進事跡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男,漢族,中共黨員,縣政協委員、農民。1951年9月出生于*縣,現為*縣四合城鄉下河村會計。
從1984年開始承包荒沙丘用樟子松固沙1100畝,栽楊樹300畝,個人植樹治沙造林1400畝,為遼寧個體固沙造林的成功典范。
1999年6月被國家林業局評選為“全國優秀鄉村護林員”;1999年6月被省政府授予“省勞動模范”稱號;1999年7月被省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1999年5月被省綠化委授予“省十大綠化標兵”稱號。
*市委、市政府、市總工會先后9次授予他為“優秀共產黨員標兵”、“勞動模范”、“十大致富狀元”、“十大勞模”、“致富狀元”等榮譽稱號。
*縣委、縣政府、縣政協9次授予他為“勞動模范”、“致富明星”、“優秀政協委員”等榮譽稱號。
見到楊海青,是在他的松林里。
“這風刮得太邪乎了,枯枝敗草的沾火就著,這大片林子不照看那還得了!”說這話時,老楊顯得很是無奈和焦慮。看著他那憔悴的面容和一身塵土,使我們對眼前這位蜚聲遼寧省的固沙造林第一大戶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敬慕。
我們跟隨著老楊的腳步,在他的林子里轉悠了一陣。松林隨著沙丘的地勢綿延起伏,顯得蒼蒼翠翠,一片生機。強勁的西北風刮得松枝呼呼作響。一只只叫不出名的大鳥和小山雀不時地在我們眼前飛過。這片松林全都是樟子松,面積有1100多畝,坡下的松樹胸徑30公分左右,坡上的也有10多公分粗細。20年來,楊海青把他的精力他的心血全都傾注在了這片松林里,使無垠的沙坨子出現了一道綠色的風景。
楊海青居住*縣四合城鄉下河村,北部就是聞名的科爾沁沙地。惡劣的自然環境,造就了楊海青不屈的性格。“要干,咱就整出點名堂,可別讓咱后輩兒再受風沙的氣。”1984年春,當鄉政府動員農民承包荒坡植樹造林時,當年34歲的楊海青第一個在全鄉報了名,承包了自家房后的1000余畝沙丘。想栽樹就得先固沙,他弄來了優質草籽,可是怎樣才能把草籽均勻地灑在一千多畝的沙坨子上呢?楊海青犯愁了。好在他對家鄉的坡坡溝溝都了如指掌,有事沒事就愛往沙坨子里鉆。一次,他踏山回來,一串串的羊蹄印給他帶來了啟發。于是,他就把本村和鄰村的羊倌請來,讓他們幫忙把羊趕進他包的沙坨子里,然后他又雇人順著羊蹄印撒草籽。天隨人愿,幾場春雨后,沙坨子一天天地見綠了,老楊的心里也隨之升起了新的追求和希望。
聽說樟子松固沙效果很好,他就將自家的3匹馬和20余只羊全賣了,揣著錢來到遼寧省章古臺固沙所,找專家尋求治沙樹苗和治沙要領。經過專家的精心指點,披星戴月,鏖戰了兩個春天,在親友和鄉親們的幫助下,老楊將20多萬株樟子松苗栽進了沙坨子。昔日的不毛之地,終于被點綴出一塊塊綠洲。
“在沙坨子上栽樹,最重要的是管理,要三分種七分管,管理不好,栽多少也是白塔。”楊海青牢牢地記著專家的這一句告誡。剛剛栽下的幼苗,最怕牲畜禍害和人為損壞。于是,他在親友的幫助下,又奮戰了兩個多月,在千畝沙坨子四周筑起了高2米、長10余公里的沙壕。并且在沙壕兩側栽上了三道固沙專用品種錦雞兒,形成了一道綠色的保護墻。然而,他還不放心,又在這道保護墻的外圍,用秸桿和樹枝扎起了一道柵欄。為了管理好這片松林,頭幾年,不論是赤日炎炎的盛夏,還是白雪飄飄的冬天,楊海青差不多天天長在沙坨子里,坨子里的一草一木他都視為珍寶。在下河村,燒柴一直是個難題。老楊封山后,寧可花高價到鄉里買煤燒,也堅持不到坨子里摟草打柴,誰想動坨子的柴草,就象揪他的心一樣。一次,老伴兒在坨子上摟了兩背柴草,楊海青知道后沖著老伴兒狠狠地發了一頓火:“你怎么這點道理都不明白,剛栽上的松苗最怕風沙,你把茅草摟凈了,拿什么給樹苗遮風擋沙!……”。老伴兒很委屈地把柴草重新撒扔在沙坨子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為了巡護這片松林,楊海青騎壞了多少副馬鞍子,穿破了多少雙膠鞋,就連他老伴兒也說不清楚。
到了1985年,在林業專家的指導下,楊海青對松林實行了有計劃的撫育,先后產薪柴2000余車,價值4萬余元的松枝,他都無償地分給了本地鄉親,下河村基本解決了燒柴難題。
光陰荏苒,一晃20年過去了,昔日的幼苗終于郁閉成林,千余畝蜿蜒起伏的沙丘,變成了一片蒼翠的綠洲。楊海青也因此先后榮獲了全國優秀農民護林員和遼寧省勞動模范、遼寧省優秀共產黨員的殊榮。然而,面對幾十本燙著金字的榮譽證書,楊海青并沒有滿足,他把“勞模”和“先進”的稱號,理解成奉獻和責任。
20*年。按著縣、鄉兩級的統一規劃,下河村有100畝退耕還林的任務。村里先后幾次召開村民代表會議,但任務卻沒能落實下來。原因是多數群眾要求平均分配,要是平均分配一人只能分得幾分地,太零散了不便管理。于是,老楊就主動找村領導,“這一百畝地我負責栽樹和管理,等成型后再包給其他農戶”。領導答應了楊海青的請求。
經20余年的固沙栽樹,老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了保證樹苗的成活,他貸款在林地里打了6眼小井,利用十幾天的時間坐水栽樹,到了6月份,他又在林地里種上了優質牧草,經過楊海青精心管護,樹苗的成活率超過了95%,成了全鄉的樣板田。20*年的春天,令村民們沒有想到的是,楊海青把管理一年的成型林地交給了村里,村里召開群眾大會公平的承包給了其他農戶,老楊沒要一分錢的管理費。楊海青的這一舉動,在村里引起了很大反響,他這種無私的奉獻精神贏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20*年春。上河屯有一半的農戶將退耕還林地主動讓老楊承包。為了這200畝的退耕還林地,楊海青花了6萬元承包費,又打了9眼小井,并和農戶簽訂了合同,而且還主動允許農戶到地里種花生,年底花生獲得了好收成,有些農戶提出將花生分給楊海青一些,做些補償。然而,老楊卻沒有要。村民們說:“老楊這個勞模我們服氣”。
楊海青圍沙造林成功了。也帶動全鄉個體固沙造林的興起,如今四合城鄉荒坡地已成了香餑餑。鄉黨委書記于信說,現在全鄉承包荒坡造林100畝以上的就有50多戶,其中超過300畝的有10余戶。老楊栽的是生態林,雖然間伐時有些收入,但那是很少的。20年來,為了這片林子,老楊投入很大,但收益甚微。對此,老楊把它看得很淡。他說:“有這片林子,我心里就踏實。將來樹多了,咱的后代就不受沙子氣嘍。”
握著老楊的那雙大手,看著那一株株偉岸筆直的樟子松,我似乎感到,眼前這位質樸的農民,不就是一棵挺拔雋秀的樟子松嗎!采訪結束了,老楊的身影很快消逝在茂密的松林里,因為那里有他的心血、事業和追求。
- 上一篇:金融脆弱性分析論文
- 下一篇: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分析論文